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畜共患病 人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又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WHO & FAO) 定义(2):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感染与传播的疾病。 相同术语人兽共患传染病人与动物的共同威胁。 相似概念人畜共患病(还需包括野生动物!)动物源性传染病(应包括非脊椎动物吗?)人兽共患病的种类 全球目前有 200 多种包括新发和再发的人兽共患病。估计 75%发生在人身上的新发传染性病是由动物身上的病原体引起的。 我国约有 90 种危害最大的有布氏杆菌病、结核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SARS、口蹄疫、血吸虫病等。按病原对人兽共患病分类 细菌性 病毒性 朊病毒性 寄生虫性(原虫、蠕虫和昆虫) 真菌
2、性按宿主对人兽共患病分类 以动物为主要宿主(占多数)口蹄疫、新城疫、禽流感、水泡性口膜炎、狂犬病、牛痘等。 以人为主要宿主结核病。 人兽兼为主要宿主鼠疫、乙型脑炎、血吸虫病、布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伤寒与副伤寒)等。 真性人兽共患病(必须以人为中间或终末宿主)囊尾蚴虫病按传播特点对人兽共患病分类 接触性: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禽流感、狂犬病、猪链球菌病等。 虫媒性虫媒病毒病:黄病毒科、披膜病毒科引起的出血热或脑炎。虫媒细菌病:鼠疫、鼠型斑疹伤寒、恙虫病、莱姆病等。 自然疫源性:炭疽、钩端螺旋体病、野兔热、李氏杆菌病、猪丹毒、各种厌氧梭菌感染等。 食源性:沙门氏菌病、O157 大肠杆菌病、空肠弯曲
3、菌病、牛结核病、多种寄生虫病等。虫媒病 通过(雌性)蚊子、硬蜱、虱子等昆虫传播的疾病。2 黄热病、登革热、乙型脑炎(日本脑炎) 、疟疾(原虫病) 、斑疹伤寒(细菌病) 、丝虫病(蠕虫病)等。 控制手段:消灭虫煤,切断传播途径。WTO 于 2002 年重启 DDT(二氯二苯三氯乙烷 ,一种昆虫神经毒)控制非洲虫媒病蜱传播疾病 蜱可携带 83 种病毒、14 种细菌、17 种回归热螺旋体、32 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出血热、Q 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无形体病等。 流行病学特征: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爱滋病(AIDS)是人兽共患病吗? AIDS 的传播及
4、危害性传播、血液传播(输血、注射毒品) 、胎盘传播(垂直传播)CD4 阳性T 淋巴细胞及相关免疫细胞继发感染及肿瘤发生 HIV 的起源及原型SIV 在非人灵长类的无症状感染。但非洲绿猴的 SIV 可致恒河猴爱滋样疾病。人兽共患病的发生(流行)条件(1)传染源患病或带菌(带毒、带虫)动物(2)传播途径(感染途径)呼吸道:空气、飞沫及粉尘消化道:饮水及食物泌尿生殖道:交配皮肤及粘膜:接触被污染物、虫媒叮咬胎盘(3)易感个体(人群)生理(免疫)状态、遗传体质、年龄、性别人兽共患病的防制原则及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空气、饮水消毒;戴口罩、手套。 消除传染源隔离、扑杀、焚烧或深埋染疫动物。 预防接种疫苗接种
5、曾经或正在帮助人类消灭天花、脊髓灰质炎和牛瘟。家养畜禽相关的人兽共患病 猪:乙型脑炎、戊型肝炎、钩端螺旋体病、口蹄疫、猪流感、猪丹毒、猪囊尾蚴虫病、旋毛虫病、尼帕病毒病等。 鸡、鸭、鹅:禽流感、新城疫等。 牛:结核病、口蹄疫、牛囊尾蚴虫病、吸血虫病、牛痘、裂谷热、口蹄疫等。3 马、骡、驴:鼻疽、马脑脊髓炎、亨德拉病毒病等。 山羊:羊布氏杆菌病、森林脑炎、口蹄疫等。 绵羊:裂谷热、跳跃病、胎儿弯曲菌病等。 犬:狂犬病、犬布氏杆菌病、肝片吸虫病、棘球蚴病 猫:狂犬病、弓形体病、猫抓热 鹦鹉:鹦鹉热 鸽子:猪丹毒 龟:沙门氏菌病 兔:兔热病(野兔热)啮齿动物(鼠类)相关的人兽共患病 细菌性疾病:鼠疫
6、、钩端螺旋体病、鼠咬热、地方流行性斑疹伤寒(鼠型斑疹伤寒) 、布氏杆菌病、沙门菌病、恙虫病等。 病毒性疾病:森林脑炎、流行性出血热、新疆出血热、狂犬病、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脑心肌炎等。 寄生虫性疾病:血吸虫病、利什曼病、弓形体病、管圆线虫病等。人兽共患病的发病机制 (1)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病原体入侵门户 病原体在机体内定位病原体的排出途径 (2)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病原体的直接侵犯 病原体释放的毒素作用 机体的免疫应答机制:型/型变态反应。 细菌的致病机制(1)侵袭、增殖与扩散通过黏附素-细胞受体定居、扩散、内化入胞。有的还能通过产生特殊物质抵抗吞噬细胞或抵抗抗体的免疫作用。(2)外毒素A、
7、抑制真核宿主细胞蛋白质的合成B、干扰宿主细胞正常生理调节过程(3)内毒素发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休克病毒的基本特征(1)无细胞结构,仅含一种核酸(DNA 或 RNA) ;(2)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及核糖体) ;(3)必须依赖宿主细胞进行生物合成及装配,以形成子代;(4)个体极小,能通过细菌滤器,在电子显微镜下才可看见;(5)对几乎所有抗生素及磺胺药物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有不同程度的敏感。 病毒的致病机理 损伤组织细胞:导致细胞病变 造成持续性感染:逆转录病毒 引起细胞转化及肿瘤形成:反转录病毒、疱疹病毒、乳头状瘤病毒、多瘤病毒4 造成先天性感染 造成免疫损伤:超敏反应;破坏免疫细
8、胞;自身免疫病 治疗病毒病的广谱药物 干扰素 ,利巴韦林(病毒唑)人兽共患病的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常见的症状和体征(1)发热: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回归热、不规则热。(2)皮疹:出疹时间、出疹顺序、皮疹的形态及分布。毒血症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影响人兽共患病发生的社会因素人类不良生活、饮食习惯(人口剧增和活动范围扩大(社会因素):狂犬病生态环境恶化或改变(生态学因素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宿主嗜性等的变异(病原学因素):结核病、伤寒、甲型流感。四害老鼠 苍蝇 蚊子 蟑螂 一类动物疫病(17 种)口蹄疫、疯牛病、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等。
9、二类动物疫病(77 种)多种动物共患病(9 种):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炭疽、弓形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牛病(8 种):牛结核病、日本血吸虫病等。猪病(12 种):猪乙型脑炎、猪丹毒、猪链球菌病、旋毛虫病、猪囊尾蚴病等。马病(5 种):马鼻疽等。兔病(4 种):野兔热等。人兽共患病的微生物学诊断策略 分离培养病原微生物:常用于试验研究。 检测病原微生物抗原:采用免疫血清学技术(如 ELISA) 。 检测动物感染后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采用血清学技术检测。 检测病原微生物核酸:采用 PCR、核酸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甲型流感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以血凝素蛋白(H)与神经氨酸酶(N)的组合形式表示血
10、清亚型。其中H1N1、H5N1、H3N2 等型禽类(鸟类)是流感病毒的“基因库”,猪是流感病毒的“基因混合器 ”及传染源。狂犬病 病原学特征宿主:所有温血哺乳动物。组织嗜性:神经组织(病毒受体为乙酰胆碱受体及神经节苷脂) 。5 疾病特征潜伏期:长短不一。带毒动物排毒途径:唾液。传播途径:伤口。病死率:100。病毒性脑炎 共同特征:虫媒病毒病、夏秋季节性人乙型脑炎 传播途径:蚊虫叮咬 潜伏期:5-15 天 症状:高烧、抽风、昏迷不醒、呼吸衰竭 防制手段:合理布局养猪场、消灭蚊子、减毒疫苗接种 治疗:无特效疗法新疆出血热 传播媒介:硬蜱 传染源:绵羊、兔子及病人 流行病学特征:与放牧有关,主要分布
11、于新疆塔里木河流域。但青海、云南及四川有人或绵羊血清抗体阳性报道。 症状:发热、头痛、出血、低血压休克 治疗:对症疗法、抗病血清戊型肝炎 病原:人源或猪源的 HEV(欧美为基因 3 型、亚洲为基因 4 型) 传染源:猪(隐性感染普遍)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饮水) 症状:孕妇流产、可致死 危害:公共卫生(职业病) 、食品安全、异种器官移植 预防:注意卫生、加热猪肉、煮沸饮水猴 B 病毒感染 病毒为疱疹病毒型,自然宿主为旧世羿猴,猕猴也可感染,无明显症状。 人、猴之间的传播主要以密切接触、抓咬为主。 人感染后可出现脑炎等严重中枢神经症状,病死率较高。 口蹄疫(五号病) 病原:有 7 个血清型。
12、主要自然宿主:偶蹄动物 人类:偶尔感染 传播途径:呼吸道(空气、气溶胶) 、消化道 疾病特点:动物间传播非常快、康复动物咽部带毒并排毒、严重危害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防制:及时扑杀染疫动物+健康动物高密度接种灭活疫苗新城疫(亚洲鸡瘟)6 自然宿主:各种禽类、人类(偶尔感染,发展为急性结膜炎) 病死率:高低不等 危害养禽业及野生鸟类疯牛病(Mad cow disease )/ 牛海绵状脑病 牛:神经退行性致死性脑病(脑组织海绵状退化,伴随神经症状)神经错乱、痴呆(触觉听觉减退) 、体重减轻、死亡。 人感染途径:主要是饮食,但化妆品(胎盘素、羊水、胶原蛋白、脑糖 )和疫苗(明胶)有潜在风险。朊
13、病毒感染的防制 禁止使用动物源性饲料 加强检测与发病动物群体淘汰(焚毁) 实行“确认健康动物群体” 流动管理计划 严格疫区动物胚胎流通管理 鼠疫 病原体:鼠疫耶尔森氏菌主要分布于鼠类及跳蚤。 传播途径:跳蚤叮咬人。 潜伏期:很短(3-7 天) 临床症状:病初表现为流感症状(突然发烧、怕冷、头痛、全身痛及恶心呕吐) 治疗:快速、及时的诊断有助于通过抗生素(四环素、链霉素)治愈多数病人。 预防:封锁疫区,警惕死鼠,避免被跳蚤叮咬及接触肺鼠疫病人。疫苗效果不佳,只推荐给高危人群(如实验室工作人员)使用。应长期监测疫情动态。鼠疫的三种临床类型 腺鼠疫(Bubonic form):经皮肤感染,淋巴结肿大
14、(后期溃烂) ,非常疼痛。 败血型鼠疫(septicaemic form):通过伤口感染直接形成,或由腺鼠疫转变而成。皮肤广泛出血,死后呈紫黑死,故俗称黑死病。 肺鼠疫(Pneumonic form):病死率最高,但最少见。可来自吸入气溶胶,或由腺鼠疫转变而成。炭疽病 病原:炭疽芽孢杆菌,能形成抵抗力非常强的芽孢。被视作“生化武器” 。 疾病类型: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病 易感动物:草食动物 人的感染:接触或食用病畜及其产品(皮毛加工者的职业病) 临床分型:皮肤炭疽(病情较轻) 、肺炭疽、肠炭疽、脑膜炎炭疽、败血型炭疽 特效药物:青霉素、强力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四环素等抗生素) 、Cipro
15、防制措施:封锁疫区,严格消毒,加强防护,特殊群体可划痕接种炭疽减毒菌苗。布氏杆菌病7 病原种类:分为牛、羊、猪、沙林鼠、绵羊和犬布氏杆菌六种。对热、消毒剂敏感。 疾病特点:慢性经过、波浪热(菌血症) 。 动物症状:孕畜流产、公畜睾丸炎、关节炎 传染源:在国内主要是山羊。 传染方式:接触病畜、食用奶制品 人的症状:长期发热、关节炎、睾丸炎 治疗:首选四环素或联合应用链霉素 防制措施:关键在于防制家畜的布氏杆菌病,应检疫(IV 型变态反应) 、淘汰病畜,另可接种疫苗。结核病 病原:结核分枝杆菌,耐干燥,不耐湿热,胞内寄生菌,生长缓慢,容易产生耐药性变异。 疾病特点:非常古老;慢性经过;传染性免疫(
16、带菌免疫)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分离。 奶牛结核:是人结核的重要来源。应检疫淘汰。 猴结核:与猴子密切接触。 人结核:肺型(有传染性) 、肠型(喝牛奶所致) 、淋巴型、骨(关节、脊柱)型、肾型等。 防治:接种卡介苗(BCG) ;化疗的五个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可应用利福平/利福霉素/异烟肼/链霉素/ 吡嗪酰胺/乙胺丁醇。 特征性病理变化为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易形成空洞。猪 2 型链球菌病 病原:为条件致病菌。分布广泛,常存在于健康的哺乳动物和人体体表及体内。 猪:急性败血症、脑膜炎、关节炎及心内膜炎。 人:经伤口或消化道感染,潜伏期为数小时至数天,可形成脑膜炎及败血症。 人的症
17、状:畏寒、发热、头痛、头昏、全身不适;重症病例迅速进展为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皮肤有出血点等;脑膜炎病例出现恶心、呕吐或昏迷。 诊断:与病死猪有接触史。病原学诊断。 治疗: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可用氨苄西林等。 沙门氏菌病 病原类型(1)鼠伤寒沙门氏菌 致禽副伤寒、猪副伤寒、羊沙门氏菌病、牛沙门氏菌病、人食物中毒。(2)肠炎沙门氏菌 致人食物中毒和禽沙门氏菌病。 传染源:畜禽及其产品、爬行动物(蛇、龟)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感染 病菌类型:O157H7 血清型 病菌分布:畜禽-粪便-(苍蝇-)动物性产品及蔬果 食源性疾病,是公共卫生问题 致病机理:类志贺毒素致出血性结肠炎。8 症状:腹部绞痛、腹
18、泻(血性腹泻) 、发烧、呕吐,10%患者发展为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及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无尿) 。 病死率:3%5% 控制:食物链质量控制(加热彻底)钩端螺旋体病治疗可用青霉素、金霉素、土霉素、链霉素。预防可用钩端螺旋体外膜疫苗。 寄生虫病的特点 寄生虫对宿主具有高度适应性:免疫系统对其作用有限;常导致慢性感染。 寄生虫有一定的生活史 地方性 季节性寄生虫的分类 内寄生虫与外寄生虫(体表寄生虫) 单宿主寄生虫(土源性寄生虫)与多宿主寄生虫(生物源性寄生虫) 暂时性寄生虫与长久性寄生虫 原虫、蠕虫(线虫、绦虫、类圆线虫、吸虫)及昆虫寄生虫的生活史与宿主类型 终末宿主:中间宿主:贮藏宿主(贮主):保
19、虫宿主: 寄生虫的致病机理 掠夺宿主营养: 造成机械性损伤 毒素作用与免疫损伤 造成继发感染:寄生虫病的诊断方法 消化道寄生虫:取粪便用 40%NaCl 等各种饱和盐水做虫卵漂浮法,还可用虫卵沉淀法、幼虫培养/孵化法等。 螨虫:皮屑镜检法。 血液寄生虫:血涂片姬姆萨或瑞氏染色观察。 组织寄生虫:穿刺采样镜检法、消化法(旋毛虫)弓形体病 病原体寄生环境:细胞内寄生。 病原体抵抗力:不耐加热或冷冻。 易感群体:孕妇和免疫抑制者。 传播途径:胎盘传播、食用带虫卵的生肉或其他食物(水) 。 治疗:磺胺类、螺旋霉素或绿林可霉素 吸血虫病 中间宿主:钉螺(决定疫区分布) 终末宿主/传染源:人、畜及野生哺乳动物 生活史:成虫(肠静脉)虫卵(粪便) 毛蚴(水体)尾蚴(钉螺)童虫(皮肤) 寄生部位: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雌雄异体,但呈雌雄合抱成对寄生。 病理变化: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组织内虫卵结节9华支睾吸虫病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和虾 终末宿主:人、犬、猫、猪 寄生部位:肝脏胆囊及胆管内(成虫寿命 1520 年) 感染途径:食入第二中间宿主 治疗:吡喹酮、丙硫咪唑、六氯对二甲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