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中的隐喻思维.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24723 上传时间:2018-09-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词类活用中的隐喻思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词类活用中的隐喻思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词类活用中的隐喻思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词类活用中的隐喻思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词类活用中的隐喻思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词类活用中的隐喻思维 以人教版 语文教材中的鲁迅文章为例 王健 (合肥少儿艺术学校 ) 摘要: 针对目 前关于词类活用的语法研究现状,本文将运用隐喻的有关理论来分析 教材中鲁迅文章里的词类活用现象。文章先阐述有关的隐喻概念,再结合具体的事例加以分析,试图从有别于语法分析的认知修辞角度解释词类活用得以实现的原因以及活用后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 隐喻; 修辞; 词类活用 一、 引言 (一)以鲁迅作品为例的原因 鲁迅先生的小说,无疑影响了一个时代,直至今日仍是我们不可舍弃的精神食粮 。作为白话小说的代表作者之一,先生对词语选择精确、传神,对中国传统修辞格熟练、创新地使用,使得其文章具有非常高的

2、欣赏价值。修辞运用得巧妙而精当,是他的小说富有文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鲁迅先生擅长使用比喻、象征、借代、反复等修辞手法,这一方面前人已经叙述颇丰,在此不赘述。本文中,我主要从人教版教材中挑选部分例句来阐述词类活用中蕴含的隐喻思维。 以教材为蓝本,一方面是教材挑选的文章符合 学生理解水平,并且具有权威性;另一方面,教师在讲解文章时,涉及转类等语法问题时,绝大部分只是讲解一下某类词转为另一类词,并未进 一步进行分析与赏评。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的限制,以及缺乏对特定时代背景的了解,久而久之造成他们对鲁迅的文章不仅理解的不透彻,而且在心理上开始认为这类文章比较晦涩难懂,并因此害怕读鲁迅的文章甚至是厌恶起

3、来。这不利于大语文思想的培养,也收不到语文教学应有的目的。吕叔湘先生早在 1980 年就已经说过,“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就走上修辞学、风格学的道路,也就是文学语言的研究,这是语言学和文学交界处的学科。” 1 综上原因,作者尝试从隐喻这个角度来分析词类活用问题。 1 吕叔湘 .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 R. 1980 年 10 月 22 日在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2 (二)词类活用的常规研究角度及隐喻的概念 从修辞学的角度 来研究活用这一现象的文章并不少见,冯广艺在其变异修辞学中就专门分析了“词性变异”。他认为“从变异修辞学的角度看,这种活用是由变异造成的。变异是活用的前提,活用是变异的结

4、果,没有变异就谈不上活用”。 2该书中,作者观点新颖,例证翔实,确实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在其著作中,作者也的确阐述了词语的变异修辞,但仍侧重从语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于“变异”为何会发生,是不是任意的词语都可以活用以及这样使用产生了什么样的修辞效果等等涉及隐喻思维的问题并未进行深入探讨,而这恰恰 是学生最需要却又无法准确获得的认知思维。 一直以来对词类活用这一问题,人们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语法现象进行研究,“词类活用”仅仅说出了常识都能判断的的表面现象,而要使修辞分析具有解释性,就必须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即转类的前提,转类的条件,哪些隐喻域涉及到这个过程?修辞永远都是有意识的行为,而修

5、辞的生成过程和理解过程恰恰是修辞学研究最有意义的领域,目前在这一方面,隐喻的有关研究可以给我们提供不少有益的启示。 1980 年莱可夫与约翰逊合写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隐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著作。他们认为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 处不在,并将隐喻分为空间隐喻、结构隐喻和本体隐喻三大类。 莱可夫等认为隐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建立概念系统的一条必由之路。” 3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由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映射成立的条件就是这两个不同的域需要有相似性。“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隐喻让我们通过相对具体,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去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 4例如“时间就

6、是金钱”,源域是金钱,目标域是时间。时间就像金钱一样可以花费、节省、保存,将金钱的概念映射到时间的概念上,强化人们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空间隐喻如“上一下”,“前 后”等,人们将这些表示空间的概念隐喻到无2冯广艺 .变异修辞学 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9 月第 1 版第 82 页 3束定芳 .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 J.外国语 , 1996 年第 2 期 4蓝纯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 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年第 4 期 3 法准确描述的抽象概念上去,如,地位、能力等概念,形成了“不相上下”、“惩前毖后”等包含隐喻思维的词语。 结构隐喻指的是用一种明确清

7、晰的概念来建构另一种模糊的概念,如“人生是一场终究会谢幕的舞台剧”,利用舞台剧的开幕,演出,闭幕来隐喻人生的出生,经历和离世。 本体隐喻是莱可夫概念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指的是“人们将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情感、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 5 人类的物质 生活以及从中获得的经验,形成了物质隐喻的基础。在本体隐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容器隐喻。“容器隐喻视一切事物为容器状态,既有边沿,又有内外面;仿佛事件、行为、活动、状态等都可隐喻概念化为容器,人们或位居其中,或置之其外。” 6 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隐喻属性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无法像印欧语言那样靠丰富的形态变

8、化来表意。常用的汉字不过三四千个,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尤其是文学创作,需要新奇的字词表达言外之意。这时具有隐喻思维的词类活用就可以用来弥补词项空缺的不足,并且使语言表达更精确、简练,既可以满足作者的表 达需要,又可以使读者在阅读时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名词称及事物,称及事物的世界和概念的世界,确指某种东西。而名词在称及事物的同时具有某种意象,意象的生动性可以加深记忆,在经验世界和概念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就为隐喻的发生铺就了一条通道。” 7 “动词描述世界的存在、运动与关联。它具体而抽象。具体是因为它所描绘的生命与活动如状目前;抽象是因为它确指某种东西,只是涵盖了不同事物的相似的行为与情

9、状,所描绘的生命活动是不及物的。动词的隐喻用法同样也能唤起某种意象,这就为名词转换成动词时隐喻思维的发生找到了 契合点。名词转换成动词失去了原本的指称意义,获得了描述的意义。” 7 形容词表示人或者事物的性状和情态,与动词合称谓词。在语法语用上有许多的相似点,这就为形容词的活用提供了语法上的支撑点。在某些情境中,形容5张宽 .李清照词中情感隐喻的认知机制研究 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11 年第 6 期 6杨卫东,戴卫平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J.疯狂英语(教师版), 2007 年第 12 期 7刘正光 .名词动用过程中的隐喻思维 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年第 5 期 4 词用

10、做动词,既保持原有的词汇意义,性状特点和色彩意义,又获得了动词的用法。 词类活用突破了原词的常态,使词语在具体的句子或者语篇中获得了不同以往的新奇的使用方式。名词、动词、形容词本身具有的特点为活用的产生创造了基本条件。 三、鲁迅文章中活用现象蕴含的隐喻思维 词类活用现象很多,本文主要就鲁迅文章中的 名词活用做动词和形容词活用做动词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一)、名词用作动词过程中的隐喻思维 ( 1)四叔家正在 祝福 了。(祝福) ( 2)只有那眼珠间或一 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祝福) ( 3)老栓,就是 运气 了你!你 运气 ,要不是我信息灵(药) ( 4)我将深 味 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

11、哀。(记念刘和珍君) ( 5)真的猛士,敢于直 面 惨淡的人生。(记念刘和珍君) 例 1 中,“祝福”常用来表示一种美好的愿望,在祝福中,该词指的是一种祭祀大典。每到旧年年底,江浙一带的有钱人家就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其 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先享受,祈求来年幸福。在此句话中,将本是名词的“祝福 ” 借用做动词,写出了四叔家为祭礼忙碌的情形:采购祭祀用品,女人们清洗、烹饪“福礼”,男人们参拜祖先并燃放炮竹来祈福辟邪。将原先的表示抽象概念的词语转换成了表示具有完整动作的事件,充实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例 2 中,读到“间或一轮”时,读者首先想到的是眼睛的活动,即圆圆的眼珠在眼眶中灵活转动

12、;接着联想到圆形的车轮缓缓行驶的场面。所以,将“轮”用做动词有充分的联想理据:借车轮外形之圆与滚动之用比喻眼珠的转动,这比直接用“眨眼”等词语更 形象生动。而且用“间或”来修饰,更显其眼神呆滞,精神麻木。 例 3 中,“运气”意为“机会、机遇、幸运、命运”等,表示抽象的概念。为了收到奇异的表达效果,这里转用做动词使用,使原来的词义具体化和扩大化。读者阅读时首先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大脑里调出有关运气的意象,它们可能是5 获得意外之财的窃喜,取得了超出意外成就的惊喜等等。然后,再联系课文,华老栓幸运地买到了治好儿子痨病的人血馒头。这是很难办到的事情,因为杀头不是天天有的。读者将两种意象拼合起来形成

13、第三个意象:康大叔认为华老栓买到药引是十分值得喜悦的事情,不亚于捡 到意外之财。而且读者在理解当中也更能体会到作者对于愚昧国民的讥讽,刻画出了霸道的刽子手康大叔的形象,明明是他占了别人的便宜,还偏要说是华老栓的运气好。 例 4 中,“味”的基本词义是舔尝东西所得的感觉或者用鼻子闻东西时获得的感觉。“悲凉”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情感体验,这里赋予其味道,类比为具有气味的实物。“味”转用为动词,表示“品尝”的动作,以及品尝后引发回味的持续状态。这就将静态的无可把握的感觉变成了表示动作及动作导致的持续状态。 例 5 中,“面”的本意是脸。“人脸总是朝向一面,带有面对或者对面的含义,因此把它映射到动作

14、类抽象域,就构成了很多与其有关的行为动作”, 8例如,面对、面壁。人们面对的不仅是实物,而且可能是抽象的概念。使用名词表达一个动词短语表达的事件,就将一个概念性的名词集中体现为一个具有某一特定物质形态的、清晰可见的动作,即以具体代抽象。 (二)、形容词用作动词过程中的隐喻思维 ( 1)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 胖 开了他的右半身子。(社戏) ( 2)月色便 朦胧 在这水气里。(社戏) ( 3)一座戏台, 模胡 在远 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社戏) ( 4)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 隐约 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 ( 5)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

15、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 玄虚 起来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6)究竟谁靠谁传,渐渐的不甚 了然 起来 (阿 Q 正传 ) ( 7)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 模糊 了。 (阿 Q 正传 ) 我们可以将上面的例句分为两种类型:( 1)形容词活用做动词以后后面带上8文旭,吴淑琼 .英汉“脸、面”词汇的隐喻认知特点 J.西南大学学报,第 33 卷第 6 期 6 宾语或者补语成份,如例句 1、 2、 3;( 2)形容词后面带有动态助词或趋 向动词,表示某一状态的存在与持续,如例句 4、 5、 6、 7。 莱可夫认为本体隐喻中的容器隐喻最具典型性。容器隐喻视一切事物为容器,它们既有边

16、缘也有内外面。由此事件、行为、活动、状态等都可以隐喻概念化为容器。人们经常用容器隐喻来认识,理解并描述抽象概念。以上例句中涉及到的隐喻思维有两类:( 1)视野被看成容器,如例句 1、 2、 3;( 2)状态被看成容器,如例句 4、 5、 6、 7。 1.视野被看成容器 物理空间本来是无限的,但是通过视觉给空间限定边界,在视野范围之内的即是在容器里,在视野之外的即为在容器之外。 例 1 中,胖绅士 在“我的空出胖开了他的右半身子”。在戏院,观众之间不可能紧密贴合,必然有一定的空间。把戏院看成是承载观众的容器,这个容器里由于不断涌进观众必然会造成有限空间的拥挤。作者在这里将“胖”进行转类,从上文的

17、形容词词性的“胖”顺势转化变为动词,由形容绅士肥胖的身子变成了描述他肥胖的身体不断往前挤的滑稽场面。读者根据已有的拥挤经历和对原文的品读,也能感觉到在一定的空间里的被挤压感。 例 2、例 3 都是描写月色中朦胧的景色,这些景色在视野范围之内,是可见的。将视野看作包容事物的容器,那么月下可见之景就在容器之内。随着视线逐渐被飘渺的水气或月光所遮蔽,可见范围逐渐地缩小,造成有的景色在视野里不再清楚,便渐渐消失在视觉容器之中。 例 2 中,朦胧在水气里的月色变成越来越不可见的景色,由之前的视野之内,即映射在容器之内,渐渐变为看不清的景色,消失在视野容器里。 例 3 中,由于大船迅速地往前划去,远处的月

18、色则渐渐脱离视线的可见范围,不断往容器的外部涌出。作者通过容器隐喻,将本无可感触的景色浓缩到可见的容器之中去,容器里的液体逐渐溢出,即消失在视线范围之内。这里通过描写江南水乡的景物与月色相融,运用一个转类后的形容词将若隐若现的美景动态展现在读者面前,开拓了读者的遐想空间。 2.状态被看成容器 状态指物质系统所处的状况及人或者事物表现出来的形态。隐喻思维将某一7 事件情景所处的状态当成容器 ,处在此事件状态中表示进入容器。 例 4 中,“隐约”为形容词,指依稀、不明显。在该句当中活用做动词,有孕育、洋溢之义。此处指的是滋润美艳的江南雪中盛开着的宝珠山茶、单瓣梅花、还有雪下面隐藏着的冷绿的杂草,无

19、不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的信息。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草长莺飞,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在久经蛰伏以后开始舒展筋骨,孕育生命。“隐约”写出了雪中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美丽, 使得原本静态的江南雪带上了动态的气息。 例 5 的“玄虚”、例 6 的“不甚了然”表示处在虚幻或不想弄清楚的生活状态中。处在这种持续的状态中被看作是处在容器中,人们便生活在这种状态中。 例 7 中的“模糊”表示被遗忘、消失不见,指的是阿 Q 姓“张”这件事渐渐被人们忘记,这种遗忘的过程是事情发展中的一个环节,也即处在容器中。 四、结语 本文首先考察在语文教学中,针对词语活用现象,大部分还是从语法角度进行分析,而从修辞学方面来进行的研究

20、不是很多的现状,尝试运用隐喻的有关理论来分析教材中出现的活用现象;其次分别阐述名词、动词、 形容词中的隐喻属性,这 是它们可以活用的前提;最后根据前面的分析,运用隐喻理论分析了 教材选用的鲁迅文章中的活用现象,试图解释活用现象得以生发的缘由以及活用后产生的修辞效果。 目前,有关隐喻的研究主要运用于英语等外语上面,将其用于分析汉语的相关著作还不是很多,因此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难免存在不少问题,这还有待于以后的进一步修改。 隐喻思维的确存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应该提倡将这种认知思维发扬到语文教学中去,不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夯实学生的修辞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在通透词义

21、的基础上 去欣赏文章并获得美的享受。 8 参考文献 1束定芳 .隐喻与转喻研究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年 6 月第 1 版 2冯广艺 .变异修辞学 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9 月第 1 版 3刘凤玲,邱冬梅 .修辞学与语文教学 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7 月第 1版 4谭永祥 .汉语修辞美学 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 年 12 月 5刘大为 .比喻、近喻与自喻辞格的认知性研究 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6王希杰 .汉语修辞学 M.商务印书馆, 2004 年 7陈望道 .修辞学 发凡 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1 月第 1 版次

22、 8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编著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年第 2 版 9王天枝,韩叶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的隐喻综述 J.赤峰学院学报,第 3卷第 12 期 10王霜梅 .从汉语偏正短语中的实体隐喻看隐喻的系统性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 4 卷第 2 期 11张宽 .李清照词中情感隐喻的认知机制研究 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11年第 6 期 12朱永生 .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 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 38 卷第 2 期 13罗竹莲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论析 J.南华大学学报,第 6 卷第 2 期 14张昕 .试析现代汉语词类的活用及

23、其修辞效果 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第 31卷第 2 期 15徐安银 .现代汉语词类活用修辞功能浅析 J.淮北煤师院学报, 2000 年第 1期 16翁玉莲 .鲁迅杂文隐喻的语义学分析 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 28 卷第 6 期 17刘正光 .名词动用过程中的隐喻思维 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年第 5 期 18文旭,吴淑琼 .英汉“脸、面”词汇的隐喻认知特点 J.西南大学学报 ,第9 33 卷第 6 期 19杨卫东,戴卫平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J.疯狂英语(教师版), 2007年第 12 期 20束定芳 .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 J.外国语, 1996 年第 2期 21蓝纯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 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年第 4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