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一、角度课堂提问的角度是多样的,其最佳角度在那里呢?叶圣陶先生在谈教学的着眼点一文中提倡教师要着眼于使学生“开窍”。为使学生“开窍”,教师应注意提问的切入点。选准一个适当的角度提问,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减少理解障碍。例如教孔乙己一文,就可抓住“笑”这一“文眼”为切入点,提出一系列问题,孔乙己一出场,就有一个字伴随着他,这个字谁知道?课文中那些地方表现出孔乙己的可笑之处?周围的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这反映了什么问题?孔乙己在讥笑悲惨中死去,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读了孔乙己,非但笑不起来,心里还有隐隐作痛之感,这是为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围绕着“笑”设计的,弄清了这些问题,就能深刻理解课文蕴涵
2、的深意。再如讲解高尔基的海燕一课时,为了研究文章的结构,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反映平淡,积极性不高。于是,我一反常规地问道:“这首散文诗是由三幅画组成的。每幅画面上有背景,有海燕形象。请你找找看,是哪三幅画 ?”这样一问,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纷纷举手,踊跃发言。 二、难度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注意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还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如在讲授祝福时,我一般都是
3、从“我真傻”入手,去深刻认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但由于设计的问题难易程度不一,教学效果也就不同。第一次,我是这样来设计提问的:“祥林嫂认为自己真傻,这告诉了我们什么?作者这样写能否揭示主题?”由于问题涉及的面较大,较笼统,学生难以回答清楚。第二次,我改提如下几个问题:“祥林嫂为什么认为自己傻?”“为什么阿毛被狼 吃了,祥林嫂就变傻了?”“阿毛不被狼吃掉,她会不会变傻?她的命运会不会好些?”这样提问,化难为易 ,学生也就乐于思考,从而深化了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认识。教师的提问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 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
4、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难度过大。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以避免陷入“启而不发”的境地。例如,一次教项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 刻画路瓦栽夫人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此问题一提出,学生默然。这时,我随机应变,问道:“路瓦栽夫人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很快答道:“是一个追求享受,梦想过豪华生活的小资产阶级的妇女。”我再设一问 :“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学生答:“当时的法国在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的豪华奢侈、讲排场、爱虚荣之风大盛。”这样,就把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解决了。三、梯度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不可
5、能迎刃而解,这就要增加思考的阶梯。其方法是无梯时架梯,有梯时增加阶梯的密度。例如讲解“拿来主义”时,就应多设几级提问的阶梯:“拿来”是指什么而言?“拿来”的原则、方法是什么?“拿来”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是“拿来”?“拿来主义”的重大意义何在?这一连串的问题由浅入深,逐层深入,才能启发学生对“拿来主义”有一个逐层深入的了解。再如讲过秦论时,我曾根据秦国兴起、强大、统一全国及其灭亡的过程,精心设计了四个台阶式提问 :(1 )秦国兴起时实行何种基本国策,起何作用?(2)秦孝公以后的 80 多年,又为何能进一步强大起来? (3)秦始皇统一天下是偶然的吗?为什么?(4)秦朝迅速灭亡的基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6、这几个问题,由于“ 解答距”的长短不一,形成了提问的梯度,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随之逐步提高。 四、深度在教学中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提问时老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教学气氛看起来很活跃,但课后反问学2生有哪些收获,学生有时就显得很茫然。如果答案就在教科书上,学生能回答完整;如果书中没有现存的答案,有的就答非所问了。我们仍以项链一文中造成路瓦栽夫人的悲剧原因这一问题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原因有三,个人方面的原因只是原因之一。关于个人方面的原因,书中有许多描述,很容易回答,但只提问到此,很显然深度不够,结论不完整。那么,还有哪些原因呢?阶级和社会方面的原因,表现在哪里?玛蒂
7、尔德没有陪嫁的资产就不能认识有钱的体面人吗?跳舞时不是还有三个像路瓦栽那样睡在小客室的客人及他们的夫人吗?这些都说明了造成路瓦栽夫人悲剧的真正原因不单是个人性格所致,还有深层的社会和阶级原因,即:纸醉金迷的资本主义社会和以金钱论地位的阶级,提问到此才有深度。但深度还不够,如果联系当前中国社会现实提出几个问题,如为什么要“两个文明”一齐抓?加强个人修养的意义何在?这样联系社会现实提问,才真正有深度,文章的借鉴作用才能充分显示出来。因此,必要时应增加提问的深度,使学生咀嚼有味,才能引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我们把握适当的度,以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益,提升教学艺术。
8、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心理健康等。因此,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提问设计好,以便达到预期的目的。一、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问“问题”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几乎是教师独霸课堂,满堂灌,添鸭式,很少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有时形式上也让学生提问,但所提问题还是超不出老师所规定的框框条条,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有时学生积极问“问题”或大胆发言还可能受到老师的指责或讽刺批评。因此,现代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当转变思想,改变提“问题”的方式。. 改变教学方式,给学生留出问“问题”的时间有的学生为什么不爱问“问题”,或者没有问“问题”的习惯?原因不完全在学生身上,更主要
9、的是因为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中老师几乎没有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和时间。所以必须从改变教学方式入手,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和时间。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发现式、研究式教学,改变注入式、牵引式教学。课堂上教师不要给学生太多的限制,也不要独占课堂,或采取每节留出十分钟左右让学生问“问题”,或要求学生每人备一个“问题”本,随身携带;还可定期评选“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等,进一步调动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实现从现在关心学生“今天得了几分”向关心学生“今天提出了几个有意义的问题”的转变。精心设疑,给学生留出问“问题”的空间教师通过精心设疑,为学生制造“愤”、“悱”情境,从而激发学生
10、问“问题”的欲望,促进学生为“问题”而悬,为“问题”而问,为“问题”而学,为“问题”而创。设疑的方法通常可采取:在课题上直接设疑,在教材上重点和关键外设疑,在新、旧知识联系上设疑,在解题思路上设疑,在比较上设疑,在谬误上设疑,在疑难上设疑,在深化上设疑。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从“无疑处生疑”。而教师在设疑时,也应难易适度,层次清晰,方法灵活,形式新颖,时机恰当,目的明确,问题有启发性,内容有针对性。把句号改为问号,实行开放性教学课本上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前人研究总结出来的结果,结果就是句号,“三角形内角和为度”、“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的一半”都是一种结论。传统的教学就是通过教具、学具的演示和教师
11、的讲解,把这种结论变成学生脑中的句号。创新教学要求老师启发学生把书本上的句号变成如“三角形内角和为什么是度”、“三角形面积为什么是底乘高的一半”然后让学生自己或在老师帮助下把这个“问号”再变为“句号”。当然,现在有些教师也知道把书本上的句号改为问号,但往往自己很快又把问号变成了句号,就是不放心,放不开。这样学生还是没有真正的主动权,还是要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课堂上应该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空间,如语文字词句教学,可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办法各自把不懂的字词句弄懂”。消除“懒问”的思想,让学生敢问“问题”3有的学生怕想“问题”,不敢问“问题”,作为老师就应该帮助学生消除“懒问”的思想,鼓励他们积极去想问
12、题。学生不去想,思维几得不到锻炼,久而久之,大脑就会“生锈”。不会思考问题,也就谈不上什么发展。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学会思考问“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消除学生懒得问“问题”的思想情绪,解除学生不会问“问题”、怕问“问题”的心理,激发学生想问“问题”的欲望,锻炼学生敢问“问题”的勇气。适时表扬敢问“问题”的学生,因势利导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多么的肤浅、可笑,或是异想天开,甚至是荒谬错误的,老师都不能嘲笑、讽刺、指责、批评,更不能在行动上去挫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乘兴而来,扫兴而去。”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让学生把话说完“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但
13、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把学生的这种“天性”给扼杀掉了。教师对那些在课堂上爱说话、爱提问的学生,不能用简单的纪律和语言加以约束和限制,而是要适当地了解一下这些学生到底想说什么,是否对讲课内容有疑问。要让学生真正把话说出来,而不是害怕学生提问题或说话。特别是对于学生的一些异想天开和标新立异的问题,切不可简单武断地嘲讽、批评,而应给予引导、鼓励、表达 、帮助。教师要为自己能被学生问倒而感到高兴、成功,不要以为是一种耻辱。二、教给学生问“问题”方法,使学生善于问“问题”要使学生善于问“问题”,教师首先要把课堂提问的时间和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是要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是学生“善问
14、”,使“问题”有价值。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提问的范例为了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教师应经常为学生做些示范,让学生从中掌握一些如何设计“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鲸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为什么说鲸是哺乳动物?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讲鲸的生活习性的?作者哪些地方用列举数字的方法加以说明?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想法?在教学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再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经常练习,日久天长学生就回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让学生学会在比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提示知识的矛盾与联系,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异中求同的类比和同中求
15、异的对比,加深理解知识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求同、求异思维的能力。运用比较的方法时,必须注意内容和要求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并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紧密联系,相互渗透。教师只要能启发引导,合理适时,就能打开学生的思路,从而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善于质疑疑是思之始,进之曲;疑就是矛盾,就是问题;疑表现了一种求知欲,包含着智慧的火花;疑是一种探索精神,疑孕育着创新。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打破沙锅问到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要认为课本上写的、教师讲的全都对,而要指导学生从无疑中生疑。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动脑筋想问题。三、面向全体学生,关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以
16、上谈了课堂提问设计的一些方法。我们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与否,只要他能提出来,都应该感到高兴。并能从学生所提问题中精心挑选,能订正的要及时订正,不能订正的要给学生一个交代,不能草草了事。要开启学生大胆提问题的兴趣,使他们养成提问题的习惯,体验提出问题的成功的感受4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它像一根彩带拉近了师生心灵的距离,使学生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使教师工作动机由职业需要上升为职责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复杂: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教师热爱学生,主要是
17、受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观点、职业道德和事业心的支配,富有理智特征。而学生的尊师,则是对教师爱生的回应,往往是根据个人的主观判断和情绪体验来决定,更富有情绪色彩。因为尊敬和信赖,学生更多地表现出主动参与的激情。因此,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有神的目光,真诚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乐学的动力。由于师生之间不仅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同时也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成熟者与未成熟者,有知者与无知者,长辈与晚辈等多重角色的关系,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权威性。即要有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教学艺术,有对学生始终如一的关怀和爱护、无私和没有偏见的品格,有庄重的仪表和举止等。只有当你真正成为充满人格魅
18、力的教师,才会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会使你担当的教育角色发出耀眼的光彩。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不仅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也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提供了有利条件。新型的师生关系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其重要意义却显而易见。我觉得要处理好师生关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 以爱为本,多一点尊重和信任。爱心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的爱来源于对学生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有着同成年人一样的情感世界: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有自尊心和荣誉感。教师对学生应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可以说,尊重
19、是爱的别名。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活动空间。把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绪,乐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当然,教师的爱决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味迁就,而是爱中有严,严而有度。严父型也好,慈母型也好,良师也好,益友也好,都必须以爱为前提。教师的爱是一种责任,因为爱,才会有师生情感的共鸣;才会有教和学的同步;才会有师生角色的互换;才会有师生教学的互补。二、 发扬民主,讲求一点“参与效应”。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教学的成败。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成功、快
20、乐、友爱的享受。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能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人人都有一种参与意识,都希望自己拥有一定的发言权和自主权,如果适时让学生们体会“我长大了”的成人感,重视并满足他们的参与意识,他们就会以积极合作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主体的作用。可见,教学的民主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活力所在。三、注重个性,多一点欣赏眼光。一名成功的教师总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教学活动。教师真诚的期待不仅能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如果师生关系中没有真诚的欣赏,任何学生都可能失去自信心。所以,适度的表扬和鼓励,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21、,在被欣赏的愉悦体验中奋发、崛起。不容怀疑,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的东西可以挖掘,关键是怎样挖掘,何时挖掘。对学生而言,被人5欣赏特别是被老师欣赏无疑是一种幸福,是一种被点燃的信任。而教师欣赏学生也是一种境界和美德,是一种沙里淘金、发现绿洲的快乐。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科学课的实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书与育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它们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为载体,只有把它们完整地统一在日常工作中,教师的业务素质才能提高,学生才能健康和谐地成长。在教学活动的本源追溯上,我们把教育看作一种特殊的文化交往,教育起源于交往,超出一般的社会交往,它是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与人格碰撞过程,在相互理解中共享人类文化财富
22、。师生之间应是一种伙伴关系或合作关系。一、用真诚的心关爱每一个学生 自然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自然教学以及科学课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自行获取知识,获得科学思维。尤其科学课中增加了许多调查研究及室外观察活动,这就对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难题:上课要求一严课堂就死板,要求松一点,局面就无法控制。我们研究一下学生的心理就不难发现,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淘气的学生,他们也经常自责,他们的内心常常是焦虑的,甚至有的孩子内心是孤独的。有的学生在家长的鼓励下认真地写了一次作业,或者严格地要求了自己几天,以
23、此期待着老师的关注与肯定。但老师的一句不恰当的批评常常打击了学生的上进心,而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对自己赏识。其乐融融的课堂气氛,生动活泼的教学设计是以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不能单纯以课堂纪律规范学生听课,如果课上学生不能很投入地学习,他们的思维就不能活跃起来。教师不仅要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还应发自内心地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让学生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自然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很好地驾御课堂。一些难教育的学生纪律问题总是反复,教师应该耐心地与他交换意见,调查事情的原委,再一次说服教育,并且让他感到我对他的期望。对学生,无论是听话的还是调皮的,都要以欣
24、赏的目光看他们的优点,以医生的目光看他们的缺点,期待着“皮革马利翁”效应的出现。教师的欣赏、夸奖、鼓励,会给学生本人和其他的同学带来莫大的欢乐,带来巨大的信心,带来更多的投入,使得课堂教学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生机。二、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就会产生极大的上进心和自尊心,所以,教师应努力建立一种融洽、真诚的师生关系。建立师生感情应是全方位、多渠道的。首先是在教学中。学生虽小,但他们的眼睛、他们的感受却是明察秋毫的。学生要看你这个老师是不是百分之百地投入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全力以赴地、精神饱满地上好每一节课,以自己的敬业精神赢得学生的心。和学生一起做实验室卫生,擦桌扫地,
25、按每组人数摆好小方凳,师生一起准备教具和实验器材这样,不仅让学生看到老师在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而且能影响学生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教学中,让大家畅所欲言。有时小组讨论后,平时不大爱讲话的孩子发言,教师在认真听过之后,表扬他实事求是、敢说真话的勇气。这样,调动大家讨论、争辩,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学习和巩固知识。难度大的时候,让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分析、整理;水到渠成时,让基础差一些的学生说结论。有了息息相关的师生关系,有了亲密和谐的感情基础,教师再切合实际地对学生提出各种要求,学生自然乐于执行了。课堂上保持一种严格、宽松而又和谐的氛围,在教学活动中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对教育、教学都有很大的促进作
26、用。课下与学生多接触也是培养师生情感的重要渠道。一进教室,对上节课受批评的学生安慰一下,学生课间打逗劝解几句,提醒学生提前准备好学习用品;学生提问时教师应耐心倾听,有问必答,即使他上课没听讲,或者以前讲过的没听见,也应耐心地讲明白,然后提醒他课上要认真听讲;哪个学生身体不好,哪个学生父母离异,哪个学生家里生活困难,教师都尽量做到心里有数,这样可以避免在劳动中、交谈中6无意地对学生造成伤害。自然教师虽然不是班主任,但教师的职责要求我们一定要这样做,而且一定要认真做。人需要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建立起对自己的认识,每个人从心底里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欣赏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力,
27、追求成功是人的本能的需要,每一个孩子都是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要精心地发现学生身上微弱的火花,精心地保护与扶助,点燃学生上进的内燃机。良好的师生交往不应该是单纯的知识信息传递过程,而应该是全面的人格震动、心灵对话的过程。师生感情的建立是双向的,投入多少感情就有多少回报。教师关心学生,学生也就信任老师、喜欢老师,也喜欢老师教的学科,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发挥最佳效果创造了有利条件。三、立足教学,求实致远 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找机会挑起他们的争论,在争论中让学生思考出现差异的原因,纠正自己的片面认识。允许多种观点并存,但坚决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无论哪种观点,必
28、须用事实说话,用实验证明,谁的观点符合客观实际,谁的观点就是正确的,谁就是这堂课的老师。小学自然课、科学课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常识,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事物和自然现象,磨练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从“实事”中求“是”的能力和科学态度,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起他们主动探索,培养他们对自然、对科学的兴趣、爱好。没有知识不行,把知识本身当做全部教学目的也不行。必须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未来面临的是一个发展变化速度远远超过现在的社会,要求人们更勤奋,有更高的认识能力,国家的发展建设需要的人才,已经不是那种信奉本本主义、只会照章办事的人了,而是需要能从实际出发,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建
29、设者和接班人。面向未来,学生遇到问题不可能再去问老师、去依靠书本,而是要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一个个难题;面向未来,我们的教学一方面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另一方面要为学生们将来成为“幸福的人”打下基础。如果教师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态度,师生之间与教学有关无关的相互作用更充分,在活动中给学生更多的机会,使学生更合理地表现,就会唤醒那些无动于衷、态度冷漠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深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宝贵财富,帮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帮助学生在他力所能及的领域里充分表现自己,使之不断获得成功与自信,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己。经过耐心帮助仍然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学生是没有的,关键是教师能否机智敏锐地看到学生的那种要求上进的心理,给以信任并及时加以适当的引导。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小学教育又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我们不仅要研究课堂设计、教学技巧,还要研究我们的教育对象,深切地关爱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情感与智慧共同发展,让我们的学生健康地成长。树立人本思想,实践有灵魂的教育,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心理环境,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我们的学生获得幸福人生的基础。没有学生的发展,就没有教师的发展;没有教师的提高就没有学生的提高。我们要不断学习与探索,用真诚的心关爱学生,让新型的师生关系为我们的教育带来成功与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