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散文阅读训练(优生辅导)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922 题。 (18 分)水 系水是大地的肌肤,水是大地的血脉。水冷清不失玉洁,水幽蓝透出安详。忧郁是涟漪,微笑也是涟漪,愤怒是波涛,欢乐也是波涛。涟漪不绝,波涛不绝。这是一江生命的活水,每一滴水都在颤动。它翻卷着、跌宕着、涌流着。它的出生源于熄灭,生长来自于流逝。活水富于激情,召回了远古,蕴育着未来。活水清洗着历史的尘垢,也书写着自身历史的纯洁。在奔涌中,山为它开门,地为它展路。分分秒秒,尺尺寸寸,它无限地延伸而来延伸而去。远远看去,它却是安静的,与山一样享受着安静。它是山谷里的一片幽蓝,一片乘风飘落的蓝天守着江的是人。江边有几辈流浪而来已变
2、成土著的祖先。祖先爱水,像鱼一样爱水。把舟放进江里,把屋造在江边,把生死爱怨的故事融进江中。一个爱水人的故事结束了,还有另一爱水人续编我降生于江边一个百姓的小木屋,我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轻贱,但因我落土江边,就像花精把它的灵气赋予花瓣一样,江水使我的生命忽然神采起来。看到水,心就被灵光照亮了。像行星围着它行走,我依恋它,崇拜它;依恋包容感激,崇拜而无祈求。它让我多情多思,双眸生辉眼见它一江的鹅卵石竟是美丽的瑰宝珠玉,一江清水竟是甘醇的琼浆玉露!我灵魂里有了水的灵魂,梦中依旧歆享它的甘冽,依旧痴情它的容颜。它扑面而来,承载着千年前的流云,幻化出百年后的彩虹。草木薇蕤,山岳青葱,皆因水有灵性。由草木
3、山岳我想到人的身心:人的体肤毛发无不以水的模式而造形。头发、眉、睫,似水草,有水则活力无限;体形似波浪,描画生命的轨迹,有波浪便前行不息。我踏水而行,可乘舟远航,四海为家。我伴水而行,可聆听雨声,品赏雪景春天细箩下的毛毛雨,温柔;夏天粗筛下的雨滴大如豆粒,豪爽。疾风中的暴雨干脆从空簸下,泼下,三千尺飞流直下。雨下成气候了,似竖起天琴,排下长弦,直接于地。于房前屋后,山川河道,叮叮咚咚哗哗啦啦弹个天稀地稠天河横流。秋雨是从云茧里抽出的丝,丝丝缕缕,续续连连。冬天下雪水,洁白不流的水。轻落原野,自己盛着自己的水。这是白色的河。白色的河把高山当作它的波浪,把大地当作它的江城。一切都静静沉入了白色河里
4、。水把生命写在地上。这地上本来全是水,水要有所依托,便创造了地。大路的根缘于小路,江河湖海的根缘于小溪。看长江黄河的水系不恰是一个茂盛的根系吗?中国是一张阔叶,水系便成了叶的纤维经脉。这是水的图腾啊,这是水为龙造的图腾啊,而神秘的叶正是龙盘曲欲飞的形象水,充满了灵性,充满了创意,也充满了预示!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A水是“肌肤”还是“血脉”?比喻无须严守事理:文章首句,意在咏叹水赋予大地生命,水使大地容颜靓丽。B第段,既展现水的大气磅礴,水的静谧安详,又由水色幽蓝而想象它来历神奇,行文由动入静,实虚兼济。C “一江的鹅卵石竟是美丽的瑰宝珠玉” ,虽属夸张,但真切地
5、流露出作者祈盼江水能给人们带来无尽财富的善良心愿。D写秋雨“丝丝缕缕,续续连连” ,化用古典婉约词作(如李清照声声慢 )使用叠词的笔法,形象地描摹了秋雨缠绵的特点。E这篇散文选材集中,主旨鲜明仅以“一江活水”贯通始终,承载着江上人家的命运与深情。可谓“神不散,形亦不散” 。20 (4 分)(1)体会“它扑面而来,承载着千年前的流云,幻化出百年后的彩虹”的含义,摘录原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它的注脚。(2) “叮叮咚咚哗哗啦啦” ,这几个词在使用上有什么特点,产生怎样的效果?21 (6 分)概述作者在第段和第段是怎样反映水的“灵性”的。第段: 第段: 22 (4 分)第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述你
6、的看法。参考答案:19 (4 分)C 和 E 不恰当(选对一项得 2 分。C 项, “一江的鹅卵石竟是美丽的瑰宝珠玉”是反映作用审美观念的比喻句,谈不上夸张;说“祈盼江水能给人们带来无尽财富”与前文“崇拜而无祈求”相悖。E项,本文内容不断拓展,不能说“仅以一江活水贯通始终” ;以“承载着江上人家的命运与深情”概括主旨,太偏狭。 )20 (4 分) (1)召回了远古,蕴育着未来。 (2 分) (2)这 4 个拟声叠词连用且不点断,渲染了暴雨愈下愈大的声势。 (2 分,意思对即可。 )21 (6 分)答案要点:“我”的经历。是一江活水将灵气赋予“我”轻贱的生命,使“我的生命忽然神采起来。 ”作者的
7、联想。人以水的模式而造形,活力无限,前行不息。 (意思对即可。每一点 3 分。 )22 (4 分)答安示例:内容进一步拓展,由水写到水系。作者说,这水系“是水为龙造的图腾” ,表现了对水崇拜的感情。这一段为揭示文章主旨(“水,充满了灵性,充满了创意,也充满了预示” )再作有力的铺垫。 (意思对即可。不全面酌情扣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18 分)黄河臆象 杨闻宇摊平我国地图,从东北向西南、自东南往西北,平直绷起两根细线,线的交点恰巧是兰州的所在地。黄河九曲,逶迤数千里,它只正二八经地穿过了一座城市:兰州。 (一)在晴朗的日子里,百里长街,市声如沸,流经闹市的黄河则悄无
8、声息的。不甚透明的水纹盘旋交织,沉默平稳的波痕在朝晖夕照里犹如铜汁浇铸的块状肌腱,透出凝重的粗犷的血色,流动成浩浩的、浑厚的一派,仿佛千万条汉子衔枚疾进,无声地运行。人们看不出别的迹象,只看见瓷实的、富于弹性的肌腱在起伏、在抖动,强悍雄劲却不暴戾,元气勃勃而不响动。一切怀有巨大追求的生命,常常是无声的。 (二)“不到黄河心不死” , “跳到黄河洗不清” ,小时节,我听到父辈动不动念叨黄河,心里也觉着黄河了不得。读书时,耳畔啥话都有,有人说黄河是一支剽野的黄肤色的歌,有人说它是长长的一线泪滴、深深的一声喟叹,也有人说它是月亮下神话里的一条龙我想往黄河,以为今生今世能见它一眼,就知足了。没料想成人
9、之后,我这生命的火星儿溅离父母之邦,西掷千里,住进兰州,居然与北国大地上最古老、最有声望的大河相依为邻了。夕照下,风地里,雨天,雪天,我独自在河滩里逍遥漫步,纵览这亘古不息的、不舍昼夜的活的巨物,聆听这似乎无言、却分明有意的弦外之音,久而久之,我的情绪便有了些神秘的变动。 (三)黄河,是大海以它倔犟的手指深深地抠进陆地里的一个“大问号” 。这问号在兰州形成稽考历史的第一个锐利弯钩,钩起一连串的积淀物;踏波跳浪的羊皮筏子,策驼西上的汉使张骞,120 丈铁缆的镇远桥铁柱,湖湘子弟栽植于 3000 里征途中的左公柳,兰州战役时在炮火中旋动不已的大型水车这些记载过我们民族的年代的实物,有的化作了濒水而
10、立的花冈岩石雕,有的尚绵延着一线活气,对“问号”努力进行解释。 (四)黄河,又是天际一霎闪电掣开的鞭影,鞭杆攥在汪洋的掌心里(渤海是汪洋紧握的拳头) ,鞭梢抽打在一个微微耸起的背脊上。在兰州,黄河并不是箭杆式地插城而过,每于人迹稀寥处折个大弯,长的波痕便斜倾如熊腰,低吼喑呜,拍石崩岸,狂不可羁,这一种地上没有路便要踢开一条路、前方没有海自己便要掬成一个海的霸王气概,着实惊人!黄河在兰州,并不晓得前程上还有横流四衍的壶口、有“平地一声雷”的龙门、有大禹神斧劈裂的三门峡。浪未至而气先凝,这一条由海魂挥动着闪电似的长鞭,它那征服一切的气度是先天具备的。 (五)“黄河远上白云间” ,那仅仅是它远上昆仑
11、时偶尔一现的背影。兰州乃挟水之山城,夜来两厢灯火,珠玑罗列,金冠嵯峨,洋洋洒洒映进黄河,致使这里的流水成为千里躯体上光明璀璨、瑰丽无比的一个段落。 “昆仑者,天象之大也” ,昆仑怎么也容纳不了的黄河,正从我身边经过(六)19从(一)段来看,兰州处在我国什么地理位置上?写兰州对于写黄河有什么意义?(4 分)答: 20试比较,文章(二) (六)两段所描写的黄河之景有什么不同?(4 分)答: 21联系所在段落内容,说说(四) (五)两段中两个比喻的含义。 (6 分)(1)黄河,是大海以它倔犟的手指深深地抠进陆地里的一个“大问号” 。答: (2)黄河,又是天际一霎闪电掣开的鞭影,鞭杆攥在汪洋的掌心里(
12、渤海是汪洋紧握的拳头) ,鞭梢抽打在一个微微耸起的背脊上。答: 22纵观全文,作者对黄河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文章为什么以“黄河臆象”为题。 (4 分)答: 参考答案:19 (4 分)兰州位于我国地域的中心。写兰州表明黄河流经我国最中部的一个城市,借以突出黄河在我国的不寻常地位。 (每小问 2 分。意思对即可)20 (4 分)两段描写的虽都是黄河兰州段之景,但(二)段写的是白天之景, (六)段写的是夜晚之景;(二)段表现黄河悄无声息而又强悍雄劲的特点, (六)段表现黄河璀璨瑰丽的特点。 (两点各不同各2 分。意思对即可)21 (6 分) (1) “大问号”既喻指黄河的外形,又表示对黄
13、河文明(华夏文明或华夏历史)的回顾和反思。(2) “鞭影”喻指黄河与大海紧紧相连,先天具有征服一切的霸王气概。 (每小题各 3 分。每小题答案的两个意思中,前者 1 分,后者 2 分。意思对即可)22 (4 分) (1)原先为黄河的神奇所吸引,与黄河相依为邻后情绪有了神秘的变动,感受到黄河的象征意义和与“我”密不可分的亲密关系。 (2)以“黄河臆象”为题,表明文章写的主要是黄河之“神”而非“形” ,是人们心目中而非地理学意义上的黄河。 (每小题 2 分。意思对即可)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922 题。(18 分) 明月清泉自在怀 孙见喜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
14、也不懂得“清泉石上”是怎么样。我虽然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而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是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着情结,一段时间,于世人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
15、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 ,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 ”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长久,也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着外
16、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汉武帝亲手所植的古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面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 。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坦诚、执着、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
17、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 “空山”是一种胸襟, “新雨”是一种态度, “天气”是一种环境, “晚来”是瞬间的境遇。 “竹喧”也罢, “莲动”也罢,“春芳”也罢, “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明月松间照” ,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 ,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选自青年
18、博览2000 年 10 期19作者理解王维的诗山居秋暝经历了哪几个阶段?(6 分)20作者写终南山的松、黄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目的是什么?(4 分)21文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4 分)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 。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A本文通过对王维诗的理解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B文中“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指的是王维诗的魅力和他的品德。C作者主张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也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二者并重。D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拟化和由此引发的议论,深化了文章内容和主题。答案:19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少年时代未读懂;青年时期自以为读懂了;成年时期经历了无数生命体验和阅读堆积之后才读懂。(每一点 2 分,每点中要答出时间和读的情况才能得 2 分)20.作者的目的是赞赏它们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气度和胸襟。(4 分。答出“自我完善”给 3 分,语句表达完整给 1 分。若只答出“自我修复”或“自我完善”的给 1 分)21木中的祖宗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培养情操。追求物质享受的人最贫穷。(4 分,每一句 2 分,意思对即可)22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