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童的发展差异说起儿童发展的差异,在生活中常见的情形是,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在期望孩子有出息的理念主导下,物质上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骄纵溺爱孩子,另一方面对于孩子们面临的感情困惑、学业压力以及人际交往的困境又理解交流不足,导致孩子情绪困扰,学习没有动力,逃避学习,甚至厌弃学习,最终影响了学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发展的差异。 在对儿童问题意识现状进行推断时,研究者发现当前儿童的思维较为活跃,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儿童以积极的状态参与数学的教与学。53.6%的儿童认为自己在学习数学时感到有问题要问: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需要计算的实际问题时,39.3%的儿童总是喜欢算一算,另有
2、 42%的学生有时候算一算;数学课上喜欢回答老师提问的儿童也占总体的 92.1%;84.7%的儿童在上数学课有听不明白的问题时,总是问老师或别人;在写数学作业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时,97.3%的儿童是做不出就问别人 ,其中,42.2% 的儿童更表现出了意志坚持性,他们能自己看书试做直到做出。凡此种种,均能反映儿童问题意识状况。 青壮年外出产生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同时也产生了留守老人。老人们劳碌了一辈子,而今还要挑起照顾孙辈的重任。有的家里还开了织机,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显得有心无力。因此,能使孩子吃饱、吃好,不出事故,已经是很不错了。老人们很难走进孩子的心里。在监护方法上,有两种截
3、然不同的做法:一是过度宠爱。为了使孙子听话,他们只能用物质奖励:只要不闯祸,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而且,他们一怕孩子父母操心,二怕小孩被老师批评,三怕同学瞧不起。所以往往“报喜不报忧” 。殊不知,这样一来,父母鞭长莫及,孩子胆子越来越大,到后来难以管教。另一类监护方法是“严管” 。他们认为, “骂是亲,打是爱。 ”“棒头上出孝子。 ”“对小孩就是要严,不然无法无天。 ” “严管”的结果如何呢?有的孩子因为怕挨打,养成了说谎的坏习惯,有的则产生了逆反情绪,“你越是要打我,我就越不听你的话。 ”更严重的可能离家出走。由于家庭管教方法不当,造成有的孩子思想、行为上出现了一些差异问题。 年龄差异儿童
4、身心发展的规律指出 :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功能逐渐完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日益发展。然而,调查结果出现了一种奇异反常的现象:六年级儿童的问题意识较四年级儿童略有下降,在前述的各项指标中,比率均稍低,好像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问题意识在降低。采用累加积分法(满分计 25分)统计处理两个年龄段儿童的问题意识,进行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在 =0.05 的水平上,二者有差异。心理学家伊卡尔梅科娃也曾就类似现象对儿童的思维形式进行观察,认为孩子的年龄越大,他们的口头表达形式与具体行为的脱节现象就越大。 高年级儿童似乎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但口头表达往往掩盖着思想的消极性,表现出思维的某些惰性特
5、征。调查中研究者发现,六年级儿童表现出的思维惰性,使儿童的发展受到了某种制约。临近小学毕业,虽然升学考试已被取消,但许多儿童仍感觉到了考试的潜在压力。最为典型的是,在对“你之所以学数学”一题的回答中,只有 9.4%的儿童出于认知的需要,认为学数学是因为“生活中需要数学知识”,更多的约占总数 89.7%的儿童的学习乃是服从于考试、升学的需要, 选择了“数学是考试科目”; 而学校迫于社会的压力,在教学的侧重点上略有倾斜,更强调的是应试策略与应试技巧的训练,固而在中、高年级的过渡、衔接上出现了某些断层甚至倒退。尽管 94.6%的儿童说自己 “经常参加课外兴趣小组” ,但课外兴趣小组几乎是课堂教学的延
6、续或翻版。考试作为指挥棒的威胁也波及到了家庭。99.7%的儿童认为家长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很高;在调查家长对考试分数的重视程度时 ,相较于四年级的 92.4%,100%的六年级儿童认为家长对自己的考试分数很重视。 脑生理研究成果表明 :男女两性在脑机能上的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脑机能所决定的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在探讨儿童的问题意识时,研究者亦对两性儿童的性别差异进行了验证,发现: 数学学科因其自身的抽象性、逻辑性使男性儿童的优势得到了体现,男性儿童在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意识相对强于女性儿童。 毋庸置疑,儿童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儿童的学业成绩表现出来,由于儿童的学业成绩和其问题
7、意识成正相关,而且问题意识本身也体现着数学能力和素质,因此,培养、训练儿童的问题意识不仅可以提高儿童的学业成绩,也是提高儿童素质的重要方面。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活动,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也应始终贯穿在儿童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基于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地位,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与方法的传授,而且是思维能力与思维方法的训练。性别差异以及由之决定的思维方式等的差异是客观存在于学习过程之中的,所以在小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正视这一差异,扬学生之长,补学生之短,加强对女性儿童尤其是高年级女生的培养、训练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儿童的问题意识也是一个导致儿童差异动态发展的过程,调查中所揭示出的儿童问题现状是多种因
8、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家庭因素。研究发现:问题意识较强的学生大多来自文化知识修养、求知欲高的家庭(父母多从事脑力劳动),这类学生的父母大多是中高等学历水平,能给予儿童以恰当的引导;反之,问题意识偏低的学生一般来自不关心儿童学习进展,对儿童学习要求不严的家庭,其父母学历一般较低。统计表明:家庭因素和儿童问题意识的相关系数高达 0.64.学校(教师)因素。问卷所涉及的学校因素主要指教师是通过儿童的自我体验和儿童对教师的评价来体现的。儿童的问题意识和教师因素的相关系数为 0.78,问题意识较强的儿童往往对教师持正向的、肯定的态度,认为教师关心自己,教学水平高,是个好老师;问题意识较弱的儿童则倾向于对教师
9、持否定的态度。可见,教师对儿童问题意识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儿童自身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方法科学、学习习惯优良、学习目的性明确的儿童往往比一般儿童具有更强的问题意识。可见,儿童的个性心理因素对其问题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经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已初步证实儿童的问题意识存在着差异,它受学校、家庭影响并通过儿童自身表现出来。然而,儿童的问题意识并不单纯受制于某种或某些因素,它一旦形成,往往散发出巨大的能动力量,有助于认识活动的深化和学习质量的提高。每个幼儿都自己独特的地方,千差万别,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我们都会感知和看到这种
10、差异,它主要体现在幼儿发展特的点、方向、速度以及发展水平上。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幼儿的独特性中蕴含着他独特的成长方式和生长点,同时也与他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爱因斯坦说过“任何一种伟大高尚的事物,无论是艺术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 ”可见个性对于万事万物的发展是多么重要,让幼儿顺应个性,健康快乐的发展,是幼儿老师的重中之重,也是最为关键和难以把握的事情,怎么样才能够做到真正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而“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呢?笔者在此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从思想和心理上尊重并接受孩子间存在个体差异。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
11、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和成功。 ”要充分的贯彻纲要的思想,首先要从教师的观念着手,从心里要关注并尊重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允许孩子间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差异,包括各种能力的强弱。 作为一线的幼儿教师,我们在活动中都深刻的体会到了孩子间的差异,他们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担心内向,有的孩子各方面发展的比较均衡,有的孩子擅长唱歌,有的孩子绘画比较的出色等等。我们能够罗列出很多,一百个孩子就是一百个样。当然这其中有部分孩子的能力相对比较弱,作为老师就要接纳他们的这些不同,无论他们的能力的强弱,都应该从心里上尊重他们的这些不同,用接受的态度对待孩子。我们绝不能够因那个
12、孩子综合素质较好就偏袒他,更不能够因某些孩子的综合素质较弱而忽视对其的引导和教育。同时要“避免用划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个孩子。 只有老师从心里和思想上接受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平等的对待每个孩子,理解和接受他们间的个体差异,才能在行动上有所改变。对孩子来说他们每个人都是一台非常敏锐的感应器,他们会感觉到老师的态度。老师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心里变化,好的影响会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不好的影响会堵塞幼儿的个性发展。正如多萝茜洛诺尔德在孩子从他们的生活中学习中提到的:“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
13、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个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会头脑平静地生活; ” 在实际的一日生活活动中,老师不但要注重孩子间的个体差异,更要主要那些大家眼里暂时发展水平较弱的幼儿的心里感受。做到从心里和思想上真正的接纳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
14、二、细心观察,做好家园沟通,了解每个孩子间的个体特点。 我们光从心里和思想上接受孩子间的差异还不够,还要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孩子只有在活动中才会把自己真实的一面显露出来,教师只有耐心细致的观察聆听每个孩子的声音,感受孩子的一举一动,做到“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 ,成为孩子活动的参与者,经常同孩子沟通,才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 同时了解孩子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及时和孩子的父母取得联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对孩子的言行举止观察的可谓是细致入微,有时候孩子不愿意和老师说的话回去会和爸妈说。教师要做到每天都有和孩子父母只言片语的沟通,只
15、要有机会就要多了解孩子在家的状况。这样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孩子的特点,及时的调整对孩子的教育,让我们的教育达到最佳的状态。做到心中有孩子,个个有所不同。三、针对不同特点的孩子应实施不同的教育。 幼儿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其发展的特点、水、速度以及发展方向上存在的不同,这就意味着幼儿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他的发展需求、学习倾向与方式上都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为我们实施适宜的教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不同发展程度的孩子给予不同的要求。在长期的一线工作中我们可以大致的把幼儿分为三种类型:活泼外向型、安静内向型、均衡发展型。 活泼外向型的幼儿就是班级里的活跃分子,他们往往是各种获得组织者,引领者。他们愿意出尽一
16、切风头,个性张扬。也是最让老师头痛的那些幼儿。他们个个精力充沛,经常到处跑动,整天唧唧喳喳的,活跃于其他幼儿之上。这些孩子往往会闯祸,老师不关注都不可以,因为他们的安全问题确实是令老师不放心。特别是大班的幼儿,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加具有自主性,思想上越来越独立。往往是打破老师给他们的常规,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活动。对于这部分幼儿,老师要找到他们的优点,从思想上引导他们。让他们在注意安全的基础上,自由放开的发展。我们不能怕他出现安全问题,而让他们想那些安静型的幼儿一样那样的安静,从而束缚住他们的思维。其实这些孩子都是头脑机灵,思维灵活的幼儿,正因为他们的想法多,而且幼儿和大人的不同之
17、处就是他们所有的想法都是用行动来证明的。他们是在不断的尝试中进步,在不断的探索和游戏中成长。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发现他们中的积极的做法,允许他们犯错,给予正面的引导,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他们尽情的游戏和探讨。而我们不能压制他们这样活跃的思想,让这群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幼儿,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才能。进可能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得到更多的发展。 当然班级里也有一些安静的,不善言语的幼儿,有时候让我们一时都无法感觉他们的存在。这类的幼儿他们大多是胆小的,内向的。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够像活泼型的幼儿那样处理,应当多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想法,鼓动他们参与到活动中,多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例如:有一名幼儿
18、在参加任何活动的时候,都不会主动的发言,和老师没有互动。有时候我们把一些表达的机会给他,让他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他站起来每次都是一言不发。为了增强他的自信心,我们找到他的妈妈做助教老师,给我们的孩子上了几节课。终于孩子找到了信息和勇气,慢慢的愿意举手发言了,欢声笑语变多了。这类孩子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走进孩子的心里,取得孩子的信任。不要给他们太多的压力,尽量让他们在一直宽松的环境下成长,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不要过高,甚至可以稍低于他们的现有水平,以激起他们的自信心。总之,这些孩子在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上不是特别的强,最为老师要因材施教,在活动中适当的降低要求。 对于班级里发展比较均衡的幼
19、儿,他们各方面的发展都比较的好。我们绝不要过分的表扬,这样孩子在心理上往往比较的优势。如果你在大张旗鼓的表扬会形成一种自负的心理,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老师的表扬要适可而止,提要求往往要高些,给他们一些挑战性的活动。 2、不同发展程度的幼儿应给予不同的要求。 在班级里大家的发展水平都不是一样的,教师应尽量做到“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和成功。 ”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适当的调整活动要求,灵活机动的因材施教, “避免用划一的标准”来要求每个幼儿。如:某大班新来一名幼儿,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上过幼儿园,个性内向。对
20、于这个幼儿我们绝对不能像对待其他幼儿一样提出相同的要求。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让其稳定情绪,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仔细的观察她的点滴的进步,只要是不哭闹,会独立吃饭,我们都会给予鼓励和肯定。慢慢的提出更高点的要求,等到和大家的发展水平差不多的时候,才慢慢融入到集体要求之中。如果我们不考虑到孩子的差别,这个孩子可能很难融入到集体中,情绪更是一落千丈,甚至会厌恶上幼儿园。 对于各方面发展都比较好的幼儿,如果你提的要求过于简单,往往是让孩子无法感受到活动的挑战性,失去活动的兴趣。让孩子不重视活动,时间久了,同样是让孩子对活动失去信心,教学活动中不认真,开小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够有不断的创新。把关注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工作的重点,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健康快乐的成长。尽量做到活动内容、方式能兼顾群体需要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幼儿都有进步和成功的体验,都能够富有个性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