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修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239654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必修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必修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必修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必修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必修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讲 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1)出现的社会原因经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学 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各国并存,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 专制政策;各诸侯国招 揽人才,提供一个施展的舞台。思想文化:私学兴办, 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2)诸子百家及代表孔子:春秋时期。 “仁”与“礼” 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他注重政治与人事,对 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 发展。孟子:提倡“仁政” 学说。他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这一“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

2、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荀子:战国末期,三次在著名的 “稷下学宫”担任“祭酒”。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在天人关系上,他一方面强调“ 天行有常 ”,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 “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荀子对儒家关于“ 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他 认为 ,学 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 礼”。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 论原则。他 对人类社会的 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庄子和老子一样,把“ 道“ 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万物也是没有界限和差别,就叫“齐物 “。要达到与天

3、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从而逍遥自得。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 倾向, 对 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韩非:战国末期,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 法“ 、“术”、 “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韩非主张加 强君主集权,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他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事异则备变“ 的主张。法家的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 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 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墨翟:战国初期,学术团体以纪 律严密著称。墨家推崇夏朝的政治,学 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苦

4、干和自我牺牲精神。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 爱、交相利 ”,这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是针锋相 对的。以此 为核心,墨子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了。(3)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 发展,起了巨大的推 动作用。第二讲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时代背景:汉武帝时代是古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在 这一 时期,中国的 “大一统”局面得到2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

5、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 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了,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2、董仲舒思想内容: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思想和 “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的需要。3、独尊儒术的措施(1)从儒生中选拔官吏(2)设立太学和郡国学汉武帝时代,除了建立太学之外,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 统。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积极:有利于维护国家大一统;汉王朝也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 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5、太学创立的影响:汉

6、武帝创建太学,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 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 风气, 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人仕的机会;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 传播与发展。第三讲 宋明理学一、定义: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 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二、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程颢、程颐兄弟合称“ 二程”,他 们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二程”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

7、高境界也是“仁”。仁者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 孔颜之 乐”。朱熹(南宋):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在理气关系方面、理比气更根本,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学的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 渐进。朱熹 还强调, “仁 ”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 值内涵是“ 三纲五常”、秦 汉以来的所有帝王都是无道之君、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儒家干 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 正君心”朱熹将大学、 中庸与论语 、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了理学的经典。陆王心学强调,做学问

8、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因此,心学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陆九渊(南宋):是心学的开创者。他提出的核心命 题是“ 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他批 评朱熹的理学 过于“支离”,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发明本心”, 王守仁(明代),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由于人人都有良知, “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所以只要识得此理,则“满街都3是圣人”;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 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第四讲 明清之际的

9、思想批判一、产生条件: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 趋于衰落;明朝灭亡,促使反思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 义萌芽缓慢发展思文:理学空谈义理,八股取士,限制了思想自由;二、思想家及主张思想 著作李贽 反对“存天理, 灭人欲”:“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反对权威:不能以“圣人” 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焚书藏书黄宗羲 猛烈批判君主专制,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君臣平等。限制君权,学校就成了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工商皆本,是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明夷待访录顾炎武 主张经世致用,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众治” ,“以天下之

10、权,寄之天下之人”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循天下之公”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 “天地之化日新”船山遗书三、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发展:运用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猛烈批判君主专制,提倡 经世致用,注重工商业的发展四、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使早期民主思想缺乏强有力的物 质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3、君主专制政体的压制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第一讲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造纸术: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帛、竹、木、 纸四种文书用品在西汉时期是并行使用的。东汉时蔡伦“

11、蔡侯纸” 。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 为久远, 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 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指南针: 战国时期最初的指南仪器称做“司南”北宋的萍洲可谈“舟师” 夜晚观星,白昼观日,如果是阴天,则依靠“指南针”辨别方向。南宋的梦粱录“ 风雨冥晦时,惟凭 针盘而行。 ”记载指南针应 用于航海事业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 军事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中国的指南 针在 12 世纪末至 13 世纪初由海路 传入阿拉伯,然后再 传入欧洲火药:4火药的发明,与古人炼丹制药 的长期实践有关。商周时期,人们在冶金实践中已 经广泛使用木炭

12、。 春秋战国 时期,人们已经具有了有关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和硝石的知识。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 药箭印刷术:唐金刚经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宋代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 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旌德县志 。明代中期运用铜活字,印制的最大的一部 书,是清代 编订的 古今图书集成。中国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1450 年前后,德国出 现了受中国活字印刷 术影响而制成的金属活字,用以印制书籍。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明清时期中国

13、古代科技衰落,整体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1、政治:当时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中国 现代科技的 产生。(根本原因)中国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科技成果的 产生、推广和 应用。 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禁 锢了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闭关”政策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正常交流。 2、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和推 动力。3、科技结构自身的缺陷(如重 实用性而少理论探讨)制约着中国科技的 发展。第二讲 中国古代的艺术汉字 起源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 成熟商代甲骨文 西周“金文” 秦朝-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后出现“隶书”。 汉末:楷 书 (也称正书、真书);晋代:

14、行书开始盛行书法家秦代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 东晋王羲之尤擅草书、行 书, “书圣”唐代欧阳 询 、颜真卿、柳公 权,他们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而怀素、张旭的狂草。 宋代 书法: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以行 书名世。 元代: 赵孟 頫,创赵体 明代:文征明、董其昌绘画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中国画”的艺术形式逐渐成熟。以题材的不同,中国画可分 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在表现技法上,中国画又有工笔与写意的区别。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特别讲 究布局构图,画面普遍具有气势雄壮、意境深远的特色。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在创作上,山水画家往往注重用画面 传 达主观

15、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文人画,又称做“ 士大夫画”,在 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 书法、 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集中体 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唐代诗人王维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京剧形成:5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徽戏进京是在清乾隆五十五年 (1790),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在道光二十年(1840)以后。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角色的行当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 七行,以后归为生、旦、 净、丑四大

16、行。第三讲 古代中国的文学一、 诗经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 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约 500 年间的 305 首诗歌。 风是诗经的精粹,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它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二、楚辞楚辞于公元前 4 世纪在南方楚国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句式 较为灵活,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三、汉赋赋是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 上林赋是这一时期赋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赋作篇幅较长 ,以

17、气 势恢弘、辞藻华美为主要特征,反映了当时文人气度的宏阔广大,时代精神的豪迈勇进,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东汉后期,大赋渐少,各种短篇的小赋兴起。这些小赋摆脱了大赋文辞铺张的弊病,意境更为清新活泼。四、唐诗繁荣原因:国家统一、强盛 ;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科举制度的确立“诗仙”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 “诗圣”杜甫处在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由于 经历了太多的离乱与漂泊,其诗作更多地表现出凝重与沉郁的风格,诗风笼罩着强烈的 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 色彩。杜 诗被后人称做“ 诗史”。五、宋词唐代,民间就已出现这种能够

18、 合乐歌唱、句子 长短不一的词 ,号为“曲子词”。北宋柳永以切身的感受入词,以市井 风光入词,以清浅的 语 言乃至口语入词,用白描的笔法,不避俚俗,铺叙绘写,极状都市繁华和悲欢离合之情。由于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柳词在宋元时代流播最广,有“凡有井水 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苏轼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使 词从“ 樽前”、 “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他的词清新俊逸, 刚健豪放。由于社会变迁、国运式微的影响,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慷慨悲壮、低迷感伤的情绪,但却如实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李清照是一位经历过南渡悲苦、 对山河破碎有切身感受的女 词人,在她的作品中,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南宋辛弃疾。辛弃疾以其

19、高超的 艺术功力、 强烈的爱国情怀 和鲜明的个性风格,成为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六、元曲(包括元代散曲和元代杂剧)6散曲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并兴盛于元明时代的一种诗歌体裁。与词相比,散曲在音节和用韵上都比较自由,句子 长短更为参差,而且可以加衬字,多用方言俗语和当时的新词,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通俗性, 对后来的诗歌与戏曲创作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散曲的兴起,是诗体的一次解放。散曲题材广阔,语言幽默通俗、明快泼辣,形式活泼,描绘生动,手法多 样,使时人耳目一新,逐步占据文坛的重要位置。元杂剧是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它是用中国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的,因此又被称

20、 为北曲或北杂剧。随着元代城市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市民 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日益 强烈,同 时也为适应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元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 渐兴盛起来。当 时,在城市里有了杂剧及其他各种技艺固定的演出场所,时人称之为“ 瓦肆 ”或“勾栏”。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一剧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七、明清小说背景: 明清时 期,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出现了新的景象,社会生活亦趋复杂丰富,古典小说创作进入了繁盛时期。明代中叶以后,手工 业和商业繁荣,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呼唤出一个中国古典小 说的黄金时代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概述:1、“一条主线”: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2

21、、“三大特征”:学习 西方与救亡 图存紧密结合,体 现了追求独立、民主和富强的主题。经历 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 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经历 了一个由被 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3、“四个阶段”:从鸦 片战争到甲午 战争,学“器物”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学“制度”。1915 年到 1919 年, 学“思想文化” 。 五四运动 以后,无产阶级“以俄为师”。4、近代前期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19 世 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20 世 纪初,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915-1919 年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 动摇 了封建正统思

22、想的统治。 第一讲 维新思想一、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1、 “睁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 战争爆 发前夕,朝野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林则 徐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在他的主持编订四洲志、 华事夷言等书籍。四洲志介绍世界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政治等内容,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 统的世界地理 志;华事夷言则主要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魏源在 四洲志 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是当 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书中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夷制夷的思想,成为近代中国人学 习西方的口号,同 时也是对几

23、千年来 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7近代中国 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2、洋务运动:主张学习 外国科技 。二、维新思想出现背景:19 世纪 90 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 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甲午 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第二次 鸦片 战争结束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 本主义的兴起,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应运而生。代表人物: 康有为: 著作: 孔子改制考; 宣传变法的特点: 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康有为为什么要借助儒家外衣?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梁启超:积极鼓吹变法。谭嗣同: 是 维新派中的激进派; 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24、;(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联系)严 复: 是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翻译 出版天演 论,宣传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变法的理论武器)共同主张: 变法图存; 兴民权、 设议院、君主立宪制;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 践:戊戌变法维新变法的意义戊戌 维新是近代中国先 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他们 将救亡 与启蒙结合在一起,虽然没有成功,但 对中国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戊戌 维新也是一 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维新派 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 传播。第二讲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三民主义(又被孙中山称为“救国主义)背景: 19 世 纪末,中国半殖半

25、封程度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民族 资本主 义的初步发展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内容:(参照 P40)(核心:民权主义)“民族主义”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族革命)“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心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社会革命)实践:指导了辛亥革命;指导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 作为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没有

26、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二、新三民主义(中共称为“革命的三民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8背景: 辛亥革命后 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制度斗争的多次挫折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了希望 共产 国际和中国共 产党的帮助确立:1924 年国民党“一大” 召开,改组国民党, 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内容: 民族主义(新:明确的反帝要求)民权主义(新: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民生主义(新: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核心:“联俄、 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作用: 新三民主 义成为国共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推动 了国民革命运 动的发展。第三讲 新文化运动背 景: 经济基

27、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基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思想基础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西方启蒙思想 进一步传入 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标 志: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 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 新青年)活动中心:北京大学(1917,蔡元培,“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白 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历史意义: 一 次

28、伟 大 的 思 想 解 放 运 动 ,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主要功绩) 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人 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白话文使用是最显著的例子)局 限 性: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传播 20 世纪初,梁启超、朱执信等开始介绍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广泛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主要人物:李大钊。1918 年,开始宣传。文章: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9 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 较为全面系统地介 绍了马克思主义。团体: 1920 年,李大钊,北京,“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上海,

29、“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二、重大意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科技。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 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 动的起步。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戊戌 维新运动以建立资产阶级 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近代化历程由经济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是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 尝试。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9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运动,运

30、 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 标志。近代中国最终未能实现现代化的根源:中国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外国 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再加上民族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中国近代化屡遭挫折而没有真正实现。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第一讲 “双百”方针及其经验和教训一、第一阶段(五六十年代): 文化繁荣 阶段 “双百”方针1.背景:新中国成立,激发了 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经济建 设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2.提出:1956 年 4 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3.含义: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百花齐放,百家争

31、鸣)4.意义:它为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二、第二阶段(六七十年代):文革期 间文艺事业遭到摧残原因: 红卫 兵破“四旧”。 (即旧思想、 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林彪江青 污 蔑文艺界被“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政,迫害文艺工作者。表现: 破“四旧”,文化典籍付之一炬;许多 文艺人士 、知识分子、民主人士遭批斗,下放甚至迫害致死;优秀 文艺作品 被贴上“封、 资、修 ”而遭封杀;“样板戏”一枝独秀, “八亿人口八个戏”是当时文艺状况的写照;三、第三阶段(1978 年后): 再现 繁荣阶段 “二为”方向和 “双百”方针1.含义: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 义服务。2.背景:十

32、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新 时期的到来;1979 年第四次文代会,邓小平提出 “二为”方向,恢复 “双百”方针。3.文学艺术再现勃勃生机:“鲁迅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 ,“五个一工程”奖, 电影、戏曲艺术 政府奖。第二讲 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一、 教育的兴办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1.废除旧的教育制度: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的重视。方针:49 年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教育是民族的、 科学 的、 大众的文化教育。措施: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教育管理制度。作用: 完成了从 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 社会主 义的新型教育制度。2.建立新的

33、教育制度:重要措施:内容: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措施:开展 扫 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作用:使数千万工农干部、劳模、 产业工人受到比较正规 的中等和高等教育。教育性质:54 年一届人大通过宪法确定新中国教育是为人民服务。教育方针:毛泽东 :全面教育。提出:57 年,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问题10内容: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刘少奇:两种制度。内容: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 半工半读学校。两种劳动制度: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 半工半读工作。作用: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 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 ,提供可 贵的思路

34、。办学体制:多样性。主要成就: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历史意义:奠定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二、 教育的挫折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文革的冲击:文革爆发后,各地大中学校 纷纷“停课闹革命”,成立“红卫兵”进行大串联。文革 初 期,中小学 招生基本停 顿,高校 停止招生。1968 年底,掀起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运动。2.“教育革命”:领导体制:工宣队进驻学校,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教学体制:“开门办 校” ,缩短学制 。高校招生:招收工农学生,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3.高校恢复招生:时间:1970 年。 对象:工农兵。 方法:群众

35、 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结合。影响: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4、文革对 教育破坏: 使中国在一个 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 剧增加,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 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三、 教育的繁荣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教育界拨乱反正:时间:“文革”结束后。标志:77 年恢复高考,建立教 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2、“三个面向”战略提出:1983 年,邓小平。内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是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指导方针)3、科教兴国战略背景:教育在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提出:1995 年,党中央关于加 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36、。内容: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 摆在经济、 社会发展 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意义:有力地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4、依法治教战略全国人大颁行了学位条例、 义务教育法、 教师法、 教育法、 职业教育法、 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5、教育成就实现“双基”。(即:基本普及九年 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职业教育发展,普通教育结 构优化, 实现普教和职教并举 。成人教育成就显著,高校教育 发展迅速且体系齐全。第三讲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一、起步:1.历史背景:科技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2.重大成就:国防科技:1958 年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1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 年第一 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 年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医 学:196 年 5 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