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小史.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244700 上传时间:2019-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学小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留学小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留学小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留学小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留学小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在有很多人想出国留学,但是在刚开始中国人观念中把留学视为畏途。最早的留学生纯属偶然洋务运动的基本点就是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学习科学技术就要请很多的外国专家教师,当然还要派人到外国留学。1863 年,有一个小知县隐约听说过日本派人去西方留学,学习造枪炮技术。随后他就很着急,向总理衙门递了个条款,说中国也应该派留学生。恭亲王弈訢也认为应该有一些人陆续留学,但是后来都没有办理,这些建议也都没有下文。1868 年,中国和美国签定了中美续增条约 ,其中第 7 条规定中国人可以到美国留学,美国留学生也可以到中国留学,留学生双方可以按最优惠的国民的待遇同等对待,这就为中国人到美国留学提供了一个条约依据。这一

2、年,中国到美国的最早的留学生容闳向江苏巡抚丁日昌提出了派学生出国留学的计划。容闳是中国最早的赴美留学生,但是他的留学带有很多偶然的因素,不是政府派出的。他是广东香山县人(现在的中山县) ,1828 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父母没法供养他上学,所以就把他送到澳门的一个传教士的教会学校。因为当时的教会学校要吸引中国人来这里学习,所以大多免学费、食宿费。几年后学校由于经费不足而停办,他回家务农。不久父亲病逝,他就在乡间流浪。1839 年,鸦片战争前,一个美国传教士又在澳门开办了一个教会学校,于是容闳在 1841 年进入了这所教会学校。后来美国传教士要回国,就带了一批中国学生同行。当时中国人认为

3、外国是一个可怕的地方,全校包括容闳就只有 3 个人报名,而另外两个人的家长还反对。容闳在美国先上了中学,学习现代的数理化,后来进入耶鲁大学,1854 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回国。容闳等人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企图改革中国的教育,但是都没有成功。留学指标要摊派1863 年,容闳结识了曾国藩,当时中国已经开始了洋务运动,需要现代化大机器。曾国藩让他到美国买机器,并创办了江南制造局。后来曾国藩还采用了容闳的建议,建立兵工厂,附设兵工学校,说明他很注重中国的教育。1868 年,容闳又通过丁汝昌向朝廷上书,核心还是要派留学生,具体提出了留学的目的、方法、人数、管理、经费,非常细致,但是仍然没有着落。187

4、0 年“天津教案”发生,朝廷派曾国藩来处理天津教案,容闳随团,担任曾国藩的译员。容闳认为机会来了,反复劝说曾国藩派留学生到外国留学。曾国藩终于答应下来,和李鸿章联名上奏,请求朝廷允许派遣留学生。这时候,洋务运动正在兴起,对外交涉很多,需要许多懂外语的人才。日本派留学生到欧洲学习科学、机器制造等的做法对中国也有影响。1870 年,清廷正式批准了李鸿章和曾国藩的奏章,派遣留美学生,但是没有规定具体实施的办法。1871 年,李鸿章和曾国藩再次联名上书,进一步强调派人出国的意义,并具体提出了留学的章程:中国政府出钱派中国 1213 岁的少年到美国留学,分 4 年派出 120 名留学生,留学期限为 15

5、 年,由中国政府决定学习内容,归国后由政府录用,为中国政府服务。同时规定派中国的老师随同,教他们中文,学习四书五经、孔孟之道。在上海设立了留学出洋局,办理出洋的事务。出洋的学生先在上海接受训练,并决定由原来的江南制造总局下属专门搞翻译的一个机构方言馆组织训练,由陈兰彬为留美学生的监督、容闳为副监督。当时的观念非常落后,稍微有些钱财的子弟都要走科举考试做官的道路,学习自然科学不被认为是正路,出国更是被人瞧不起的事情,所以没有人愿意出国留学。一些地方将此作为一项任务,靠强制勉强完成。后来考虑到东南沿海的华侨漂洋过海的比较多,所以下到那里的任务也比较多。地方官员也是层层往下派,地方官走村串户地动员,

6、并且讲明费用由公家出,有些人家比较穷就报了名,但是流言很快就起来了:小孩到国外,外国人会将他们的皮剥掉,然后将狗皮接种到他们身上,将他们当作一种怪物到处展览,所以一些报了名的人又撤消了。贫家子弟才出国当时去留学的人都是比较贫困的,没有社会地位。像严复,在家道比较好的时候,父亲在世,是位医生,开始要走功名的道路,等到 14 岁父亲去世,他无法生活,没有办法才送到新式学堂,然后从福州船政局去留学,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的风气。凡是有身份的大家庭都看不起留学的家庭,在北方简直招不到人,所以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招人。人招不到,任务就完不成。容闳就回到他的老家香山县作了一些工作,还是招不满名额。最后从香港的教

7、会学校、英国人办的新式学堂,或者亲人在外国的中国家庭中,招了一些人。后来对中国铁路建设起了很大作用的詹天佑,就是这一批留学的学生。当时他的家里也并不了解情况,他的一个姓谭的邻居在香港做事,见多识广,回到家乡后劝詹天佑的父亲,可以让小孩去美国留学。詹天佑的父亲詹新洪有一定的钱财,希望詹天佑走科举的道路。谭姓邻居比较喜欢詹天佑,答应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詹天佑,让詹天佑去美国留学,最后詹天佑的父亲同意了。当时按照政府的规定,送子出国前要签定一个具结,类似现在的卖身契。现在的档案馆中还保留有当年詹天佑出国前家里签定的具结:“具结人詹新洪今与具结事,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肆业,学习机艺回来之日

8、,听从中国差遣,不得在外国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此结是实。童男,詹天佑,年十二岁,身中,面圆白,徽州府婺源县人士。曾祖父贤。祖世鸾。父新洪。同治十一年三月十五日。 ”詹新洪亲笔画押。这个契约反映了一种心态,害怕社会的不认同。但是,中国政府派留学生到美国留学毕竟由此拉开了序幕。第一代留美学生半途而废1872 年到 1875 年,120 名学生陆续派到美国,这就是中国的第一代留学生。他们就住在美国人家里,然后开始小学、中学的学习。长时间的美国教育,使得他们个性解放,如喜欢运动,参加各种健身运动。这与中国传统的对读书人的要求就正好相反要老成持重,不能从事体力劳动,更不用说体育运动,这是有

9、损读书人身份的事情。而当时同去的监督人就监督他们学习孔孟之道和中国的传统伦理,还规定不可以剪辫子。但是有些留学生开始穿西装,并发现辫子很不方便运动。有一个美国学生曾经记载,中国学生在踢球的时候,把辫子盘在头上,一不小心,头发就散落下来,对双方的球员都不方便。于是就有学生把辫子剪掉。中国的监督官员反对,于是在他们检查的时候,就带上假辫子。由于从小受到美国自由、民主、平等的教育,所以见到中国的官员不愿意磕头下跪。人人都喜欢玩棒球,并且学习数理化工程技术。在美国,还有些人开始阅读美国的小说,如马克吐温的小说,喜欢读莎士比亚的戏剧、薄加丘的十日谈等。容闳认为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陈兰彬坚决反对,尤其是反

10、对参加体育运动,其他的官员对此也非常反感,认为这是离经叛道。由于对留学生的要求过于苛刻,时间长了,留学生就和官员发生矛盾。这时候,容闳只是出任美国的副公使,主管这一批留学生的就是陈兰彬,继陈兰彬之后,又有 3 任监督主管留学生的工作。他们都反对这些留学生的变化,要严守中国的传统礼仪,经常检查留学生是否剪了辫子,凡是发现剪辫子的都要押送回国。后来他们发现越来越难管理,于是一次又一次地上奏,要求撤回留学生。李鸿章接到这些奏折后有些举棋不定,一方面他认为留学很有必要,学习工程技术正是中国现在需要的,另一方面又对留学生不满,认为他们有违初衷,剪掉辫子,改穿西服,背弃孔孟之道。李鸿章的态度,其实反映了洋

11、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但是容闳反复地劝说中国官员,并发动美国学校的老师、校长给中国的官员写信,说他们很优秀、很有礼貌,希望他们在美国继续学习深造,不要半途而废。甚至连美国的前总统格兰特也直接给李鸿章写信,劝李鸿章不要撤走留学生。李鸿章和陈兰彬协商,最后决定上奏,留一半、撤回一半。总理大臣弈訢这时也认为,这批留美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体系发生了变化,很难把握,所以他也同意出洋学生一律调回。这个措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一些开明人士非常气愤,但是也无可奈何。1881 年 8 月 21 日起,第一批留美学生陆续回国。在旧金山等船回国的几天,留学生还和奥克兰棒球队进行了比赛,获得了全胜。他们经

12、过一个多月的海上航行到达上海,受到很多人的围观,人们看到从西洋回来的人很奇怪。但是清政府害怕他们传播异端邪说,不许他们跟更多人接近,甚至不允许他们的亲人来接他们。所以,下船后就直接把他们运到上海海关的一个地方,后来送到求知书院,实际上是禁锢他们。当时正好是中秋节,他们觉得不能和家人团聚,非常难过。几天之后,才允许他们拜见道台。见官员就要磕头,然后才能分配工作,才能回家。这批留学生中后来有很多人很有作为,如詹天佑,对中国修铁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唐绍仪,后来担任北洋政府时期的总理。对这批留学生的评价是不同的。赞同者对他们的评价比较高,对半途而废的留学就比较气愤,如当时比较开明的郑观应就写了很多文

13、章,认为这样太可惜了。当时的驻外公使黄遵宪听说留学生被撤回,也非常愤慨,写了很多诗表达心中的愤懑,谴责顽固守旧破坏留学的倒行逆施。这批留学生中许多人在以后的海战中,如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都表现得非常勇敢,很多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留英学生建立了中国现代海军第一次留学虽然被挫败了,但是历史潮流毕竟是难以阻挡的,随着时局的发展,中国必须走向现代化,中外交往也越来越多。一些地方大员办理洋务,也需要派遣留学生。如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就从地方财政中拨款,派遣留学生到欧洲学习造船技术,学习航海。后来丁日昌也力主派留学生。李鸿章派了一些人到德国,当时德国普鲁士的军队很厉害,所以让留学生去学习陆军战法。造船

14、航海要到英国学习。1877 年前后,派 35 人到英国,为船政的第一批学生。这些学生都是 20 岁左右。第一届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学生中只有一个人因病比较早地回来,其他都是以优异的成绩回国。林泰曾、叶祖珪、萨镇冰、刘步蟾、严复都是这一批学生。后来的福州船政局,或者说中国的现代海军主要就是靠他们建立起来的。如叶祖珪、萨镇冰后来还当过民国时期的海军司令,严复在历史上的贡献更大。甲午中日黄海大战中,12 艘北洋水师船舰的管带,有半数都是船政局派到英国的留学生,如镇远舰的管带林泰曾、定远舰的管带刘步蟾、致远舰管带叶祖归、经远舰管带林永升、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广甲舰管带吴进容、广丙舰程璧光、超远舰黄建勋。

15、一些人在民国时期作出了贡献,如程璧光后来对孙中山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另外,当时还有留法的马建忠专攻国际公法和外交学,通晓拉丁语,还学习了西方的历史地理,而当时懂西方历史地理的人很少。他宣传民富论,主张发展商业、修铁路,要求重视外交,了解各国的政治制度,还谈到设立议院、办报等。由于会英语、法语、拉丁语,他在英国的时候,按照西方的现代语法编纂了中国第一部语法的新书马氏文通 ,把中国的语言按照现代语言进行分类整理。这些都是留学生的贡献。啼笑皆非:留学生与科举制对接由于客观形势的需要,留学生越来越多,成了一个难以抗拒的潮流。但是清政府的用人体制就与归国的留学生形成了矛盾,尤其在开始时很难对接。中国的传统

16、是科举取士,要学习儒家经典、懂四书五经才能考试中举、担任官职。而留学生学的是数理化,又没有功名,难以得到重用,社会地位也不高。但是,留学生越来越多,接受了很多新鲜事物,尤其是从日本回国的留学生更多,渐成气候。怎样和这些留学生接轨,清政府也感到很为难。光绪二十九年,由于张之洞以通洋务而出名,清政府让他拟订一个鼓励出洋的学生章程,来解决出洋学生回国后的问题。章程总共有 10 款,主要内容是朝廷为品行端正、毫无过失的出洋学生专开考试,考试的中试者可以按照传统的方法授予翰林、进士、举人等职称,并且随时授职。章程规定,在普通中学堂 5 年毕业得优秀者给予拔贡出身,分别录用;在日本原部省直辖高等各学堂、程

17、度相等之各项实业学堂 3 年毕业得优等文凭者,给予举人出身,分别录用;在大学堂专学某一科或数科毕业后,得选科及变通选科文凭者给予进士出生,分别录用;在日本国大学堂,程度相当之官设学堂中之毕业,得学士文凭者给予翰林出生,得博士文凭者除了有翰林出身外,还可以升阶。后来清政府对各国留学回来的学生与传统的功名的关系也做了具体的规定:奖给进士、举人,但是要加学科,如学文科的,称文科进士;学法学的称法学举人;商科有商科进士等。当时还有留学生在外国学习牙科,后来授予牙科进士,任知县职,在当时传为笑话。这就反映了中国根深蒂固的官本位的思想,同时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在经历转型的巨变。从前士农工商这种比较简单的社会结

18、构,正在向复杂的现代型社会转变。官本位正在一点点地变化,传统科举取士的“士”正在转化为现代意义上的具有专业知识的知识分子。从前的读书人没有分工,读的都是孔孟之道,然后参加科举考试,担任官职。在担任官职后,可以聘请懂各专业知识的人,当时绍兴出现很多这种人,被称为吏,吏不是官,是官员的私僚,来帮助处理地方上的财政、官司。中国传统认为有了专业知识就不是通才,不是通儒。而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讲究专业。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在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这种不伦不类的事情,一方面反映了旧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反映出新的趋势。另外,还可以看出,清廷力图适应社会变化的努力,使留学生加入到它的体制之内。虽然它的有些做法姗

19、姗来迟,不够彻底,但这毕竟是值得肯定的开明之举。留学除了官派的,还有零星的自费出国的,如家中经商的,传教士带出去的,等等。这些人中比较杰出的有伍廷芳。他在香港求学,后来自己到英国学习法律,参加修订法律。他担任过中国驻美国、西班牙、秘鲁的公使。辛亥革命爆发,他赞成共和,曾经代表孙中山在上海和袁世凯进行谈判。在民国之后,又是外交界很重要的人物。孙中山本人也是自费留学的,因为哥哥孙民在檀香山经商,所以他 12 岁就到美国上学。留日学生反清革命,留美学生热爱科学,留法学生组织共产党甲午战争失败后,去日本留学的特别多。中国人从甲午战争中看到日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强大起来,所以风气大开,再加上后来清廷实

20、行新政、派遣留学生,洋务大臣和地方大臣也纷纷派遣留学生,去日本的留学生人数大大增加。在 1896 年,留日学生只有 13 人,到 1901 年就有 274 人,1903 年有 1300 人,1906 年为 12000 人。 留学生去日本的多,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因为日本离中国近,生活水平比较低,所以留学费用也不高。尤其是当时日本大量使用汉字,和日本人进行笔谈就比较容易。在日本留学生中,成立了大量的革命团体,是辛亥革命中一支重要的力量队伍。如陈天华、黄兴、宋教仁、秋瑾、鲁迅等都是留日的学生。留美的学生虽然没有留日学生多,但是一直没有中断。特别在 1900 年之后,留美学生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这主

21、要是因为庚子赔款,庚款留学生的选派。庚款留学生,就是 1900 年八国联军期间,清廷和列强签定了辛丑条约 ,中国向列强大量赔款,这批赔款称为庚款。后来美国的一些议员提出了一个议案,要求退还大部分的庚款,作为中国政府派遣留学生到美国来的费用。1908 年 5 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这个提案,同时提案中要成立一个清华学堂,作为留学生的预备学堂。1911 年成立了清华学堂。从 1908年到 1911 年,有 650 人是庚款留学。1911 年清华学堂成立后,到美国留学的人就更多。从 1911 年到 1929 年,清华学堂改为清华大学,用庚款到美国的留学生有 1729 人。留美学生对中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22、如闻一多、胡适,以及很多中国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如学化学的侯德榜、学工程学的茅以升、学气象学的竺可桢等。所以当时很多优秀的科技人才中,留美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留美学生的一大贡献,是 1914 年在美国成立的中国科学社,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科学研究社。为了在中国普及科学,1915 年学社在上海出版了科学杂志 ,这是近百年来创办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自然科学杂志,对自然科学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还有留法学生对中国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留法与留美的学生大致同时起步。清末的李石曾到法国先留学、后经商,打下一定基础之后就提倡到法国勤工俭学。民国后,进一步推动了勤工俭学运动。一些贫穷的孩子,也可以通过勤工俭学到外国留学。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这批留学生很多都成为中共早期的党员,如蔡和森、向警予、周恩来、邓小平、王若飞、聂荣臻、陈毅、徐特立等。徐特立当时 43 岁,但是当时年龄最大的还是蔡和森的母亲,她已经 54 岁,还是满怀追求地到法国的一个中学学习。到法国的留学生到后来很多人成为共产党的领导人。可以看出,到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小结:近代的留学生史,就是一部近代的中外交流史。通过派遣留学生,外国的新文化迅速传播进来,而不同文化间的直接交流能使彼此更加了解、更好地发展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