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诸子散文第一节 论语,主讲:蒋玉斌 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一、论语概况,1、释名 论语之名,乃编篡者所定。一般认为,“论”即“论次编篡”;“语”,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篡,故谓之论语。”(汉书艺文志),2、作者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wi)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史记孔子世家),“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2、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3、成书状况 今本论语20篇。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由孔子的弟子后学编篡成书。,4、思想 比较集中地反映的孔子的儒家思想。其核心是“仁”和“礼”,“仁”是目的,“礼”是手段。 “仁者,爱人也。”(颜渊)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5、论语重要参考书目 三国何晏论语集解 宋朱熹论语集注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近代杨树达论语疏证 今人杨伯
3、峻论语译注等。,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1、关键词理解 有勇、知方:方,义。指儒家礼义。 足民、礼乐:礼乐高于足民。礼乐文化,是儒家所追求的一种政治体制的高境界。 端章甫:端,玄端,一种礼服。 “其斋服有玄端素端。”(周礼春官司服) 章甫:一种黑色的礼帽。这里指穿着礼服,戴着礼冠。 宗庙、会同:指祭祀、诸侯会盟等具体事务。还处于“器”的阶段,未达到“道”的高度,虽然穿着礼服,戴着礼帽,但未达到“礼乐”的文化层面高度。,2、如何理解孔子“与点”? 、赞赏欲恢复古礼。 “鲁设雩祭于沂水之上,暮者晚也,春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像龙之从水中出
4、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孔子曰:吾与点也。善点之言,欲以雩祭调和阴阳,故与之也。”(汉王充论衡明雩),、赞“天理流行”。 “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朱熹论语集注),、赞“素位而行”。 “三子有意必,有意必偏着一边,能此未必能彼;曾点这意思却无意必,便是素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三子所谓汝器也,曾点便有不器意。”(王阳明传习录) 、赞“太平社会缩影”。 “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近代杨树达论语疏证),、赞“安贫乐道”。 “今以论语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终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和欲居九夷的想法;孔子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凡此皆于曾皙所言浴乎沂三句的意思相近,所以孔子一面叹息,一面赞许曾皙,以表白能安贫乐道之意。”(北大中文系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思考题: 结合孔子思想及论语,谈谈你对孔子“与点”的认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