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3279439 上传时间:2019-05-2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共性知识(一)基本概念感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或斗争的过程。 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 蠕虫、原虫)等感染人体而产生的疾病。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称为传染病。(二 )感染过程三因素感染在机体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过程,称为感染过程。构成感染过程需要三个条件,即病原体的致病性、机体的反应性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自然与社会)。1病原体的致病作用:传染过程中,病原体起重要作用,其致病作用取决于如下几方面。(1)数量:病原体入侵的数量是重要的致病

2、条件之一。侵入人体的病原体要有足够的数量,才能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引起感染。(2)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3)毒力:由毒素和其它毒力因子所组成。(4)变异:可因环境和遗传因素造成变异。2人体免疫应答作用:病原体感染多伴随免疫应答反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及转归起着重要作用,保护性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应答两种。变态反应属于后者。(1)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就有的,非针对某一特定抗原物质的免疫应答反应。主要表现为天然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因子作用等几方面的功能。(2)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具有特异性,有抵抗同一种微生物重复感染的作用,不能遗传。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

3、免疫两类。3外界环境的影响:外界环境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很大影响。它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1)自然因素:包括地理因素与气候因素。大部分虫媒传染病和某些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较明显的地区和季节性。(2)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行为、社会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预防普及等各方而。生活水平低、工作环境的卫生条件差,可致机体抗病能力低下,增加感染的机会。(三 )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在人出生后的一生中,发生无数次感染,每一次病原体侵入机体,都会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反应,在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中,可以出现五种不同程度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体侵入人体后

4、,在入侵部位被消灭,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组织细胞的吞噬及体液的溶菌作用等,或通过局部的免疫作用,病原体从呼吸道、肠道或泌尿道排出体外,不出现病理损害和疾病的临床表现。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仅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及生化改变。3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状态包括带菌、带病毒及带虫状态。这些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存在于于机体的一定部位,虽可有轻度的病理损害,但不出现疾病的临床症状。病原携带有两种状态,一是无症状携带,即客观上不易察觉的有或无轻微临床表现的携带状态;二是恢复期携带,亦称病后携带,一般临床症状

5、已消失,病理损伤得到恢复而病原体仍暂时或持续寄生与体内。由于携带者向外排出病原体,成为具有传染性的重要传染源。4潜伏性感染:是指人体内保留病原体,潜伏一定部位,不出现临床表现,病原体也不排出体外。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的体的某些部位,机体的免疫功能将病原体局限而不发病,但又不足以将其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引起显性感染。5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因而引起病理改变,并具有相应疾病的临床表现。(四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

6、等。2有传染性:是此类疾病的最主要特征。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有关。3具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流行性(散发、流行、大流行、暴发)、地区性、季节性、周期性、外来性、地方性。4免疫性:感染后(包括隐性或显性感染)可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产生特异性免疫,属于自动免疫。不同的传染病病后免疫状态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获得终身免疫,有的还可再次感染。可分为以下几种感染现象。(1)再感染: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2)重复感染:某种疾病在发病中,被同一种病原体再次侵袭

7、而感染。以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最为常见。(3)复发:发病过程已转入恢复期或接近痊愈,而该病原体再度出现并繁殖,原症状再度出现。以伤寒最为常见。(4)再燃:临床症状已缓解,但体温尚未正常而又复上升、症状略见加重者。常见于伤寒。(五 )传染病的临床特征1病程发展呈阶段性:按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可分为四期:(1)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一段时问,称潜伏期。不问传染病其潜伏期长短各异,短至数小时,长至数月乃至数年;同一种传染病,各病人的潜伏期长短也可不同。通常细菌潜伏期短于蠕虫病;细菌性食物中毒潜伏期短,短至数小时;狂犬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潜伏期可达数年。推算潜伏期对传

8、染病的诊断与检疫有重要意义。(2)前驱期:是潜伏期末至发病期前,出现某些临床表现的短暂时间,一般1 至 2 天,可呈现乏力、头痛、微热、皮疹等表现。多数传染病,看不到前驱期。(3)发病期 (症状明显期、极期) :是各传染病之特有症状和体征随病程进展陆续出现的时期。症状由轻到重,由少到多,逐渐或迅速达到高峰。(4)恢复期:是病原体完全或基本消灭、免疫力提高、病变修复、临床症状陆续消失的时期。其终局多数为痊愈,少数疾病可留有后遗症。以上患病阶段最终结局:1)临床痊愈;2)后遗症:如脊髓灰质炎可引起下肢残疾;3)复发:如疟疾、伤寒、痢疾;4)再燃:如伤寒等疾病;5)转为慢性感染:如病毒性肝炎、结核等

9、。2常见的临床表现:(1)发热;发热为传染病之共同表现,然而不同传染病其热度与热型又不尽相同。(2)皮疹:不同传染病有不同的疹型,包括斑疹、丘疹、斑丘疹、红斑疹、玫瑰疹、瘀点、疱疹、脓疱疹、荨麻疹等。各种传染病皮疹出现的时间、部位、出疹顺序、皮疹的数目等不完全相同。常见出疹性传染病有猩红热、麻疹、水痘、天花、斑疹伤寒、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3)全身表现:病原体及其毒素进入血循环乃至扩散全身,可出现四种形式的中毒症状。 1)毒血症:是指病原体在局部繁殖,所产生的内毒素与外毒素进入血循环,使全身出现中毒症状。2)菌血症:是指病原菌在感染部位生长繁殖,不断入血只作短暂停留

10、,并不出现明显中毒症状。3)败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不断侵入血液循环并继续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出现明显中毒症状及其它组织器官明显损伤的临床症状等。4)脓毒败血症:病原体由血流扩散,到达某一或几个组织器官内繁殖,使之损害,形成迁徙性化脓性病灶。(六)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人群易感性。缺少其中的任何_一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会发生,不可能造成流行。1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经过一定

11、的传播方式,到达与侵入新的易感者的过程,谓之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接触、昆虫媒介、性途径和血液途径等。3人群易感性: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七 )传染病的诊断对传染病必须在早期就能作出正确的诊断,正确诊断是及时隔离和采取有效治疗的基础,从而防止其扩散。1临床资料:包括详细询问病史及仔细的体格检查,加以综合分析。2流行病学资料:包括发病地区、发病季节、既往传染病情况、接触史、预防接种生;还包括年龄、籍贯、职业、流行地区旅居史等。3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1)三大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及便常规。(2)病原体检查:直接检查、病原体分离。(3)免疫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可

12、用已知抗原检查未知抗体,也可用已知抗体检查未知抗原。(4)分子生物学检测:检查病原体的核酸。(八 )传染病的治疗原则1一般及支持疗法:指不是针对病原而是对机体具有支持与保护的治疗。(1)隔离:根据传染病传染性的强弱、传播途径的不同和传染期的长短收住相应隔离病室。隔离分为严密隔离、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接触隔离及昆虫隔离等。隔离的同时要作好消毒工作(2)护理:病室保持安静清洁、空气流通新鲜,使病人保持良好的休息状态。良好的基础与临床护理是治疗的基础,加强体克、出血、昏迷、抽风、窒息、呼吸衰竭、循环障碍等专项特殊护理,对降低病死率、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3)饮食:保证一定热量的供应,

13、根据不同的病情给予流质、半流质、软食等,并补充各种维生素。对进食困难的病人需喂食、鼻饲或静脉补给必要的营养素。2病原或特效疗法:使用化学制剂、抗生素、抗病毒药、免疫血清等进行相应治疗,更快地控制病情及彻底治愈病人。3对症治疗:(1)降温:对高热病人可用头部放置冰袋、酒精擦浴、温水灌肠等物理疗法,亦可针刺合谷、曲池、大椎等穴位,超高热病人可用亚冬眠疗法,必要时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2)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高热、呕吐、腹泻、大汗、多尿等所致失水、失盐、酸中毒等,通过口服及静脉输注液体及时补充纠正。(3)镇静、止惊:因高热、脑缺氧、脑水肿、脑疝等发生的惊厥或抽风,应立即采用降温、给予镇静药物或

14、脱水剂等处理。(4)心功能不全:应给予强心药、改善血循环、纠正与解除引起心功能不全的诸因素。(5)微循环障碍: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调整血管舒缩功能。(6)呼吸衰竭:去除呼吸衰竭的原因,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呼吸兴奋药、人工呼吸器。4中西医结合治疗。5心理治疗。(九 )传染病的预防原则针对三环节l管理传染源:我国的法定管理的传染病甲类和乙类,强调必须报告、转诊和随访。(1)甲类传染病 (烈性传染病) :霍乱、鼠疫(强制管理 );(2)乙类传染病:麻疹等(严格管理,其中 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按甲类传染病处理);(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等(监测管理) 。2切断传播途径:根据传染

15、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防疫措施。3保护易感人群:进行特异性主动免疫及特异性被动免疫。(十 )传染病三级预防原则1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或初级预防,防患于未然。2二级预防:即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还强调早报告、早隔离。3三级预防:积极治疗,预防伤残;做好康复,随访。鼠 疫一、概述: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以鼠蚤为媒介传播,传染性极强,病死率高。我国将其列为甲类传染病之首。二、流行病学:1. 传染源:主要是鼠类和多种啮齿类动物,人间鼠疫的各型患者均可成为传染源,以肺鼠疫患者最为重要。2. 传播途径:(1) 经鼠蚤传播:通过“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2) 接触传播 (3

16、) 经空气飞沫传播3. 流行特征:(1) 自然疫源性:世界各地存在许多自然疫源地,鼠间感染长期持续存在,随时对人类构成威胁。(2) 明显的季节性:多发夏秋季节。(3) 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职业性:男性多于女性,青壮年为主,野外作业者是高危人群。三、临床表现:(一) 腺鼠疫:最常见的类型,除全身中毒症状外,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腹股沟淋巴结炎最多见。(二) 肺鼠疫:起病急骤,寒颤高热,发展迅速,具有严重中毒症状。(三) 败血症型鼠疫:此型最凶险,又称暴发型鼠疫。(四) 其它少见类型:如皮肤鼠疫、脑膜炎型鼠疫、眼鼠疫、肠鼠疫、扁桃体鼠疫等。四、诊断:(一) 流行病学史:起病前 10 日曾到过疫区或有

17、接触可疑动物或患者史。(二) 临床表现:有下列表现之一应高度怀疑鼠疫:1. 起病急骤,畏寒发热,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迅速衰竭。2. 咳嗽、胸痛、血性痰、呼吸急促、紫绀,症状严重而体征相对较轻。3. 急性淋巴结炎,发展迅速,因局部剧痛而采取强迫体位。(三) 实验室:是确定本病最重要的依据。从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痰中检出鼠疫杆菌,或血清学、分子生物学检测阳性。五、治疗原则:链霉素是首选。【思考题】1. 鼠疫的病原及传染源各是什么?传播途径有哪些?2. 鼠疫临床上分哪几型?最常见的是哪型?其临床特点如何?最凶险的是哪型?3. 鼠疫的诊断依据是什么?如何确诊?【选择题】1. 关于鼠疫下列概念正确

18、的是:A. 曾是甲类传染病,现已绝迹 B. 仍是甲类传染病,但可在 24h 之后报告C. 甲类传染病之首,应立即报告 D. 是乙类传染病,但应按甲类处理2. 人间鼠疫与鼠间鼠疫的关系是:A. 人间鼠疫与鼠间鼠疫无关 B. 人间鼠疫流行总是发生在鼠间鼠疫之后C. 鼠间鼠疫流行总是发生在人间鼠疫之后D. 人间鼠疫与鼠间鼠疫的流行几乎同时发生3. 关于鼠疫的流行病学特征下列概念正确的是A. 是外来性传染病,我国不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B. 由于家鼠也能传染,故没有季节性C. 人群大多易感,所以无性别年龄之分D. 夏秋季多发,男性、野外作业者多见4. 鼠疫杆菌的特点是:A. 革兰阴性杆菌,具有鞭毛和芽孢,

19、能运动B. 革兰阴性杆菌,只产生内毒素C. 抵抗力较强,既耐寒又耐热D. 革兰阴性杆菌,既产生内毒素又产生外毒素5. 关于腺鼠疫下列概念错误的是:A. 腺鼠疫淋巴结可以挤压尽早排脓B. 最常见的临床类型C. 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D. 腹股沟淋巴结炎最多见【答案】选择题:1.C 2. B 3. D 4. D 5. A霍乱一、概述: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也是我国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之一。二、流行病学:1.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2. 传播途径:(1)粪口途径传播 (2)生活接触传播 (3)苍蝇传播 (4)水 (5)食物3. 流行特征:我国发病季节一般在 5-11 月,

20、而流行高峰多在 7-10 月。三、临床表现:潜伏期 1-3 天,典型霍乱病程分为三期。(一)泻吐期 (二)脱水期 (三)反应恢复期:极少数病人尚未出现吐泻症状即发生循环衰竭而死亡,称为“暴发”或“干性霍乱” 。临床根据脱水程度将霍乱分为轻、中、重型临床表现 轻型 中型 重型脱水(体重) 5以下 5-10 10以上四、诊断与鉴别诊断(一) 疑似病例(符合下列之一者):1. 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泻,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 ,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2. 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

21、等) ,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它原因可查者。(二) 确诊病例(符合下列之一者):1. 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2. 霍乱流行期间疫区内,凡有典型症状,虽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它原因可查者;3. 在病原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的前后各 5 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轻型患者。六、治疗原则:预防脱水、治疗脱水、纠正电解质紊乱、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补液是治疗本病最关键的环节。七、出院标准:1. 临床症状消失 6 天,隔日粪便培养连续 3 次阴性,可解除隔离,出院。无细菌培养条件,隔离患者至症状消失 15 天。2. 陪护者与病人同时采便,二次阴性时与治愈病人同时出院。【思考题】1. 霍乱

22、的病原菌及传染源各是什么? 传播途径有哪些?2. 简述典型霍乱病程分几期? 霍乱患者的临床分型有几种?3. 简述霍乱的确诊标准?【选择题】1. 霍乱的潜伏期是: A.1-7 天 B.1-3 天 C.3-5 天 D.7-9 天2. 有极少数的霍乱病人尚未出现泻吐症状即发生循环衰竭而死亡,称为:A.轻型霍乱 B.中型霍乱 C.重症霍乱 D.“暴发型”或“干性”霍乱3. 霍乱在我国流行高峰时期多在: A.5-11 月 B.8-12 月 C.7-10 月 D.3-8 月4. 治疗霍乱患者在无细菌培养条件的情况下,多久可以解除隔离?A. 隔离患者至症状消失 6 天 B. 隔离患者至症状消失 3 天C.

23、隔离患者至症状消失 10 天 D. 隔离患者至症状消失 15 天5. 治疗霍乱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A. 补液 B. 补盐 C. 抗病毒治疗 D.使用抗菌药物【答案】选择题: 1.B 2.D 3.C 4.D 5.A艾滋病一、流行病学1. 传染源:感染 HIV 的人是唯一传染源,包括 AIDS 患者和无症状的 HIV 感染者。2. 传播途径:(1) 性传播 (2)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 (3)母婴传播二、临床表现:1. 急性期: 窗口期:从艾滋病病毒感染到血清艾滋病病毒抗体转阳这一段时间称为窗口期。2. 无症状期3. 持续淋巴结肿大期4. 临床期(艾滋病期)三、预防与控制: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1.

24、 防止被病人使用过的针头刺伤;2. 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和体液;3. 临床操作、处理污物时避免自己的伤口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4. 如不慎刺伤划伤,应立即用清水清洗伤口,轻挤伤口,用碘酒、酒精消毒,并咨询专业医生,进行后续处理。【思考题】1. 艾滋病期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哪些?2. 怎样进行艾滋病的预防?【选择题】1. 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哪个系统?A.神经系统 B.肌肉系统 C.骨骼系统 D.免疫系统2. 在我国最常见的艾滋病传播途径是:A.性传播 B.静脉吸毒 C.输血 D.母婴传播3. 感染 HIV 后到体内出现 HIV 抗体的这段时间称为:A.窗口期 B.持续淋巴结肿大期 C.艾滋

25、病期 D.急性期4. 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防护方法有:A. 防止污染过的针头刺伤 B.避免接触病人的体液 C.一旦刺伤立即清洗,碘酒消毒 D.以上都是【答案】选择题:1.D 2.B 3.A 4.D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一、概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特指由新的冠状病毒引起,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 SARS 属于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者是最主要传染源,发生呼吸衰竭时传染性最强。(二)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飞沫传播和近距离接触传播。三、临床表现:(一)潜伏期:在两周之内,通常为 2-10 天。(二)临床症状:1. 发热及相关症状:体温一般高于 38,常呈持续性高热,可伴有畏寒、肌肉酸痛、关节酸痛、头痛、乏力。2. 呼吸系统症状: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可有胸闷,严重者逐渐出现呼吸困难。3. 全身中毒症状: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重症患者可发生肝、肾、心等脏器受累的表现。四、影像学:(一)磨玻璃密度影(二)肺实变影五、医学观察病例:近 2 周内有与 SARS 患者或疑似 SARS 患者接触史,但无临床表现者,应在自接触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