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散文阅读一、整体感知,把握主旨(一)感知整体、把握主旨的步骤“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 ”第一步:找写作对象找寻那粒沙(人、物、景、事、情) 第二步: 识对象特点真正认识沙第三步:明情感态度识得沙里乾坤(二)感知整体、把握散文主旨的几种方法1、抓文题法:明对象、手法、情感2、抓“文眼”法:明意图、情感3、抓关键词、句、段法: 明内容、线索、结构、 思想情感。4、以“形”探“旨”法:由表及里,明主旨5、手法分析法:明意图、明主旨6、作背景及作家的思想分析法:明意图、情感(三)各类散文对应读法1.按表达方式分(1)记叙散文 特点: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记叙散文
2、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揭露丑恶,赞扬真、善、美,表现人性中的友情、亲情、爱情 ) 。读法:分析人物、事件、景物特征及感情态度(2)抒情散文 特点:抒情散文是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其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读法:
3、抓住议论、抒情,归纳思想感情、哲理(3)议论散文特点: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 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读法:抓住议论,理清思维逻辑,归纳所讲道理2.按内容分(1)叙事性散文特点:以小见大,写小事琐事凡事,取材于真人真事,以多个片断剪影表达主题读法:小事探深意,多事探共性。(2)哲理性散文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调动生活积累,感悟人生特点: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抒写人生生活感悟 小处着笔,点到为止。读法:调动生活积累,感悟人生。
4、(3)写景咏物散文特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细腻描写。读法:抓住景、物特征,明深远含意。(4)抒情性散文特点:直抒胸臆,朴实自然读法:抓住情性、议论,归纳主旨。(5)文化散文特点:写文化意象,含文化韵味。读法:抓文化视角,明人文情怀,思想意蕴。(四)据散文的特点采取阅读对策1、特点一:形散而神不散。对策:抓线索、理思路,找内在联系2、特点二: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对策:感受意境、品味感情理趣3、 特点三:语言优美凝练,形神俱备,富于文采。 2对策:由形会神,感悟隐含信息(五)主旨概括的模式:通过表现了(赞美了)抒发了二、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一)理解文
5、中重要词语的含义1、答题思路:(1)回归原文,找答题区间(2)揭示词语基本意义(3)联系语境,明确指代意义(若为代词)(4)结合语境(上下文、全文)理解其语境义(文中涵义)(5)结合艺术手法(比喻、拟人、象征等)挖掘背后意义(可用还原法推断含义)(6)结合主旨及写作意图分析作用效果2、答题模式:词语本义+(手法)+语境义(表层义、深层义情感义、言外义)+对情感(主旨、意图)的作用(二)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1、方法技巧:(1)扣关键,从句子的重要词语和分析句子结构入手(2)明语境,理解句子在文段中的含义(3)析技巧,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解含义,明效果(4)找位置,判定句子在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
6、(5)看褒贬,注意作者的情感倾向总方法:理清句子结构,找住关键词语,结合词语本义,结合修辞手法,结合语境(上下文) ,重在抓上下文中的诠释句(提示语,对应解释句) 。2、答题模式:(手法)+句子表层义+深层义(修辞义、指代义、情感义、言外义)注意:按点组织答案,,尽量用上下文中关键词语,忌完全照搬原文。三、筛选、整合信息(一)题解步骤:1.审清题干:审清题目要求,明确命题意图、提取目标。2.定位筛选:锁定信息区位,圈划关键信息词句。3.摘要整合:根据题目要求把筛选的信息剥离整理,重组优化。区分主次,权衡轻重,去粗取精,或提取“公因式” 、或合并“同类项” 、或紧缩摘引、或添加补全。4.分点表述
7、:根据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把前面所作的分析或摘要组织成答案,分点表述。(二)注意:认真审题,审清题意,明确要求,找准对应 ,力图全面 ,规范作答, 分点作答 四、作者的思路、文章结构分析(一)思路分析1、文章的思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散文的一般思路是:缘起描述(对象)联想感悟。2、分析方法:找线索、找标志、抓“文眼”3、答题模式:(1)先交代整体思路:顺序、线索、开头部分主体部分结尾部分(2)再各部分具体解说,最好采用“先写再写最后写”的句式(二)结构分析1、作品的结构作者谋篇布局的具体表现,指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形式,具体表现为文章的段落层次、过渡、照应、开头、结尾、
8、标题。2、散文结构特点(布局谋篇的技巧):总分总结构(或分总、总分) 、 层递结构(层层深入) 、并列结构、 欲扬先抑、由虚入实(虚实结合) 、巧设置线索、 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一波三折)、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过渡铺垫、设置悬念、详略得当,倒叙、插叙、补叙3、分析结构特点的方法(1)逐层概括文意,追寻行文的思路和内容上的变化、表达方式上的变化、作者情感的变化;3(2)思考“开头写了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3)再思考行文的结构特点,如:总分总、先抑后扬、逐层递进等。4、答题模式:说明行文结构特点十具体解说(逐层具体概括文章内容)(三)标题,句段、穿插性
9、材料的作用题1、标题的作用:点明时间、地点,交代写作对象,充当文章线索。2、句段、穿插性材料的作用:(1)句段的作用因位置不同而不同开头段:点题或照应标题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交代下文要写内容,引出所写的对象或引出话题)点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兴趣提出问题,引人注意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点出行文线索(或表明作者写作思路)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 ,设置悬念(小说)欲扬先抑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引起读者思考)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中间段: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10、承上启下;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由到;层层深入;领起下文;总结上文衬托;结尾段:照应题目、开头;卒章显志;总结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戛然而止;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 ;暗示主题,升华、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 ;强化作者感情。插入段A、 【穿插性材料】就是文中在主体材料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就其类型而言,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是细节描写,不一而足;就其位置而言,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视需要而定;B、作用:引起注意,增加趣味(意蕴),或是丰富文章内容引出(或照应,或印证)文中某处内容或铺垫,或象征暗示
11、,或烘托渲染,或正衬(反衬) ,或营造氛围,或表现风格,或补充说明古诗词引用,还能增加文采(2)答题思考分析句段或穿插性材料的作用,在答题时应注意下列两个方面:阅读区间的准确定位。要对句段或穿插性材料在文中的位置准确定位,因为位置不同,结构作用就不同。从三个角度去思考:A、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B、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 ,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 “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C、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3)答题模式句段、穿插性材料
12、结构作用题答题模式开头:内容(手法)+作用(术语+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不可只答术语)4写了(形象地)表现(展现、突出、强调)了领起(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衬托(反衬、映衬)了。中间:内容(手法)+作用(术语+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不可只答术语)写了 (形象地)表现(展现、突出、强调)了与上文(下文)相照应,承上文引出下文,与形成对比,衬托(反衬、映衬)了,为展现主旨作铺垫结尾:内容(手法)+作用(术语+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不可只答术语)总结了上文,与上文相照应,点明了中心,引发思考等。 五、艺术手法(表达技巧)赏析题(一)常见艺术手法(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 抒情、议论、说明。2、表
13、现手法:联想、想象、类比、象征、衬托、对比、 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3、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借代、对偶、排比、反复、反问、设问。4、结构技法(谋篇布局):(1)开头:开门见山 总领 悬念 铺垫 引出 伏笔(2)中间:过渡(承上启下) (3)结尾:卒章显志 照应 呼应 升华主旨 总结全文 言有尽而意无穷(4)整体:线索 首尾圆合 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形散神聚 层层递进 总分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二)答题要求:1、明确回答运用何种表现手法;2、结合手法针对的对象(内容)具体分析;3、归纳这种手法的作用(不同手法的相对固定的作用,对结构、内容、主旨的作用)
14、 。 (三)答题模式:手法内容效果表述:用 手法,写 内容,产生了 效果,内容上突出了 情感(性格,意境,思想等) ,表达了或深化了 主旨。结构上有 作用。六、语言鉴赏品味题(一)具体鉴赏角度如下: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人格化等,亲切自然。3、从表达方式的角度鉴赏,如语言抒情性强,语言富有哲理4、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如自然淡雅,用工笔写意蕴(如朱
15、自清) ;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如周作人) ;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幽默诙谐 5、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6、从情感的角度鉴赏,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7、从语言表达的丰富内涵角度赏析。品味语言运用在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地描摹人物动作神态与内心世界,表现独特的物态特征等方面的魅力。8、从语言的个性化角度赏析。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能显示人物独特的性格,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二)答题模式语言特色 结合鉴赏角度、结合文本实例分析特色的表现效果(表达的情感、哲理)七、探究类试题答题模式:变“探究”为“写小论文”。答案由三个部分组成(观点+文本、现实分析+总结):51.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2.结合文本和现实,分点列出事实依据,陈述理由;3.总结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