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 国 传 统 节 日 读 后 感天津市武清区河西务镇初级中学七年二班宁可中 国 传 统 节 日 读 后 感传统节日的形成是历史的积淀过程,许多现代流行的节日是古代先民们社会生活的活化石。中国传统节日,有多个被确定为国家法定节日,全民放假表示遵行和庆贺。这对于全国人民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中国传统节日这本书从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这几个传统节日说起,通过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与演变的历史描述。阐述一个潜移默化、节奏缓慢的发展过程,渗透入历代人们生活方式的细微末节,表现着一定时期人们的心理
2、特征和价值观念,帮助我们增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西方节日传入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西方节日而慢慢把我们的传统节日淡忘。五月初五的端午节,还有多少人在吃粽子,九九重阳节,又有多少人提起。辉煌灿烂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与传统节日,我们都应该好好的保护并发扬下去,这是一个文化的传承,这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传说。比如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 年”的怪兽,异常凶猛。“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人们上山避难,从村外
3、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封窗锁门,收拾行装,准备逃往深山。一位老婆婆也劝老人上山,但那老人却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只见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 “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 “年”最怕红色、火光和响声。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村民们都看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
4、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是我们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团聚的日子,在外的人们都会赶回家与家人一起过年,家家户户贴上对联,放鞭炮,送祝福,一片喜气洋洋。除春节外,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也是中国很重要的节日,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在这天,人们吃粽子,划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
5、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他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 278 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 “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为怕饭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我们的传统节日还有很多很多,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集的过程,它反映了民族的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信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所以我们有责任保护并发扬我们的传统节日,让中华文化、传统节日,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