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最佳答案眩晕症 眩晕症是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本症发病率日益增高,受到国内外医务界广泛重视。Smith(1993)报道眩晕是门诊常见症状的第三位。它涉及多个学科,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经历此症。据统计,眩晕症占内科门诊病人的5%,占耳鼻喉科门诊的15%。生活在家中的老人5060%有眩晕症,占老年门诊的8191%;其中65岁以上老人眩晕发病率女性占57%,男性占39%。 什么是眩晕?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 眩晕的分类:真性眩晕、假性眩晕 1、真性眩晕 是指由于眼、本体觉或前庭系统疾病
2、引起的,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感。根据受损部位不同,可以分为眼性、本体感觉障碍性和前庭性眩晕。 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眩晕多数症状较重,如美尼尔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干梗塞等,常反复发作。 眼性眩晕可以是生理现象,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如在列车上长时间盯住窗外的景色,可以出现眩晕及铁路性眼震;在高桥上俯视脚下急逝的流水,会感到自身反向移动和眩晕。这些都是视觉和视动刺激诱发的生理性眩晕,脱离环境症状就会消失。眼睛的疾病,如急性眼肌麻痹可以出现复视和眩晕。 本体感觉障碍引起的眩晕称为姿势感觉性眩晕,见于脊髓空洞症、梅毒患者因深感觉障碍和运动失调而引起的眩晕。 2、假性眩晕 是指由于全身系统性疾病引
3、起的眩晕,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贫血、尿毒症、药物中毒、内分泌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几乎都有轻重不等的头晕症状,患者感到“飘飘荡荡”没有明确的转动感。 病史和临床症状体征 1、眩晕发作前的情况 发病前有无烟酒过度、精神情绪不稳、劳累失眠等因素。 2、眩晕发作情况 (1)夜间还是晨起发病,突然发病还是缓慢发病, (2)首次发病还是反复发病; (3)何种情况下发病,体位改变、扭颈,或某种特殊体位发病; (4)眩晕的形式是旋转还是非旋转性的; (5)强度能否忍受,意识是否清楚; (6)睁、闭眼时眩晕是减轻还是加重,声光刺激、变换体位时眩晕是否加重。 3、眩晕伴发症状 (1)自主神经症状:血压变化,
4、出汗,面色苍白,腹泻; (2)耳部症状:耳聋,耳鸣,耳闷; (3)眼部症状:眼前发黑,复视,视物模糊; (4)颈部症状:颈项部或肩臂疼痛,上肢麻木,活动受限; (5)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痛,意识障碍,感觉运动障碍,语言或构音障碍等。 眩晕应该做哪些检查? 前庭功能检查: (1)诊室或床旁前庭功能检查:包括直立倾倒试验、原地踏步试验、扭颈试验等; (2)眼球震颤 (3)眼震电图 (4)平衡姿势图 听功能检查: 影像学检查:头颅 CT、MRI 等以明确有无头部占位、缺血性或出血性疾患。 其他内科检查:包括血压、心电图、生化检查等。 伴眩晕的各种常见全身性疾病 1、脑血管性眩晕:突然发生剧烈旋转性眩
5、晕,可伴有恶心呕吐,10-20天后逐渐减轻,多伴有耳鸣、耳聋,而神志清晰。 2、脑肿瘤性眩晕:早期常出现轻度眩晕,可呈摇摆感、不稳感,而旋转性眩晕少见,常有单侧耳鸣、耳聋等症状,随着病变发展可出现邻近脑神经受损的体征,如病侧面部麻木及感觉减退、周围性面瘫等。 3、颈源性眩晕:表现为多种形式的眩晕,伴头昏、晃动、站立不稳、沉浮感等多种感觉。眩晕反复发作,其发生与头部突然转动有明显关系,即多在颈部运动时发生,有时呈现坐起或躺卧时的变位性眩晕。一般发作时间短暂,数秒至数分钟不等,亦有持续时间较长者。晨起时可发生颈项或后枕部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颈神经根压迫症状,即手臂发麻、无力,持物不自主坠落。半数以
6、上可伴有耳鸣,62-84%患者有头痛,2多局限在顶枕部,常呈发作性跳痛。 4、眼源性眩晕:非运动错觉性眩晕,主要表现为不稳感,用眼过度时加重,闭眼休息后减轻。眩晕持续时间较短,睁眼看外界运动的物体时加重,闭眼后缓解或消失。常伴有视力模糊、视力减退或复视。视力、眼底、眼肌功能检查常有异常,神经系统无异常表现。 5、心血管性眩晕:高血压病引起的眩晕通过血压测定可以明确诊断。颈动脉窦综合征可以导致发作性眩晕或晕厥。发病诱因大多是突然引起颈动脉受压的因素,如急剧转颈、低头、衣领过紧等。 6、内分泌性眩晕:低血糖性眩晕常在饥饿或进食前发作,持续数十分钟至1小时,进食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常伴有疲劳感,发作时
7、检查血糖可发现有低血糖存在。甲状腺功能紊乱也可以导致眩晕,临床以平衡障碍为主,对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检查可以确诊。 7、血液病导致的眩晕:白血病、恶性贫血、血液高凝疾病等均可引起眩晕,通过血液系统检查可以确诊。8、神经官能性眩晕:病人症状表现为多样性,头晕多系假性眩晕,常伴有头痛、头胀、沉重感,或有失眠、心悸、耳鸣、焦虑、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多种神经官能症表现,无外物旋转或自身旋转、晃动感。对于45岁以上的妇女,还应注意与更年期综合征鉴别。 眩晕的预防和治疗 患有眩晕的病人外出时应由家人陪伴,以防意外事件发生。 1、脑血管性眩晕:夏冬季节由于血液粘稠度增加,容易发生各种脑血管意外,导致
8、脑血管性眩晕的发生。应注意多饮水,不要突然改变体位,如夜晚上厕所时猛起,都容易引发脑血管性眩晕。一旦发生,应尽快到医院就诊,经确诊后可以适当给以扩血管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 、抗凝药物等。 2、脑肿瘤性眩晕:此类眩晕发病多较缓慢,初期症状较轻,不易发现。对于逐渐出现的轻度眩晕,若伴有单侧耳鸣、耳聋等症状,或其他邻近脑神经受损的体征,如病侧面部麻木及感觉减退、周围性面瘫等,应尽早到医院诊治,明确诊断,早期手术治疗。 3、颈源性眩晕:应注意平时工作学习的体位,在长时间伏案工作后应适当活动颈部。枕头高度适宜,不能垫枕过高,以导致颈源性眩晕的发生。治疗上多采用康复方法,如颈椎颌枕吊带牵引
9、、推拿手法治疗、针灸等,严重的需要手术治疗。 4、对于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如内分泌 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眼源性眩晕,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血压,治疗眼科疾病,在原发病恢复的基础上,眩晕可以自然缓解。 5、神经官能性眩晕:对于因精神因素导致的眩晕,首先应解除病人的焦虑不安情绪,可适当给以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但要避免长时期使用镇静药物,以免增加药物的耐受性和依赖性。 结语 眩晕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涉及到多种学科,几十种疾病。患者应积极预防,控制原发病;一旦出现症状应尽快到医院诊治,以免耽误病情。 眩晕,通常称为头昏眼花,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轻者发作短暂,平卧闭目休息一会儿就可恢复正常;发病严重的
10、病人就好像乘坐在车船上,感觉天旋地转,以至站立不稳。多数病人的病情时轻时重,兼见其他症状而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多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神经官能症、耳源性眩晕等疾病。 手都按摩治疗眩晕具有一定疗效。但患者必须配合医生查明原因,积极治疗原发病,手部按摩可作为综合治疗中的一个辅助方法。临床治疗表明,内耳性眩晕、迷路炎、晕动病、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全身疾病引起的眩晕,运用手部按摩配合中药等方法治疗,效果较好。 按摩选穴 经穴:内关、阳谷、支正等。 反射区:垂体、小脑与脑干、大脑、颈项、内耳迷路、耳、眼、肝、肾、肾上腺、甲状腺、脾等。 反应点:心点等。 全息穴:头穴等。 按摩方法 按揉或拿捏内关200
11、次,阳谷、支正各50次;点按垂体、小脑与脑于。大脑、内耳迷路、耳、眼、肝、肾各200次,肾上腺、甲状腺、脾。颈项各1OO 次;点揉心点300次,掐接头穴500次。每天按摩1次,l 个月为1疗程,可根据治疗情况持续34疗程。 眩晕患者要注意饮食起居,调摄寒温,避免过度疲倦;定期测量血压,戒烟酒,慎房事,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刺激。眩晕发作时,宜平卧闭目,需保持环境安静,饮食宜清淡,少食多餐。若眩晕反复发作者,不宜高空或水上作业。高血压者如突发眩晕,应考虑中风的先兆 酸地芬尼多 药理: 药效学 本品可改善椎底动脉供血不全,对前庭神经系统有调节作用,对各种中枢性、末梢性眩晕有治疗作用,有镇吐及抑制眼
12、球震颤作用,可抗运动病。本品还具有弱的周围性抗 M-胆碱作用。 药动学 本品经胃肠道吸收,服药后1.53小时血药浓度达高峰。半衰期为4小时。以原形从尿中排出。 3药理作用本品对痉挛的血管有扩张作用,能增加脑动脉的血流量,特别是根基底动脉的血流量。另外,本品能调整前庭神经的异常冲动,抑制呕吐中枢及改善眼球震颤,因此可用于眩晕、呕吐的患者。本品无抗组胺作用,无镇静作用,无麻醉强化作用。 药动学 本品口服由胃肠道吸收,血中浓度达峰时间为1.53h,代谢物由尿中排出。 适应症: 用于多种疾病引起的眩晕与呕吐(例如椎底动脉供血不全、 美尼尔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高血压、低血压、颈性眩晕、外伤或药物中毒)
13、、手术麻醉后的呕吐;对运动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本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眩晕症,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梅尼埃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颈性眩晕和运动病等。经临床疗效观察,其有效率在80以上。本品的优点为疗效高而无嗜睡或过度兴奋等不良反应,对人员正常工作无影响,可作为治疗眩晕症的主要药。 用法用量: 成人常用量口服,一次 25 50mg,一日 3次。 制剂与规格盐酸地芬尼多片25mg 口服,一次25-50mg,一日3次.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2550mg,每日3次。肌注,每次1020mg,每日12次。 剂型与规格片剂:25mg片。注射剂:10mgml。 禁用慎用: 由于本品有轻度抗 M-胆碱作用,
14、故用于青光眼、胃肠道或泌尿道梗阻性疾病以及心动过速时需审慎,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青光眼患者慎用,严重肾功能损害及过敏者忌用。 不良反应: 主要有口干和轻度胃肠不适,停药后即可消失。此外有报道,可有幻听、幻视、定向力障碍、精神错乱、嗜睡、不安、忧郁和抗 M-胆碱作用等,偶可见一过性低血压、头痛和皮疹。 主要为口干、胃部不适,少数患者有耳鸣、药疹、手足发冷感、食欲减退、嗜睡、心悸等。各种副作用的总发生率约为10。出现以上副作用不影响继续治疗。 般在停药后消失。 相互作用: 先服用地芬尼多,可降低阿扑吗啡治疗中毒时的催吐作用。 本品与其他增加脑供血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其抗眩晕的作用。 眩晕病人平时应注
15、意劳逸结合,避免劳累,睡眠要保持充足,避免情绪波动。着急、恼怒、紧张、恐惧、焦虑等,都有可能引起眩晕。眩晕发作期注意饮食要清淡、不饮酒、眩晕发作时要绝对卧床休息,头部不要左右摆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前庭系统性眩晕临床分类诊断中的意义首席医学网 2009年10月28日 14:15:20 Wednesday 作者:冯彦敏,张华,王桂荣 作者单位:050091 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脑内科(冯彦敏、张华); 050000 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肌电图室(王桂荣)【摘要】 目的 探讨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情况。方法 测定96例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病例组)
16、及40例健康人(对照组)的 BAEP,观察 I、III、V 波的潜伏期(PL)、波形分化情况和I/V 波幅比值及 IIII、IIIV、IV 的峰间潜伏期(IPL)、两耳测间差(ILD)。结果 前庭系统性眩晕96例,BAEP 异常62例(64.6%),其中内耳型异常24例,表现为 I 波分化不良或波形消失,I 波 PL 延长及其后各波相应延长,ILD 相应增大;脑干型异常38例,表现为 III、V 波分化不良或波形消失。III、V 波的PL、IIII 及 IIIV IPL 延长,ILD 相应增大。2组除 I、III 波 PL 外,其余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IIII IPL;(4)同侧
17、 V/I 波幅比值小于0.5;(5) 双侧 IV波的 PL 侧差(ILD)0.46 ms。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11.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病例组96例中62例 BAEP 异常,异常率64.6%,其中内耳型异常24例,异常率38.7%,表现为 I 波分化不良或波形消失、I 波 PL 延长及其后各波相应延长、ILD 相应增大;脑干型异常38例,异常率61.3%,表现为 III、V 波分化不良或波形消失、III、V 波的 PL、IIII 及 IIIV IPL 延长,ILD 相应增大。病例组与对照组 BAEP 的检测
18、值比较,见表1。3 讨 论前庭系统分为前庭周围部与前庭中枢部,前庭周围部包括前庭器与前庭神经,主要由内听动脉供血;前庭中枢部包括前庭神经核、前庭的皮质下中枢、前庭神经在大脑皮质的代表区以及与前庭神经核紧密联系的上下行传导束。有关 BAEP 各波神经发生源:I 波是听神经的动作电位;II 波起源于延桥脑交界的耳蜗神经核;III 波起源于桥脑下部的上橄榄核,反映脑干下部;IV 波为桥脑上部外侧丘系;V 波为中脑下丘的中央核团。BAEP 能客观地反映外周听觉通路及脑干的功能状态,当听觉传导通路发生病变时,可造成传导通路直接受压或发生水肿,引起部分神经纤维脱髓鞘,因而使 BAEP 的 PL 及 IPL
19、 延长。当听觉通路缺血或发生水肿时,一方面可导致部分纤维传导阻滞,另一方面可导致部分纤维脱髓鞘,二者均可使 BAEP 的PL 及 IPL 延长4。BAEP 能客观地反映外周听觉通路及脑干的功表1 2组 BAEP 各波 PL、IPL 数值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能状态5。内耳型异常者主要是 I、V 波 PL 延长,应考虑是前庭周围性眩晕,常见于内耳或中耳病变波及到前庭神经或听神经,可为局部或全身疾病引起。脑干型异常者主要表现为 I 波正常、III 波或 V 波 IPL 延长,应考虑是前庭中枢性眩晕,常见于椎基底动脉缺血、炎性反应、脱髓鞘病变及肿瘤等。本组资料结果显示内耳型异常
20、24例(38.7%),脑干型异常38例(61.3%),包括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25例和脑干病变13例,与文献报道6的结果大致相同。综上所述,BAEP 能从电生理角度反映脑干缺血程度和神经核团血流灌注状态,对于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考虑主要是外周前庭系统异常所致,而前庭中枢性眩晕患者若伴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频繁发作,且持续时间较长而无耳鸣及听力改变,临床医生应予以高度重视,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测,做出正确的诊断,并给予及时治疗,避免其发展为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参考文献】1 冯扬,于如山.136例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析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2,11(4):233.2 黄如训.
21、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50151.3 王维治.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9.4 陈菁华,林丽丽,陈艇,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与经颅多普勒检测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中的应用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5,18(2):115117.5 潘映辐.临床诱发电位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50351 ,355356.6 冼珊,陈健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前庭系统性眩晕中的临床应用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5,23(7):315316.5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什么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
22、larinsuffi ciencyVBI)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的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临床常见病症。这种病症的发生多是因为动脉硬化或颈椎间盘突出、肥大压迫血管,影响了血液循环,最终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它多发生在伏案工作时间长的人身上,如教师、编辑等,由于长期伏案工作,很少运动,引起脑血管弹性减退、颈椎疾病, 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发,现在随着电脑走进千家万户,许多年轻人因长时间伏案工作,加上饮食结构不科学,高脂肪高蛋白摄入过多,致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症患者年轻化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病人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步行不稳,肢体震颤
23、,或视力模糊,或眼睛颤动,语言不利。舌暗淡,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搏沉弦,或弦滑无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概念提出的历史背景是什么?1946年 Kubik 和 Adams 对基底动脉闭塞进行了首次详细的临床和病理研究。在 Fisher 报道了颈内动脉堵塞的病人会发生短暂性缺血性发作之后,Denny Brown、Siekert、Millikan、Fang 及 Williams 等人强调需注意与后循环相关的短暂性缺血性发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这个名词即被提出。此后 Millikan、Siekert、Bradshaw 及 McQuaid 对此予以肯定。有人做了回顾性研究,发现在被认为由椎基底动脉远端堵塞造
24、成梗死的病人中,约2/3的病人其症状发生在堵塞前,且许多症状无法用精确的解剖结构来解释,临床表现不能完全确定病变部位。故出现了许多以人名命名的缺血性脑干综合征,如Weber、Benedickt、Millard Gubler 等。20世纪60年代早期有人对大量所谓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人做了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支持对疾病分类学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概念的怀疑,例如在 CaplanRosembaum 系列病人中,大多数有明显的相关症状但根本无病变,而一些有明显病变的病人却无相关症状。有人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这一术语仅为对一综合征的描述而并非一明确的诊断,主要强调需从此综合征的不同病因及发病机理方面进
25、行全面的检查,包括临床体检、颅内外血管超声、头颅 CT/MRI、实验室化验及可能的血管造影等。但近年来国内外较多文献仍延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脑、椎-基底动脉的解剖结构脑的血流量是由4根动脉即2根颈内动脉和2根椎动脉,供应前者常称为前循环,而后者则称为后循环,即所谓的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是指椎动脉主干、基底动脉主干以及它们的分支。椎动脉大多数起源于锁骨下动脉而少数可由主动脉发出,在 C6一 C1颈椎横突孔中上升,从后绕过环椎经枕骨大孔入颅,在颅内椎动脉位于延髓下部腹侧表面,2根椎动脉在桥脑尾侧汇成基底动脉。椎动脉分支有脊髓后动脉、脊髓前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此外还有脑膜支供应后颅
26、窝的脑膜(包括小脑幕)。椎动脉一般分为3段,即椎骨内段、环椎轴段及颅内段。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理生理通常椎骨内段易受骨关节炎和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环椎轴段易为骨折、脱位、脱臼、产伤及手法按摩影响,而颅内段比前两者更易出现血栓性闭塞。基底动脉行于桥脑腹侧的脑桥沟,末端分为两条大脑后动脉,行程中分支包括一系列旁正中(穿支)动脉、长旋支及短旋支动脉,其中属于长旋支的内听动脉与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伴行,供应内耳及面神经根部纤维,它的起源变异较大,包括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内听动脉对缺血、缺氧极为敏感,如发生缺血或闭塞可出现眩晕、或伴听力减退甚至耳聋。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供应脊髓颈段、脑干、
27、小脑、丘脑后部、大脑枕叶和颞叶的下内侧。人脑重量为体重的2%,它的血供约占心输出量的20%(将近1L/min),而脑干和小脑的重量为全脑1/7,它们通过椎动脉接受的血供约占脑血流量的1/8,85%88%的脑血流通过颈动脉系统至幕上结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分类根据脑缺血发生的原因不同可以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血液动力学障碍引起的脑缺血。根据脑缺血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完全性脑缺血和不完全性脑缺血(脑供血不足)。根据缺血的范围可以分为全脑缺血和局部脑缺血。根据缺血的持续时间以及缺血是否反复发生可以分为持续性脑缺血和一过性脑缺血(TIA)及反复发生的脑缺血。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经常可遇到相当多的椎基底
28、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都是处于脑血流低下或灌注不足的状态,他们常有多种相对刻板的主诉例如眩晕、复视、言语含糊及走路不稳等,其头颅 CT 及MRI 检查往往也很难发现脑形态学上的变化,对于这部分人群,我们应予高度重视,因为他们有较大的可能会发展成为梗死,可以把他们认为是卒中的高危人群。对于这部分病人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就可以防止他们发展成真正的卒中,或者说至少可以延缓及推迟卒中的发生。我们认为可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分为2类: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VBTIA)和椎基底动脉系统慢性脑供血不全(vertebr0basilarchronicinsufficiency,VBCI)。两者在病因
29、、临床表现及诊断方面有其相同点,但也有其不同之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疾病的病因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发生的原因与颈内动脉系统一过性脑缺血大致相同,主要包括血栓一栓塞学说和血流动力学性末梢低灌学说。椎动脉血管壁上小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血栓脱落造成血栓栓塞是常见原因之一,栓子最多来源于椎动脉颅外段,尤其位于它的起源处,在椎动脉严重狭窄的背景下,附6在椎动脉表面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经常受到血流的冲击,可以被冲刷下来,形成“微栓子” ,从而发生一过性脑缺血或梗死。导致椎动脉狭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中老年的高血压患者。椎动脉硬化斑块的表面形态有重要意义,斑块表面粗糙,特别在
30、斑块之被盖脱落后所暴露出来的溃疡面或壁龛是新的栓子的重要产生地。根据福内使用紫外线选择性地脑血管内皮损害的模型证实,血栓形成和血小板的凝集有关。在心瓣膜疾病,房颤等心脏疾病的基础上也可发生心源性栓子,导致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这在年轻人多见。一般易形成栓塞的部位在颅内血管,主要包括椎动脉颅内段、小脑后下动脉、基底动脉末端及大脑后动脉。此外,部分已接受了栓子的靶点本身又可成为栓子来源处。其它原因,如颈椎病,颅内动脉炎,动脉痉挛等都可能与一过性脑缺血发生有关。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慢性脑供血不全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由血管方面的原因导致脑供血不全的可能原因包括动脉硬化,动脉炎,动脉狭窄等;血液动力学
31、方面的原因包括高血压及低血压;血液方面的原因可以是高血脂、高血黏度、糖尿病、贫血等;其它的因素如心功能不全、颈椎病,肥胖及吸烟等也是形成慢性脑供血不全的促发因素。血管粥样硬化及透明样变可使血管腔变细及管壁变硬。有关文献报道根据 Poiseuille 公式,椎基底动脉缺血的病人血流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在有动脉硬化或狭窄基础时,其动脉血流量与管径半径的四次方成正比。在局部脑血流量明显下降处于仅能勉强维持脑的生理状态,而侧枝循环又未能建立时若发生一过性心输出量减少或血压波动、血黏度增加等因素,就容易出现椎基底动脉系统慢性脑供血不全。一般情况下,只有当血管狭窄到一定程度时,才可能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轻度狭
32、窄,机体可通过扩张远端血管,降低血管阻力等自身调节机制使血流量不至于明显降低。但随着狭窄的不断发展和末梢灌注压的不断下降,最终失代偿引起末梢低灌流状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与体征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的症状为眩晕、视野缺损和复视。也可发生言语不清、一侧肢体共济失调、双眼视物模糊、声嘶和吞咽困难,少数表现一过性颅神经麻痹伴对侧肢体瘫痪或感觉障碍。上述症状偶有同时出现。一过性脑缺血发病突然,症状常在23分钟内即达高峰,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15分钟,个别可达到2小时,或更久,但不超过24小时。椎基底动脉系统慢性脑供血不全的临床表现与脑血流下降程度有关。当脑血流下降到相当明显时才会表现
33、出神经症状和体征。起病可突然,但通常为慢性起病。神经症状主要为一些症状的组合,有学者对其作了具体的分析,结果显示首发症状为眩晕的40%85%(可伴听力下降或耳鸣,可有中枢性位置性眼震),早期有视力受损的25%60%(视物模糊,黑朦,偏盲及色幻觉),枕一项部头痛25%45%(搏动性,可类似于偏头痛),步态不稳、共济失调15%30%(波动性),眼肌麻痹10%15%(复视),意识改变10%25%(短暂性全面性遗忘、昏迷状态及痴呆),跌倒发作、晕厥10%,构音障碍5%10%,单肢偏瘫、口周麻木5%10%,自主神经功能紊乱5%(出汗、恶心及呕吐),小发作、震颤5%。其特征为:多发性,症状大多与脑干相关;
34、程度可变化,可缓解;间歇性,与头颈部活动或身体位置相关;中老年多见,常伴一定的心脏功能不全或高血压、血压不稳定。尽管男女发病比例相同,但男性发病较早,估计与饮食习惯、吸烟等因素有关。症状持续时间不定,但往往超过24小时,一般为数天或更长。慢性脑供血不全如果控制不好,严重时可发展成为临床上的缺血性卒中,即脑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诊断标准,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作了第三次修订,国外最新的临床诊断标准是1990年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疾病与中风研究所建立的,其要点为:1)运动障碍,左侧和(或)右侧上下肢及面部软弱,麻痹或行动笨拙;2
35、)感觉障碍,左、右侧或双侧感觉缺失,麻木或感觉异常;3)一侧或双侧视野缺失,或视物模糊;4)平衡障碍,眩晕,不稳定感或共济失调,复视,吞咽困难,或构音障碍;5)症状突起,一般持续215分钟,并在24小时内缓解,不遗留神经缺失。有人提出对于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方面问题的病人发生的短暂脑功能缺失,更应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对于椎基底动脉系统慢性脑供血不全的诊断,应注意以下几点:中老年多见;起病可急可缓慢,后循环受累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可为数小时、数天或数周不等;眩晕症状更为常见,可伴一侧或两侧听力轻度减退或耳鸣,且症状常有波动,时轻时重;在头部转动或体位改变时易诱发,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心功
36、能不全及贫血、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异常等;影像学检查无责任病灶。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观察血流是否异常(后循环血流减少),它在椎基底动脉系统慢性脑供血不全病人检查阳性率可高达73%93%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和椎基底动脉系统慢性脑供血不全的关系临床上被我们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或椎基底动脉系统慢性脑供血不全的病人很多,但对于它们的关系了解不够时,会造成诊断混乱。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既有共同性又有区别。同一性主要表现在:1)两者均为中老年人常见的可逆性发作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且仅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2)其临床表现,两者均为后循环所支配区即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等部位
37、受损后的神经功能可逆性缺失,且主要以眩晕、构音障碍、复视、面部麻木、视野缺损或视物模糊及共济失调等为主要表现。区别方面主要有:1)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病因以微栓子引起的栓塞为主,而椎基底动脉系统慢性脑供血不全则多与血流动力学紊乱有关;2)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可发生于年轻人,且多伴有瓣膜病变,而椎基底动脉系统慢性脑供血不全则常为中老年人,且常伴有心功能不全;3)椎基底动脉系统慢性脑供血不全较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更易表现为反复发作,症状波动;4)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在诊断方面比较强调持续时间界限,至少目前大多数人仍认为以24小时为界,而椎基底动脉系统慢性脑7供血不
38、全并未明确规定其持续时间;5)对部分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病人做头颅 CT 或 MRI 可发现小梗死灶,但不一定是责任病灶,而椎基底动脉系统慢性脑供血不全因其尚不会导致梗死形成,故在影象学检查上常无责任病灶。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要点(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2)旋颈试验阳性;(3)X 线片显示椎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4)除外耳源性或眼源性眩晕;(5)除外椎动脉段和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6) 除外神经官能症、颅内肿瘤等;(7) 确诊本病,尤其是手术前定位,应根据椎动脉造影检查。(8) 椎动脉血流图及脑电图只有参考价值。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美尼尔氏综合
39、症怎么鉴别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也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其发作的临床诊断标准,其要点为:1)运动障碍,左侧和(或)右侧上下肢及面部软弱,麻痹或行动笨拙;2)感觉障碍,左、右侧或双侧感觉缺失,麻木或感觉异常;3)一侧或双侧视野缺失,或视物模糊;4)平衡障碍,眩晕,不稳定感或共济失调,复视,吞咽困难,或构音障碍;5)症状突起,一般持续215分钟,并在24小时内缓解,不遗留神经缺失。有人提出对于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方面问题的病人发生的短暂脑功能缺失,更应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美尼尔氏综合症的特点、突发性、反复发作性,发作前无预兆。间歇期长短不定。有的发作与季节有关系,有的与内分泌有关系。
40、、反复发作,一般不能自愈,多数越发越重。容易继发另一种或二种眩晕。、发作期如同在大海中乘船遇到了风浪,站立不稳,恶心、呕吐,感觉自己、周围景物、天、地旋转,伴有出汗。、耳鸣、听力下降或突聋。耳鸣具体有五种表现等。、部份病人有急着大便或小便的感觉。该症状不是每一位病人都出现,出现者对确诊有意义。、发作期与间歇期交替进行:间歇期时间长短不定。间歇期的特点是恢复到与健康时期一样。如果出现昏昏沉沉或小晕,头脑不甚清楚。这不是疾病的减轻,而是疾病的变态,变态的原因,是因治疗中用药不当或又患另一种眩晕症。、壮年、老年人眩晕的特点:除同其它年龄相同,多越发越重。老年人常继发颈椎性眩晕、脑性眩晕、老年癫痫等。
41、、美尼尔氏综合症病史久了,容易成为美尼尔氏综合症 眩晕状态型 ,上次眩晕尚未结束,下一次发作接重而来。连续发作眩晕,为眩晕状态型。状态型对病人危害性大,有生命危险性。、单纯美尼尔氏综合症,不管眩晕有多重,头脑是清楚的。头脑不清楚,是失神的表现(时间可短到秒内) ,头脑不清楚则是另一种眩晕症。、少年发生美尼尔氏综合症很少,但不是没有。我诊治过美尼尔氏综合症患者,最小的有6-7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检查,去医院要做什么检查?本病临床症状多样复杂,有时诊断较困难,应仔细询问病史、症状,并进行心血管功能、神经系统、耳科学、听力学、前庭功能等全面检查,此外还应进行颈椎影像学检查以、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42、、颈动脉、椎动脉彩超、头颅 CT 或 MRI 等检查,椎动脉造影可进一步明确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方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常用的有静滴刺五加注射液。经现代药理研究,刺五加注射液主要成分为总黄酮,能扩张血管、降低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脑的血流量、降低心率、降低组织耗氧量和组织代谢,有镇静安神、抗焦躁、抗疲劳、抗应激、抗炎作用,对中枢神经和白细胞有双向调节作用,能增强机体抗放射能力,增强免疫功能,能清除氧自由基及提高人体 SOD,促进蛋白质合成和组织修复。临床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效果良好,配合颈椎枕颌带牵引间断牵引。中医推拿治疗
43、以松解、疏导手法为主,禁忌扳转手法。在上述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康复治疗。因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病程长,反复发作,尤其是头晕、头痛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患者表现烦躁、焦虑、过敏、多疑、忧郁等心理障碍,因而在治疗过程中应用系统脱敏疗法和渐进式松弛训练,结合暗示疗法,可明显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水平,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星状神经 l 节阻滞术,对治疗交感神经激惹征引起的椎动脉血管痉挛有效(一般配合椎间孔、颈部痛点阻滞)。常于第1次阻滞治疗后即可收到效果,但多不能维持长久的疗效。手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适应证为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性眩晕或猝倒症状反复发作,经血管造影明确椎动脉受压部位和程度,非手术疗法
44、久治无效,可考虑手术。常用术式有:a前路钩椎关节切除、椎间孔切开及椎体融合术,此术式适用于钩椎关节横向增生肥大,并对附近的椎动脉产生压迫和刺激的病人。b前路钩椎关节切除、椎间孔切开及椎动脉外膜剥离术,此术式的特点是既解除椎动脉的压迫又消除了周围交感神经丛对椎动脉的影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源位于颅骨内,都是硬骨裹着,重要部位体积小到毫米,目前世界范围内,所用的口服或静脉注药穿透8不到病变部位,要选择理想的药物,通过引经药渗入到颅内椎基底动脉,使有效药物达到病所。眩晕症研究治疗网眩晕症治疗专科研制的洗晕停产品最大特点是:多种名贵全草木融合后,产生的独特稀有成份,能够通过头部皮肤渗透入直达椎基底
45、动脉,综合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尤其作用于紊乱的迷路神经,消除迷路积水,扩张椎基底动脉从而从根本上消除眩晕的内在的、本质的因素。十几分钟内从眩晕中恢复正常。所以一般正常人或眩晕症间歇期病人用“洗晕停”洗头后当即感到头脑清晰、乏困消失、精神充沛、情绪稳定,彩超检查颈动脉、椎动脉可见血流速度当即增加,达到消眩治晕,清心醒脑,益智健身,使大脑重新获得充足的精力和体力。且其相关的头痛、恶心、呕吐、出汗、心慌、厌食、肢麻酸痛等症状随之也洗得一干二净。同时对防止失眠、耳鸣、耳聋有较好的辅助作用。是所有方法所无法媲美的。发作时用可当即清除眩晕,未发作时用可以预防眩晕发作,清晰头脑、消失乏困、精充沛
46、神、稳定情绪。一般一至二个疗程好转;大多数病人二个疗程治疗即可解除眩晕;三个疗程则可溶解耳石、扩张椎基底动脉血管、治愈眩晕症;病程长、病情重的眩晕症四至五个疗程愈。本法远期效果稳定,简便易行,已成为眩晕的首选措施。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中医分型肝风夹痰型眩晕耳鸣、头目胀痛、恶心欲吐、心烦口苦、急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气虚痰阻型眩晕伴头重、胸闷、恶心呕吐、少食多寐,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或细缓。气血亏虚型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心烦失眠、自汗心悸、不思饮食、舌质淡、脉细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中医的治疗方法(供参考)肝风夹痰型天麻10g,钩藤10g,石决明20g,黄芩1
47、0g,菊花10g,夏枯草10g,胆南星10g,代赭石20g,茯苓20g,泽泻20g,石菖蒲10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ml,早 晚分服。天麻素注射液2ml,每日2次肌注。清开灵注射液3040ml,加入液体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气虚痰阻型黄芪15g,党参10g,天麻10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20g,泽泻15g,车前子10g,白术10g,天南星10g,白僵蚕10g,代赭石15g,石菖蒲10g,砂仁10g,白寇仁10g,生姜10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ml,早晚分服。天麻素注射液2ml,日2次肌注。黄芪注射液2030ml 合麝香注射液10ml,加入液体中,每日1次静脉滴
48、注。气血亏虚型黄芪15g,党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0g,当归12g,熟地15g,川芎10g,白术10g,茯苓15g,炙甘草10g,远志10g,酸枣仁20g,元肉10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ml,早晚分服。天麻素注射液2ml,每日2次肌注。黄芪注射液2030ml 合参脉注射液20ml,加入液体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目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中医治疗进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源位于颅骨内,都是硬骨裹着,重要部位体积小到毫米,目前世界范围内,所用的口服或静脉注药穿透不到病变部位,要选择理想的药物,通过引经药渗入到颅内椎基底动脉,使有效药物达到病所。眩晕症研究治疗网眩晕症治疗专科研制
49、的洗晕停产品最大特点是:多种名贵全草木融合后,产生的独特稀有成份,能够通过头部皮肤渗透入直达椎基底动脉,综合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尤其作用于紊乱的迷路神经,消除迷路积水,扩张椎基底动脉从而从根本上消除眩晕的内在的、本质的因素。十几分钟内从眩晕中恢复正常。所以一般正常人或眩晕症间歇期病人用“洗晕停”洗头后当即感到头脑清晰、乏困消失、精神充沛、情绪稳定,彩超检查颈动脉、椎动脉可见血流速度当即增加,达到消眩治晕,清心醒脑,益智健身,使大脑重新获得充足的精力和体力。且其相关的头痛、恶心、呕吐、出汗、心慌、厌食、肢麻酸痛等症状随之也洗得一干二净。同时对防止失眠、耳鸣、耳聋有较好的辅助作用。是所有方法所无法媲美的。发作时用可当即清除眩晕,未发作时用可以预防眩晕发作,清晰头脑、消失乏困、精充沛神、稳定情绪。一般一至二个疗程好转;大多数病人二个疗程治疗即可解除眩晕;三个疗程则可溶解耳石、扩张椎基底动脉血管、治愈眩晕症;病程长、病情重的眩晕症四至五个疗程愈。本法远期效果稳定,简便易行,已成为眩晕的首选措施。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疾病的护理要点:1、安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