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259789 上传时间:2019-05-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复习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复习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复习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复习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五、简答题2、何谓反馈?举例说明体内的负反馈和正反馈调节?答:神经调节或体液调节对效应器实行控制的同时,效应器活动的改变在引起体内特定的生理效应的同时,又通过一定的途径影响控制中枢的活动。这种受控部分不断有信息返回输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成为反馈。这种信息成为反馈信息。如果反馈信息产生的结果是提高控制部分的活动,成为正反馈;如果反馈的信息产生的效应是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则称负反馈。(六)简述题1.刺激能引起组织兴奋须具备哪些条件?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3.何谓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简述其产生的机制。7.试比较快、慢肌纤维的生理特征及其发生机制。简述题1.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具备三个条

2、件,即达到一定的强度、一定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同时,组织细胞本身还必须具有兴奋性。以上三个要素并非固定不变,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例如,在刺激强度- 时间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刺激作用时间,引起组织兴奋的阈强度也随着发生改变。如果把每次阈强度和相应的作用时间描记在坐标上,可以得到一条曲线,为强度-时间曲线,在一定范围内阈强度和作用时间之间呈反变关系。3.静息电位是指细胞静息时膜电位。动作电位是指细胞接受刺激兴奋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所发生的一次可逆性电位波动。膜电位的成因可用离子学说来解释。该学说认为,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的不均衡、膜对离子的选择通透性和离子的跨膜运动是形成膜电

3、位的原因。细胞膜外的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而膜外钾离子浓度低于膜内,静息时膜主要对钾有通透性,这样钾的外流就使膜处于极化状态,产生了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相当于钾的平衡电位。动作电位的成因首先是细胞在有效刺激作用下膜的逐步去极化,当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迅速提高(快钠通道开放),钠离子迅速大量地由膜外向膜内移动,钠的内流形成了动作电位的除极相,动作电位相当于钠的平衡电位。当膜电位迅速除极至一定水平时,膜对钠的通透性迅速下降,而对钾的通透性又迅速提高,此时,出现的钾离子的外流形成了动作电位的复极相。27.两类肌纤维生理特征的差异表现为:快肌纤维收缩力量大,收缩速度快,但容易疲劳;

4、慢肌纤维收缩力量小,收缩速度慢,但不易疲劳。理由是:快肌纤维粗、肌质网发达,接受胞体大的运动神经元支配;而慢肌纤维较细,肌浆丰富,毛细血管多,线粒体容积密度大,接受胞体小的运动神经元支配。快肌纤维 ATP 酶、 磷酸果糖激酶、乳酸脱氢酶等无氧代谢酶的活性高,糖原贮备多,供能方式以无氧代谢为主;而慢肌纤维氧化磷酸化酶、丙酮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等活性高,氧化脂肪能力强,供能方式以有氧代谢为主。正是两类肌纤维在上述形态和代谢方面的不同特点,导致它们在生理特征上的差异。(六)简述题15.大脑皮质与运动有关的脑区有哪几个部分,指出各部分的具体位置和功能。15.目前认为大脑皮质与运动有关的脑区主要包括有

5、主运动区、运动前区、辅助运动区、顶后叶皮质以及扣带运动区等。主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相当于 4 区,运动前区位于中央前回前方 6 区的外侧部,这两个区域是控制躯体运动最重要地区域。它们接受本体感觉冲动,感受躯体的姿势和躯各部分在空间的位置及运动状态,并调整和控制躯体运动;辅助运动区主要位于大脑皮质的内侧面和背外侧面上部的 6 区,在编排复杂的运动程序时和执行运动前的准备状态中起着重要作用;顶后叶皮质位于 5 区和 7 区,在解码并用于指导肢体运动的感觉信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在大脑皮质内侧面上,扣带沟背腹皮质(6 区、23 区、24 区)也与运动调控有关,此区称为扣带运动区或

6、内侧运动区 2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是如何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的?(三)简述题2. 生长素具有影响长骨生长的作用。人幼年时缺乏生长素,将导致侏儒症,临床特征为身材矮小、性成熟延缓;成年后,长骨已停止生长,此时若生长素过多,将导致肢端肥大症,临床表现为肢端骨增生为特征的肢端肥大,同时内脏组织也增生肥大。甲状腺素除影响长骨的生长发育外,主要还影响脑的发育。婴幼儿甲状腺素缺乏,将导致呆小症,其临床特征为身高和智力发育障碍。(六)简答题31简述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2简述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六)简答题1(1)运输作用: (2)调节作用:(a)缓冲酸碱的功能:(b)调节体温功能: (3)防御和保护

7、功能: 2血浆渗透压由两部分组成,即: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由电解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它 80%来自于 Na+和 Cl-1。是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组成部分。由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血浆中虽然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但蛋白质分子量大,分子数量少,所产生的渗透压小,在血浆蛋白中,白蛋白的分子量小,其分子数量远多于球蛋白,故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于白蛋白,其次是球蛋白。由于血浆蛋白一般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所以血浆蛋白是血浆和组织液的主要区别所在,血浆胶体渗透压虽小,但对于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由重要作用。如果血浆白蛋白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将下降,可因组织液回流减少而形成水肿。(六)简述题

8、1.简述呼吸过程.2.简述气体交换过程。3.简述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的区别。5.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六)简述题1. 呼吸过程包括:(1)外呼吸:(2)气体的血液运输。(3 )内呼吸:组织细胞与肺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 2. 静脉血流经肺泡时,肺泡内 PO2 高于静脉血 PO2 ;而 PCO2 则低于静脉血,经肺换气后,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动脉血流经组织时,由于组织的 PO2 低于动脉血 PO2 ,而 PCO2 高于动脉血,经组织换气后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由于肺泡气、血液和组织间的 O2 和 CO2 分压差也一直存在,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也一直在进行。43最大吸气后,尽力

9、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为肺活量。肺活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时间肺活量的测定是最大吸气后,尽力并以最快的速度呼气,计算第1、 2、 3s 末的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时间肺活量既反映了肺的容量,又反映了肺通气的速度和呼吸道的通畅程度,是一个较好的动态指标。5、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是真正参加气体交换的气量。从气体交换的角度来考虑,只有进入肺泡与血液进行交换的肺泡通气量才是有效的通气量。在运动过程中当呼吸频率过快时,气体将主要往返于解剖无效腔,而真正进入肺泡内的气体量却较少。故增加呼吸的深度提高肺泡通气量才能提高气体交换率。(三)简述题 1、简述血液循环的功能。4、动脉血压

10、形成的条件有哪些?5、简述心脏活动的神经及体液调节机制。8、简述运动时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对呼吸循环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9、何为血液的重新分配?其生理意义是什么?(三)简答题1、(1)实现体内的物质运输,包括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发物;(2)运输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3)维持内环境各项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帮助白细胞实现防卫功能。4、(1)有足够的血液充盈血管,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2)心室的收缩为血液提供能量,(3)在心脏收缩期,之所以只有 1/3 的血液流向外周,是因为血流遇到了一定的外周阻力。后两者是动脉血压形成的基本条件。5、心脏受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

11、双重调节,其中心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脏搏出量增加,心率加快,而心迷走神经的作用刚好相反。调节心脏的体液因素主要是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都可使心率加快,搏出量增加,每分输出量增加,但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较弱。另外,心脏自身也能分泌一些激素,如心钠素、内皮素、血管紧张素等,它们具有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心肌营养,实现运动心脏结构重塑等功能。58、运动时,人体内血液中的化学成会发生变化,如缺氧、CO2、H+浓度升高等,会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处的化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兴奋,沿窦神经和迷走神经将信号传至延髓,引起延髓呼吸中枢和心血管中枢活动改变,导致呼吸加深加快,心率加快,心输出

12、量增加,血压升高。9、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但增加的心输出量并非平均地分配给全身各个器官,运动的肌肉和心脏的血流量显著增加,不运动的肌肉和内脏器官的血流量减少,皮肤的血流量先减少后增加,这一现象称血液的重新分配。其生理意义有两个:一方面通过减少不参与运动的器官的血流量,保证有较多的血液流向运动的肌肉;另一方面在骨骼肌血管舒张的同时,骨骼肌以外的器官血管收缩,使总的外周阻力不至于明显下降,从而保证了平均动脉压的不会下降,这也促进了肌肉血流量的增加。(三)简答题2. 简述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概念和特征。5. 简述“open window”理论六、简答题2根据作用方式及其特点的不同,机体存在两类

13、免疫:1)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是就具有的天然免疫,可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主要针对入侵病原体的天然防御功能。其主要特征是反应迅速,针对外来异物的范围较广,不针对某个特定异物抗原,也称固有性免疫。2)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接触到生活环境中的多种异物抗原,并在不断刺激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也称获得性免疫。其主要特征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异物抗原而产生免疫应答,开始的应答过程比较缓慢,一旦建立清除该抗原的效率很高,特异性很强,也称适应性免疫。5. 运动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即适度的运动能促使机体免疫功能增强,而激烈的运动则使免疫系统的功能被抑

14、制,其抑制效果在运动结束后持续 3-72小时,免疫抑制期间更易于感染,故称“开窗期”,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免疫“开窗”理论。“J”曲线模型是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与呼吸道感染的关系,即适量运动可以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的危险,而缺乏运动或运动负荷大则增加上呼吸道感染(URTI)的危险。6(三)、简述题 4 简述运动性蛋白尿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剧烈运动或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尿中会出现大量蛋白质,即尿蛋白阳性,经一定时间休息后,尿蛋白自行消失。这种健康人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或暂时性的蛋白尿为运动后蛋白尿。尿蛋白阳性率及尿蛋白量与运动强度、运动量有密切的关系。在运动生理学界常采用这一指标对运动员的训练进行监控

15、。评定负荷量和运动强度的大小观察运动机体对负荷量的适应能力反映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三)简述题 1、指出肌肉力量的定义及其分类方法。3、简述力量训练对肌肉力量的影响及其机制。(三)简述题 1.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肌肉力量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肌肉收缩形式的不同,肌肉力量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动力性力量进一步还可以根据肌肉动态收缩形式的不同,分为向心收缩力量、离心收缩力量、等速肌肉力量和超等长肌肉力量等。根据表示方法的不同,肌肉力量分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肌肉力量还可以按照其表现形式和构成特点区分为最大肌肉力量、快速

16、肌肉力量和力量耐力三种基本形式。 3.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肌肉力量,改善肌肉运动能力, 肌肉壮大是力量训练引起的常见的肌肉形态学改变,与肌肉力量增加有密切的关系。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壮大主要是肌纤维增粗、横断面积增加,即肌肉肥大的结果, 1简述氧亏如何形成。3简述乳酸阈产生的机制。(三)简述题71氧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运动初期 ATP、CP 的消耗以及人体的氧运输系统的生理惰性,氧运输系统的功能不能立即提高到与运动的需要相适应而形成的。即使在运动中吸氧量满足需氧量,机体出现稳定状态,在运动开始阶段也会出现氧亏。3乳酸阈产生的机制: 运动时肌肉缺氧。 需氧量大于机体的摄氧量。 肌纤维

17、类型的动用。随运动强度的渐增,快肌纤维的动用逐渐转向优势,导致血乳酸浓度增加。 肝脏对乳酸的消除能力减少。 血乳酸浓度依赖于能量代谢物质的动用。2、试述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答: 肌肉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缓冲乳酸的能力:脑细胞耐受乳酸的能力1、简述“极点”产生的原因?2、简述“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3、简述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机制。4、简述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三)简述题1、“极点”的产生是由于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大,体内缺氧或氧供不足,乳酸堆积,血液 PH 值下降的结果。影响了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还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活动紊乱。这些机能失调的强烈刺激传入大脑皮层,使运动动力定性暂时遭到

18、破坏,运动强度也暂时降低。2、随运动的持续进行,内脏器官的惰性逐步得到克服,吸氧水平逐渐提高;同时极点出现时,运动速度暂时下降,致使运动的每分需氧量减少。这样机体缺氧状态逐步得到缓解,内环境得到改善,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活动增强,动力定型得以恢复,产生“第二次呼吸”。3、赛前状态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氧运输系统和物质代谢等方面的变化,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过程加强,体温升高,内脏器官的活动增强,表现为心率加快,收缩压升高,肺通气量和吸氧量增加,并可出现血糖水平升高、泌汗增多和尿频等现象。赛前状态产生的生理机制是自然形成的条件反射。4、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表现为:(1)适度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8(2)预先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增强氧运输系统的功能,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程。(3)体温适度升高,机体代谢水平提高,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4)增强皮肤血流,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练习时体温过高。(5)调节不良的赛前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