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291082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29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第一章一、名词解释 1样板戏:在将政治上的异己力量和文化思想上的传统因素全部清除之后,江青等人宣布“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开始,并极力推行一系列为其政治斗争服务的高度政治化、概念化的文艺创作,使整个“文革”期间公开出版的文学在总体上呈现荒芜、枯竭和畸形发展的局面,自“文革”开始到 70 年代初, “革命样板戏”是官方提倡最力、影响最大的文艺作品。其实,京剧现代戏的提倡开始于“文革”前的 50 年代中期,60 年代初起更多地与所谓“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关联,便在江青的直接干预下开始了样板化的过程,1964 年文化部在北京举办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汇集了全国 19 个省市

2、 28 个剧团的 37 个剧目,其中好些戏就是后来“革命样板戏”依据改编的原本。 “革命样板戏”的正式命名是发表于 1966 年 12 月 26 日人民日报的一篇题为贯彻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的文章,它首次将京剧现代戏沙家浜 、 红灯记 、 智取威虎山 、 海港 、 奇袭白虎团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 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现代样板作品”.之后又出现了京剧龙江颂 、 红色娘子军 、 平原作战等第二批“样板戏” ,到 1975“文革”接近尾声时, “样板戏”的数目增加到 18 个,其中京剧 11 个。在这个打倒了所有中外传统的时代里,它们便是数量不多的公开

3、文学作品中的“样板” ,它们以舞台表演、电影播放、电台广播和语言文字等国家控制的传播渠道,被强行在全民中推行,至少在公开的层面上,它们已经成为文革时代精神生活的象征。在样板戏的推行过程中,还形成了“三突出” 、 “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创作观念,这些“理论”的强行推行给文革期间和文革后很长时间内的中国文学创作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2寻根文学: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 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 寻根文学“ 。1985 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 文学的“根“中声明:“ 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

4、 ,他提出应该 “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从作家选取的某个地域做为切入文化层面基点的角度来分析,可以把“寻根文学“ 划分为“ 城市文化寻根 “和“乡野文化寻根“两个大范围。代表作家有阿城、张承志、韩少功等。3、写实主义: 这是一个在艺术创作尤其是绘画、雕塑和文学、戏剧中

5、常用的概念,更狭义的讲,属于造型艺术尤其是绘画和雕塑的范畴。 无论是面对真实存在的物体,还是想象出来的对象,绘画者总是在描述一个真实存在的物质而不是抽象的符号。这样的创作往往被统称为写实。遵循这样的创作原则和方法,就叫写实主义。与写实主义(或者大致可称为具象主义)相对的概念是抽象主义。 4、七月诗派: 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很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的文艺期刊七月而得名。它横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是我国新文学史上存在最久的一个诗歌流派。 1937 年 9 月 11 日,胡风主编的七月文学周刊在上海创刊。取名“七月” ,编者是要让读者不要忘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七月,立志把宣传和鼓

6、动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作为这个刊物的光荣使命。以后,胡风先后主编了七月周刊(上海) 、 七月半月刊(武汉) 、 七月月刊(重庆) 、 希望月刊(重庆上海) ,并主编了七月诗丛 、 七月文丛和七月新丛三套丛书。从广义上说,凡是在这些刊物和丛书上发表过诗作的作者,都可称为“七月诗派”的诗人。 5、九叶诗派: 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末期产生的诗歌流派,他们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有更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的灾难。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这是特别注重是个本身价值的一群,如其代表诗人辛迪所说“我的是宁愿让一个读者读一千遍,也不愿让一千个读者只读一遍”他们要求坚持文学的本身价值和独立传统,在艺术和现实之间

7、求得平衡;他们还追求个人与时代的融合,主张必须以血肉的感情书写思想的探索,首先是思想自己,思想希冀与一切社会历史生活的严肃关联,既要有凝聚的沉潜德育深切的个人投掷,又要有全局的把握和超人的目光。; 6、朦胧诗派: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 “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

8、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 “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7、 伤痕文学:经历了十年浩劫,人们的身体和心灵大多备受创痛,左倾教条主义仍然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头脑,短篇小说的描写就受到了各种框框的限制。1977 年 11 月,刘心武发表了短篇小说班主任 ,拉开了回顾历史伤痕的序幕。至于这种对文革苦难的揭露真正成为一种潮流,则是以 1978 年 8 月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发表在文汇报上为标志的,形成了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 伤

9、痕文学“ 思潮。 “伤痕文学“多讲述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引发人们对十年动乱的思考,多用个人品质善恶解释历史现象。作家、包括整个社会的躁动与激愤、控诉与哀怨,形成这种文学的主要特征。巧合、误会化手法都是这些作品的情节构2思方式。伤痕文学为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解放人的思想,立下了非常大的功绩。8、 新历史小说:1987 年前后,对 “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对传统历史的重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 “。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 的工具,而

10、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 “新历史小说 “。这些“新历史主义小说 “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现实急剧变动,许多作家难以把握生活脉搏,因而选择历史题材来填补写作的空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新一代作家对“真实性“ 的重新界定及力图重新认识以往正统历史的的执着态度。同时,“ 新历史小说“ 中解构传统历史的大胆,无疑也证明了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政治氛围、文学氛围的宽松。“新历史小说 “的题材涉及多方面,如展现旧时代女性命运的 妻妾成群 、 红

11、粉 、 你是一条河 ;描写各类人在战争中生存状态的迷舟 、 月色狰狞 、 红高梁 、 军歌 、 国殇 ;探讨人生存价值与目的的棋道 、 鲜血梅花 ;展现一个家族历史的家族 、 纪实与虚构 、 丰乳肥臀 、 许三观卖血记 ;也有像苏童的新天仙配 、池莉的以当代为背景的历史掌故这样直接针对、解构历史的作品。9、先锋小说: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是直到 80 年代中叶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可以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稍晚于他们也被人们看作是先锋小说家的有格非、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人。到 90 年代初,

12、当初被人们看作是先锋的作家们纷纷降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为一般读者接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这标志了 80 年代中期以来的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与生存探索这三个层次上的推进,对以后文学创作的影响大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作者:王蒙,著有中国短篇小 说集深的湖 、 杂色和长篇小说青春万岁 、 活动变人形等。1简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主题思想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发表于 1956 年,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

13、的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揭露和描写了多种类型的官僚主义主义。北京市某区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李宗秦是个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僚主义者。区委组织部第一副部长刘世吾是一个革命热情衰退,似乎看透了一切,对错误采取冷漠麻木态度的官僚主义主义者。区委组织部工厂建党组组长韩常新是个浅薄的官僚主义者。麻袋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王清泉是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作风简单粗暴的官僚主义者。以揭露共产党干部的官僚主义为主题的作品,建国后一段时间里几乎是空白。这篇作品是较早的,有突破“禁区”的意义。作品描写党中央所在地首都北京某区委的领导,这是较高层次的党的机构和干部。艺术描写也较成功,因而在文坛和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2分析刘世

14、吾形象及其意义刘世吾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他有一定的革命经历,工作能力很强, “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 ”但是,他对损害党和人民得益的错误、缺点,却麻木不仁。他的口头禅“就么回事” ,表现了他看透一切、极端冷漠、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作品的深刻之处,还在于揭示了刘世吾的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刘世吾年轻时也曾充满革命热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涉世的深入,阅历、经验的丰富,如何永远保持年轻时的单纯、热情、朝气,这是刘世吾形象的另一方面的典型意义,也是作品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刘世吾形象 1、不是一眼就看出的官僚主义 革命经历丰富 有文化、理论水平、经验智慧、下决心就能做好工作 工作忙但主次分

15、明 作风正派 林震尖锐的批评 好干部 平易近人2、 、人生、工作态度 革命热情衰退、看透一切 “ 就那么回事 ” 对错误冷漠、麻木的态度3、有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 成绩是基本的,缺点是前进中的缺点我们伟大的事业正是由这些有缺点的组织和党员完成的4、曾经有过 “我是多么热情、多么年轻啊! ”三、刘世吾形象的意义 1、似是而非的理论形象表现 揭露官僚主义的深度 具有相当深刻和普遍的意义2、曾经有过 提出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经验的增多,如何永远保持年轻人的单纯、热情和朝气3简析林震的性格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3林震是一个有理想、有朝气、富于原则性和正义感的青年党员干部。他满怀热情地踏入社

16、会,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复杂现象,他感到困惑,并引发了他的思考和斗争。林震在作品中还有结构上的作用。作品是以林震到组织部后的所见所闻所经历所遭遇为结构线索的;是以他为视角,通过他的眼光,刻画了一系列官僚主义者,尤其是塑造了颇有深度的刘世吾的形象。四、林震的性格特点及其作品作用 1、特征 有理想、有朝气、富有原则性和正义感的青年2、作用 具有重要的性格意义 具有结构上的作用 A、以林震在组织部的所见所闻为线索(结构线索) B、以林震为视角,刻画系列官僚主义者形象4分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塑造人物的对比手法小说塑造人物运用对比手法,在人物间形成多种对比。对比突出了各人的性格特征,显示了丰富多样的性格

17、,加深和扩大了作品的主题意蕴。林震和刘世吾构成性格对比。林震、赵慧文、刘世吾构成连锁对比。刘世吾和韩常新、李宗秦及王清泉也构成对比。5简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叙述结构特征叙述结构特点是:(1)从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林震的角度,通过他的眼光,他到组织部后的经历,描写了组织部的情况与问题,塑造了刘世吾等官僚主义者的形象。因此,林震这一个物,既有思想、性格上的意义,也有结构上的作用。 (2)小说以组织部处理麻袋厂党支部的问题为中心情节展开叙述,线索单纯而清晰,结构严谨。 王蒙小说的文体变革1、王蒙对当代文坛的贡献 深刻的思想家,艺术创造的开路先锋。具体体现在对历史的反思,对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对既往历史

18、的怀疑和质疑,将历史叙事和个人内省结合,使之获得思想深刻,手法多样的盛誉。王蒙经历了“故国八千里,风云三十年”的人生大起大落,复出后推出夜的眼 春之声 蝴蝶 布礼 海的梦 风筝飘带 ,被人们称之为“集束手榴弹” ,他借鉴西方意识流手法,结合中国国情,在文体变革上引人瞩目。2、意识流小说的界定。意识流本是心理学词语。 “自 20 年代始,意识流就成了文学的一种模式。 ”(阿伯拉姆斯)许多现代批评家更倾向于把意识流视为一种表现手法、技巧,而非对内心活动的真实再现。如此,我们可以认为:意识流依照人物内心活动来推进小说,打破自然顺序,不受时空限制,而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回忆、梦幻、感受、情绪、心理独白等

19、组合作品,具有节奏快,跳跃性大等特点。3、以春之声剖析王蒙小说的创新。(1) 内向化的表现手法:岳之峰,工程物理学家,刚从国外回来,接到摘掉地主帽子的父亲的信,在回家途中二小时零四十七分闷罐子车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国外的差距感,回家的轻松感,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交织。(2) 放射性的心理结构:过去和现在;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呈放射性线条,尽情联想,互相切入。创新:打散小说传统的情节结构、时空秩序;专注心理、情绪、意识联想似的叙述;扩大小说的容量和语言的张力;追求幽默、豁达、夸张、机智的叙述效果。4、反思政治风云变幻、人生际遇无常的蝴蝶5、文化心理批判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倪吾成的形象;静珍静

20、宜形象;红旗谱作者:梁斌,原名梁维周,著有长篇小说红旗谱及诗书的第二部播火记 、第三部烽烟图等。1分析红旗谱是怎样描写三代农民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通过三代农民的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性变迁,力图深刻地勾勒出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朱老巩单枪匹马,赤膊上阵,与恶霸地主斗争,结果家破人亡;朱老明三告冯老兰,以倾家荡产而告终;朱老忠、严志和则是新旧交替时代的革命农民代表,他们从父兄辈的惨痛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斗争中找到了共产党,终于走上了正确的斗争道路;运涛、江涛、大贵等青年农民是在共产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革命者的代表,他们在斗争中逐渐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2分析朱老忠形

21、象及其意义朱老忠是一个具有民族性、时代性、革命性的新农民英雄的艺术典型。他急公好义、有胆有识、坚忍不拔,在他身上,体现了深广的历史内容。朱老忠形象概括了深广的历史内容,小说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中,通过各种境遇多侧面地全面刻画,人物形象十分丰满,栩栩如生。朱老忠形象塑造是小说对当代文学的重要贡献。三、朱老忠的形象意义 1、民族性 具历代农民英雄的传统品格 爱憎分明、对恶霸地主怀着深仇大恨2、时代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农民英雄的时代特征 横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3、革命性 坚韧不拔的和封建势力斗争4 找到党后,革命性提高到无产阶级思想高度4、形象意义 深刻勾勒出中国农民在革命斗争中寻找解

22、放道路的曲折历程 指明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是农民解放的唯一正确道路 形象塑造是当代文学的重要贡献3 红旗谱的民族风格红旗谱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首先,其故事内容、人物风貌、生活风习乃至于风光景物,都洋溢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其次,它成功地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手法,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第一,小说的故事性很强,开头部分便相当富有戏剧性,此后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此起彼伏。第二,作品在刻画人物性格的时候,每每着重于他们的行动和对话,常把他们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以大幅度外部动作来揭示其内心波澜;第三,在章法结构上,作者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可分可合,疏密相间,分卷分章,似断实连的表现形式。第四、在语

23、言运用上,以冀中农村生动的口语为基础,又继承了古典文学语言的优秀传统,使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叙述语言简短,明快而传神。百合花作者:茹志鹃,著有短篇小说集百合花 、 高高的白杨树 、 静静的产院 、 草原上的小路等。1简析百合花的主题百合花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这一主题是通过描写和讴歌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敬爱来表现的。军民生死与共的主题由此得到深切表现。2分析百合花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形象小通讯员是年轻的解放军战士。他最主要的性格特征是对人民的忠诚。他关心群众利益,注意群众影响。他朴实、机灵、爱美,并且有着十八九岁男孩子对妇女的腼腆、羞怯神态和心理。新媳妇是普通的

24、农村妇女,她主要的特点是热爱子弟兵。军民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正是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而表现的。二、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 1、小通讯员(年轻的解放军战士,朴实、机灵、爱美、对妇女腼腆) 对人民忠诚 救担架员民工牺牲生命 关心群众利益、注意群众影响 借被子知是嫁妆要送回 关心同志 给 “我 ”馒头开饭2、新媳妇是普通农村妇女,热爱子弟兵3简析百合花在选材角度和刻画侧重上的特色及其作用百合花在人民解放战争的广阔背景下,选择了前沿包扎所里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平凡的人物作精心的描绘,从一个侧面,热情地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敬爱,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在选材的角度和刻画的侧

25、重上,都是独具特色的。4简析百合花运用对比、衬托来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特色。作品用对比和衬托的方法,通过对百合花被子、野菊花、馒头、破洞等一系列细节描绘,细腻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展现了人物丰富的感情世界和纯朴优美的心灵。作品语言清新自然,具有浓厚的抒情诗的意味。5简析百合花中百合花被子在表现主题、人物塑造和情节结构上的作用。百合花被子是连接军民的重要纽带。深刻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主题。百合花被子在刻画人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刻画了新媳妇对子弟兵的无比崇敬的心灵,也烘托了小通讯员的动人形象。百合花被子在作品的情节结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借被子到献出被子,构成作品的基本情节。在结构上则前后呼应,卒

26、章显志,使作品结构严谨。6简析百合花的结构特点全篇结构严密,层次清晰,前后呼应。围绕借被子事件,将先后出现的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人物的性格,作了生动的刻画。最后通过对新媳妇的集中描写,有力地烘托了通讯员的动人形象。作品巧妙地以“我”贯穿全篇,使情节的发展连贯自然。第三节 高晓声对农民命运的反思1、反思文学:伤痕文学的深入与自然延伸,对极左理性的批判。此时的文学从单一的政治视角转向历史、文化和人的心理反省。它在伤痕文学的基础上有两大突破:(1)将时间从文革向前推移,四清、大跃进甚至到建国之初,对左的思想进行全面清算,涉及党政干群,工农学商方方面面。(2)将笔触深入人的内心世界乃至集体无意识。王蒙

27、、刘心武、高晓声、李国文、张贤亮等作家都有力作,中篇小说尤为出色。其它文体亦有佳作。2、高晓声的创作命意。(1)启发农民“自我认识” “自我努力”5(2)让人们了解农民,看到农民思想和习性对各阶层的影响。代表作:“漏斗户”主 李顺大造屋 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转业 陈奂生包产 陈奂生出国等。“漏斗户”主 李顺大造屋从人生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吃、住来反思农民命运。从陈奂生上城到陈奂生出国历史地反映中国农民在解决了吃、住问题之后生活命运的发展变化。农民命运与中国社会历史命运紧密相连,其反思有相当的力度,批判性达到一定的深度。3、 陈奂生上城陈奂生形象带着因袭重负走向新生活的小生产者;陈奂生性格善良与软弱,

28、淳朴与无知,憨直与愚昧。诚实与轻信,讲究实际与狭隘自私并存。作者以陈奂生进城卖油绳,买帽子为线索,在偶然住进招待所后展示其心理的“文化矛盾”:面对高级房间的诚惶诚恐;拿出五元钱的窘迫“肉痛” ;继而出现报复心理,用枕巾檫脸,连坐三次沙发“坐瘪了不关我的事” “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 ;最后在自慰中得到满足, “这等于出了晦气钱臂如买药吃掉!” “有此一番动人的经历,这五元钱花得值透” 。一、陈涣生的形象意义 1、形象 是 “文革 ”结束后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中年农民形象 70 年代末一个经历长期贫困、刚开始摆脱这种生活的老实农民的独有形象 勤劳淳厚品性、善于自譬自解、自我陶醉的精神状态2、

29、形象意义 从其经历和思绪中 可见解放后的农民生活史和新时期党的农村政策给农民生活和思想带来重大变化 具有继承鲁迅传统暴露和改造国民性弱点的意义(阿 Q 精神的自譬自解、自我陶醉 ” 引发思考 封建遗留的社会现实面 攀权是一种社会病态心理,启发深思2分析陈奂生上城的心理刻画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小说对陈奂生形象的塑造,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通过他一次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小小经历的描叙,以惊人的深刻性,写出了一个平凡的农民的复杂微妙的心灵历程,刻画了他的愉悦、痛心和自豪的情绪变化,深入到他的内心深处,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他勤劳淳厚的品性和善于自譬自解、自我陶醉的精神状态。3简析陈奂生上城寓

30、庄于谐、寓绚丽于朴素的风格特色作品风格淳朴,富于幽默感。行文好像不动声色而情深意浓,描绘似乎不甚经意而美丑自见。整篇小说,藏庄严于诙谐之内,寓绚丽于素朴之中,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哦,香雪作者:铁凝,女,著有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长篇小说玫瑰门等。1简析哦,香雪的主题哦,香雪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2分析香雪的性格心理香雪是台儿沟小山村十七岁的女孩子,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她纯真无邪,淳朴善良,坚毅执著,渴求科学文化,渴望摆脱贫困,对新生活有着炽热的向往和追求。3简析哦,香雪善于

31、诗化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创造空灵蕴藏的艺术境界的风格特色诗化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主要是在小说后半部分:香雪从西山口步行三十里回台儿沟。小说以香雪的心理起伏为线索,诗化了香雪沿山间铁路轨道回台儿沟的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4分析哦,香雪的精巧构思小说的艺术构思精巧,极力在“一分钟”里开掘,写“一分钟”给宁静的山村带来的波澜,重点写了香雪的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香雪对新生活的纯真、炽热的向往和追求。棋王作者:阿城,原名钟阿城,著有中篇小说棋王 、 孩子王 、 树王1分析王一生的形象及意义棋王是讲一个擅长下象棋的知识青年的故事。作者写棋呆子王一生的呆,写由这呆所体现的一种特别的处世之道。王

32、一生出身清贫,又受到一位老者的指点,知道衣食是本。但对物质生活不奢求,不囿于其中,养成一种崇尚实际、淡泊无争的性情。在精神生活方面,耽迷象棋, “何以解不痛快,唯有象棋。 ”他还从棋道当中悟出了为人之道,即所谓“生不可太胜” ;又进一步司到:“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 ”一、主题及王一生的形象意义 1、通过对棋呆子王一生的描述 2、表现 王一生刻苦钻研棋艺的精神和正直的人品,高尚的棋品 王一生特别的处事之道和淡泊无争的性情 人还是要有点东西,才叫活着的人生思想2简析棋王的主题思想6小说通过棋呆子王一生的故事的描述,表现和肯定了王一生刻苦执著钻研棋艺的精神和他正直的人品、高尚的棋品,表现了王

33、一生的特别的处世之道和淡泊无争的性情,表现和肯定了“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 ”以及“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的人生思想。这就是说作品的主题思想。3简析棋王语言文字的生动传神对表达主题、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文字的新颖是这篇小说的另一个明显特色。许多形容词和动词都用得颇为奇特,初读似乎很怪,仔细回味却非常生动而传神。文字上力破俗套,讲究简洁有力,在这一方面, 棋王的成就是相当出色的。社稷坛抒情作者:秦牧,原名林觉夫,著有散文集花城 、 潮汐和船 、 长河浪花集和文字随笔艺海拾贝等。1简析本篇的抒情内涵本篇以高昂的格调与奇特而丰富的相象力,淋漓尽致地表达

34、作者对民族历史的沉思与赞叹。文章围绕着“社稷坛”这个古代帝王祭祀社神(土地)稷神(五谷)的特殊场所,生发悠远的联想,思结千古,浮想联翩,上溯遥远的往古,从“五行”观念的萌生过程,寻找到人们对孕育万物的土地的膜拜感情,并通过对组成社稷坛的五色土象征意义的阐发,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平统一、繁荣昌盛的未来的由衷祝愿。2分析本篇在结构方式上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秦牧的散文一贯具有文思活泼、联想丰富的特征, 社稷坛抒情也不例外。本文在行文结构上既放得开,也收得拢,达到了驰骋自如的境界。3简析本篇重知识、重趣味、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文体风格秦牧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将议论与抒怀融为一体。这

35、篇散文也离不开这个特点,作者从社稷坛、五色土讲到古代五行观念的形成与演变,又比较了古代印度与古代希腊关于世界万物起源的哲学思想,富有浓厚的学术气。 (一 )社稷坛抒情 (秦牧 ) 一、 (抒情内涵 )主题思想 1、围绕社稷坛的特殊场所生发联想 2、通过对五色土象征意义的阐发 3、表达作者对民族历史的沉思与赞叹和最祖国和平统一、繁荣昌盛未来的祝愿 二、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征(秦牧散文特征:文思活泼,联想丰富) 1、结构似松散、行文流水,仿佛各种意象漫不经心的随意组合,但中心突出,主题明确 起始:描述社稷坛景象 中间:对照其他名胜,突出特点,展开想象 最后:多少万年的劳动经验和生活积累起来,才有今天

36、的人类文明,这一中心 2、内在结构 显示了较为清晰的观念框架 论证的逻辑线索 三、重知识、重趣味,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问题风格 1、知识性(学术气息) 从社稷坛、五色土 古代五行观念 比较了古印度、古希腊世界万物起源的哲学思想 2、趣味性 与知识性紧密联系(五行观念) 3、运用杂文和随笔的写法调合到抒情散文中,夹叙夹议加强谈天说地的趣味性;涉古论今投入感情,以丰富的知识,给人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听听那冷雨作者:余光中,著有诗集白玉苦瓜 ,散文集左手的缪司 听听那冷雨等三十余部作品。1简析听听那冷雨的主题意蕴作者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

37、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2简析本文运用多种感觉方式展开想象,将多种意象会聚于统一意境的结构特点作者调动了听、视、嗅等多种感觉方式,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观感等会聚在一起,编织成一曲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幽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文字乐章。3举例分析本文采用的比喻、对照、联想、烘托等表现手法及作用。作者在本文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渲染和强化对大陆故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念之情。首先,作者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紧密结合,穿插运用。其次,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对照、联想、烘托等表现手法。4简析本篇的

38、语言特点本文的艺术上的特色,很大程度上都是借助于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的语言加以表达的。本文语言凝练华丽,文字典雅而富于弹性,巧妙地熔古典语汇与白话于一炉,善于通过汉语的象形和音韵特征来渲染情感,把握徐疾交错的节奏。拣麦穗7作者:张洁,著有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 ,短篇小说集爱,是不能忘记的和张洁小说剧本选等。1分析本篇中两个拣麦穗的故事所表达的情感意蕴拣麦穗是一篇非常精致的散文。作者显然很注意叙述文体的纯静,无论用词还是断句,都尽力要显得舒缓从容,仿佛是有意要造成一种不慌不忙,娓娓道来的气氛。这篇作品在情感上也很真挚,开头部分对于农村姑娘拣麦穗这件事本身的怅叹也好,接下来对那位卖灶糖的老汉疼爱“我”

39、的那些细节的描写也好,更不用说对那颗高挂在树梢头的小火柿子的着力描画,都使人感到那样亲切和自然。2简析文章中“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的象征意味本文后半部分出现的“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的意象,在全文中占有中心地位,它凝集着作者在全文表达中的所有情感,也是最容易拨动读者的情感心弦的一个意象。3简析本文叙述从容、意境优美、寓意含蓄的艺术特点。本篇以回忆的视角展开叙写,时间和空间目的地距离使作者获得了一种从容的叙述心态。作者显然很注意叙述文件的纯静,无论用词还是断句,都尽力要显得舒缓从容,仿佛是要有意造成一种不慌不忙、娓娓道来的气氛。文章还注意营造优美的意境,在意境的烘托中突出中心意

40、象,从而强化情感的抒发力度。这篇散文精致之处更主要还是体现在寓意的含蓄上。正是这种含而不露的哀愁赋予了整篇散文一种内在的和谐;也正是这哀愁加强了作品那从容舒缓的叙述文体的抒情意味,使它能在不知不觉中拨动了读者灵魂深处的心弦。下放记别作者:杨绛,女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 ,长篇小说洗澡等。本篇为记事散文。1理解并简析作者对个人遭遇和历史悲剧的“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独特人生态度。在杨绛的下放记别一文中,虽也有对夫妻离情、母女别意、女婿之死等情节的叙述,也有忧愁、焦虑和悲痛之情的流露,却并没有通常所见的那种激愤的控拆和狂躁的宣泄,而是以平淡含蓄的语言,以平常心和普通人的情感,揭示社会悲剧和个人悲剧的关

41、系。在席卷而来的历史风暴中,知识分子失去了往日的优雅与自尊,生活残酷地让他们从事最不擅长的体力劳动,以加剧他们的自卑,从而在生理上和灵魂上打垮他们。作者观察和表现纤细入微,哀而在于不伤,怨而不怒,淡远平和中不乏幽默和调侃,传达出淡泊、宁静、乐观的生活态度,并显示了一种身处历史漩涡中心之外的冷静和清醒。作品语言朴素,言近旨远,意味深长。2举例分析本文是怎样以朴素含蓄的语言,揭示社会悲剧和个人悲剧的关系,并传达出作者淡泊、宁静、乐观、清醒的人生态度的。本文语言朴素含蓄,流露出一种抑制怀古后的平静和乐观,而将痛苦、酸涩尽量控制在这一叙述语 调之中。这样的叙述态度和叙述方法,显示了一种身处历史漩涡中心

42、之外的冷静和清醒,真实地揭示了个人悲剧的普遍性、社会悲剧的深重性,以及两者间的关系。在“文革”的时代大悲剧中,虽然不乏清醒的批判者、思考者,但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经过屡次政治运动,都惶然地面对现实,无暇作超越性的思考,对社会的批判更在少数。3分析本文如何围绕一个“别”字,从容展开记事的本篇以平静的语调,讲叙了在他们夫妇下放去“干校”的前后,作者个人及身边发生的故事:下放前的不安等待、为丈夫准备行装、送别丈夫、女儿为自己送行、在“干校”与丈夫的会面等生活场景。既是流水般的依次讲述,又始终围绕着一个“别”字从容展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尤其是在知识分子的生活中,到处都是悲剧性的事件发生。 秦腔作者:

43、贾平凹 ,原名贾平娃。著有长篇小说商州 、 浮躁 、散文集山地笔记 、 月迹 、 爱的踪迹等。1简析本文的主题意蕴秦腔通过对秦人自导、自演、自观、自评秦腔的痴醉迷狂的传统风俗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八百里秦川人潜藏于意识深层的刚烈、粗放、忍耐的民族气质和精神上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作者以平静从容的笔调,呈现出一个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完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一个单纯清澈而又丰厚的充实的世界。2分析秦腔的艺术特点;散文叙述的外视点、平静崇高的语调和史诗意味。作者在散文的叙述视点上,一反传统散文旨在表达作者情思,将外在景物主要作为个体情感投射对象的内视结构,而是以阔大的视野,在一定的审美距离下表现客观外在世界

44、,表现富于文化积淀的民族生存状态。作品语调平静、崇高、富于深沉的历史感和史诗般的韵味。慕尼黑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作品有诗集大堰河 、 北方 、 归来的歌 ,长诗向太阳 、 火把等。1简答本篇的主题意蕴这首诗以 1938 年秋纳粹德国首领希特勒与英、法、意三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签订慕尼黑协定,强行侵占邻国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8德地区一事为历史背景,以生动形象的拟人化手法,概括描述了这一段沉痛的人类历史,并告诫人们不要忘记与战争狂人“鬼混” 、出卖邻居,引发起欧洲战争大火的惨痛的历史教训,体现了作者对世界和平、自由和正义的向往和肯定。2简析拟人化手法对表达主题的作用藉机智的拟人化手法,从一个虚拟的

45、啤酒店主妇身上写出一段触目惊心的历史,又藉同样是机智的朴实叙述,将历史和现实捏合起来,是这首诗构思上值得称道之处。它不仅取得了以简驭繁的艺术效果,而且使这首带有浓烈政治色彩的诗作别具一种风神灵活的气韵,一种隽永会心的情味。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作者:梁小斌,著有诗集少女军鼓队等,代表诗作有雪白的墙 、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1简析本篇的主题意蕴。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以“寻找”和“思考”在中国丢失了的“钥匙”这样一组象征性的系列意象,艺术地概括了“文革”期间青年一代的处境和心态,他们有过迷惘和失落,但并不失却信念,在历经劫难后学会了追求和思考。当年轻人厌倦了十年动乱并想离它归家时,却发现钥匙已经在“沿

46、着红色的大街疯狂地奔跑”时丢失了。他走不进门去,也打不开抽屉,儿时的画册和夹在书页里的三叶草也都无法找到。他为些感到悲哀,但又不仅仅是哀叹,而是发出了顽强寻找“钥匙”的宣言。2简析诗中“钥匙”意象的象征意义作为全诗核心意象的“钥匙”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对抒情主人公来说,打开家门抽屉和书橱,都需要钥匙;而家、抽屉里的画片、书籍与书页里的三叶草等又组成了一个象征系列。从疯狂的政治喧嚣中返回亲情温馨的家里,需要打开家门的钥匙;使创伤的心灵通过“画片”和“三叶草”回到纯真的童年,需要打开抽屉的钥匙;打开书橱,寻找书籍所开拓象征的知识、爱情和信仰的新世界同样需要钥匙,但不知丢失在何处的钥匙该已被风雨锈蚀

47、了,在对青春期心灵足迹的痛苦反思中,抒情主人公认真而执着地寻找着。3简析本篇所采用的艺术手法象征化手法的运用,不仅使作品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避开了越露的政治性评述,而且也大大增强了诗意的涵盖面;相当沉痛的心理体验由诗人以纯真、浅显的孩童口气道出,又使作品具有一种特殊的情感魅力。青春之歌(节选)作者:杨沫,原名杨成业,又名杨君默,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之歌 、 东方欲晓等1简析青春之歌的主题意蕴(1)揭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正确道路。 (2)热烈歌颂了革命的青春。 (3)小说还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各阶层面貌:国民党达官贵人的荒淫无耻,高级知识分子的爱国义愤,农民的苦难和反抗,叛徒的可鄙可恶,共产党人为民族事业而英勇战斗等等,从而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时代精神。2分析林道静形象。林道静是青春之歌的女主人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知识青年的形象,她所走的道路,是从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追求个性解放,到参加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在斗争中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道路。3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段和表现手法在艺术上,小说主线清楚,语言流畅,笔调热情,特别在人物塑造上,有较高的成就。表现手法:(1)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来刻画人物。 (2)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细节来深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