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生2015考试资料.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282519 上传时间:2019-05-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9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生2015考试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病生2015考试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病生2015考试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病生2015考试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病生2015考试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低渗性脱水(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特点:失钠失水,血钠 失钠,血浆 Na+150mmol/L,渗透压310mOsm/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为高渗性脱水。1、原因和机制(1)饮水不足:( 昏迷、极度衰竭的病人;( 口腔、咽喉、食道疾患;( 水源断绝。(2)失水过多: (经肺(癔病和代谢性酸中毒等引起的过度通气)和皮肤(高热、大量出汗、甲亢等)不感性蒸发增多;(经肾丢失:尿崩症(丢失低渗液(经皮肤、经消化道)。2、病理生理变化主要环节: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1)细胞外液含量减少因失水多于失钠,所以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刺激渗透压感受器ADH 释放 ,尿量 或无尿,尿比重升高

2、;(2)口渴:细胞外液高渗,通过渗透压感受器刺激中枢。(3)细胞内液向细胞外转移;高渗性脱水时,细胞内外液都减少,但以细胞内液丢失为主,出现细胞脱水。早期轻症患者,由于血容量 不明显,醛固酮不 ,尿钠 ;(4)细胞脱水可引起代谢障碍:酸中毒、氮质血症、脱水热;脑细胞脱水出现功能障碍(5)血液浓缩:血容量下降,反射性引起醛固酮增多。3、防治原则: 补水为主,给予适量含钠液、并适当补钾。等渗性脱水(低容量性正常钠血症)2特点:水、钠呈比例丢失,血钠 140150mmol/l, 渗透压 280310mOsm/l1、原因和机制:等渗体液丢失,在短期内均属等渗性脱水2、病理生理变化(1)因首先丢失细胞外

3、液,且细胞外液渗透压正常,对细胞内液影响不大。(2)循环血量 ,Ald 和 ADH 分泌;兼有低渗性、高渗性脱水的临床表现。如不予处理,通过皮肤、肺不断蒸发 高渗性脱水;如果仅补水,未补钠, 低渗性脱水3、防治原则: 葡萄糖盐水水中毒(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特点是血容量和血钠均增高。1、原因和机制:主要是盐摄入过多或盐中毒。(1)医源性盐摄入过多(2)原发性钠潴留:原醛患者及 Cushing 综合征患者,由于醛固酮的持续超常分泌,导致远曲小管对 Na+和水的重吸收增加。2、对机体的影响:细胞外液高渗,导致液体自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导致细胞脱水。3、防治原则:防治原发病、肾功能正常者可用强效利尿剂除

4、去过量的钠;肾功能低下或对利尿剂反应差者,用高渗葡萄糖液进行腹膜透析。水肿(高容量性正常钠血症)发病机制 (Mechanisms) 正常人组织间液量相对恒定,依赖于体内外液体交换和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水肿的本质是组织间液过多,即以上平衡失调。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组织液的生成大于回流)血浆和组织间隙之间体液的平衡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有效流体静压:毛细血管血压 - 组织间静水压(促使血管内液体向外滤出的力量)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 组织间胶体渗透压(促使组织间隙液体回到毛细血管内的力量)淋巴回流:回流组织液十分之一(1)毛细血管血压血高(2)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血浆胶体渗透

5、压取决于血浆白蛋白含量(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如炎症时、炎症介质组胺、激肽使微血管壁内皮细胞微丝收缩,内皮细胞变形,细胞间隙增大;缺氧、酸中毒可使微血管基底膜受损等。(4)淋巴回流受阻:某些病理条件下,淋巴干道堵塞,淋巴回流受阻,不仅组织间液增多,水肿液蛋白含量增加,称为淋巴性水肿。如:丝虫病时,主要淋巴道被成虫堵塞、引起下肢阴囊慢性水肿。乳癌根治术清扫腋窝淋巴结引起前臂水肿。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钠水潴留)正常人钠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故体液量维持恒定。钠水排出主要通过肾脏,所以钠水潴留基本机制是肾脏调节功能障碍。正常经肾小球滤过的钠,水若为 100% ,最终排出只占总

6、量的 0.5-1% ,其中 99-99.5% 被肾小管重吸收、近曲小管主动吸收 60-70%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水重吸收受激素调节、维持以上状态为球管平衡,肾脏调节障碍即球管失平衡。 (1)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广泛的肾小球病变;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减少(2)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心房钠尿肽分泌减少;肾小球滤过分数(FF)增加(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醛固酮含量增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全身性水肿分布特点:不同原因引起的水肿,水肿开始出现的部位不同:心性水肿首先出现在低垂部位,肾性水肿最先出现在眼睑、面部;肝性水肿多见腹水。分布特点与重力效应,组织结构的疏密度及局部血流动力学等因素有

7、关。原因:全身性水肿多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性水肿)、肾病综合症和肾炎(肾性水肿)以及肝脏疾病(肝性水肿),也见于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性水肿)和某些内分泌疾病。局部性水肿常见于器官组织的局3部炎症(炎性水肿),静脉阻塞及淋巴管阻塞(淋巴性水肿)等情况。低钾血症1、原因和机制(1)钾摄入不足(2)钾丢失过多:这是缺钾和低钾血症最主要的病因,分两类。1)经肾的过度丢失:排钾型利尿剂:机制引起远端流速增加、利尿后容量减少引起的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利尿引起的氯缺失,此时远端肾单位泌钾增多。肾小管性酸中毒:分 I、II 型。I 型为远曲小管性酸中毒: 集合管质子泵异常,导致 H+排泄和 K+重吸收障碍。II

8、 型为近曲小管性酸中毒:近曲小管重吸收 K+受阻。若再合并其他物质的重吸收障碍,则称为 Fanconi 综合征。盐皮质激素过多:见于原发和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镁缺失:缺镁和缺钾常合并发生。缺镁影响 Na+-K+-ATP 酶活性。可导致在正常血钾浓度下出现细胞内缺钾。另外还影响髓袢升支的重吸收钾功能。2)肾外途径的过度失钾:胃肠道大量丢失消化液(腹泻、呕吐、胃肠减压等),消化液内富含钾;另外,丢失消化液引起容量缺失导致继发性醛固酮增多也促进肾排钾。经皮肤:在过量发汗时,可大量失钾。(3)钾的跨细胞分布异常:此类原因通常只引起低钾血症而不引起缺钾。通过对钾跨细胞转移的影响因素起作用:碱中毒;某些药

9、物 受体激动剂(肾上腺素、舒喘灵、外源性胰岛素);阻滞钾通道:某些毒物(钡中毒、粗制棉籽油中毒主要为棉酚);低钾性周期性麻痹:骨骼肌膜上电压依赖型钙通道的基因位点突变。甲状腺毒症:甲状腺素过度激活 Na+-K+泵,使细胞摄钾过多所致。2、对机体的影响:低钾血症和缺钾对机体的主要影响与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1)导致膜电位的异常:1)对心肌的影响: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兴奋性升高,传导性下降,自律性升高,收缩性变化(急性低钾血症,收缩性升高;严重缺钾时,从而收缩性降低)。心电图的表现:波低平、波增高、ST 段下移、心率增快和异位心律、QRS 波增宽。心肌功能损害表现:心律失常、对洋地黄类强心药物

10、毒性的敏感性增高2)对神经肌肉的影响:骨骼肌:血清钾低于 3mmol/L 时,出现松弛无力;低于 2.65mmol/L 时,出现麻痹。超极化阻滞由于K+e 减小,使得 Em 负值增大,即出现超极化,Em 至 Et 间的距离增大,兴奋性降低。胃肠道平滑肌:胃肠道运动功能减退,血清钾低于 2.5mmol/L 时,出现麻痹性肠梗阻。(2)导致细胞代谢障碍1)骨骼肌损害:低于 3mmol/L 时,出现血清肌磷酸激酶活性升高,提示肌细胞损伤。低于2mmol/L时,出现横纹肌溶解。机制:缺钾导致舒血管反应丧失,造成肌肉缺血。2)肾损害:主要表现在髓质集合管。长期可出现间质性肾炎表现,功能上主要损害表现为尿

11、浓缩功能的障碍,出现多尿。集合小管对 ADH 缺乏反应。(3)对酸碱平衡的影响:易诱发代谢性碱中毒机制是低钾血症 H+向细胞内转移;肾脏在缺钾时排4H+增多,反常性酸性尿高钾血症:血钾浓度5.5mmol/L。1、原因和机制:钾摄入过高、排泄受阻和跨细胞分布异常。(1)肾排钾障碍:1)肾功能衰竭:见于急性肾衰少尿期、慢性肾衰末期或因失血、休克等血压显著下降。钾滤出受阻。2)盐皮质激素缺乏 3)长期应用潴钾利尿剂(2)钾的跨细胞分布异常1)酸中毒:钾外移。高氯性代酸明显。2)高血糖合并胰岛素分泌不足:3)药物: 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等中毒干扰 Na+-K+泵,妨碍细胞摄钾。肌松剂氯化琥珀胆碱增大骨骼

12、肌膜 K+通透性,钾外漏增多。4)组织分解 5)缺氧 6)高钾性周期性麻痹:遗传性疾病。(3)摄钾过多:少见。(4)假性高钾血症:指测得的血清钾浓度增高而实际的在体内血浆钾或血清钾浓度并未增高的情况。常见的原因是:采集血样时发生溶血,红细胞内 K+大量释放,但肉眼很容易发现血清带红色。另外血小板或者白细胞超过一定数量时,也可出现血清钾的增多。2、对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因膜电位异常引发的障碍,典型表现在心肌和骨骼肌。(1)对心肌的影响1)心肌生理特性的变化心肌兴奋性改变:随 K+浓度升高,出现兴奋性先升高,后下降的现象(快 Na+通道的关闭)去极化阻滞;传导性下降:Em,0 相去极化速度下降,

13、传导性降低;自律性下降:细胞外高钾使膜对K+通透性增强,因此 4 相的 K+外向电流增大,延缓了 4 相的净内向电流的自动除极化效应,自律性下降;收缩性下降:细胞外高钾干扰了 Ca2+内流,导致心肌收缩性下降。2)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心电图表现:3)功能损害的具体表现:主要是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2)对骨骼肌的影响:骨骼肌的兴奋性同心肌一样,随着血钾浓度的逐步升高,先升高后降低,表现为肢体的刺痛、感觉异常及肌无力。(3)对酸碱平衡的影响:反常性碱性尿代谢性酸中毒特征:血浆 HCO3 原发性减少1. 原因与机制:基本机制:固定酸过多(储酸)和/或 HCO3 丢失过多(失碱)AG型代酸:血固定酸 消耗

14、 HCO3-固定酸产生: 固定酸排出:乳酸:缺氧、严重肝疾患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当 GFR正常的 25%,泌 H+减少肾小管性酸中毒(RTA): RTA-(远端): 泌 H+;RTA-(近端): 重吸收 HCO3-碳酸酐酶抑制剂:抑制小管细胞 CA 活性, 重吸收 HCO3- 含氯的成酸性药物中毒 高钾血症2、机体的代偿 (1)血液的缓冲: HHCO3H2CO3 CO2H2O SB、AB 、BB 、BE 下降 5(2) 肺的代偿调节(此时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代酸患者一般均有典型呼吸深快症状,PaCO2 继发。(3)细胞缓冲:H+-K+交换(4)肾脏的代偿 酸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碳酸酐

15、酶和谷氨酰胺酶活性增强。表现为肾小管泌H、NH3 增多,重吸收 NaHCO3 增加,补充血浆的 NaHCO3;但肾功能障碍引起的代酸,肾脏不能发挥代偿作用。代偿是保持酸碱内稳的重要机理。因此,当肺或肾的生理功能异常时,除本身可引起原发性酸碱失衡外,还影响到代偿调节,这在分析酸碱失衡时务必注意。3、对机体的影响 1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障碍 表现:意识障碍,乏力、知觉迟钝等。 机制:酸中毒时抑制性神经介质 氨基丁酸生成;生物氧化酶类受到抑制,ATP 生成减少,脑组织能量不足。2. 心血管系统机能障碍: (1)心律失常: (2)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H+增多竞争性抑制 Ca2+与心肌肌钙蛋白结合,从而抑制

16、心肌的兴奋-收缩耦联,降低心肌收缩性;H+影响 Ca2+内流;H+影响心肌细胞肌浆网释放 Ca2+ (3)血管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 , 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尤 3、骨骼系统改变:慢性代酸时骨骼钙盐分解以缓冲酸.,在小儿可引起纤维性骨炎和肾性佝偻病,在成人可导致骨软化症。 Ca3(PO4)2+ H Ca2+H 2PO4呼吸性酸中毒 (respiratory acidosis ) 血浆H2CO3原发性增高,引起 PH 值下降。 (1)原因和发生机制1、CO2 排出障碍 (1)呼吸道阻塞:喉头痉挛和水肿等常造成急性呼吸性酸中毒;而 COPD,支气管哮喘等则造成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2)呼吸肌麻

17、痹 (3)呼吸中枢抑制 (4)胸廓病变 (5)肺部疾患:心源性急性肺水肿、重度肺气肿等。2、CO2 吸入过多:较为少见(二)机体代偿 1. 细胞内外离子的交换和细胞内缓冲-是急性呼吸性酸中毒主要代偿方式,血红蛋白系统是呼吸性酸中毒时较重要的缓冲体系。 (1)血浆碳酸升高 (2)CO2 迅速弥散入红细胞:维持 HCO3-/ H2CO3 比例。 2肾脏代偿-是慢性呼吸性酸中毒主要代偿措施。 慢性呼酸指 24h 以上的 CO2 潴留,这时肾脏的代偿已经启动,而且潜力很大,通过排 H+,重吸收HCO3的能力增强,使 NaHCO3/ H2CO3 的比值维持 20:1,PH 在正常范围。(三)对机体的影响

18、: 比代谢性酸中毒更严重,除了H+以外,还有 PaCO2 引起的障碍。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典型表现为肺性脑病。 (1)CO2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严重失代偿可出现“CO2”麻醉,肺性脑病。 (2)CO2 使脑血管扩张:常引起持续性的头痛,尤以夜间和晨起时为甚。 高浓度的 CO2 既能直接作用使脑血管扩张,又能刺激血管运动中枢,间接引起血管收缩,且强度大于直接的扩血管作用;但是由于脑血管壁上并无 受体,故 CO2 潴留引起脑血管舒张。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CO2 易进入细胞,使细胞内 pH 严重降低;(2)更易发生高钾血症; 从而可导致心律失常。呼吸性酸中毒血气分析的参数变化如下

19、: PaCO2 增高,pH 降低。通过肾脏代偿后,代谢性指标继发性升高,AB、SB、BB 、ABSB,BE 正值增大。6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 )血浆中HCO3-原发性增高,引起 PH 升高。(一)原因机制 1氢离子丢失过多 H+是 H2CO3 解离生成的,丢失 H+必然有 HCO3-的增加,引起代碱。 (1)经胃丢失 : 胃酸大量丢失的同时失钾、 失氯。剧烈呕吐,使胃腔内 HCl 丢失,来自胃壁、肠液和胰腺的 HCO3-,得不到 H+的中和而被吸收入血,造成血浆 HCO3-升高,发生代谢性碱中毒。 (2)经肾丢失:主要由于醛固酮过多(易造成低钾性碱中毒)或过量使

20、用利尿剂(易造成低氯性碱中毒)引起。2碱性物质输入过多 (1)输入 NaHCO3、口服 NaHCO3 ; (2)大量输入库存血; 3低钾:低钾血症时细胞内 K+向胞外转移,同时 H+向胞内移动,可发生代谢性碱中毒。一般代谢性碱中毒尿液呈碱性,但在低钾性碱中毒时,由于肾泌 H+增多,尿液反而呈酸性。4. 低氯(二)机体的代偿1、血液的缓冲和细胞内外离子交换的缓冲:H+浓度降低,OH-浓度升高,可被缓冲系统中的弱酸所缓冲,使 HCO3-浓度升高;另外,H+从细胞内逸出,而细胞外液 K+进入胞内,造成低钾血症。 2、肺的代偿调节:反映较快,数分钟后即可出现,24 小时达到最大效应。原因:H+浓度降低

21、,呼吸中枢受抑制,呼吸变浅变慢,肺泡通气量下降,PaCO2 继发性升高。这种代偿很有限,很少能够达到完全代偿。PaCO2 继发性上升的代偿极限是 55mmHg。 3、肾的代偿调节:发挥作用较晚,血浆 H+减少和 pH 升高使肾小管上皮的碳酸酐酶和谷氨酰胺酶活性受到抑制,故泌 H+和泌 NH4-减少,HCO3-重吸收减少。这种代偿的最大极限往往要 3-5 天,所以急性代碱时不起主要作用。 应注意的是在缺氯、缺钾和醛固酮分泌增多所致的代碱,因肾分泌 H+增多,所以尿呈酸性。 代谢性碱中毒血气分析参数变化:pH 升高,AB、SB、BB 均升高,ABSB,BE 正值加大。PaCO2 可继发性增高。(三

22、)对机体的影响 1、对神经肌肉:腱反射亢进、面部和肢体肌肉抽动,手足抽搐。由于血 pH 值升高,游离钙减少。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表现: 烦躁不安、精神错乱、谵妄等。 因 氨基丁酸减少,出现兴奋症状,氧离曲线左移,HbO2 不易释放氧,脑缺氧所致。 3、低钾血症防治原发病,血 Cl低补 Cl,缺钾补钾。有部分代碱给生理盐水治疗。因生理盐水 pH7.0,含Cl154mmol/l,提高血 Cl,促进 HCO3排出。呼吸性碱中毒(respiratory alkalosis) 血浆中H2CO3原发性降低,引起 PH 升高。 (一)原因 :任何引起通气量增加的过程可引起呼碱。 1呼吸中枢受刺激或精神

23、性障碍 中枢疾患:脑血管障碍等。癔病可以引起精神性通气过度。 药物:水杨酸、氨可直接兴奋呼吸中枢导致通气增强。 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也是引起过度通气的常见原因。 2肺疾患、低氧血症 3、机体代谢旺盛:高热、甲亢等。 4人工呼吸机使用不当,通气量过大7(二)代偿调节 1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缓冲:急性呼碱 2肾脏代偿:慢性呼碱 呼吸性碱中毒的血气分析指标: PaCO2 下降、pH 值升高,AB Hb-O2 HbCO 导致氧离曲线左移高铁 Hb 血症:亚硝酸盐、过氯酸盐、磺胺;HbM 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肠源性紫绀”(咖啡色)Fe3+不能携氧 Fe2+-O2 不能解离贫血 苍白CO 中毒 樱

24、桃红色高铁 Hb 血症 深咖啡色Hb 与氧亲和力 鲜红色循环性缺氧 circulatory hypoxia特征:组织血流 缺血性缺氧 淤血性缺氧1. 原因与机制8(1) 全身血循障碍:休克、心衰(2) 局部血循障碍:栓塞、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组织性缺氧 histogenous hypoxia特征:细胞利用氧障碍1. 原因与机制(1) 组织中毒:氰化物、硫化物、砷、甲醇、巴比妥盐2.缺氧机制:组织用氧障碍应激9(1)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防御意义(1)心率 ,心收缩力 、心输出量 、BP ,组织的血液供应 。(2)糖原、脂肪分解 ,能量产生增加。(3)血液重新分布,保证心、脑、骨骼肌的血供

25、。(4)支气管扩张,提供更多的氧气。(5)促进多种激素,如 ACTH、胰高血糖素、生长素等的分泌。但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中枢效应:引起兴奋、警觉、紧张及焦虑反应。外周效应: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epinephrine)浓度迅速升高,可高达几倍,甚至几十倍。不利影响(1)(腹腔)小血管的持续收缩,导致组织缺血、缺氧 可诱发应激性溃疡。(2)外周小血管的持续收缩BP 升高,可发生应激性高血压。(3)血小板数目 ,黏附聚集 血液黏度 易于形成血栓。(4)代谢率 、能量消耗 :如心肌耗氧量 。(5)促进脂质过氧化损伤生物膜。(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 )兴奋 应激GC机体抵抗力。应激

26、时,血浆 GC 的水平迅速增高。切除双侧肾上腺后,动物对有害刺激的抵抗能力明显降低。积极作用 消极影响促进蛋白质的分解和糖异生、升血糖 蛋白质分解过多,造成负氮平衡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 ) 抑制免疫功能稳定溶酶体膜,减轻组织损伤 抑制组织再生抑制炎症介质的生成、减 轻炎症反应 抑制生长激素分泌,生长发育延缓抑制性腺轴(三)其他激素 APP(急性期反应蛋白)生物学功能1.醛固酮、抗利尿激素:促进水钠的重吸收; 抑制蛋白酶活性,避免组织过度损伤102.-内啡肽:很强的镇痛作用; 参与凝血与纤溶3.生长激素(急性,慢性); 抗感染、抗损伤4.胰高血糖素; 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5

27、.胰岛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应激性高血糖。 结合运输功能当细胞处于不利环境(低氧、冷、热、营养物资缺乏等)和遇到有害刺激(氧自由基、射线、化疗药物等)时所产生的防御或适应性反应称为细胞应激(cellular stress)。热休克反应(heat shock response):是指生物体在热刺激或其他应激原作用下所表现出的以基因表达改变和热休克蛋白生成增多为特征的反应。也称热应激。热休克可以激活转录因子热休克因子(heat shock factor,HSF),诱导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的生成。此外低氧、缺血、活性氧、基因毒物质、ATP 缺乏、以及感染等也

28、可快速诱导HSP 的生成。 功能 作为分子伴侣( molecular chaperone):(1)帮助新合成蛋白质正确的折叠和运输;(2)促进变性蛋白的复性,防止它们的凝聚;(3)当蛋白质损伤严重不能复性时,协助蛋白酶系统对它们进行降解。应激性疾病:应激起主要致病作用。应激相关疾病(stress related diseases):应激在其发生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或诱因。物质代谢的变化高代谢率 应激时心血管功能改变和异常 消化道功能的改变和应激性溃疡免疫功能的改变和异常 内分泌和生殖系统异常DIC基本特点是:致病因子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微循环广泛微血栓形成;微血

29、栓形成-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溶功能增强 出血明显出现、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 一、原因和发病机制 原因: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其次为恶性肿瘤。产科意外、大手术和创伤也常见。 主要机制:1 组织因子的释放;2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抗凝功能失调;3 血细胞的破坏和血小板激活;4 某些促凝物质的入血。二、影响 DIC 发生发展的因素1、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可促进 DIC 发生。例如全身性 Shwartzman 反应,由于第一次注入小剂量内毒素,使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封闭,第二次注入内毒素则易引起 DIC。2、肝功能严重障碍:主要的抗凝物质在肝脏合成。 3、血液高凝状

30、态:妊娠 3 周开始孕妇血液中血小板及凝血因子逐渐增多,而 AT-、tPA、uPA 降低。胎盘产生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增多。酸中毒也是原因。 4、微循环障碍:休克导致的微循环障碍。红细胞聚集、血小板聚集,以及酸中毒及内皮损伤都有利于 DIC的发生。另外,临床上不当使用纤溶抑制剂,过度抑制纤溶,而导致高凝。分期 :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DIC 的功能代谢变化 主要表现以出血和微血管中微血栓的形成最为突出。1、出血:常常是 DIC 最初的表现。 机制: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纤溶系统激活;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形成。 FDP 片段的检查中最有意义的是“3P”试验和 D-二聚体检查。“3P”试验:也叫鱼精蛋白副凝试验,DIC 患者阳性。方法:将鱼精蛋白加入患者血浆后,可与 FDP 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