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等教育心理学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 张璐斐教材:广东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 组编(张积家主编 陈俊副主编)第一章 解读学科: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二章 认识自我:高等学校教师心理第三章 认知对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第四章 指导学习:学习理论第七章 德育第八章 心理健康第十二章 个别差异第一章 解读学科: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特征和功能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形成和改变人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一切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则专指学校教育,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影响下一代的实践。一、高等教育的特征高等教育的特征是指能够体现高等教育本质的特点。(一)
2、高等教育是高级的、专门的教育 (二)高等教育是以成人为对象的教育(三)高等教育是注重发现和创新的教育(四)高等教育是职业定向的教育二、高等教育的功能(一)文化传承功能(二)文化选择功能 (三)文化批判功能(四)文化创造功能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一)高校学生的心理个体心理是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1大学生的个体心理大学生的个体心理是在大学生个体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1)大学生的心理动机推动人活动并使活动指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心理学上叫做动机。动机产生的基础是人的需要。需要是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
3、(2)大学生的心理过程大学生心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的过程。认知(cognition)是人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即信息加工的过程。对大学生而言,认知过程也即学习过程。 情感(emotion)是人对客观事物表达态度并产生体验的过程。 意志(will)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组织和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去实现目的的过程。 (3)大学生的心理特性:心理特性是人的稳固的、经常出现的心理特点,又叫个性心理特征,简称个性,又叫人格(personality)。心理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ability)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它决定着活动能否完成。气质(temper
4、ament)俗称“脾气”,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和稳定性上,它主要由人的先天素质决定。性格(character)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它决定着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人的命运。2大学生的群体心理(二)高校教师的心理1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心理高校教师的教育心理主要阐明高等教育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心理规律。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1)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2)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3)如何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4)如何协调好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和社团。 高校教师的教学心理主要包括:(1)
5、如何根据大学生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呈现教学内容,促进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3)如何培养大学生高水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2高校教师的角色心理和心理品质3高校教师的成长过程(三)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高校的教育、教学效果f(高校教师大学生教育和教学的情境)即高校的教育、教学效果是高校教师、大学生和教育、教学情境的函数。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高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综合学科(二)高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工具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 第三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作用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
6、任务(一)描述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现象(二)揭示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规律(三)预测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四)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指导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一)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二)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效率(三)有助于高等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改革(四)有助于提高高等学校德育的水平(五)有助于高校教师的自我完善和做好领导工作 第四节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联系性原则 (四)教育性原则 (五)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1)描述性的研究方法,它是
7、对高等教育中发生的心理现象进行详细描述,描述特定情境中的事实与关系;(2)实验性的研究方法,它是在控制严格的实验条件下,操纵教育教学情境中的一些变量而研究其效应的方法。(一)描述性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在自然的条件下,通过对大学生和教师的行为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了解心理活动的规律。在运用观察法研究时,应当注意:(1)观察的内容要具体,最好只观察少数或一种行为;(2)应准确地界定所要观察行为的特征;(3)应借助科学的观察手段,做好观察记录;(4)应对同一行为作重复观察;(5)尽量不要让观察者知道研究者正在观察他,以免影响他的正常行为。 2调查法对所要了解的心理现象,预先拟定一定的问题,
8、让被试自由地表达态度和意见,称为调查法。口头进行的调查称为谈话法; 书面进行的调查称为问卷法。谈话法是由研究者同少数被试面对面地进行的。 问卷法是设计好问卷并要求被试书面回答以收集资料的方法。问卷有不同类型:(1)开放式问卷;(2)封闭式问卷3测验法 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叫测验法。按测验内容可以分为能力测验、人格测验、态度测验和成就测验;按测验形式可以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按测验规模可以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心理测验采用的题目叫测验量表,它由一些要求回答的问题构成。一般说来,评价一个量表的质量高低有两个标准:一是信度(reliability),即可靠性
9、。如果一个测验的可靠性高,那么,同一个人在多次测试时,成绩会相同或大致相同,信度是一个测验的稳定性的指标;二是效度(validity),即有效性,即测验是否测到了所要测的心理品质。效度是一个测验的预测能力高低的指标。 4个案法 个案法是对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以发现心理与行为的规律。个案法有不同形式,如通过对个体的成长经历考察来探索心理和行为规律的传记法;通过研究心理测量、咨询和治疗记录来分析被试心理变化规律的档案法;通过分析被试的活动成果来揭示被试心理特点的活动产品分析法等。5教育经验总结法(二)实验性的研究方法要揭示变量之间的明确的因果关系,就需要有实验性的研究方法,简称实验法。
10、 实验法有两种形式: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1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室内借助于专门的实验仪器进行的。它要求严格地控制实验条件,尽量排除或减少无关刺激的干扰。 2自然实验法:又叫现场实验法。它是在日常生活或工作情境中适当控制某些条件进行的,它兼有观察法和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 第二章 认识自我:高等学校教师心理本章主要问题1高校教师的角色; 2. 高校教师的心理品质; 3高校教师的威信4高校教师的成长; 5专家型教师的特征第一节 高校教师的角色分析一、角色及其理论 角色定义为人在社会关系中的特定位置和与之相关联的行为模式,它反应了社会赋予个人的身份与责任。 角色期待(或角色规范)指社会对处于某一
11、社会位置上的角色都规定了一定的行为规范和要求,这些行为规范和要求就是社会对角色的期望。 二、高校教师的角色分析 (一)教师角色麦克因泰等人(2002)在教师角色一书中,将教师的角色划分为10种,分别是:1组织者的角色。教师的组织者角色有三种核心能力:(1)目标设定;(2)选择教学策略;(3)组织学生小组。 2交流者的角色。教师的交流者角色需要三种能力:(1)认识自己和他人;(2)采用灵活的交流风格;(3)减少交流焦虑。 3激发者的角色。教师要完成这一角色,需要三种能力:(1)理解学生的动机;(2)提高学生的参与性;(3)应对心理压力。 4管理者的角色。教师要实现这一角色,需要三种能力:(1)形
12、成一个班级管理的平台;(2)形成规则与程序,为学习和教导设置舞台;(3)形成课堂开始和结束的程序。 5革新者的角色。教师要实现这一角色,需要如下能力:(1)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2)将研究和实践相结合。(3)激发更高层次的思考。 6咨询者的角色。教师要实现这一角色,需要具有如下能力:(1)为学生提供建议和咨询;(2)促进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3)协调与学生的关系。 7伦理者的角色。关于伦理者的三个核心的能力是:(1)学校价值与伦理原则;(2)教师的期望和判断;(3)在社会中教育和学校的角色。 8职业角色。教师专业化的三个专业能力是:(1)在问题解决中实施行动研究;(2)成功的面谈;(3)教师
13、之间互助。9政治角色。政治角色的核心能力有:(1)界定并辨别学校政治行为;(2)理解班级政治的相关知识;(3)理解在学校政治体系中存在的其他可能影响班级政治环境的因素。 10法律角色。实现这一角色的核心能力有:(1)了解学术自由;(2)识别侵权行为;(3)遵从学校法律的需要。 美国教育心理学索里和特尔福德(Sawrey,1982)认为,教师担负如下角色:1家长的代理人。 2知识的传授者。 3团体的领导。 4模范公民。 5心理咨询和治疗专家。 6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7侦探和纪律执行者。 8替罪羊。 教师的不同作用张积家(1991)认为,上述角色是由教师职务决定的。教师除了担负上述角色之外,在社会
14、生活中还担任其他角色:9.知识的建设者。 10社区活动的组织者。 11普通公民。(二)教师的角色冲突角色沖突是指各种角色规范不一致,使当事人无所适从。1.教师的角色内的冲突包括下述方面:(1)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同执法者身份的矛盾。(2)知识的传授者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矛盾。 (3)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心理咨询和治疗学家同团体的领导、侦探和纪律执行者的矛盾。(4)教师的肯定性角色同替罪羊的矛盾。 2.教师的角色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下述方面:(1)模范公民同普通人的冲突。 (2)模范公民同教师实际地位平庸的矛盾。 (3)知识传授者同知识建设者的矛盾。 (4)教师角色同家庭角色之间的矛盾。 (三)高校教师的角
15、色期待1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2大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3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4教学的反思者与研究者。 5平等中的“首席”。 6科学家或思想家。 7终身学习者。 8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四)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压力 1高校教师的角色冲突。高校教师需要同时扮演几个角色,或几个角色同时对高校教师提出矛盾的行为要求时,2就会产生角色冲突。 2高校教师的角色超载。 高校教师因为缺少时间、精力或资源,无力实现角色要求称之为角色超载。 (五)高校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调适1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教育者”与“服务者”冲突。2在教师与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上,表现为“被服务者”与“被管理者”的冲突。3在教师与
16、社会的关系上,体现为“引领者”与“被动适应者”的冲突。4在职业理想方面,存在着“志业”和“谋生”的冲突。三、高校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高校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认知阶段: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形成规范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 (二)认同阶段:角色认同是指教师亲身体验接受高校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 (三)信念形成阶段:将高校教师角色中的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的需要。 第二节 高校教师的心理品质一、高校教师的能力结构教育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是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一般认为,教师应具备的教育能力包括:(
17、1)全面掌握和善于运用教材的能力;(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3)善于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和学习情况的能力;(4)敏锐、迅速而准确的判断能力;(5)组织领导课内外活动的能力;(6)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7)因材施教的能力;(8)教育机智等。(一)高校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1专业知识威尔逊(Wilson,1987)发现,教师要上好一节课,需要七个方面的知识:(1)关于课程内容的知识;(2)关于学生情况的知识;(3)关于教学目标的知识;(4)教育学原理与教学论方面的知识;(5)学科和教材的内容、结构方面的知识;(6)与这一部分内容相关的其它学科的知识;(7)关于如何把教材内容教给学生
18、的教学方法的知识。 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既包括特定的学科知识,也包括如何传授这些知识的知识,被称为“实践的知识”。这种知识具有五个特点:(1)依赖内容和学生等具体情境,带有情境性 特点;(2)经常以案例的形式来记忆;(3)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知识;(4)是一种熟练后得以自动化的知识;(5)很多知识产生于教师的个体经验。2组织教材的能力 组织教材的能力指那些区分出教材中本质的和最主要的内容,并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对教材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组,将教材恰当地概括化、系统化的能力。教师的组织教材的能力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研究教材,充分理解教材的知识内容,融会贯通,使教材的知识内容转化成教师自身的
19、知识。(2)在对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基础上,明确教学的目的要求及重点,使之成为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3)根据教学目的,探讨既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完成教学任务的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步骤。 3言语表达能力 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有下述要求:(1)运用简洁而规范的描述,要点需指示明确;(2)运用学生易于接受且适合的语言;(3)不用含混不清或拼凑的语言;(4)多用简练、富有吸引力的新闻报道式的语言;(5)恰当地运用比喻和隐喻;(6)保持语言的流畅性和不间断性;(7)讲授应尽早进入主题;(8)讲授重点应要言不烦;(9)发音要有抑扬顿挫;(10)利用副语言
20、(音高、音响、语速、语气),辅之以生动的表情。 4组织教学的能力 组织教学能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积极因素,控制或消除学生消极情绪或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课堂教学计划的能力。 (2)正确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 (3)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 5教学媒体使用的能力 (二)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快速地做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的教育和教学措施的能力。教师的教育机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善于因势利导。 2善于随机应变。 3善于对症下药。 4善于掌握分寸。 二、高校教师的情感和意志品质(一)教师的情感特
21、征1.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2对学生满怀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期待和关注是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3教师的情操: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二)教师的意志品质1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现目的的坚定意向。 2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坚定性。 3解决矛盾时的沉着、自制、耐心和坚持性。 4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 三、高校教师的人格特征(一)成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从心理反映的意识层次上支配、调节人的行为。个体能否真实地、客观地认识自我、对待自我是衡量其自我意识成熟与否的基本标志。 1.从自我认识方面
22、看,成熟的教师一般能在客观的自我观察基础上,进行实事求是的自我分析,做出恰当的自我评价,能比较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地位、优点和缺点、优势和劣势,形成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相统一的自我形象。 2.从自我体验方面看,成熟的教师一般都能通过积极的自我感受,形成适度的自爱、自尊、自信、自强等心理品质,有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贡献感,自觉地根据职业信念激励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活动中,对教师职业充满自豪感和荣誉感。3.从自我控制方面看,成熟的教师的自我控制能力很强,主要表现为:(1)能自觉抵制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2)善于进行自我批评; (3)善于进行自我调节,适应新环境。 (二)崇高的品德和正确的人
23、生观1求实精神。 2献身精神。 3人梯精神。 (三)有职业特色的需要、兴趣和价值观需要是人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是个人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教师的需要特点是:(1)强烈的精神需要、文化需要、尊重需要和成就需要;(2)较弱的物质需要、自然需要和权力需要。兴趣是人力求认识事物并与愉快的情绪相联系的心理倾向。教师的兴趣特点是:(1)所教的学科处于兴趣的中心; (2)有多方面的兴趣; (3)有兴趣参加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具有童心。价值观是人判断事物是否有价值的标准。教师的价值观特点是:(1)理论取向; (2)社会取向;(3)人道取向;(4)理想取向;(5)公平取向;(
24、6)利他取向:(四)富有创新精神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把握都不乏独到之处。主要表现以下方面(1)教学思想开放;(2)教学设计灵活多样,富有弹性;(3)教学信息传输的经济、快捷;(4)重视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5)教学中善于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创造力;(6)运用教学反馈信息,机智地进行教学调控。 (五)良好的性格教师良好的性格主要表现为:(1)公正无私。(2)诚实谦逊。 (3)热情开朗。 (4)独立善断。 (5)自律自制。 第三节 高校教师的威信一、威信的心理分析影响力威信是人群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威信的实际是人的影响力。 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影响和改变其他
25、人心理与行为的能力,叫做影响力。 (一)强制性影响力又称为权力性影响力,简称权力。它是“威”的实质。这种影响力的特点是,它以外力推进的形式进行,具有不可抗拒性,被影响者不得不接受影响。强制性影响力的基础有三: (1)奖励;(2)惩罚 ;(3)法定。强制性影响力的产生有三条途径: (1)自上而下地产生;(2)自下而上地产生;(3)平行地委托。影响强制性影响力的因素有: (1)传统因素;(2)职务因素;(3)资历因素。 (二)自然性的影响力又称非权力性影响力。它是“信”的实质。这种影响力的特点是,被影响者自愿地接受影响,它是一种由于个人品质而产生的内在吸引力。影响自然性影响力的因素有:(1)品格因
26、素(2)才能因素(3)知识因素(4)感情因素 (5)外表因素二、教师威信的内涵教师威信不仅仅是教师的“威严”和“权威”,它主要指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之间一种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它主要属于自然性影响力的范畴。 三、教师威信的作用1.教师威信是学生接受教诲的前提。 2有威信的教师的要求可以容易地转化为学生的需要。3有威信的教师的言行易于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4有威信的教师通常被学生视为心目中的榜样。 四、影响高校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一)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客观因素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态度,教育行政机关、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态度,学生对教师工作的
27、认识和态度等,都对教师威信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二)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观因素1教育教学技能和心理素质是教师获得威信所必需的因素。2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3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必要条件。4师生平等交往对教师威信的获得也有重要影响。5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的获得有较大影响。 五、教师威信的变化影响教师威信丧失的客观因素主要有:如社会变迁、学生发展等。影响教师威信丧失的主观因素有以下几点:(1)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求知欲弱。(2)思想保守,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3)随年龄增加教育观念变得消极,教育态度变得冷淡。 六、如何维护和发展高校教师的威信1
28、.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2教师要正确认识、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3教师要有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4教师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第四节 高校教师的成长一、教师职业成长理论(一)教师专业发展概述教师专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三种取向: 1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取向。2.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取向。 3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29、1弗勒的生涯关注理论弗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关注的焦点,把教师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 (2)关注情境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2德瑞福斯的教师成长五阶段理论(1)新手阶段。 (2)优秀新手阶段。 (3)胜任阶段。 (4)熟练阶段。 (5)专家阶段。 二、高校教师的成长目标:新手专家(一)新手 关于教学和学会教学,新手往往存在三种错误观念:(1)教学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2)主修某一学科就能提供教授这门学科所需要的全部知识;(3)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积累的过程。 (二)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是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组织化了的专门知
30、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的教师。 (三)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差异1课时计划的差异。 2课堂过程的差异。 3课后评价的差异。 博利纳(Berliner)研究表明,新手和专家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在六个方面存在差异:(1)解释课堂现象; (2)辨别事件的重要性; (3)运用规则; (4)预测课堂现象; (5)判断典型事件和非典型事件; (6)评价行为和情感。 3三、专家型教师的一般特征斯腾伯格在专家型教师原型观基础上,总结出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1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2解决教学领域问题的高效。3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31、专家型教师在解决问题时,会采用三种重要的方式:(1)专家型教师会将与问题解决有关的信息和无关的信息区分开来。 (2)专家型教师按照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结合,他们能够发现单独看来与问题解决无关的两个信息可能是相关的。 (3)专家型教师将其它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应用在教学领域。 四、高校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一)系统的理论学习 斯腾伯格认为,专家型教师所拥有的专业知识类型包括如下三类:1內容知识。即有关所授学科内容的知识。 2教育学知识。即怎样进行教学的知识。3特定內容的教育学知识。即怎样对所教的具体内容进行教学的知识。 (二)课堂教学观摩课堂教学观摩可以是有组织进行的,也可以是非组织化的。
32、组织化观摩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观摩,非组织化观摩则没有这些特征。 (三)微型教学实践微型教学是指通过自己实际进行教学而获得丰富经验,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另一重要途径。微型教学一般采用如下程序: (1)明确选定特定教学行为作为要着重分析的问题。(2)观看有关的教学录像。 (3)新手制定教学计划,以一定数量的学生为对象,实际进行微型教学,并录音、录像。(4)和指导者一起观看录像,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 (5)在以上分析和评价基础上,再进行微型教学。 (6)进行以另外的学生为对象的微型教学,并录音、录像。(7)和指导教师一起分析第二次微型教学。(8)微型教学使教师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加直接和深入,增强了改
33、进教学的针对性,因而往往比正规课堂教学的经验更有效。(四)教学决策训练Twelker(1967)设计了决策训练的程序,事先向接受训练的教师或实习生提供有关所教班级的各种信息,包括学业水平、学习风格、班级气氛等,可以是印刷资料,也可以是录像等。然后,再让他们观看教学录像,从中吸取自己认为重要的成分。 第三章 认知对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本章主要问题1心理发展的模式和过程;2心理发展的理论; 3大学生的认知特点;4大学生的情意特征; 5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一节 心理发展的模式和过程一、心理发展及其特点(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
34、,日趋完善化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4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5心理发展具有关键期 二、心理发展的模式(一)连续发展模型与发展阶段模型 (二)分化层次模型(三)汇聚模型(四)人本主义模型三、心理发展的过程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知,是指在头脑中进行认识的内部加工过程及其结果,这一内部加工过程以逻辑思维能力为主。 皮亚杰(Piaget,18961980)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试图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找到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提出
35、了完整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阶段”的具体含义,一是具体的发展阶段。1.心理发展阶段的含义(1)连续性和阶段性。 (2)结构性。 (3)次序不变性。 (4)交叉性。 2.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认为,思维或智慧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核心,其发展阶段的最主要的特点是: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每一阶段都具有独特的认知结构。(1)感知运动阶段(O一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三、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两种工具论 个体有两种工具:一是物质工具,二是精神工具。 2两种心理机能观维果茨基将低级
36、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做了区分。低级心理机能是指依靠生物进化而获得的心理机能,它是在种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高级心理机能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它以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和符号为中介,受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制约 。 (二)心理发展的本质1心理机能的随意性。 2心理机能的抽象概括性。 3高级心理结构的形成。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5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 (三)心理发展的原因 (1)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2)从个体发展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新质的心理机能;(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
37、内化的结果。 (四)学习的最佳期(五)认知发展的内化说维果茨基认为,教学的最重要特征是激起与推动儿童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儿童将人类经验内化为自身的财富。 四、斯普兰格和彪勒的人格发生论 (一)斯普兰格的内在价值发展观1青年期心理发展的实质2青年期自我意识的特点(1)发现了自我。 (2)产生了对生活的憧憬。 (3)扩大了自己的生活领域。3青年期的发展阶段:斯普兰格把青年期划分为两个阶段:(1)前青年期(13岁17岁):这个时期是危机期,它与青年力图摆脱儿童时代的依赖关系相联系。(2)后青年期(17岁2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倾向是离群、孤独、面对自我,不断地进行反思。 (二)彪勒的社会文化
38、成熟观1青年期心理发展的实质 2青年期心理发展的阶段:彪勒把青年期划分为两个阶段:(1)青年前期(思春期):这一阶段以否定倾向为主。因此,这一阶段又叫反抗期。(2)青年后期:这一阶段以肯定的倾向为主。五、张增杰的大学生心理发展观(一)大学生心理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的最一般情况是:正在迅速趋向成熟又未真正成熟。 (二)大学生主要心理特点的两面性-积极面与消极面1大学生心理发展所表现出的积极特点包括:(1)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有勇往直前的气魄。(2)出现大量类似成人的新需要并渴望获得充分满足,从而激起对生活的美好愿望。(3)情绪强烈但比青年初期善于控制;情绪丰富
39、,热情高涨;高尚情操曰益发展。(4)抽象思维高度发展,辩证性日益提高,想象力丰富,发散思维有了新的发展。(5)自我识有了新的发展,对自己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主动性增强,同时自尊心特别强。(6)人际关系进一步扩大,比青年初期更善于与人交往,对友谊与爱情十分重视。(7)富有理想,积极向上,向往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若干消极特点消极面主要包括:(1)滥用充沛的精力与蛮干。(2)在客观条件未具备时,急于谋求满足需要,易于导致失败而产生悲观失望或误入歧途。(3)对情绪、情感缺乏控制时易成为情感的奴隶。(4)过分凭借想象与间接抽象思维,不善于将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结合起来,容易脱离实际,坚持片面性的结
40、论,甚至导致怀疑或对现实不满,以致于削弱进取心。(5)自我意识强,情绪体验深刻,在外界不良影响下,易陶醉于低级的情绪。(6)开放自由的交往在未掌握正确的社会准则时,容易走上歧途。(7)求知欲与敏感性在缺乏正确思想的指导时,易于迷信错误的“新知识或“新思潮”。 (三)大学生的心理矛盾这些内心矛盾主要有:(1)闭锁性导致的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的矛盾;(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3)强烈的求知欲与识别力低的矛盾;(4)情绪和理智之间的矛盾;(5)愿望、幻想与当前现实的矛盾;(6)强烈的性意识与正确处理异性之间关系的矛盾。 第三节 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一)心理适应阶段(二)
41、全面发展阶段1思想活跃,兴趣广泛。 2求知欲增强,注重能力培养。 3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并趋于稳定。 (三)职业定向阶段这一阶段是在大学四年级。主要特征是为职业选择和定向做最后准备,对未来产生了美好憧憬。二、大学生的认知特征 (一)智力发展达到最佳水平(二)记忆能力发展达到黄金期(1)识记的范围扩大,对抽象材料的识记迅速增加。 (2)识记材料系统化。(3)情绪记忆进一步发展。 (三)思维发展处于成熟期1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 2思维方式灵活多样。 3抽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辩证思维迅速发展。 4开始形成了“立体思维”。 5思维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 (四)创造力发展处于最佳期1创造
42、动机强烈,对创造充满美好的憧憬。 2思维敏捷,但不掌握创造思维方式。 3灵感丰富,创造想象活跃,但不善于捕捉。 4创新意识强,但不善于利用条件。 第四节 大学生的情意特征一、大学生的需要特征需要(need)是个体和社会生活中必需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一)大学生的需要种类和特点当代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大学生的需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发展的需要。 (2)支持性的学习环境的需要。 (3)经济支持的需要。 (二)大学生的需要发展特点1需要的复合性。 2需要的强烈性。 3需要的矛盾性。 4需要的易变性。 5需要的时代性。 二、大学生的动机特征动机(motivation)是发动、指引和维持个
43、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一)大学生的动机发展特点1多样性和学习动机占主导地位。2发展性和迟滞性并存。 3动机的冲突性明显。4动机的隐蔽性增加。 5动机的差异性加剧。 (二)大学生的学习动机1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分类(1)根据学习动机內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将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高尚的、正确的动机和低级的、错误的动机;(2)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将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将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4)根据内驱力的性质,可以将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三种:认知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在要求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需要
44、的基础上产生,它指向学习活动本身,奖励由学习活动本身来提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在胜任活动获得尊敬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目标是为了得到某种地位;附属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在交往与友谊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目标是获得他人的赞许或认可。2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学习动机的多元化。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四类:报答性和附属的学习动机;自我实现和自我提高的动机 ;谋求职业和满足生活的动机 事业成就的动机。大学生的学习的主导动机主要有四类:求知探索;友情交往;成就建树;自尊自主。4(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 (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 (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三、大学生的人生观特征(一)人生观的含义人生观是个人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