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学大纲 1 课程说明 1.1 课程性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文理基础指导选修课,是伴随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该领域研究的进展而生发出来的研究性课程,是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06 年度教改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践”的重要实验内容和支撑。它以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为基础,融合文学、美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建构了具备独立的逻辑框架和知识系统的理论体系,还与学科前沿探索、田野实践、专题研究紧密结合,呈现出面向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课程以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运用以田野实践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从非
2、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视角,对经典之外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弥补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小传统”的缺失,使学生对民族传统的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为学生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使学生能够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语境中保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课程以田野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方法训练则为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研究基础。 1.2 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核心在于提高文化素养,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传承,目标涵盖了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 知 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基本形态和保 护过程监控等基础理论; 技 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3、,使学生在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从事田野实践的基础方法,并能够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实的调查与分析过程中来,独立完成课程设定的实践目标; 素 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观念,从方法论的角度认识田野调查实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增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从而实现重庆文理学院校训“进德修业,博文达理”所包容的发展目标。 1.3 课程理念 1.3.1 文化传承促进知识更新 在一个民族长远的发展历史中,高校不仅应当为现实的社会需要
4、培养技术性人才,更应该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培养思想性的人才,高校应当成为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核心动力区。 1.3.2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缺失一直是我国传统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导下的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大学生应当掌握的基本技能。 1.3.3 理论学习与大胆创新 本课程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使其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面对未知,能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或参与社会工作积累较好的研究经验。 1.4 教学策略 1.4.1 课堂讲授与专家讲座相结合 本课程开设过程中,将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方面开设专题讲
5、座,为学生带来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使其与日常课堂的知识学习有机结合。 1.4.2 理论学习与田野实践相结合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除在课堂完成之外,还将充分利用教学实践基地,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来,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完成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对实践技能的学习。 1.4.3 集体学习与独立研究相结合 本课程对学生除理论学习的要求之外,还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选择研究课题,独立完成从选题、资料检索、田野实践到论文写作的全过程,最后完成课程论文。 1.5 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以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在选定论题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田野实践,以实证来
6、支撑论文,独立完成含有第一手调查资料的课程论文,字数要求在 4000 左右。这样既考察了学生田野实践的成效,又考察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素养,可以使课程目标在考核中得以展现,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均衡的发展。 1.6 教学内容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其中理论知识又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两部分内容,以田野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学和训练贯穿课程的全过程。 1.6.1 理论知识模块: 第一章 导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现实 3 课时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外延 3 课时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 3 课时 第四
7、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方法与学科体系 3 课时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变迁 3 课时 第六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模式与原则 3 课时 第七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监控 3 课时 第八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3 课时 第九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以重庆为例 3 课时 1.6.2 课程实践模块: 本课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根据理论学习内容的不同,按照实践的复杂程度,实践教学分为基础性实践、综合性实践和创新性实践三部分。 基础性实践: 以体验、感知为主要目标。以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登陆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地实地考察等活动为主要内
8、容。其成果体现为学生写作参观笔记、考察报告,采取分组作业的形式,围绕若干选题,在课堂作五分钟左右的发言,然后由教师点评。 综合性实践: 以验证理论知识为主要目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地实地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录像片制作流程参观等活动为主要内容。其成果体现为学生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录像的要求拍摄一段短片、制作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介绍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等,分组完成作业,在课堂集中展示。 创新性实践: 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新性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为主要目标。包括考察学生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状况、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题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研究等
9、。成果体现为学生独立完成4000 字左右的课程论文。 1.7 教学要求 1.7.1 课堂集中讲授:多媒体授课; 1.7.2 研究讨论:学生提前 1 周准备讨论题目, 3 人一个小组准备研究报告,在课堂宣读,每组 10 分钟左右。 2 正 文 第一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与现实 3 课时 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危机及其根源 1.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危机 1.1.1 消亡现象严重 1.1.2 保护严重缺位 1.2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危机的根源 1.2.1 社会意识滞后 1.2.2 法律制度建设刚刚起步 1.2.3 资金短缺 1.2.4 根本性制约:人才缺乏 2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10、的重大意义 2.1 促进文化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平衡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科学创新之源 2.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延续的重要内容 2.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构成部分 2.5 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经之路 第二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 3 课时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主线 1.1 保护主体缺失期 1.2 保护主体凸现期 1.3 大规模保护行动期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本质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延 3.1 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
11、言; 3.2 表演艺术; 3.3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3.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3.5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第三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 3 课时 1 传承性 1.1 传承方式的无形性 1.2 传承方法的多元性 1.3 传承过程的专门性 1.4 传承结果的变异性 2 社会性 2.1 人类实践的过程性 2.2 人类实践的价值性 2.3 人类实践的多元性 2.4 人类实践的综合性 2.5 人类实践的集体性 3 无形性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线性变迁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横向融合 3.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抽象本质 4 多元性 4.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多样性 4.2 非物
12、质文化遗产与社会生活多样化 4.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后现代多元思维 5 活态性 5.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的活动 5.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的演进 第四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方法与学科体系 3 课时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方法 1.1 研究视角:文化、民族、现实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观 1.3 研究路径:从现实到抽象 1.4 研究模式:横向与纵向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科体系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涉及的学科类别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理论研究的学科样态 2.3 非物质文化遗产样式研究的学科边界 集中研究讨论 3 课时 报告题目: 1 学生已有知识如何与本课程内容实现
13、有机结合; 2 介绍一种学生自己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归纳其特点。 第五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变迁 3 课时 1 来自国外的经验 1.1 日本、韩国 1.2 法国、意大利 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历史 2.1 从诗经到宋元戏曲考 2.2 民间歌谣征集运动 2.3 新民歌运动与样板戏 2.4 改革开放以来 第六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模式与原则 3 课时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模式 1.1 施予式保护 1.2 开发式保护 1.3 发展式保护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2.1 整体规划,系统保护的原则 2.2 分步实施,长期坚持的原则 2.3 注重发展,
14、相互促进的原则 2.4 制定标准,依法保护的原则 2.5 政府为主,民间参与的原则 2.6 各科参与,相互协作的原则 2.7 以人为本,大众参与的原则 第七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的监控 3 课时 1 作为组织行为过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的监控流程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的持续改进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质量的第三方监督和评估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责任追究 第八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3 课时 1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发展 3.1 旅游业 3.2 餐饮业 集中研究讨论 3 课时 报告题目: 1 怎样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政府、学界、大众之间的关系怎样协调。 第九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以重庆为例 3 课时1 重庆文化渊源与历史流变 2 重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3 重庆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4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介绍 集中研究讨论 3 课时报告题目: 怎样制作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