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六、临床病例讨论:右小腿中段气性坏疽病况诉说:患者男性,25 岁,一周前右侧小腿中段后方被枪弹击伤,枪弹弹头埋在小腿深部肌肉中。当天傍晚因医疗条件限制,未能取出弹头。翌日在镇卫生院住院检查,发现右小腿后侧皮肤射入口不大,略成圆形,创口边缘有油垢附着和表皮剥脱,创内出血,未见射出口。从射入口向上、向下小腿皮肤高度红肿、疼痛,与正常皮肤界线不清。当时予以扩创,发现子弹埋在腓骨后方肌肉中,取出弹头后,给予包扎处理,并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但是几天后,局部创伤恶化,皮肤肿胀更甚,用手触膜有捻发感,皮肤变紫色,并且发出恶臭。全身情况很差,心、肝、肾功能有一定损害。问题:1、
2、根据以上病史介绍,预期可以见到哪些病变?(包括局部的和全身的,肉眼和镜检的) 。2、造成这些病变的原因和机理。3、本例如进一步恶化,可能发生什么后果?从本例临床处理应该吸怪什么教训?4、从不同角度(临床的,法医学和病理学的)对本例作出诊断。5、从病理形态学角度,本例应和哪些疾病或病变作出鉴别诊断。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六、临床病例讨论:胃溃疡穿孔病况诉说:91 岁老人,男性,因轻度肺炎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住院时 X 线检查示两肺基底有浸润性病变并有轻度心脏扩大。WBC14.5 109/L,N80%,L10%,M5%,B5%。过去史:长期吸烟,患慢性阻塞性肺疾患(COPD) 。长期患冠状动脉粥样硬
3、化性心脏病,住院前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最近治疗包括洋地黄、利尿药,加钾。体检:无急性病容,轻度充血性心力衰竭体征,前列腺肥大。死亡前约两周,患者突发急性上腹疼痛,腹部 X 线检查发现气腹。转外科手术治疗,发现巨大胃溃疡,已穿孔,大网膜与相应的胃浆膜有粘连,作胃次全切除术,并行胃空肠吻合术。术后并发严重气管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咳嗽剧烈,咯痰,需吸氧支持。腹壁手术切口将近 2 周,尚未完全愈合。最后呼吸困难而死。问题:1、手术时所见大网膜与胃溃疡所在处胃浆膜有粘连,试说明粘连的原因,粘连的形成过程,粘连的利弊。2、本例手术效果怎样?为什么?3、说明前列腺肥大的意义。4、患者并发肺炎的先驱因素?5、
4、心、肺病变有何联系?6、在尸检时预期可以发现哪些形态改变?检查手术摘出的胃可见什么病变?腹膜腔内的粘连哪些是陈旧的,哪些是新鲜的?如何判断?2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六、临床病例讨论:肺动脉血栓栓塞病况诉说:患者,男32岁。主诉:跌倒后右小腿疼痛半小时。现病史:患者于半小时前骑自行车上班时,不小心跌倒在地,随即出现右小腿剧烈疼痛,不能行走,由他人护送来医院就诊。体检:T37 。 C ,P72次/分,R28次/分,BP14.7/10kpa(110/75mmHg),右小腿肿胀伴畸形,局部压痛伴假关节运动,X 线拍片提示右胫、腓骨骨折。住院经过:入院后经手术切开,内固定加石膏外固定,术后第二天发现右
5、下肢肿胀,即予拆除石膏外固定,肿胀仍然继续加重,并向大腿和下腹部延伸。入院第五天,早晨起床时突然大叫一声,心跳呼吸停止,抢救无效死亡。问题:1说明本例的临床诊断及诊断依据。2说明本例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3本例的直接死因是什么?4预期本例的尸检所见。第四章 炎症六、临床病例讨论:右颈部脓肿,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病况诉说:患者女性,8岁。持续高热20天,发热一周后,左颈部发现一肿块,较软,有波动感,赴某医院诊治,给予左颈部肿块切开,流出黄绿色黏稠之液体约50ML。术后体温持续不退,全身衰竭情况反见加剧,不思饮食。继而心尖区出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且越来越明显,同时躯干皮肤出现多数淤点。体检:T 3 9
6、.2 。 C ,140次/分,R36次/分,心率快而弱,心尖部3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各瓣区传导。肺脏呼吸音粗糙,而肺肺底有湿啰音,右肺局部可听到摩擦音。肝脏下缘在锁骨中线处肋下5.5CM,剑突下6.5 CM,质中等。实验室检查:WBC20.6X10 9/L,N89%,L9%,B2%.RBC3.07 X1012/L.住院经过:入院后神志不清,周身中毒情况严重,用大量抗生素及补液等治疗措施,病情无好转。住院后翌日病情恶化,喉有痰鸣声,呼吸及心跳逐渐停止,死亡。尸体委托病理科尸检。问题:1颈部肿块是什么性质的病变?2根据病史提供情况,预期尸检中可发现哪些病变?3根据尸检结果和病理诊断,有无补充讨论?
7、4从这一死亡病例讨论中,应该吸取什么教训?3第 5 章 肿瘤六、临床病例讨论:下唇鳞状细胞癌病况诉说:患者男性,64岁,因下唇黏膜溃疡长期未愈要求诊治。开始时,下唇有痒感,以后此处发生糜烂,有黄色浆液流出,虽经自己涂敷青霉素软膏,但糜烂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扩大、变深,有时出血,34年来在农村卫生所治疗,总不见效,痛苦不堪,故来院诊治。体检:在下唇偏左侧有一溃疡,大小2CMx1.5CM,边缘不整,而且隆起于周围正常黏膜,摸之有硬感。创面有脓血水滴出,创底有肉芽组织增生,轻轻触及即发生出血。左侧颌下颌颈部三角区可触及数个肿大,质硬,无压痛的淋巴结。从溃疡边缘及肿大淋巴结取材活检,证明为分化较好鳞状细
8、胞癌伴颈淋巴结转移。其他检查未见异常。住院后,即予手术切除下唇溃疡,并用皮瓣修补创面。同时清除病侧颈部淋巴结,包括自颌骨下界到锁骨,从中线和其后的下颏三角区到斜方肌前缘的全部颈深淋巴结。问题:1说明下唇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形态。2说明下唇癌肿的淋巴结转移途径。3下颌或颈部淋巴结肿大,有哪些疾病待考虑?如何鉴别?如何诊断?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六、临床病理讨论:高血压病和冠心病病况诉说:患者男性,68岁。1955年起患高血压病,血压32.8-38.0/14.7-18.7Kpa。1970 年一次下矿井劳动后开始出现冠心病症状,常有心率失常,近年常出现下肢浮肿。曾有过一时性失语,发作性低血糖。1978年
9、秋住院四月余,ECG 检查:左心室肥大伴劳损,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阵发性房性纤维性颤动,短时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性过早搏动,偶见室性过早搏动。实验室检查:血胆固醇5.76.5MMOL/L,TG1.6MMOL/L,NPN21.435.7MMOL/L;尿常规:蛋白()() ,RBC0-2,透明管型 02。近几个月心律失常发作频繁,左下肢轻度萎缩,乏力。1979年6月11日病情突变,ECG 示窦性心律过缓(3640次/分) 。以后出现室性心律、心室纤颤等,抢救无效而死。问题:1本例高血压病的基本临床表现有哪些?2本例动脉粥样硬化症引起哪些后果?3试分析本例临床病理之特殊性.4本例尸检应注意事项,预期
10、有哪些可见病变?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六、临床病例讨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病况诉说:患者女性,34岁,因长期咳嗽、喘息加重4天,神志不清1天,于1980年12月29日入院。4患者自幼即经常咳嗽、喘息、咯痰,每于冬、春受凉后加重,并逐渐严重。入院前4天,因受凉后咳嗽加剧,多痰,伴轻度发烧。入院前1天出现烦躁不安,意识朦胧,伴有抽搐,在当地曾用抗生素、氨茶碱等治疗,未见疗效,转来我院。入院体检:T37.8 。 C,R28次/分;BP13.3/9.3Kpa(100/70mmHg)。营养发育差,神志不清,口唇紫绀,指、趾末端粗大,端坐位。两肺闻及较多的干、湿性罗音,以背部为甚。心脏各瓣膜区未闻
11、及明显杂音,P2A2。肝在肋下二指,有轻压痛。两下肢轻度浮肿,神经系统检查未引起病理性反射。实验室检查:WBC8.9x10 9/L,N90%,L10%.尿() ,肝功能检查() 。胸透:两肺透光增强,有散在的点片状阴影。住院经过:入院后给予抗感染、祛痰、吸氧、解痉、兴奋呼吸中枢、强心、利尿、调整酸碱平衡等综合治疗,病情不见好转,反进行性恶化。1月14日出现消化道出血,血压下降,用升压药治疗无效,于17日呼吸心跳停止。问题:1.指出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断。2.说明本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3.消化道出血原因和死亡是什么?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六、临床病例讨论:肝炎后肝硬化病况诉说:患者男性,55岁。10
12、年前因患急性肝炎曾在传染病院治疗,3个月后病愈出院。近4年来每逢劳累后自觉周身乏力、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休息后症状可缓解。近1年来无诱因上述症状加重,常伴牙龈出血及鼻衄。近2个月来逐渐出现腹部隆起、尿量减少、下肢浮肿。1983年6月5日早晨因突然呕血来院就诊。既往除有吸烟和饮酒嗜好外,否认其他病史。体检:T36.5 。 C,R80次/分;BP14.0/10.0Kpa,发育正常,营养不良,慢性病容,神志清楚,卧床不起。皮肤巩膜轻度黄疸,前臂可见5个蜘蛛痣,可见肝掌,全身淋巴结不肿大。心界不大,无杂音,心律整齐,心率80次/分。两肺底上升,叩诊与听诊未见异常。腹部隆起,脐突出,脐周围及胸腹浅
13、静脉怒张,腹围104CM,全腹无压痛、无肌紧张及无反跳痛,有移动性浊音。肝肋下未触及,脾上界位于左腋中线上第8肋间、肋下3.0CM,中等硬度,无压痛,边缘整齐。两下肢有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RBC:3.2X10 12/L,WBC1X109/L,N58%,L42%,Hb85g/L,血小板66X10 9/L。大便潜血阴性。凝血酶原时间15.5秒,HBSAg 阳性,HBSAb 阴性,HbeAg 阴性,HbcAb 阳性。谷丙转氨酶78U/L,谷草转氨酶68U/L。总胆红素20.1UMOl/L,白蛋白13g/L,球蛋白30.5g/L。腹水黄色透明,比重1.009,细胞数95X10 9/L,Rivalta 试验阴性。住院经过:入院后经禁食、输液、止血等治疗病情较稳定。1983年6月11日突然大量呕血约400ML,病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脉搏微弱,血压测不到,经抢救无效死亡。问题:1.分析本例临床诊断及其依据。2.本病是怎样演变而来?3.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怎样产生的?4.预期尸检可见主要病变?分析病理诊断、死亡原因及死亡机制。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