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书屋夜话录》.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263440 上传时间:2019-05-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溪书屋夜话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西溪书屋夜话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西溪书屋夜话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西溪书屋夜话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西溪书屋夜话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16 页西溪书屋夜话录原文全文清、王旭高著题解:西溪书屋夜话录 ,医论著作。清;王泰林撰。原系手稿,大多已残缺,仅存肝病证治一篇,收入王旭高医书六种 。本篇较系统、全面地阐述肝病证治,王氏将肝病分成肝气、肝风、肝火等不同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治法,不仅这种分类法与前人迥不相同,而且治疗上也很有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思想。治肝卅法 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姑录大略于下。肝气证治 一法曰:疏肝理气。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兼寒,加吴萸;兼热

2、,加丹皮、山栀;兼痰,加半夏、茯苓。 一法曰:疏肝通络。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兼通血络,如旋复、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等。一法曰:柔肝。如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兼热,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苁蓉、肉桂。一法曰:缓肝。如肝气甚而中气虚者,当缓肝,炙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麦。 一法曰:培土泄木。肝气乘脾,脘腹胀痛,六君子汤加吴茱萸、白芍、木香。即培土泄木之法也。 (温中疏木,黄玉楸惯用此法。 ) 一法曰:泄肝和胃。肝气乘胃, (即肝木乘土)脘痛呕酸,二陈加左金丸,或白蔻、金铃子。即泄肝和胃之法也。一法曰:泄肝。如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宜泄肝,金铃、

3、延胡、吴萸、川连。兼寒,去川连,加椒、桂;寒热俱有者,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盖苦、辛、酸三者,为泄肝之主法也。一法曰:抑肝。肝气上冲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如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一法曰:散肝。 “木郁则达之” ,逍遥散是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即散肝是也。肝风证治肝风一证,虽多上冒巅顶,亦能旁走四肢。上冒者,阳亢居多。旁走者,血虚为多。然内风多从火出,气有余便是火,余故曰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但为病不同,治法亦异耳。一法曰:熄风和阳。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熄风和阳法,羚羊、丹皮、甘菊、钩钩、决明、白蒺藜、即凉肝是也。一法曰:熄风潜阳。如熄风和阳

4、不效,当以熄风潜阳,如牡蛎、生地、女贞子、玄参、第 2 页 共 16 页白芍、菊花、阿胶。即滋肝是也。一法曰:培土宁风。肝风上逆,中虚纳少,宜滋阳明,泄厥阴,如人参、甘草、麦冬、白芍、甘菊、玉竹。即培土宁风法,亦即缓肝法也。 一法曰:养肝。如肝风走于四肢,经络牵掣或麻者,宜养血熄风,生地、归身、杞子、牛膝、天麻、制首乌、三角胡麻。即养肝也。一法曰:暖土以御寒风,如金匮近效白术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是暖土以御寒风之法。此非治肝,实补中也。 一法曰:平肝。金铃、蒺藜、钩钩、橘叶。一法曰:搜肝。外此有搜风一法。凡人必先有内风而后外风,亦有外风引动内风者,故肝风门中,每多夹杂,则搜风之药

5、,亦当引用也,如天麻、羌活、独活、薄荷、蔓荆子、防风、荆芥、僵蚕、蚕蜕、白附子。肝火证治肝火燔灼,游行于三焦,一身上下内外皆能为病,难以枚举。如目红颧赤,痉厥狂躁,淋秘疮疡,善饥烦渴,呕吐不寐,上下血溢皆是。一法曰:清肝。如羚羊、丹皮、黑栀、黄芩、竹叶、连翘、夏枯草。 一法曰:泻肝。如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之类。 一法曰:清金制木。肝火上炎,清之不已,当制肝,乃清金以制木火之亢逆也,如沙参、麦冬、石斛、枇杷叶、天冬、玉竹、石决明。 一法曰:泻子。如肝火实者,兼泻心,如甘草、黄连。乃“实则泻其子”也。一法曰:补母。如水亏而肝火盛,清之不应,当益肾水,乃“虚则补母”之法,如六味丸、大补阴丸

6、之类。亦乙癸同源之义也。一法曰:化肝。景岳治郁怒伤肝,气逆动火,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用青皮、陈皮、丹皮、山栀、芍药、泽泻、贝母,方名化肝煎。是清化肝经之郁火也。肝寒肝虚等证治一法曰:温肝。如肝有寒,呕酸上气,宜温肝,肉桂、吴萸、蜀椒。如兼中虚胃寒,加人参、干姜,即大建中汤法也。一法曰:补肝。如制首乌、菟丝子、杞子、枣仁、萸肉、脂麻、沙苑蒺藜。一法曰:镇肝。如石决明、牡蛎、龙骨、龙齿、金箔、青铅、代赭石、磁石之类。一法曰:敛肝。如乌梅、白芍、木瓜。 此三法,无论肝气、肝风、肝火,相其机宜,皆可用之。一法曰:补肝阴。地黄、白芍、乌梅。一法曰:补肝阳。肉桂、川椒、苁蓉。一法曰:补肝血。当归、川断

7、、牛膝、川芎。 一法曰:补肝气。天麻、白术、菊花、生姜、细辛、杜仲、羊肝。医话医虽小道而义精,工贱而任重。余自习医以来,兢兢业业,造次于是,颠沛于是,历经卅余年,成就些微事业,多从困苦勤慎中得之。汝辈学医,且将游戏念头,删除净尽,然后耐烦做去,何愁不日进于高明。医仁术也,其心仁,其术智,爱人好生为之仁,聪明权变为之智,仁有余而智不足,尚不失为诚厚之士,若智有余而仁不足,则流为欺世虚狂之徒。第 3 页 共 16 页凡治一病,先须细心诊视,其病虽轻,亦不可轻许无事,恐其人因病轻而自忽,致生他变也。其病虽重,亦不宜决裂回绝,恐病家闻而生怖,愈致慌张也。然真正无妨,与绝证毕具不可救者,不在此例。 曾有

8、一病人,年约十三四,其母呼之出外厢诊视,其面色青黄而无和悦之气,目向下视,亦不转瞬,其脉小,身无热,问其疾苦不答。其母代言曰:咳嗽十余日矣。余处以平常治嗽套方一剂,明日即死。余闻之骇然,自咎识浅术疏。后又遇一船家,年约四十,面色虽不青,然神呆目睛不转,脉亦小,病咳嗽气急,问其疾不答,余即回却,后两日果死矣。此属肺绝证,经曰:“肺绝之脉,如风吹毛” ,盖言其细也。前二证神气已离,其死必矣。 又见一女子,年十八九,四月间患时证,与其母同日得病,至七日同时战汗,其母战陷发厥而死,女正得汗未收,闻母死惊起,号淘痛哭,极力劝慰方止,自此如醉如呆,兀坐不语。邀余诊治,脉极弦而锐,目睛环转不定,此为胆绝之候

9、也。因惊伤胆,神魂失守,不可为也。果至晚发狂而死。经云:“少阳终者,目 HT 绝系,绝系者,一日半死。 ”又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又曰:“狂言者失志,失志者死。 ”脏结为死证,仲圣戒不可攻。余曾治二人,皆不治而死。其一素有肝气,其一素有癖块,皆卒然腹中硬满大痛,得食则呕,二便不行,腹中硬块或竖或横者数条。初用深师七气汤,如吴萸、官桂、木香、厚朴、乌药等,送下备急丸五粒,不得利。又转用许学士温脾汤,亦不得利。他医进仲景黄连汤加肉桂,痛呕亦不止。一人四日死,一人三日死,竟一无办法。旭高自按:或曰灸关元或可救,然其人痛无暂安,安能施灸法哉。每思阴邪盘踞,脏气凝结,不通不出,若用通阳之属,如附

10、子、肉桂、干姜、半夏、茯苓、乌药、泽泻等味,送下来复丹通脏腑之阳,理三焦之气,假我数年,再遇斯证,得试此法,未识何如。 一妪年五十有余,当冬月大便后,腹中微痛,胸闷满,恶心,微恶寒,微发热。初医以为感寒,用疏通发散药不效,延至旬外,邀余治之。诊得脉左沉小,右脉浮而无力,此中气虚而感寒也。当用六君子汤,加炮姜、木香、苏叶汁,意议已定,方亦写出。适某医来,与之商订,将方请正,医曰:“今病已十余日不大便,且胸腹满闷,暂缓参、术、炮姜,易入枳壳、栝蒌,稍磨紫金锭,香开气分,治其痛满。 ”病者正愁大便不通,未敢进食,主翁亦畏投补剂,恐滋胀满,遂听某医之言。余亦未便与之争论。讵知药下即大解,初尚稀溏,后即

11、稀水,泄泻不休,肢冷不温。明日,某医始议参、术、炮姜,急煎已不纳矣,是晚遂毙。此役也,深悔余无主见,假如当时力争,犹可挽救,计不出此,坐令致毙,余深痛悔。旭高自按:或曰参、术、炮姜但迟一日,先一日则生,迟一日则死,恐亦未必?余曰:不然,当其大便未泄,元气未脱,早用此方,十能救五。窃忧世俗,一患重证,必多延医,众因病重,不肯负责,互相推诿,致误事多矣,慨夫! 浦瑶官年三十二,形胖,多痰多湿,九月间因劳碌荤酒数日,遂得伏暑证。初起寒轻热重,如疟状,一日轻,一日重,五六日后,但热不寒,舌苔干黄,大便不通,热甚烦躁,脘腹硬痛。余用大柴胡一服如神,安稳一日,仍复烦躁,舌根苔仍干黄,据其脘腹犹痛,改用鲜斛

12、、栝蒌、连翘、山栀等,送下滚痰丸三钱,是晚便泄三次,明日诊视,诸恙霍然,余亦许其无事。讵知薄暮,心中难过,外不发热,手足不温,神疲如迷,喉中汨汨不休,如咽唾之声,口角津津,涎沫流出不止,直至三更,发厥数次,病家惶恐,甫明即求治。诊得脉细如丝,舌苔黄者变白,而且湿腻,余亦为之惊愕,此所谓“热病未已,寒病复起”是也。因其人中气不足,两下之后,中气愈亏,致太阴寒痰上升,故有此急变。进附子、草果、干姜、半夏、茯苓、陈皮等味,或可挽救。病家曰:“先生昨日用寒,今日用热,有是理乎?抑有所据乎?但此子性命,全托先生身上。 ”余闻此言,因徐徐告曰:“医之心,仁心也,所以敢冒不韪,而随机应变,有是证,必有是药,

13、昨热用寒,今寒用热,又何疑乎。余肯写此方,是余之热心也,服与不服,余不相强,然势已急,欲图万一之幸,舍此别无良法。 ”言毕辞归,次日复来请,盖喜其昨幸服药见效矣。连进附子四贴而痊。然寒证已退,已能啜粥数盏,第 4 页 共 16 页尚有余波,仍复寒热如疟,但不甚重耳。再以豆卷、半夏等平调,五、六剂而瘥。钱氏子翩翩少年也,未完婚,春心勃勃,偶宿妓,勇于使内,染淋浊,茎中作痛连毛际。医用分清渗利药,淋痛俱减,但觉少腹中央,下连毛际时隐痛,以后或大痛,或微痛,或不痛。或用金铃子、延胡索,或用吴萸、乌药,或用韭根、两头尖,皆不效。一医用肉桂五苓散,痛止两日而复作,又用补中益气汤,其痛更甚。始邀余诊,余望

14、问之下,知此子肾气素亏,竭力使内,又斫伤肾气,败精化而为浊,初医过用渗利寒药,再伤肾脏之阳,医用肉桂止痛,痛止二日者,得温通之力也。改用升提补中药,痛势反甚者,下焦精气两亏,升其阳则肾益亏也。当用金匮肾气丸,补阴中之阳,据其宅窟而招安之。服下痛果定,有时仍微痛,连服肾气汤十余贴,后改用肾气丸,每朝服三钱,一月痊愈。旭高自按:夫此病用肾气丸而无疑者,全从服过肉桂止痛二日悟出,古人云:会心处非别有玄妙也。有人染杨梅疮,服过轻粉升药,抑遏其毒于内,疮愈之后,多致筋骨挛痛,数年之后,随其痛处,必发出一块,色白不红,渐溃腐烂,连年累月,不肯收敛,遂成废疾。 疡科心得集中载十味淡斋方,忌食盐味一百二十日,

15、无有不愈者。然有脾胃薄弱,骄恣任性之人,不肯服淡,将如之何!余见外科发挥载一方,用土茯苓四两,气虚加四君子汤一两,血虚加四物汤一两,煎汤饮月余即验。 集验方更加皂荚子七粒、川椒四十九粒,有热者再加芩、连,仿此治之,亦一法也。 凡生疔疽部位,初起一粒虽小,须要小心,切不可说无事。余尝见唇疔一粒,其形甚小,并无寒热,以为无事,其人能食酒肉,亦不避风,三五日后,即走黄而死。对口发背,变端稍迟,然断不可轻视忽略,说话之中,须要活落,免致担忧。 有孕无孕,辨别最难,方书虽有“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一句,然竟有心脉不甚显著者,大抵经阻二三月,小有寒热,或时呕恶,是为怀子之象。若腹中痛者,非胎也。若乳头紫

16、黑色者,是胎也。乳头转色紫黑,乃是有胎之的候。再者,察其人形象康健否,虽有时不食,有时仍能食,此即所谓疑病也。 凡看咳嗽病,或阴精亏损之体,或元气素弱之躯,无病之时,已先腿足乏力,或手足心灼热,在女子或经水不调,而渐生咳嗽,便是虚劳之根,切不可大进辛温消痰以及表散之药,便宜甘润生津,如川贝、玉竹、甜杏仁、稆豆衣、沙参等类。若兼头眩心悸,加入茯神、滁菊之类。或有稍夹风邪而起者,亦不过加入桑叶、桔梗之属。倘若但以前胡、杜苏子、牛蒡、荆芥、防风、橘叶、橘红、枳壳、莱菔子等味,必致劫津而成喘逆呛咳,及见恶寒潮热,虚劳之病成矣。此等病甚多,切宜仔细。一妇人通身发出红斑,大者如黄豆,小者如绿豆,皆平而不肿

17、,又无脂水,至夜则痒甚,日中稍可,此是血虚生风。询其证,经水一月两至,淋漓不断,且头眩、心跳、心嘈,显然血虚生风,热灼营阴,肤发红斑而搔痒也。用生地、阿胶、稆豆衣、白芍、胡麻等而瘥。若认为风湿,而用祛风燥湿则谬矣。 饮邪作痛,在胁为多,或停中脘。其痛也,或呕酸苦青绿水,或腹中漉漉有声,或大便泄泻稀水,则痛反松,脉沉而弦,是其候也。治宜温通蠲饮,如干姜、半夏、陈皮、茯苓、桂枝、泽泻等味。昔见一中年妇人,病脘胁痛,皆以为肝气,服药不效。饮食泛呕而不纳,十余日米粒不进,但饮茶数口而已,一日,呻吟不安,嘱咐后事,众皆以为必死。倾忽呕稀水半桶,倦极不语者半日,醒后渐思食,以米汤少少饮之,不呕,再与稀糊粥

18、少许频频饮下,亦不呕,从此调理月余,居然平复。今岁见一老妪年逾七十,亦病脘痛,舌苔微白,诸药不效,后竟不服药,米粒不进共十八日,惟瞑目待毙而已。讵知忽然泻出稀水黄粪甚多,从此渐思谷食,未几即复,今已谈笑自若矣。旭高曰:是证之得不死者,虽然粒食不进,但神气全无死象,如痛定时言语清楚,其正气尚未脱离,是以不致于死,得能平复。须知脘腹痛证,若大痛不休者,必死且速,若时作第 5 页 共 16 页时止者,未必便死,亦临证之要诀。高氏女将出阁,夏末秋初,赶紧刺绣,黄昏早起,劳碌殊甚。于七月十三日清晨,出帏开窗,忽闻鹊噪,顿生惊疑,汗出浃背。早膳食面一碗,遂觉懒不怡,至夜忽发热,头大痛。初医以为肝阳,但用清

19、泄重镇之剂,如羚羊、决明等药。不效。再易一医,用龙胆泻肝汤送下当归龙荟丸,讵知药入即吐,从此汤水不得进,纳即呕吐,壮热无汗,神识昏蒙,满头皆痛,小溲短赤,始邀余诊。及余至,适值老医张三明亦至,同至内诊视毕。张曰:“壮热无汗,必夹风邪,舌苔黄腻,必夹痰浊,虽有肝阳,当先解表化痰。 ”余亦以为然。遂用牛蒡、荆芥、薄荷、蔓荆、滑石、半夏、橘皮、竹茹,磨冲玉枢丹。明日又来请,据云,病大增剧,一夜不安,几乎发厥,闻之骇然。随往诊视,询之,乃知昨日仍服苦降清泄之方。余踌躇良久而后言曰:“内因肝风上升,外因暑风挟积,论理当散风邪兼消食积,而后清镇肝阳,既得多方转侧,今已先授清镇,将胃中所蕴之痰浊食滞,尽阻遏

20、在中,气不得通,因而呕逆,邪不得散,因而壮热,无汗,舌苔黄浊,大便六七日不通,脉象弦滑数疾,病机偏向于里,虽头痛如破,固属肝阳,而神糊烦躁,胸膈已如燎原,为今之计,莫若且用凉膈散,表里双解,俟得汗得便,神气稍清,再进熄风和阳之药,循序图治,庶可渐臻坦途” 。于是竟疏凉膈散全方,服下得寐,少顷,先出栗粪,后下稀溏三四次,遽而一夜安然。直至黎明,木旺阳升之际,忽手指牵引,面色变青,举家慌乱,以为痉厥,莫可挽救。邀集诸医商讨,皆言难治,其危在倾刻,深怪凉膈之非。众楚方咻,适余应邀请亦至,诊得脉象弦,特少和,神气略清,头痛时止时甚。余曰:“诸公所言痉厥在迩,有何确据?”众曰:“脉细数,肢冷,手足搐搦,

21、岂非痉厥!”余曰:“唯,唯,尚容缓思。得汗得便,一夜安然,表里尽行畅达,肢虽不温,而非厥冷,是热退而和也。头痛时作,乃肝阳为剧耳。舌苔黄腻,仍兼痰浊。此时当用熄风和阳化痰安神之剂为治。 ”众议遂息。乃投羚羊、决明、半夏、茯神、川连、橘红、枳实、钩钩、菖蒲、竹沥、姜汁等味,调珠珀散六七分。明日再诊,喜其病势渐安,即仿此加入鲜薄荷根,因其喉间痰腻,且身尚微热,而无汗也。连进两服,而诸证皆平矣。 温邪证三五日,或六七日,面目肢体发黄者,多生于茶客酒客辈,平日素多湿热,一受温邪,秽浊蒸熏,即发黄疸。往往外无大热,舌苔浊厚,而又烦躁不安,渴不多饮,神气昏狂,或有汗或无汗,脉或大滑,或沉数。或用茵陈、栀子

22、、大黄,或用犀角、鲜地、茵陈、石斛、苓、栀、芩、滑、如甘露饮等,所见五六证皆死。大抵伤寒论中发黄,无秽浊蒙闭,故无汗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使湿热从外而泄。有汗者用茵陈蒿汤,使湿热从下而泄。此温邪发黄,湿热蒸熏于外,秽浊蒙闭于内,故难治,当细细参究,质问诸博雅,姑记于此,验后之得失。 凡虚体及吃鸦片之人,病温邪五六日,忽然烦躁,大汗出而热仍不退,神识反昏,或反大热、烦躁、昏狂,此属正虚不能敌邪外出,而反内陷也。或停一日,亦有再作寒栗战汗,而神识乃清者。如叶氏所云:“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是也。倘若再战而神识不清,反加痰喘呃忒,则顿时生变,此不可不知。 凡有疝气之人,忽发寒

23、热,肾囊肿大,其色带红者,防发囊痈,此其一也。又有不发囊痈者,或胯凹,或腿膝肿痛,色红,医作湿火例治。然吃烟之人,或高年正虚之辈,肿痛不已,而其脾胃薄弱,频仍作呃,盖肝肾之气上冲于胃也,此证必凶多吉少。用人参、丁香、柿蒂、旋覆花、代赭石等,呃止者生,不止者死。 曾见一种舌苔,舌根至舌心或黄或白,舌尖至舌心光红无苔,其舌心有苔无苔交界处,宛如刀切之状,此谓两截舌,阴阳不交之确证。又有一边有苔,一边无苔,左右各半者,此谓营卫隔绝,其证必凶。 江阴巷李三喜之妻,因夏月起造房屋,劳碌受热,至秋季遂患肛门之内,脏头之间,后重气坠,频欲登圊,但有红腻点滴些些,并无粪秽。自服制大黄解下干粪后稍松,但肛门坠痛

24、,一日数十次,终不减。屡易诸医,皆以为痢疾,用川连、木香、芩、芍皆不效,已数十第 6 页 共 16 页日矣,始邀余诊。脉尺部洪大,询其病由,因夏暑劳碌过度,湿热下注肠脏之头,结为脏毒。以致脏头肿热疼痛如刺,如得下脓血少许,则痛稍松,须臾仍气坠腹胀,则又欲登圊,虽有似乎痢疾,但腹中不痛,痛在脏头肛门之里,非痢疾乃脏毒。定方用川连、胡连、犀角、苦参子、槐米炭、地榆炭、金银花、象牙屑、刺猬皮、芦荟共等分为末,用猪脏头一个,酒煮烂,与前药和为丸,初服每朝二钱五分,半月后每朝一钱五分,以后逐渐减少。但服此方,必腹中略痛片刻,解下秽粪极臭,坠痛从此大松。服此丸二十日,忽然泻下污血鲜血有半桶许,举家惊惶,急

25、来邀余。处以归脾汤,去木香,加白芍、阿胶,连服三贴,神气即复。仍服前丸,每日一钱,用黄芪、党参煎汤送下,从此渐臻坦途。 门人缪礼和曰:此病究因劳乏受热,气陷热潜,宜用归脾汤加苦参、大黄为佳。斯言诚然,但余所用丸药,专主脏毒。如初起体质未虚,而湿热下注肠脏,则归脾汤加苦参、大黄为优也。 张川官之孙,年十八岁,冬月感寒夹积,腹痛泄泻。他医用吴萸、木香、乌药、槟、楂以温中消积,泄止得干屎,但少腹板窒,小便不利。适戚墅堰吴仲三子到锡,因请诊治,断为肠痈,用黄芪、银花、当归等味,一服,遂便下如水晶鱼脑之腻质。而老医赵桂三亦同声附和,于吴方加入延胡等味,服二三剂后,病势日笃,日夜泄白腻冻数十次,小便不通。

26、邀余诊视,细绎病情,断非肠痈。适赵医亦至,碍于前辈,只得委屈周旋,立案曰:肠痈为病,有寒有热,热者大黄牡丹皮汤,寒者苡仁附子败酱散,此古人规则也。是证脉弦紧而不数,面色青而不渴,属寒积也。鄙意宜用温通。遂以肉桂五苓散加楂肉、砂仁,一服见效。即加炮姜、木香。第三方因溺后气向下坠,腰尻酸痛,全属阳虚气陷之象,用东垣法参入前方,如党参、升麻、冬术、肉桂、茯苓、泽泻、炮姜、木香、诃子、鹿角、砂仁,连服三剂。大便白腻全止,脾胃已开,面色红活,遂去肉桂、减轻炮姜,服数剂全愈。 旭高曰:以上二证,李氏妇明明是脏毒,诸医以为痢疾,张氏孙显然寒痢,诸医反谓肠痈,是非颠倒,举世皆然,可慨也! 研究文章之一:王旭高

27、治肝卅法浅析 清代名医王泰林,字旭高(17891862) ,晚号退思居士,江苏省无锡市人。王氏中医临床造诣极深,其医论贵在独创,尤其是对肝病提出“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的精辟见解,总结出著名的“治肝卅法” ,集古今治肝方法之大成,是迄今为止全面论述肝病证治的唯一专著,具有极大的临床指导意义。现对其“治肝卅法”作一浅析,以供同道参考。王氏在肝病的证治中,分为肝气证治、肝风证治、肝火证治、肝寒肝虚证治等共四个方面。他认为“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 。1、 肝气证治共分九法。(1) 疏肝理气法: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

28、胀或痛者,宜疏肝,用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山栀;兼痰加半夏、茯苓。(2) 疏肝通络法: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兼通血络,用旋覆花、新绛、当归须、桃仁、泽兰叶等药。(3) 柔肝法:如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用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等药。兼热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肉苁蓉、肉桂。(4) 缓肝法:如肝气甚而中气虚者,当缓肝,用炙甘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第 7 页 共 16 页麦等药。(5) 培土泄木法:肝气乘脾,脘腹胀痛,用六君子汤加吴茱萸、白芍、木香,即培土泄木之法。(6) 泄肝和胃法:肝气乘胃,脘痛呕酸,用二陈汤加左金丸,或白蔻、金铃子,即泄肝

29、和胃之法。(7) 泄肝法:如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宜泄肝,用金铃子、延胡、吴萸、川连等药。若兼寒,去川连,加川椒、肉桂;若寒热俱有者,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盖苦、辛、酸三者,为泄肝之主法也。(8) 抑肝法:肝气上冲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如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9) 散肝法:“木郁则达之” ,用逍遥散。 素问所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即散肝之意也。从以上肝气证治法可看出,对于肝气自郁于本经的病变,王氏先采用疏肝理气之法,若不应,则疏肝通络,疏之更甚者,改用柔肝法,肝郁较重者,又宜散肝。对于因肝气乖戾而致他脏病变者,中气虚者用缓肝法,肝气乘脾者用培土泄木法,肝

30、气乘胃者用泄肝和胃法,肝气冲心者用泄肝法,肝气犯肺者用抑肝法。上述诸法的使用可谓运法缜密,丝丝入扣。2、 肝风证治共分七法。(1) 熄风和阳法: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熄风和阳法,用羚羊、丹皮、甘菊、钩藤、决明、白蒺藜等药,即凉肝是也。(2) 熄风潜阳法:如熄风和阳不效,当以熄风潜阳,用牡蛎、生地、女贞子、玄参、白芍、菊花、阿胶等药,即滋肝是也。(3) 培土宁风法:如肝风上逆,中虚纳少者,宜滋阳明,泄厥阴,用人参、甘草、麦冬、白芍、甘菊、玉竹等药,即缓肝是也。(4) 养肝法;如肝风走于四肢,经络牵掣或麻者,宜养血熄风,用生地、归身、杞子、牛膝、天麻、制首乌、三角胡麻等药,即养肝是也。(5) 平

31、肝法:用金铃、蒺藜、钩藤、橘叶等药。(6) 搜肝法:肝风门中,内外风夹杂,故搜风之药亦当引用,如天麻、羌活、独活、薄荷、蔓荆子、防风、荆芥、僵蚕、蚕蜕、白附子。(7) 暖土以御寒风法:如金匮近效白术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此法非治肝,实补中也。王氏认为,肝风一证虽多上冒巅顶,亦能旁走四肢。上冒者阳亢居多,旁走者血虚为多。故其治法亦不同。肝风初起用熄风和阳法,如此法不效,当用熄风潜阳法,若肝风上逆的同时伴有中虚纳少,宜用培土宁风法。若肝风旁走于四肢,则用养肝法。此外,王氏对于搜肝法独有心得。他认为,凡人必先有内风而后外风,亦有外风引动内风者,故肝风门中,每多夹杂,则搜风之药亦当引用。

32、由此可见,王氏对肝风证的治法简明扼要,颇为实用。3、 肝火证治共分六法。(1) 清肝法:用羚羊、丹皮、黑栀、黄芩、竹叶、连翘、夏枯草等药。(2) 泻肝法:用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等方。(3) 清金制木法:肝火上炎,清之不已,当制肝,乃清金以制木火之亢逆也,用沙参、麦冬、石槲、枇杷叶、天冬、玉竹、石决明等药。(4) 泻子法:如肝火实者,兼泻心,用甘草、黄连,取“实则泻其子”之意也。(5) 补母法:如水亏而肝火盛,清之不应,当益肾水,用六味丸、大补阴丸之类。此乃“虚则补其母”之法,亦即乙癸同源之义也。第 8 页 共 16 页(6) 化肝法:张景岳治郁怒伤肝,气逆动火,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

33、,用青皮、陈皮、丹皮、山栀、芍药、泽泻、贝母,方名化肝煎,以清化肝经之郁火也。肝火燔灼,游行于三焦,一身上下内外皆能为病,其症候多端,难以枚举。然其治法则又以清肝与泻肝为首选。清肝不应,上炎犯肺,又当清金制木,肝火炽盛,又当兼泻其子。如因水亏而致肝火亢盛,又当补其母。若因肝经自郁化火,又当清化郁火。王氏对肝火的治法,不但重视本经病变的治疗,而且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顾及其他脏腑的病变,其论述颇有见地。4、 肝寒肝虚等证治共分八法。(1) 温肝法:如肝有寒,呕酸上气,宜温肝,用肉桂、吴萸、蜀椒等药。(2) 补肝法:用制首乌、菟丝子、杞子、枣仁、萸肉、脂麻、沙苑蒺藜等药。(3) 镇肝法:用石决明

34、、牡蛎、龙骨、龙齿、金箔、青铅、代赭石、磁石等药。(4) 敛肝法:用乌梅、白芍、木瓜等药。(5) 补肝阴法:用地黄、白芍、乌梅等药。(6) 补肝阳法:用肉桂、川椒、苁蓉等药。(7) 补肝血法:用当归、川断、牛膝、川芎等药。(8) 补肝气法:用天麻、白术、菊花、生姜、细辛、杜仲、羊肝等药。从以上治法来看,颇似用药加减,无论肝气、肝风、肝火,只要与其病机相吻合,皆可随症采用。综上所述,王氏对于肝病的证治从肝气、肝风、肝火、肝寒肝虚等四个方面立法三十条。研究文章之二:王旭高治肝卅法解析说明:清代名医王旭高,对其治肝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名为治肝卅法 ,载入其西溪书屋夜话录中。对此进行梳理与总结,于今日

35、之临床亦有重要意义。肝气1、疏肝理气药物:疏肝,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解析:(1)本法主治证为肝气自郁于本经,实即肝之疏泄不及,病在气分。 临证指南医案谓“初病在经” , “经主气” 。故本法适用于病之初起时,病在气分,尚未及血分。治疗方面,皆选用辛味之品。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香附、郁金、青皮、橘叶皆为味辛入肝经之品,其疏肝理气之功自不必多言。(2)至于苏梗一味,尚须斟酌。肝气郁滞时,为何选用入中焦脾胃之苏梗呢?盖肝属木,脾属土,木能疏土。肝郁则木不能疏土,故用苏梗疏理中焦。(3)吴萸、丹皮、栀子皆味辛入肝之品。吴萸性热,丹皮、栀子性寒,兼寒加吴萸

36、,兼热加丹皮、栀子,亦即“热者寒之” , “寒者热之”之义。至于兼痰加半夏、茯苓,亦属兼治之法。2、疏肝通络药物:旋复花、新绛、当归须、桃仁、泽兰叶。第 9 页 共 16 页解析:(1)用疏肝理气法不应时,当用此法。实即肝之疏泄不及,病在血分。 临证指南医案谓“久痛入络” , “络主血” 。故本法适用于肝气郁滞日久,病由气分转至血分。(2)旋复花、新绛,乃治肝着之旋复花汤中主要药味。 金匱谓“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 ”肝着,历代注家均认为乃肝之疏泄失职所致。旋复花, 本经谓“主结气胁下满” 。肝经走两胁,则旋复花入肝经自明。惜后人多以本品入肺胃二经论述。新绛

37、为何物,目前尚有争议。至于当归、桃仁、泽兰皆为入肝经血分之品,自无多言。(3)由疏肝理气法至疏肝通络法,其病理变化是由气至血,由郁至瘀的过程。 临证指南医案谓“治经不愈,即治其络”即此义也。(4) 临证指南医案;胁痛汪案“此络脉瘀痹桃仁、归须、五加皮、泽兰、丹皮、郁金。 ”沈案“久病已入络白旋复花、新绛、青葱管、桃仁、归须、柏子仁。 ”朱案“肝络凝瘀,胁痛旋复花汤加归须、桃仁、柏仁。 ”此三案可与本法参考。3、柔肝药物:当归、牛膝、枸杞、柏仁。加减:兼寒加肉桂、肉苁蓉;兼热加天冬、生地。解析:(1)用疏肝理气,疏肝通络法无效时,考虑用柔肝法。前两法乃针对肝之疏泄不及,乃肝用之病;而后者乃针对肝

38、之阴血不足,为肝体之病。(2)当归、牛膝、枸杞、柏仁皆入肝经,为养肝之品。(3)兼寒加肉桂、肉苁蓉。肉桂守而不走,入血分,适用于肝体为病。而吴萸辛散,走而不守,入气分,适用于肝用为病。故若兼寒象,疏肝理气法用吴萸;而柔肝法用肉桂。兼热加天冬、生地。生地入肝经,乃清肝热之要药。至于为何用苁蓉、天冬,尚有一虑。此二味皆入肾经。肝体不足时, “虚则补其母” ,故补肾水以生肝木。苁蓉性温,天冬性凉,故寒用苁蓉,热用天冬。4、缓肝药物:白芍、橘饼、甘草、小麦、大枣。解析:(1)本法主治肝气甚而兼中气虚。肝气甚即肝之疏泄太过。疏肝理气法和疏肝通络法皆治肝之疏泄不及,故用辛味之品,即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

39、二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故本法用白芍,取其味酸以泄肝,即“酸泻之。 ”(2)因又兼中气虚,故用甘味补脾之品:橘鉼、甘草、小麦、大枣。至于甘草、小麦、大枣,乃金匱治脏躁之甘麦大枣汤。方后注明言“亦补脾气” 。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即甘味之品除补脾之外,尚可缓肝之急。 王旭高临证医案;痉厥门钱案即以生甘草、大枣甘味之品缓肝之急。5、 培土泄木药物:六君子汤、木香、吴萸、白芍。解析:本法主治肝之疏泄太过,横克脾土。故用六君子汤健脾。脾气以升为健,故用木香以升提脾气。因肝疏泄太过,故用吴萸、白芍泄肝。叶天士常以吴萸泄肝。如临证指南医案谓“泄

40、肝如吴萸、椒、桂。 ”王旭高临证医案;虚劳门张案“气虚则脾弱,肝强侮其所胜扶土泄木。 ”观此案用药,白芍、吴萸泄木,其它俱是治脾之味(炙甘草、防风根、砂仁、陈皮、冬术、川朴、焦神曲、茯苓、炮姜) ,其中防风、砂仁乃升提脾气。 王旭高临证医案;脘腹痛门张案“腹痛有块,肝脾不和治以疏和。 ”此案用丹参、白芍、香附治肝,治脾则用怀山药、茯苓、茯神、冬术、神曲、砂仁。 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第 10 页 共 16 页江案“古人培土必先制木,仿以为法人参、淡吴萸、淡干姜、炒白芍、茯苓” ;某案“补太阴,泄少阳人参、茯苓、焦术、炙草、广皮、白芍、炒丹皮、桑叶” ;张案“木犯太阴脾土法当补土泄木人参、白术、半

41、夏、茯苓、甘草、广皮、丹皮、桑叶、姜枣”。以上诸案,均可与本法参考。6、泄肝和胃药物:二陈汤、黄连、吴萸、金铃子、白蔻仁。解析:(1)本法适用于肝之疏泄太过,横克胃土。因肝之疏泄太过,故用吴萸、金铃子泄肝。吴萸性热,川楝子性寒,临证可斟酌选用。肝气犯胃,则胃气上逆,故须降胃。黄连、白蔻均降胃气,二者亦一寒一热,临证亦须灵活选用。(2) 王旭高临证医案;积聚门金案“当从肝胃求治淡吴萸、半夏、香附、川楝子、延胡索、茯苓、焦六曲、陈皮、白芍、蔻仁” ;周案“肝气欲升而不得,胃气欲降而不能法当疏运其中半夏、橘红、青皮、莱菔子、川朴、吴茱萸、赤苓、白蔻仁” 。 王旭高临证医案;脘腹痛门沈案“肝胃气痛治以

42、温通二陈汤去草,加瓜蒌皮、吴茱萸、白胡椒、当归、香附、川楝子” 。 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某案“肝厥犯胃入膈半夏、姜汁、杏仁、瓜蒌皮、金铃子、延胡索、香豆豉、白蔻” 。以上诸案,均可同本法参考。(3)培土泄木、泄肝和胃二法,均为疏泄太过,一犯脾土,一犯胃土。治脾用木香,治胃用黄连、白蔻。一升一降,亦即临证指南医案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之义,颇堪师法。7、泄肝药物:金铃子、元胡、黄连、吴萸。加减:兼寒去黄连,加川椒、肉桂;寒热俱有,不去黄连,更增白芍。解析:(1)本法主治肝气上冲心。肝气为何要冲心?盖肝属木,心属火,母助子气之故。(2)治疗上当泄肝制心。泄肝用金铃子、元胡、吴萸。 临证指南医

43、案;木乘土 “泄肝如吴萸、椒、桂川楝苦寒,直泄肝阳;元胡专理气滞血涩之痛” 。黄连入心经,故制心用黄连。若兼寒,去黄连之性寒,加入性热泄肝之川椒、肉桂;寒热俱有,则不必去黄连,另加入味酸之白芍。苦辛酸为泄肝主法,金铃子味苦,吴萸味辛,白芍味酸,正合此义。8、抑肝药物:吴萸汁炒桑皮、杏仁、橘红、苏梗。解析:(1)本法主治肝气上冲肺,即“木叩金鸣” 。肝病传至肺,则肺失肃降。故治须降肺,用桑皮、杏仁、苏梗。至于桑皮用吴萸汁炒,取吴萸泄肝之义。(2) 王旭高临证医案;咳嗽门李案“肝经有郁勃之热,肺家有胶粘之痰当以平肝开郁,参清金化痰沙参、橘红、苏子、杏仁、石决明、川贝、茯苓、丹皮、蛤壳、枇杷叶、陈海蜇、地栗” ;岑案“烦劳罢极则伤肝,肝伤则气逆而上迫,为胁痛,为咳嗽。秦氏所谓先胁痛而后咳者,肝伤肺也。治法不在肺而在肝,旋复花、桃仁炭、杏仁、川贝、苏子、冬瓜子、黑山栀、丹皮、郁金、苡仁、枇杷露” 。以上两案可供参考。9、散肝药物:逍遥散。解析:本法用治肝之疏泄不及。肝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