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绪 论 一.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四.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一.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脑对信息整合的诸形式以及外显内隐行为反应的科学,心理活动及行为的科学,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1. 心理现象的内容结构图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知过程: 感知,记忆, 想象,思维,言语(注 意)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等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人格)心理现象:认知、情绪与动机、能力与人格2. 心理现象各方面之间的紧密联系 知觉知识、经验、思维、言语、动机、需要、情绪、个性3. 心理活动是有规可循的从理论上看,脑的机能、客观
2、刺激的产物、在行为中反应出来、心理与行为行为是主观的客观,心理是客观的主观大量研究成果也证实心理活动有规可循:感觉、记忆、思维、情绪、意志、个性4. 心理学的分类及其研究领域基本分类: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年龄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身医学、身心医学) 、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二.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1. 理论上为物质第一性, 精神第二性的辩证主义世界观提供依据。有助于预测和控制人们的心理现象和行为.实践上对教学教育工作的作用,对工业生产的作用,对健康保健工作的作用,对其它方面的作用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心理学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心理测量法、实验性、个案法研究心理学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心理学研究的类型: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因果研究(一定条件下的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要创设一定的实验情景,使其能引起某种心理现象, 同时要控制其它影响因素。例如对加工深度影响记忆成绩。当一种情景引起某种心理现象时,我们只能说, 在这种试验情景下,前者是因, 后者是果相关研究(有关,但不是因果关系,例如教堂与酒巴 精神病人与血液中某物质)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1)观察法 (2)心理测验法 (3)实验法 (4)个案法(1). 观察法定义: 自然条件下 ,对表
4、现心理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 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方法。优点:自然缺点:很难反复出现,验证困难;变量多,难控制,不易精确分析;想观察的现象未必会出现;观察结果的分析,易受观察者兴趣、意愿、知识经验的影响。(2). 心理测验法定义: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两个基本要求:.信度 2.效度 3.二者之间的关系:高信度未必高效度,高效度一定高信度.(3). 实验法定义: 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通常用系统地操纵某个变量来发现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自变量因实验者操纵而变化的变量 因变量自变量引起的某种特定的反应变量之间存在的基本关系
5、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法的分类: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借助仪器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实验对实验条件作出适当控制,在正常工作学习情景中进行的实验 “双盲实验”(4). 个案法来源:临床实践中的问诊法 。定义:是对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团体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一般作法:通过对某个人进行 详细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来发现某种影响行为和心理的原因优点:信息量大,便于提出假设,可以进行长时间追综研究缺点:样本量小,代表性差,得出的结论可推广程度低 。 用途:可以配合其它研究方法使用,也可在初步研究中应用个案法在发展心理学、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单个被试的个案法尽管它只有一 个被试,但它能获得的信
6、息量,远远大于大范围的调查法所能获得的信息量。四.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 科学心理学的两个渊源2. 意识3. 七个流派1. 科学心理学的两个渊源哲学源头:亚里士多德 理性主义:笛卡尔强调先天 - 遗传经验主义:洛克后天 - 环境生物学与生理学源生物进化论达尔文(物优适) 神经生理学布洛卡 - 言语中枢 缪勒 - 大脑机能定位、特殊神经说 费希纳 - 心理物理法赫尔姆霍茨 - 色觉理论、听觉理论2. 意识广义:区别于动物的人的心理 狭义:能清楚觉察的头脑中的心理活动特点:通常用语词来标记事物;有能动性、目的性、计划性;有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种类:意识、无意识(非意识水平
7、、前意识水平、潜意识水平)3.心理学的七个流派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构造主义 (structralism)代表人: 冯特、铁钦纳 时间:19 世纪末 研究对象:意识、经验三元素:知觉元素感觉性的;观念元素想象性的;情绪元素情感性的主要方法:内省法、实验法 主要观点: 元素之和意识整体机能主义 (Functionalism)代表人: 詹姆士、杜威 时间: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研究对象:意识、经验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以及心理在人类适应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行为主义 (Behavior
8、ism)代表人:华生 时间:20 世纪初 研究对象:人类或动物行为 研究方法:实验法主张:否认意识,抛弃感觉、知觉、表象、思维等概念,代之以刺激、反应、习惯形成和习惯联合。反应之和等于行为整体研究公式: “” 贡献:走实验法的研究道路 缺陷:完全否认了心理和意识,把人等同与动物。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代表人: 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Gestalt: 完形、结构、组织 时间:20 世纪初 研究对象:知觉、意识主张: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元素,心理现象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所以要研究知觉和意识的心理组织,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之和意识整体,反对行为主义的反应之和行为整体研究思
9、路: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精神分析学派( psychoanalysis)代表人: 弗洛伊德 时间:20 世纪初 研究对象:强调无意识 研究方法:临床精神分析技术主张: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人有生的本能、死的本能、性本能,持一种“性恶论“的观点。 认为儿童时期受到的对待对成年后的人格特征有重要的影响。主要概念:力必多、欲望、本能 研究技术:自由联想、释梦、催眠 认知心理学 (Cognitive psychology)代表人:奈塞尔 时间:本世纪 50 年代末 理论基础:信息加工 理论研究对象: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认知: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
10、程研究方法:实验法、测时法、计算机模拟法主张:认为人是信息加工者,是具有丰富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人本主义心理学 (Humanistic psychology)代表人:罗杰斯、马斯洛 时间:本世纪 60 年代研究目的:1. 研究人与人之间区别的高级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动机)2. 为实现高级的需要而努力创造条件。主张: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当代新的心理学研究取向生理心理学-关心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把生理学看成描述和解释心理功能的基本手段, 认为人们所有的高级
11、心理功能都和生理功能,特别是脑的有密切关系. 例如:海马-记忆;语言-大脑左半球中国心理学的发展(1 )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始于 1917 年,标志就是北京大学首次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2 ) 1920 年,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3 ) 1921 年,中华心理学会在南京成立。(4 ) 1980 年,中国心理学会被正式接纳加入世界心理学联合会。 感觉:生理与心理的交汇第一节 感觉概述一、感觉概念内涵: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意义: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感觉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感觉(sensation )一词是多种感觉的总名称。在
12、心理学的研究上,最受重视的是视觉与听觉。其次是嗅觉、味觉、肤觉,合之称为五大感觉(外部感觉 )。事实上,人类的感觉不只五种,单是肤觉又可分为触觉、痛觉、温觉、冷觉等多种;而除此之外,还有内部感觉(饥饿觉、渴觉和内脏痛觉)、本体感觉(动觉与平衡觉) 。二、感觉阈限(一)绝对阈限无论何种感觉,其产生均是由某种刺激影响到某种感受器所引起:视觉因光波刺激而产生,听觉由声波所引起。但刺激的强度必须达某种程度,才能引起感觉。最初,被试无从觉察有无刺激存在,以后逐渐增加声音刺激的强度,直到受试者确定刺激存在为止,此时的刺激强度,即称为阈限(threshold) 。阈限指界限的意思,在此界限之上,即生感觉,低
13、于此一界限,感觉即无从发生。由于阈限是按被试的感觉经验判断的,而此种判断,是在没有其他刺激可资比较的情境之下,纯以单一刺激为根据的,故而一般也称之为绝对阈限。绝对阈限的测定,事实上不能只根据被试一次判断。因为人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身心状态的变化而有所起伏的。微弱声音增强到某种程度时,在第一次试验中虽明确觉察其存在,可能在第二次试验时,反而觉察不出。为了防止此种现象,心理学家们在测定绝对阈限时,一般采用多次试验后,以被试多次判断的 50点为根据。实施方法是:以初次测得的阈限为中界点,一方面向上增加刺激的强度,直到多次重复试验后,被试 100地明确觉察该刺激存在为止;另方面向下
14、减低刺激强度,直到多次重复试验后,被试完全觉察不到该刺激存在为止。如此,刺激强度的变化,即为自变量,而 0到 100的刺激觉察判断反应的变化,则为因变量。按函数关系来看,自变量为 X,因变量为 Y,而 Y=50时的 X 值,就是该刺激的绝对阈限。(二)差别阈限为什么白天看不到星星?厂家如何做到节约成本?前述之绝对阈限,是指某一刺激引起感觉时所需的最低强度。如有不同强度之两种刺激,先后或同时要你比较其差异时,可以想像的是,两种刺激之间的差异必须达到某种程度,才能辨别其间的差异。而且也可以想像,各种感官辨别差异的敏感程度,也各不相同;皮肤对温度的变化就比鼻子对气味的变化,在辨别上较为敏锐。在实验设
15、计上,通常用两种刺激;其中一种是保持不变者,称为标准刺激,另一是使之改变者,称为比较刺激在辨别此两种刺激的差异时,两种刺激强度的最低差异量,称为差别阈限。差别阈限是受试者辨别两种强度不同刺激时所需要的最小差异值,故而差别阈限,也称最小可觉差。差异阈限的测定与绝对阈限一样,不能靠一次判断为根据;而是被试者多次反应的 50(中间值)为根据。各种感觉均有其差别阈限,对不同亮度、不同音阶、不同温度、不同重量、不同甜度等等,在比较判断时,均以差别阈限为基础。对差异阈限之研究,贡献最大者为德国生理学家韦伯。韦伯氏在差异阈限研究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在 1834年所提出的韦氏定律。按韦氏定律的主要概念是:感
16、觉变化中,虽然差异阈限常因刺激类别与感觉类别而异(声刺激的差异阈限与光刺激者不同) ,但其差异阈限与作为比较根据的标准刺激之间,仍然保持一种定比关系。如仍以两种重量判断的差异阈限为例, 100 克为标准刺激, 102 克时恰能辨别两者的差异,故而 2 克为差异阈限,但“2 克”只适用 100 克与 102 克之间的辨别,是否也适于 100 以上或以下时与其他比较刺激之间的辨别?韦氏定律正可用来回答此一问题。以上算式的意思是说:在重量为 100 克时,只须加 2 克(即 102 克)即感觉其差异;在重量增为 200 克时,必须加 4 克(204 克) ,始感觉其差异;如重量增为 1000 克时,
17、必须另加 20 克( 1020 克) ,始能感觉其间的差异。换言之,如果将差异阈限视为感觉比较时的敏锐度,而此种敏锐度,将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减低。K2/1004/2006/3004/800在韦氏定律中的常数 K,也称为韦氏分数(Webers fraction) 。根据心理学家多年研究发现,人类各类感觉的韦氏分数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凭视觉对亮度差异辨别的敏锐度,远较凭味觉对咸淡差异辨别的敏锐度为高。三、感觉之适应从感觉本身的性质看,上述绝对阈限与差异阈限,均显示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敏锐程度。母亲炒菜越炒越咸? 吃糖时再吃苹果感到酸,先吃柑桔再吃苹果感觉甜。先将手放到热水中,然后放到温水中感觉水温低
18、,先将手放到冷水中,然后放到温水中,感觉水热。不过,某一感官对某种刺激的敏锐程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当某种刺激持续时间甚久时,感官之敏锐度即行降低;此时之绝对阈限或差异阈限,均将随之而变大,必须提高刺激强度,始能产生感觉经验。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者,正是此种现象。反之,如时旷日久缺乏某种刺激时,感官之敏锐度即行提高;此时之绝对觉阈或差异觉阈,均将随之而变小,只须微弱之刺激,即可产生感觉经验。对某些刺激之所以感到新鲜好奇者,正是此种现象。像此种感觉器官因接受刺激久暂而使其敏锐程度改变的现象,称为感觉适应。显然感觉适应具有两个方面: 一是因刺激过久而变为迟钝,一是因刺
19、激缺乏而变为敏锐。惟平常所说的多偏于前一方面的适应。在日常生活中,感觉适应现象,利害兼具。从有利的一面看,吾人对刺激敏锐度减低的感觉适应,有助于减少身心的负担。在很多声音吵杂的场所,有些人之所以能排除声音干扰,专心注意做一件事,就是由于对噪音刺激产生适应之故。从害的一面看,对刺激敏锐度减低的感觉适应,难免使人丧失警觉性。有些人长期在不良环境中工作,中毒而不自觉者,即属此种情形。第二节 视觉与听觉一、视觉的生理机制眼睛之构造与功能眼球最内一层为网膜。网膜是眼睛的最重要部分。网膜上有两种感受光刺激的神经细胞:一种状似长杆,称为杆状细胞;另一种状似圆锥,称为锥体细胞。网膜的中央部分,有一凹陷处,称为
20、中央窝,是视觉系统中最敏感的地方。杆状细胞分布于中央窝以外的整个网膜上,其功能为职司在昏暗光线下看见东西的主要神经元,对光刺激极为敏感。锥体细胞对光线的敏感度较低,其数量较杆状细胞为少,主要集中在中央窝附近,是一种职司对颜色感应的神经元。网膜上如缺少一种或数种锥体细胞,即会产生色盲现象。二、色盲与色觉理论色觉缺陷:色弱:对不同波长的感受性低于正常人。色盲:全色盲(只能看到黑色和白色)和局部色盲(如,红绿色盲)色觉理论:三色说:(托马斯.杨)人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红、绿、蓝) 。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的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评价:得到一
21、些实验的支持,但不能解释红绿色盲的现象。对立过程理论(黑林,四色学说)视网膜存在中种不同功能的锥体细胞,分别感受黑白亮度、红绿两色和黄蓝两色。每种锥体细胞感受的两种色光刺激,在光波长度上各不相同。因此当每种锥体细胞在感受色光刺激时,即产生两种颜色的互补作用。许多实验结果支持了该理论,并可解释红绿色盲。三、视觉中的时空因素视觉中的空间因素视觉对比: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成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视敏度:即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细节的能力。视觉中的时间因素视觉适应:暗适应:指照明停
22、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明适应: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像。 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 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现象称为。四、听觉的生理机制耳的结构和功能外耳:耳廓和外耳道,收集声音。中耳:鼓膜受声音压迫机械振动,带动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zhen) 、镫骨将声音
23、传到卵圆窗。内耳:耳蜗是人的听觉器官。由鼓阶、中阶和前庭阶构成。鼓阶与中阶间的基底膜上包含大量支持细胞和毛细胞(听觉的感受器)五、听觉理论频率理论:人物:物理学家罗.费尔,1886观点: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的次数较少,因而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少。反之镫骨和基底膜都发生较快的振动。评价: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的基底膜不能作每秒 1000 次以上的快速运动。共鸣理论:人物:赫尔姆霍茨观点: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象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
24、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评价: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行波理论:人物:冯.贝克西观点: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评价: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 500Hz 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 500Hz 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第三节 其它感觉一、皮肤感觉肤觉概述:内涵:刺激作用
25、于皮肤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感觉,叫。种类: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触压觉: 内涵: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叫。种类:触觉(皮肤轻微变形) 、压觉(皮肤明显变形)温度觉:温度引起的感觉是由刺激温度与皮肤表面温度的关系决定的。痛觉:任何一种刺激当其对有机体具有损伤或破坏作用时,都能引起痛觉。二、嗅觉和味觉嗅觉:内涵:是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引起的。 嗅觉的适应性味觉: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味蕾分布:舌尖甜;舌中咸;舌两侧酸;舌后苦嗅觉、味觉、肤觉、动觉、平衡等各种感觉,肤觉又再分为触觉、温觉、痛觉三种。一、嗅觉引起嗅觉(smell)的刺激是气化的化学物质。气化物靠空气扩散,故而嗅觉是距离
26、性感觉;不必直接与刺激起源相接触,即可产生嗅觉。嗅觉感受器,是鼻腔内的一些线形体。线形体从脑部之嗅球(olfactory buld)处下垂,止放鼻腔顶部。在线形体之末端,有毛状皮层,是为嗅觉皮膜(olfactory epithelium) 。皮膜内的嗅觉细胞,即为嗅觉的感受器。嗅觉具有极大的适应性,嗅觉的绝对阈限,随刺激时间的久暂,而有很大的变化。某种气味初度出现时,即使该刺激强度甚为微弱,也能闻到(如煤气) ;但如气味持久存在,嗅觉也将因适应而变为迟钝。所谓“居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者,正说明了嗅觉的适应现象。对我们日常生活而言,嗅觉的适应,利害参半。嗅觉敏锐度减低,使人在某些场地(如鱼市场
27、)能维持其工作,不致遭受不悦气味的干扰,是为有利之点。但嗅觉敏锐度减低,有时对有害人体的气体缺乏警觉,吸收太多难免中毒,是为有害之点。嗅觉的个别差异甚大,甚至有些人缺乏嗅觉。一般而言,动物的嗅觉优于人类。鱼类的嗅觉最发达,其嗅觉皮膜几占满整个脑半球;狗的嗅觉也极灵敏,其嗅觉皮膜占脑半球的三分之一,故世界各国的警察机关,无不藉狗的嗅觉帮助侦探。人类的嗅觉远不如动物发达,人脑中的嗅觉皮膜只占脑半球的十二分之一。二、味觉味觉(taste)的感受器为味蕾(taste bud)。味蕾是一种球状的感觉神经细胞;该种细胞多数集结在舌尖、舌面及舌侧三处,少数散布在口腔内部。引起味觉的刺激为液体物,如刺激物本身
28、非属液物,也必须经唾液使之液化后,始能产生味觉。只有液体才能渗入舌部的味蕾,从而引起感觉细胞的神经冲动。味觉并非只有一种感受器,舌上的味蕾是分工专司的;人类的基本味觉,至少有酸、甜、苦、咸四种。职司此四种味觉的味蕾,在舌上的分布,也自不同:甜在舌尖,酸、咸在舌两边,苦在舌根。三、肤觉:靠皮肤表面为感受器接受外来刺激而生的感觉。(一)触觉触觉,也称压觉,是皮肤表面承受某物体压力或触及某物时,所产生的一种感觉。触觉的产生因情况不同而又分为两种:一为被动触觉(passive touch) ,是由物体置于皮肤上所生压力而产生的;另一种为主动触觉(active touch) ,是由于当事人以肢体主动接触
29、物体时所产生的。引起触觉的刺激强度,因身体各部位敏感度的不同,显然会有很大的差异;舌尖、口、唇、指尖等部位,远较肩、背、臀、腿等部位为敏锐。因此,皮肤上产生触觉的感受器,并非平均分布于皮肤的表面,而是成为很多小点的方式散布着;只有在这些点上才有触觉。这些小点,称为触觉点(touch spot) ,也叫压觉点(pressure spot) 。在心理学上测量触觉点时,一般采用两点阈限(two-point threshold)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可调整距离的双脚仪,如图所示,置于身体之不同部位,用以测量受试者的触觉,并由之辨别所感到的是一点还是两点。如很短的距离即可辨出是两点,即表示该部位的皮
30、肤上密集着较多的触觉的感受器,亦即该部位触觉较为敏锐。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体各部位触觉敏度不同情形为:手指最为敏锐,其两点阈限约在 45mm 左右;脸部次之,约在 510mm 左右;肩部与背部较不敏锐,其两点阈限约在 4550mm 左右。此外,人类的触觉也有很大的性别差异。皮肤表面的主要触觉区,诸如前额、鼻子、面颊、口唇、肩部、胸部、臂腕、手指等各种部位,女性的触觉,均较男性为灵敏(Weinstein,1968 ) 。触觉敏度的性别差异现象,其形成原因究系生理构造的因素,还是女性特别对身体注意所致,迄未获致肯定的结论。(二) 痛觉引起痛觉(pain)的刺激,可能是物理性的(如刀割、冲击等)
31、,也可能是化学性的(如酸硷浸蚀等) 。刺激的强度达到对皮肤组织有破坏作用时,即会引起痛觉。痛觉的感受器为自由神经末梢因为自由神经末梢的分布并不平均,故而在皮肤的不同部位,对痛觉的敏感度也不相同。痛觉经验虽然会令人厌恶,但它在生活适应上,却具有正面的效用。 。痛觉是一种警示讯号,它告知我们身体上某些部位受到伤害,必须适时加以处理。试想,如幼儿被火灼伤而无痛觉,其后果将会何等严重。痛觉虽是人尽皆知的现象,但在生理上却不易解释。因痛觉不像其他感觉一样,它不是存在于某一感官(如眼、耳、鼻等)的特殊感受器,也没有专司传导病觉讯息的特殊神经纤维(如视觉神经与听觉神经然) 。痛觉在皮肤表面,甚至关节、肌肉等
32、任何部位,都会发生。痛觉的另一最大特征是,生理作用之外带有很大的心理因素;诸如注意、暗示、情绪、动机等心理状况,都会影响痛觉的感受。因此在某些情境之下,痛觉可由心理控制。(三)温觉与冷觉温觉( sense of warmth)与冷觉( sense of cold)合而称为温度感觉( temperature sense) 。温度感觉的刺激是接触到皮肤的空气或物体的温度改变;当外在温度高于皮肤温度 0.4C 时,即产生温觉。外在温度低于皮肤温度 015C 时,即产生冷觉。由此可见皮肤对冷的刺激比较敏感。既不觉冷也不觉热的温度,称为生理零度(physiological zero) 。生理零度即相当于
33、皮肤表面的温度,一般在 32左右(人体内的温度,一般在 37左右) 。根据生理学家的研究(Hensel,1973) ,职司温度感觉的感受器有两种:一种是专司感受低于皮肤温度的神经元,另一种是职司高于皮肤温度的神经元。此二种神经元同样分布于皮肤之下的自由神经末梢。温度感觉的适应现象甚为明显,同一游泳池的水温,进入泳池一段时间的人与初进入者,对水温有不同的感觉;如池水温度稍低于肤温,初进池的人即觉其冷;如池水温度稍高于肤温,初进池的人即觉其热;在池内待久一点时间后则感觉不出明显的差别。温度感觉有一种奇异现象,皮肤下的冷与温两种神经元,如同时受到冷与温两种刺激时,会使人产生既不冷也不温,而是一种灼热
34、的感觉。四、动觉动觉(kinesthesis)是因身体活动而产生的一种感觉。有动觉才会觉知身体各部分相对位置的变动;正常人的手眼调和动作,是视觉与动觉的联合作用;至于盲人的动作,就全靠听觉、动觉与触觉的合作。事实上,触觉也与动觉有关,而触觉中的主动触觉,在性质上也就是动觉。动觉的感受器是肌肉、肌肤、关节三种。在身体活动时,肌肉与肌腱的扩张与收缩,以及关节之间的压迫,产生刺激,引起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动觉。因此,一般将动觉解释为回馈(feedback ) ;意指由身体某部位的动作而形成刺激,然后再由身体该部位的感受器向中枢回应刺激的结果。举步上台阶时,左脚落下之后右脚继而提起,两脚之
35、起落调节,完全要靠动觉。不过,动觉未必完全受意识支配,动觉所支配的身体活动,除包括意识的反应之外,也包括了无意识的反射。准此而论,在日常生活中,举凡走路、写字、打球、弹琴、使用工具以至饮食及说话时口腔肌肉活动,无不依赖动觉。五、平衡觉平衡觉( equilibratory sense)是职司身体定向的一种感觉。在身体活动时,因受地心吸力的影响,身体各部位的倾斜度,达到某种程度时,即产生失去平衡的感觉。职司平衡觉的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半规管与前庭。半规管职司头部的平衡,前庭则职司身体的平衡。半规管共有三个,彼此连接,互为垂直,分别对应掌理空间之三个向度。管内均充满液体,液体内浮有丛生的毛状细胞,其功能
36、即在反应头部的平衡。当头摇动时,管内的液体亦随之摇动,毛状细胞自然随之摇曳屈伸,因而引起感应,产生神经冲动,继而经神经纤维传入小脑。小脑即为中枢神经系统中主控身体平衡的器官。前庭介于耳蜗与半规管之间,内部充满液体。液内除毛状细胞外,并有细小石粒,称为耳石(otolith) 。耳石为碳酸钙颗粒,藉耳石的重力作用与惯性作用,对毛状细胞产生压力,从而产生神经冲动。在平常的压力下,有直立的感觉,若身体活动或上升下降时,压力改变,即产生失去平衡的感觉。前庭内的毛状细胞与神经纤维相连,可将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中主控身体平衡的小脑。有时身体急速摇晃(如乘船) ,前庭感觉可能来不及调适,就会引起晕眩的感觉
37、。平衡觉有时会产生错觉。乘飞机时,当飞机速度逐渐增加时,乘客会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正在上升;当飞机减速前进时,乘客会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正在下降。因此,驾驶员必须靠仪器指示,不能全凭感觉判断,以免发生错误。六、运动晕眩运动晕眩(motion sickness)是在身体运动时,所感受到的头晕目眩,甚至呕吐等不舒适现象。有的人晕船,有的人晕飞机,有的人晕车。不过,在此处所指的运动晕眩现象,其产生并非由于个体自己的身体运动,而是由于他乘坐的交通工具运动使然。为什么会产生运动晕眩现象?回答这个问题,新近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称为矛盾假说( conflict hypothesis) 。按此假说解释,运动晕眩之所
38、以产生,乃是由于个人从身体上与心理上所得到的两种讯息彼此矛盾使然。身体上所得到的运动讯息,系来自动觉与平衡觉,而心理上的运动讯息,则是来自个人的期待(期待前进还是转弯) (Young ,1984) 。例如:当你坐在连续多次转弯的汽车上,从身体上的动觉与平衡觉得到的讯息,你的身体正在随车身运动而运动,可是你从车内的静止资料(如坐位、车窗、地板等)所得的讯息,可能使你在心理上仍然觉得是静止的。如此,身心两方面讯息矛盾,终而形成晕车现象。如果这时候你转头注意窗外,使你在心理上也接受车身左右转动的事实,晕眩现象就会消失。按上述矛盾假说的原理,当我们的身体运动与我们预先所期望的方向不一致时,也会产生运动
39、晕眩现象。例如:当你从大厦的五楼乘电梯上十楼时,如果是在未经心的情境下,电梯下降至一楼,此时也可能使你感到轻微晕眩;原因是你的身心动向不一致。第一节 知觉的概念与特性一 知觉概念内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理解:知觉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后者的简单相加。知觉包含了觉察、分辨和确认等一系列过程。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对事物的整体反应。 觉察、分辨、确认这是知觉的相对性的实例,再如:绿叶丛中的一朵红花,与采下来的一朵红花给我们的知觉就是不一样的;同样一件衣服,穿在不同人的身上,给人的知觉就不同。这些心理现象说明了知觉经验的相对性。二 知觉的特性(一)知觉的对象与背景(选择性)知觉过程即从背景中分离出对象的过程对象与背景相互转化与依赖知觉定式: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称为。对象与背景:达利的作品:贩卖奴隶市场与伏尔泰头像 (二)知觉中整体性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 整体优于个别(三)知觉的理解性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理解有助于直觉的整体性;理解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四)知觉的恒常性概念: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种类: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第二节 时空知觉一、形状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