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23841 上传时间:2018-09-22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8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专业代码: 080902) 2016 年修订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宽厚专业基础知识 、 创新意识强 , 具备 一定科研工作能力 , 并 能在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从事电路与系统专业的教学、科研、 工程 应用等 工作的专业技术型高级人才。具体培养规格如下: (1) 深入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 (2) 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电子科学 与技术 基础知识,并掌握相应的实验方法

2、和科研技能 ; (3) 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具有从事 教学、 科学研究和 工程应用等 工作能力; (4)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5) 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6) 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论文撰写、文献检索; (7) 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 A、 电路系统设计及应用; B、 信号检测与信息处理; C、智能控制技术与应用。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三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一年 半,至少修满 35 学分;完成学位论文时间一年半。外单位委托培养研究生与本校全日制研究生相同。本校在职研究生学习年限为三年至四年,

3、每年应完成 1/3 的教学工作量,其余时间进行学习。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 硕士生的培养, 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采用 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参加 学术活动和教学 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办法。既要使硕士生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和专 业 知识,又要培养硕士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 工程应用、高校教学 等 工作的能力。 硕士生的指导教师由 思想正派、 学术水平高、在研究工作中有 较大 成就的教 授、副教授担任。导师要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及时给予 指导 。 指导组 应 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是: (1) 参与制定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和

4、 研究生 的 个人培养计划; (2) 审核学位课程的命题及评分结果; (3) 负责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和进展情况进行检查; (4) 协助组织学位论文答辩。 五、课程设置 硕士生课程设置分为 必修课和选修课 两 大 类 ,必修课(学位课)包括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原则上硕士研究生必须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用不多于一年半时间修完规定课 程。 (一 ) 公 共必修 课 (8 学分 )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课 36 学时 , 2学分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课 18 学时 , 1学分。 2外国语 :开课一年,每周 6 学时,共 2

5、16 学时,共 5 学分。 (二 ) 学科 基础 必修 课 (6 学分 ) 学科基础理论课按一级学科开设,计 6 9 学分,开设 2 3 门课,每门课不少于 36学时。每位研究生至少修满 6 学分 。 (三 )专业主干 必修 课 (至少 6 学分 ) 专业主干课按二级学科开设,计 6 9 学分,开设 2 3 门课,每门课不少于 36 学时。每位研究生至少修满 6 学分 。 (四 ) 选修课 程 选修课程 12 35 学分,每门课不少于 36 学时。每位研究生至少修满 12 学分,可以跨专业选修。专业方向课列入选修课程,导师在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时从选修课程中指定。 (五 ) 必修教学 实践

6、环节 必修教学 实践 环节 包括 : 1. 教学实践 ; 2.科研实践; 3.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4.学术活动 (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学习期间要求每位学生参加一次学术会议 )。 我 院 硕士生试行学分制,必须取得规定的 35 学分以上方可参加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考核合格(考试 75 分以上,考查合格),给予学生规定学分;考试不合格,可 给予一次补考机会。研究生应在一年半时间内完成规定学分。 成绩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考试一律按百分制评定成绩 ,考查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级 评定成绩。学位课程一律要求考试 ,非课程类教学环节和中期考核 宜用考查的方式进行 。学 生必须在规定时间

7、内参加考试、考查,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参加考试、考查时,必须事先提出申请缓考,经 主管院长 批准,其中公共课须经研究生处批准,方能缓考。擅自不参加考试者,该课程的成绩以零分计,并不予补考。 学分计算方法:每学期按 18 周计算,若一门课上一学期,则该课程的周学时数为该门课程的学 分数。对不足一学期的课程,学分由授课周数除以 18 折算。实验课程的周学时除以 2 即为该门课程的学分。一门实验课程的总学分不能超过 3 学分。对不足一学期的实验课,可按总学时折算给学分。补修本专业大学本科课程不计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六、教学实践 为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研究 生 学习期间应参加教学实践活动。

8、 参加教学实践必须面向大学本、专科学生,参加教学第一线工作。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协助教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上实验课、主持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或在教师指导下讲授一定时数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或 项目研究与开发 。教学实践安排在第 三 学 期 较为合适。 各单位 要积极配合为研究生提供教学实践岗位。硕士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的教学工作量相当于助教一个月的工作量。教学实践经考核合格者,计 1-2 学分。效果不好的,不给学分,但允许重新安排一次教学实践。 七、中期考核 1.考核内容:研究生中期考核要求认真填写研究生中期考核登记表, 学院 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课程学习、科研和教学能力等各个培养环节进行

9、全面、综合测评。 (1) 政治思想品德、学习态度评定:研究生要认真做思想小结,并认真填写好中期考核表的自我总结。 (2) 课程成 绩、完成学分情况审核。 (3)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核:中期考核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必须开题,并由各指导组统一组织学生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研究背景知识和拟开展的研究工作介绍两方面内容。开题报告主要考察学生对研究背景知识和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的了解,同时考察学生的文献综述能力,采用口头报告( 10 15 分钟)和书面报告结合形式。开题第一次未通过,允许 1 2 月内再进行一次,仍未通过者,按学籍管理规定处理。中期考核要审核开题报告登记表。 2.考核时间:一般

10、安排在第四学期的 5、 6 月份进行。 3.考核程序:以 专业为单位组成考核小组 , 由 专业负责人为组长, 研究生导师、教研室主任、任课教师 为组员 。考核组负责对研究生进行全面考核。学习成绩优良,达到考核内容要求的,进入硕士论文写作阶段;学习成绩较差,未达到考核内容要求的,不得申请硕士学位。分管研究生的院长全面负责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考核组将考核意见及有关材料送院办公室,由院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审核通过。在规定时间内未按时完成中期考核者,按考核不合格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的目的是使研究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受到全面的基本训练,它是培养研究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综合运用 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11、、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应用不少于一年的时间参加科学研究及撰写学位论文,不计学分。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内完成论文的选题工作,要求最迟于第四学期开学后的前两个月内提交学位论文计划,并做开题报告,经讨论认为选题合适且计划切实可行的,方能正式开展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遵照河南师范大学授予硕士学位工作细则的有关规定。学位论文应包括: 摘要 (中、外文 )、 目录、 引言 、 主要内容 (研究背景 、 理论推导、 实验与计算 、结果与 讨论 等 )、 参考文献 、致谢、必 要的附录 和在校期间发表论 文情况 。学位论文应做到概念准确,推理严密,语意通达,数据可靠,结

12、构完整。 论文按规定统一格式排版, A4 纸打印,具体见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及其摘要编写格式的要求。 九、学位授予 学位授予遵照河南师范大学授予硕士学位工作细则的有关规定。根据我院具体情况,学位授予还应满足以下补充条件: 1.在校期间,研究生应以第一作者身份(导师除外)在期刊级别不低于国内核心期刊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已接收)学术论文一篇,且文章第一署名单位应为河南师范大学。 2.研究生在校期间,通过省级以上成果鉴定或国家专利一项 ,研究生署名为前两名(导师除外)。鉴定或专利第一完成单位为河南师范大学。( 1, 2 两条 至少 具备其中一条) 3.中期考核成绩在合格以上。 指导教师和院学位

13、委员会要在答辩前对相关材料认真审核,主要材料包括: (1) 成绩单; (2)发表论文原件或刊用证明; (3)中期考核表; (4)参加学术活动情况。对不符合授予学位条件的研究生,根据情况可建议其延长学习时间。 为鼓励向高级别杂志投寄文章,考虑到这些杂志审稿周期较长,如研究生学习期间,已完成科研课题并将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署名按条例要求),但论文还未录用,研究生参加答辩需 向学院提交申请特批,填写“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研究生硕士学位申请特批表”,由导师批准同意后交院学位委员会讨论。讨论时,首先由申请人对研究工作的意义、水平和论文未如期发表的原因进行 10 分钟的陈述,然后由院学位委员会讨论、投票

14、表决,决定是否同意其按期答辩;如不同意申请人按期答辩,到论文被录用时该生再提出申请。 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总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及周学时 备注 必 修 课(学位课程) 公 共 课 11_000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09_000003 英语 216 5 6 6 11_0000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2 学 科 基 础 课 09_020013 随机过程与数理统计 54 3 3 至少选 6学分 09_020901 现代电路理论 54 3 3 09_020017 高等电磁场理论 54 3 3 专 业 主

15、干 课 09_020029 现代数字信号处理 54 3 3 至少选 6学分 09_020811 微弱信号检测 54 3 3 09_020802 嵌入式系统与结构 54 3 3 选 修 课 09_020938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36 2 2 至 少 选 修 12 学 分 09_020016 电磁波传播与空间环境 54 3 3 09_020937 软件无线电技术 36 2 2 09_020028 微电子技术及应用 54 3 3 09_020014 高等计算方法 54 3 3 09_020803 现代控制理论 54 3 3 09_020939 电子电路系统设计 54 3 3 09_020801 数字

16、图像处理 36 2 2 09_020940 射频电路理论与应用 54 3 3 教学 实践 16_229001 教学实践 36 2 2 主要课程介绍 课程编 号: 020013 课程名称: 随机过程与数理统计 总 课 时: 54 学 分: 3 开课单位: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开课学期: 教学要求: 本课程由“随机过程”和“数理统计”两部分组成,即高等数理统计和高等随机过程,以满足非数学专业研究生的需要。随机过程是研究随机现象的数学规律性的数学理论分支之一,也是构造随机模型的基础理论之一。通过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期望学生能较好地理解随机数学的基本 思想,掌握几个基本而常用的过程的处理方法,如正态

17、过程、普阿松过程等;特别是马氏过程要重点理解并掌握;会对随机过程进行数学分析,了解平稳过程的谱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加强学生开展科研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理统计是关于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学科,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本科工程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较收入地掌握数理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学习后继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预备知识 内容:概率论中常用的几个变换 ,条件期望,随机变量的收敛性。 要求:掌握母函数、特征函数,条件期望,随机变量的以概率收敛及均方收敛。 第 二部分: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 内

18、容:定义,正态过程,谱阿松过程。 要求:掌握它们的定义及性质。 第三部分: Markov 过程 内容:可数状态 Markov 链,间断型 Markov 过程。 要求:掌握马氏链的状态分类、状态空间的分解、遍历定理、平稳分布;了解 Kolmogorov 向前向后方程。 第四部分:随机分析 内容:二阶矩过程的定义、均方极限、均方微积分。 要求:会进行数学分析。 第五部分:平 稳过程 内容:概念与性质、谱分解。 第六部分:统计推断准备 理解概念 : 总体 ,个体 ,样本 ,样本观测值 ,样本容量 ,简单随机样本 ,统计量 ,记住样本均值 ,样本方差 ,样本标准差;理解抽样分布 , 熟悉 方布 , t

19、分布 , F分布的定义 , 了解 变量的性质 可加性 ; 数学期望与方差;理解上下侧分位数的概念和关系 , 会查表确定标准正态分布 , 方布 , t 分布 , F分布的分位数;理解样本的分布 , 了解样本的经验分布 ,会绘制分布的直方图。 第七部分:参数估计 熟练掌握参数的矩估计法 , 极大似然估计法 , 掌握求参数的连续函数的矩估计 , 掌握求参数的严格单调函数的极大似然估计;熟悉点估计的优良标准 : 无偏性 ;有效性 ;均方误差准则 ; 一致性 ;充分性 ;知道完备性;熟练掌握求参数无偏估计的 C R 下界 , 理解有效估计 ,理解最小方差无偏估计 (MVUE),掌握因子分解定理的应用 ,

20、掌握在单参数指数族分布下求参数的 MVUE;理解区间估计的概念 , 掌握区间估计的方法找枢轴量法 , 熟练掌握单个正态总体均值 (方差已知或未知 ),方差 ,标准差的区间估计 , 掌握分布自由时总体均值的近似区间估计 , 总体比率的近似区间估计;掌握两个正态总体:均值差 (各正态总体 方差已知或各正态总体方差未知但相等 ), 方差比的区间估计;理解区间估计的优良标准 : 可靠性 ;精确性;了解经典方法和贝叶斯方法的主要区别 ,了解先验分布和后验分布 ,掌握求参数的贝叶斯估计。 第八部分:假设检验 了解假设检验的概念 , 知道假设检验的分类 : 参数假设检验和非参数假设检验 , 理解两类错误的不

21、同以及产生这两类错误的原因;对单个正态总体 N(, ), 熟练掌握检验假设条件。掌握分布的检验法 , 掌握随机变量独立性的 检验法。 第九部分:回归分析 了解散点图 ,理解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 熟练掌握求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并了解最小二乘估计的性质 , 掌握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知道回归直线。 会求误差方差的无偏估计 , 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有效性的显著性检验。 理解分解式SSY=SSR+SSE 的意义 , SSR/SSY 的大小对两个变量直线关系的影响 ,会应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点的预报和区间预报;理解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掌握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并掌握最小

22、二乘估计的性质 , 会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 会求误差方差的无偏估计 , 掌握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整体性有效性的显著性检验和每个自变量作用的显著性检验;掌握可线性化回归模型的处理方法;了解自变量的选择 ,理解最优回归方程的意义 ,会求最优回归方程。 第十部分:方差分析与正交试验设计 了解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 , 掌握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 了解双因素方差分析模型 , 掌握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了解正交表的特点 , 熟练掌握正交表的极差分析法 , 掌握正交表的方差分析法。 第十一部分:质量控制图与抽样检验方案 知道质量控制图的作用 , 了解 R 控制图的原理 ,会绘制 R 控制图 ,知道控制图的诊断;

23、了解抽样检验方案的概念 , 了解 OC 函数 ,掌握一次计数标准型抽样检验方案的确定 , 掌握正态总体下关于均值的一次计量标准型抽样检验方案的确定。 实验(上机)内容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无实验和上机的教学安排,但希望学生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所研究的课题,选择部分随机过程实际问题,自己上机计算。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刘嘉昆,应用随机过程, 2002,科学出版社 2 S M 劳斯,随机过程, 1997,何声武等译,中国统计出版社 3 汪荣鑫,数理统计,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86 预修课程: 高等数学,付氏变换 , 概率统计,线性代数。 课程编号: 020901 课程名称: 现代电路理论 总 课

24、 时: 54 学 分: 3 开课单位: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开课学期: 教学要求: 本课程以现代电路理论的前沿领域和热点研究问题为重点内容,全面展示现代电路理论发展的历程和最新研究成果,突出现代电路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反映现代电路设计 技术的最新发展。对于本课程的学习需要注重基础理论和知识的系统性,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由浅入深,详细介绍现代电路的理论知识和设计技术。 主要内容有 :电路基本概念、二阶有源 RC 滤波器、开关网络的分析、非线性电阻电路、动态非线性电路的定性、定量分析、分歧、拟周期与混沌现象、模拟电路故障诊断、人工神经网络电路。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1 电阻元件

25、1.2 电容元件 1.3 电感元件 1.4 电路的线性和非线性 1.5 时变与时不变 1.6 无源性和有源性 1.7 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 第二章 二阶有源 RC 滤波器 2.1 引言 2.2 滤波器的分类 2.3 运算放大器 2.4 灵敏度 2.5 低通滤波器 2.6 带通滤波器 2.7 高通滤波器和陷波滤波器 2.8 双积分回路滤波器 第三章 高阶有源滤波器 3.1 引言 3.2 几种典型的逼近函数 3.3 滤波函数的转换 3.4 仿真电感 3.5 频变负电阻 3.6 LF 滤波器 3.7 MOSFET-C 滤波器 3.8 基于电流传输器的 RC 滤波器 3.9 跨导电容滤波器 3.

26、10 对数域滤波器简介 第四章 开关网络的分析 4.1 引言 4.2 一般开关网络分析的计算机方法 4.3 DC-DC 变 换电路分析的状态平均法 4.4 准谐振变换器的分析 4.5 取样数据系统的概念 4.6 开关电容网络的分析 4.7 开关电流电路简介 第五章 非线性电阻电路 5.1 引言 5.2 非线性电阻电路的三个基本概念 5.3 分段线性化方法 5.4 非线性电阻电路综合简介 第六章 动态非线性电路的定性、定量方法 6.1 引言 6.2 一阶非线性电路 6.3 相空间、轨道、平衡点 6.4 非线性电路方程的线性化及其平衡点类型 6.5 李雅普诺夫直接法 6.6 周期解与极限环 6.7 摄动法 6.8 平均法 6.9 谐波平衡法 第七章 分歧、拟周期 与混沌现象 7.1 引言 7.2 非线性电路的分歧 7.3 非线性电路中的拟周期现象 7.4 非线性电路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