金铜仙人辞汉歌.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236018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铜仙人辞汉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金铜仙人辞汉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金铜仙人辞汉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金铜仙人辞汉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金铜仙人辞汉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金铜仙人辞汉歌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赏析)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 诸王孙李长 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据朱自清李贺年谱推测这首诗大约是元和八年(813),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所作。其时,诗人“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 诗中的金铜仙人临去时“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 恸。此诗写作时间距唐王朝的覆灭(9

2、07)尚有九十余年,诗人何以产生兴亡之感呢?这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诗人的境遇来理解、体味。自从天宝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 镇叛乱此伏彼起,西北边陲烽火屡惊,国土沦丧,疮痍 满目,民不聊生。 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 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面 对这严酷的 现实,诗人的心情很不平静,急盼着建立功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 愤离去。金铜仙人辞汉歌所抒发的正是这样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2诗共十二句,大体可分成三个部分。前四句慨叹韶华易逝,人生

3、难久。汉武帝当日炼丹求仙,梦想长生不老。结果,还是象秋风中的落叶一般,倏然离去,留下的不过是茂陵荒冢而已。尽管他在世时威风无比,称得上是一代天骄,可是, “夜闻马嘶晓天迹” ,在无穷无尽的历史长河里,他不过是偶然一现的泡影而已。诗中直呼汉武帝为“ 刘郎” ,表现了李贺傲兀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可贵精神。 “ 夜闻”句承上启下,用夸张的手法显示生命短暂,世事无常。它是上句的补充,使“ 秋风客”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也 为下句展示悲凉幽冷的 环境气氛作了必要的铺垫。汉武帝在世时, 宫殿内外, 车马喧阗 。如今物是人非,画 栏内高大的桂树依旧花繁叶茂,香气飘逸,三十六 宫却早空空如也,惨

4、绿色的苔藓布满各处,荒凉冷落的面貌令人目不忍睹。 以上所写是金铜仙人的“ 观 感” 。金 铜仙人是汉武帝建造的,矗立在神明台上, “高二十丈,大十围”(三辅故事),异常雄伟。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它被拆离汉宫,运往洛阳,后因“重不可致”,而被留在霸城。习凿齿 汉晋春秋说:“ 帝徙盘,盘拆,声闻数十里,金狄(即铜人)或泣,因留霸城。 ”李贺故意去掉史书上“铜人重不可致,留于霸城”(三国志注引魏略)的情节,而将“金狄或泣”的神奇传说加以发挥,并在金铜仙人身上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样,物和人、 历史和现实便融为一体,从而幻化出美丽动人的艺术境界来。 中间四句用拟人法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凄婉情

5、态。金铜仙人是刘汉王朝由昌盛到衰亡的“ 见证人” ,眼前发生的沧桑巨变早已使他感慨万端,神惨色凄。而今自己又被魏官强行拆离汉宫,此时此刻, 兴亡的感触和离别的情怀一齐涌上心头。“魏官”二句,从客观上烘托金铜人依依不忍离去的心情。“ 指千里”言道路遥远。从长安迁往洛阳,千里迢迢, 远行之苦加上远离之悲,实在教人不堪忍受。3“东关”句言气候恶劣。此时关东霜风凄紧,直射眸子,不 仅眼为之“ 酸”,亦且心为之“酸”。它含有“ 马后桃花 马前雪,教人哪得不回 头 ”的意味,表现出对汉宫、对长安的深切依恋之情。句中“酸”、“射”二字,新奇巧妙而又浑厚凝重。特别是“ 酸”字,通过金铜仙人的主观感受,把彼时彼

6、地风的尖利、寒冷、惨烈等情形,生动地显现出来。这里,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已完全揉合在一起,含 义极为丰富。 诗人时而正面摹写铜人的神态,时而又从侧面落笔,描 绘铜人四周的景物, 给它们涂上一层忧伤的色调。两种手法交互运用,使诗意开阖动荡, 变幻多姿,而又始终围绕着一个“愁 ”字,于参差中见整饬,色调统一, 题旨 鲜明。 “魏官”二句,侧重描写客体,“空将”二句则改写主体,用第一人称,直接抒 发金铜仙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在魏官的驱使下离别汉宫,作千里之行。伴随着“我”的唯有天上旧时的明月而已。事情发生在三国时期而称月为“汉月” ,它抒 发的显然是一种怀旧的感情,正如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所诠释的:“因革

7、之间,万象为 之一变,而月体始终不变,仍似旧时,故称 汉月。”金铜仙人亲身感受过武帝的 爱抚,亲眼看到过当日繁荣昌盛的景象。对于故主,他十分怀念,对于故宫,也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今坐在魏官牵引的车子上,渐行渐远,眼前熟悉而又荒凉的宫殿即将隐匿不见, 抚今忆昔,不禁潸然泪下。“忆君”句中“泪如铅水” ,比 喻奇妙非凡,绘声绘色地写出了金铜仙人当时悲痛的形容泪水涔涔,落地有声。这种感怀旧事、恨 别伤离的神情与人无异,是“人性”的表现,而“铅水”一词又与铜人的身份相适应,婉曲地显示了他的“物性 ”。这些巧妙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出金铜仙人这样一个物而人、物而神,独一无二,奇特而又生动的艺术形象来。 末

8、四句写出城后途中的情景。此番离去,正值月冷风凄,城外的“咸阳道” 和城内的“三十六宫” 一样,呈现出一派萧瑟悲凉的景象。这时送客的唯有路边的“衰兰”,而同行的旧时相识也只有手4中的承露盘而已。“衰兰”一语写形兼写情,而以写情为主。兰花之所以衰枯,不只因为秋风肃杀,对它无情摧残,更是愁苦的情 怀直接造成。这里用衰兰的愁映衬金铜仙人的愁,亦即作者本人的愁,它比开愁歌中的“ 我生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更加婉曲,也更为新奇。 兰花的衰枯是情使之然。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枯谢。别看苍天日出月没,光景常新, 终古不变 。尾联进一步描述金铜仙人恨别伤离的情绪。他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而且随着时间的

9、推移,离开故都越来越远。这时,望着天空中荒凉的月色,听着那越来越小的渭水流淌声,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渭城”句从对面落笔,用“波声小” 反衬出铜人渐渐远去的身影。一方面波声渺远,另一方面,道阻且 长。它借助于事物的声音和形 态,委婉而深沉地表现出金铜仙人“思悠悠,恨悠悠 ”的离别情怀,而这正是当日诗人在仕进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心境。 这首诗是李贺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设想奇创,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又变幻多姿。怨愤之情溢于言外,却并无怒目 圆睁、气峻难 平的表现。遣词造句奇峭而又妥帖,刚柔相济,恨爱互生,参差 错落而又整饬绵 密。这确是一首既有独特风格,而又诸美同臻的诗作,在李贺的集子里,

10、也找不出几首类似的作品来。 怎一个“情”字了得金铜仙人辞汉歌赏析茂陵刘郎秋 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宫牵车 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5诗缘情,亡国之痛、离别之悲、身世之感,构成了诗歌所抒发的几种主要的情感。李贺的这首金铜仙人辞汉歌抒发的是什么情感呢?从诗中所写的历史事件来看,当属亡国之痛。金铜仙人是大汉帝国鼎盛时期所造,是汉武帝借此向天下昭示自己的文治武功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铜仙人到可以看作是大汉帝国繁荣昌盛的标志了。不过这尊巨大的金铜仙人像在汉亡后,终被魏明帝搬

11、了家,又由于太重而被弃置不管。一个鼎盛王朝的标志最终沦为一堆破铜烂铁,成了废物。谁人见到这种情形不悲慨万分呢?所谓兴亡之感,人所共之。诗人经过此地,睹物思人,触景伤怀,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了。但是,诗人不仅仅是伤汉之兴亡,这里更有对个人身世的伤感。作为李唐皇室的后裔,他身怀经天纬地之志,可惜却屡遭踬踣,志向不得实现,抱负难以伸展。国家是否真的不需要这样的人才呢?当然不是。经历安史之乱的唐王朝早已一蹶不振、破败不堪,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汉帝国的历史不正要在唐王朝上演吗?汉的金铜仙人被搬走弃掷,唐的“金铜仙人”有朝一日焉能不会如此?对国家的忧虑转向对自己人生、前途的感喟,最后只能表现出无奈和悲伤。亡国之

12、痛和身世之感的交织,使诗人不由地发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痛天彻底的呼喊。如果说仅仅抒发亡国之痛和身世之感,倒也未必是好诗,史上不乏如此篇章,而李贺这首诗却别具特色,令人耳目一新,何也?为了表达内心的这种深沉的情感,诗人在遣词用句、意象选择上可谓匠心独运。首先是用词诡谲。李贺之诗,语言向来诡谲奇异,不同寻常,单从这首诗就能看出来。桂香飘散流溢,所可形容之词多矣,而诗人却着一“悬”字。乍看来不知何解,细品味却觉得妙趣横生。香飘空中似“悬”于空中,这一“悬”字巧妙地化无形为有形,又与后一句写“土花”相对应。“土花”一词亦很奇崛。诗人不说青苔、苔藓之花,却说是“土花”,谓何?一者,花开土中;二者此花不

13、起眼,外表不俊雅,有“土”味;三者,寓含汉宫皆成土灰之意。诗中的“牵”“酸”“射”用得也很特别。不说“驾”说“牵”,意在说明车重须牵拉,也示魏官轻薄无状。风何来“酸”?乃金铜仙人心酸,有感慨之人心酸耳。而一“射”字更是显出风之强劲、迎面扑来。他如“衰”“独”“远”都用得恰如其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句,更是气象恢宏。这一句以呼告出之,紧跟于“衰兰送客咸阳道”之后,是诗人郁积已久的情感的直接爆发。当初风光一时的金铜仙人在辞帝都之时,却只有“衰兰”相送,谁认不悲?哪个不痛?其次是意象的奇特。如果说“秋风”“马嘶”仅能表现一般的伤感,还显得平凡普通的话,那么“土花”“酸风”则恐怕非

14、常人所不能想到的。普通的事物在诗人笔下变得不再普通了。再如“铅水”,诗中用其比泪水,形象而奇特。泪水之多才重,之重则如铅,情感不言,自在其中。其他如“衰兰”、“荒凉”月、小“波声”等意象的选择无不新颖独特。其实,就整首诗来看,“金铜仙人”这一形象本身也就很特别。诗人不说自己所见6所感,却说“金铜仙人”所见所感,充满神幻色彩。同时,金铜仙人是汉历史的见证,从它眼中的所见来写就更加真实,从它心中的所感来写也更加深沉动人。诡谲的词句,奇特的意象,使亡国之痛、身世之感更为动人,使人读来不由地发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呼喊。金铜仙人辞汉歌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咏史诗的有关知识及其鉴赏要点。 2、学习

15、诗歌比喻、对比、夸张、用典等表现手法。 3、掌握诗歌侧面落笔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4、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5、了解诗人所处的背景,理解诗人对时代的反思和生不逢时的感慨。 教学重点: 诗歌用典、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诗歌语言品析,诗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身世之叹。 教学过程: 一、咏史诗的知识点回顾: 1、咏史诗的特点: 凭吊古代人或事,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的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后的沉思,蕴含了作者伤今怀古的忧

16、患意识。 2、咏史诗的内容: (1)对人或历史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2)通过仰慕凭吊古人,感慨身世,表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 (3)对昔盛今衰的感叹,咏古实为伤今,讽喻社会现实。 3、如何鉴赏咏史诗: (1)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用典。 (2)揣摩历史,了解古人意图所在。 (3)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推敲作者对此的态度,古今的联系。 (4)归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咏史诗的主要表现手法:用典诗歌中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包括对现实生活些问题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74、如何分析咏史诗的用典手法; (1)了解典故

17、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的诗歌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唐以后的诗歌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学习金铜仙人辞汉歌 (一)作者介绍: 李贺,字长吉,昌谷(今河南宜阳)人,以乐府诗著称。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极度浪漫主义风格。诗中反映出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强烈不满,对劳苦人民的疾苦亦寄予关切。但也有一些作品流露出人生无常的阴郁情绪。 其诗作中李凭箜篌引、秋来、马诗二十三首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皆著名,他为人文思敏捷,诗作在语言上十分讲究

18、,修辞手法极其多样,他以二十七岁英年离世,常与王勃等为后人引作“天妒英才”之力例,然已成绩斐然,假能天赐凡寿,使有圆熟之机会,则我华夏当又添一李白矣,此诚可喟也! (二)学生结合并序,了解本诗的背景: 自从天宝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伏彼起,西北边陲烽火屡惊,国土沦丧,疮痍满目,民不聊生。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面对这严酷的现实,诗人的心情很不平静,急盼着建立功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去。金铜仙人辞汉歌所抒发的正是这样一种交织

19、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三)学生诵读品析,小组讨论。 (四)本诗前四句,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试分析。 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夸张、用典等手法。 汉武帝当日炼丹求仙,梦想长生不老。结果,还是象秋风中的落叶一般,倏然离去,留下的不过是茂陵荒冢而已。只剩下虚幻的马嘶。可是,“夜闻马嘶晓天迹”,在无穷无尽的历史长河里,他不过是偶然一现的泡影而已。用夸张的手法显示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夜闻”句承上启下,它是上句的补充,使“秋风客”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也为下句展示悲凉幽冷的环境气氛作了必要的铺垫。汉武帝在世时,宫殿内外,车马喧阗。如今物是人非,画栏内高大的桂树依旧花繁叶茂,香气飘逸,三十六

20、宫却早空空如也,惨绿色的苔藓布满各处,荒凉冷落的面貌令人目不忍睹。 8(五)试分析这首诗是如何怀古伤今,表现了什么? 这四句慨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久。 (六)感受这四句诗的语言魅力。 以上所写是金铜仙人的“观感”。金铜仙人是汉武帝建造的,矗立在神明台上,“高二十丈,大十围”(三辅故事),异常雄伟。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它被拆离汉宫,运往洛阳,后因“重不可致”,而被留在霸城。习凿齿汉晋春秋说:“帝徙盘,盘拆,声闻数十里,金狄(即铜人)或泣,因留霸城。”李贺故意去掉史书上“铜人重不可致,留于霸城”的情节,而将“金狄或泣”的神奇传说加以发挥,并在金铜仙人身上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物和人、历史和

21、现实便融为一体,从而幻化出美丽动人的艺术境界来。 (七)“魏官”四句,描写了什么事物,表现了事物怎样的情感? 中间四句用拟人法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凄婉情态。 还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融合的手法来写。 诗人时而正面摹写铜人的神态,时而又从侧面落笔,描绘铜人四周的景物,给它们涂上一层忧伤的色调。两种手法交互运用,使诗意开阖动荡,变幻多姿,而又始终围绕着一个“愁”字,于参差中见整饬,色调统一,题旨鲜明。 (八)作者描写金铜仙人辞汉时的感情,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请在原诗中指出哪些词最能体现金铜仙人的情感特点,好在哪里? 金铜仙人是刘汉王朝由昌盛到衰亡的“见证人”,眼前发生

22、的沧桑巨变早已使他感慨万端,神惨色凄。而今自己又被魏官强行拆离汉宫,此时此刻,兴亡的感触和离别的情怀一齐涌上心头。“魏官”二句,从客观上烘托金铜人依依不忍离去的心情。“指千里”言道路遥远。从长安迁往洛阳,千里迢迢,远行之苦加上远离之悲,实在教人不堪忍受。“东关”句言气候恶劣。此时关东霜风凄紧,直射眸子,不仅眼为之“酸”,亦且心为之“酸”。它含有“马后桃花马前雪,教人哪得不回头”的意味,表现出对汉宫、对长安的深切依恋之情。句中“酸”、“射”二字,新奇巧妙而又浑厚凝重。特别是“酸”字,通过金铜仙人的主观感受,把彼时彼地风的尖利、寒冷、惨烈等情形,生动地显现出来。这里,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已完全揉合在

23、一起,含义极为丰富。 “魏官”二句,侧重描写客体,“空将”二句则改写主体,用第一人称,直接抒发金铜仙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在魏官的驱使下离别汉宫,作千里之行。伴随着“我”的唯有天上旧时的明月而已。事情发生在三国时期而称月为“汉月”,它抒发的显然是一种怀旧的感情,正如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所诠释的:“因革之间,万象为之一变,而月体始终不变,仍似旧时,故称汉月。”“忆君”句中“泪如铅水”,比喻奇妙非凡,绘声绘色地写出了金铜仙人当时悲痛的形容泪水涔涔,落地有声。这种感怀旧事、恨别伤离的神情与人无异,是“人性”的表现,而“铅水”一词又与铜人的身份相适应,婉曲地显示了他的“物性”。这些巧妙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

24、出金铜仙人这样一个物而人、物而神,独一无二,奇特而又生动的艺术形象来。 9(九)教师小结: 金铜仙人亲身感受过武帝的爱抚,亲眼看到过当日繁荣昌盛的景象。对于故主,他十分怀念,对于故宫,也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今坐在魏官牵引的车子上,渐行渐远,眼前熟悉而又荒凉的宫殿即将隐匿不见,抚今忆昔,不禁潸然泪下。 (十)借景抒情往往是诗歌中常用的写法,以悲景衬悲情,使情感更加生动浓厚,请分析本诗中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1、分析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 末四句写出城后途中的情景。此番离去,正值月冷风凄,城外的“咸阳道”和城内的“三十六宫”一样,呈现出一派萧瑟悲凉的景象。这时送客的唯有路边的“衰兰”,而同行的旧时相识

25、也只有手中的承露盘而已。他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离开故都越来越远。这时,望着天空中荒凉的月色,听着那越来越小的渭水流淌声,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进一步描述金铜仙人恨别伤离的情绪。 2、妙句分析:“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衰兰”一语写形兼写情,而以写情为主。兰花之所以衰枯,不只因为秋风肃杀,对它无情摧残,更是愁苦的情怀直接造成。这里用衰兰的愁映衬金铜仙人的愁,亦即作者本人的愁。 兰花的衰枯是情使之然。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枯谢。别看苍天日出月没,光景常新,终古不变。假若它有情的话,也照样会衰老。“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句设想奇伟,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对”。它有力地烘托了金铜仙人(实即作者自己)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意境辽阔高远,感情执着深沉,真是千古名句。 (十一)本诗思路及艺术手法总结: (十二)本诗总结: 这首诗是李贺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设想奇创,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又变幻多姿。怨愤之情溢于言外,却并无怒目圆睁、气峻难平的表现。遣词造句奇峭而又妥帖,刚柔相济,恨爱互生,参差错落而又整饬绵密。这确是一首既有独特风格,而又诸美同臻的诗作,在李贺的集子里,也找不出几首类似的作品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