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学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学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信息:消除不确定性。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 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 非社会:人内传播社会 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内传播:人内传播是个人接收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活动人际传
2、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一个重要功能,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特点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都是为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置的,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四大先驱: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拉斯维尔:5W 模式、大众传播社会功能、 社会中结构 、内容分析法拉扎斯菲尔
3、德:二级传播理论(意见领袖) 、选择性接触假说、1940 年美国总统大选伊里调查卢因:把关人概念霍夫兰:态度的劝服(一面提示两面提示、警钟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鼻祖和创建者(集大成者):施拉姆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 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 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 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 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传播学在美国产生的原因:1.军事 二战2.政治 大选3.经济 广告4.媒介技术发展传播学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口语 文字 印刷 电子(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口语传
4、播时代: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语言是唯一可以独立使用的传播工具口语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口语局限性: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文字传播时代:文字克服了声音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和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有限记忆力;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空间;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印刷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的开始代表:廉价
5、报刊的出现德国古登堡印刷术: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电子传播时代:意义: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音信息系统(将媒介功能进行整合,开启多媒体平台时代) ;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信息碎片化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传播过程中为传递讯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是信息载体能指和所指:所谓能指也叫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事物的概念联想;所指也
6、称为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符号是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的;符号可以在形式上独立存在;人们以符号位介质从事信息传播,其目的是达到意义的交流和互动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便是携带和传达意义符号的组成:信号与象征符,信号:一对一对应关系,自然因果关系。象征符:人共产生的不仅能表现具体还可表抽象、不可遗传、需后天学习,可自由创造,不需要对应关系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符号意义的暧昧性: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语言符号的多义性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7、,这种象征行为,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象征符是具有双层意义的符号,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则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象征行为的特点,就是使象征符的第一层意义向第二层意义发生转化,这种转化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类比关系象征行为具有智慧性,需要在某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之间巧妙地建立联想关系,因而同时也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象征性互动理论的创始人是 20 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象征性互动理论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性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象征性社会活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镜中我库利 我们在他人对我的
8、态度与行为中看到我自己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的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人类传播的过程:线性 5W 缺点:无反馈数学(提出噪音概念)控制论 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论)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德弗勒的互动模式社会系统 赖利夫妇马莱兹克拉斯韦尔 5W 模式:传播者 讯息 媒介 受传者 效果这个模式还是不完全的,这主要表现在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虽然考虑到了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香农-韦弗数学模式:信源 发射器 渠道 接收器 信宿讯息 信号 接收到的信号 讯息
9、 噪音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 :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信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该模式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 ,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传播过程特点:动态性;序列行;结构性;(双向性)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1)传播者(2)受传者(3)讯息(4)媒介(5)反馈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
10、以是群体或组织。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馈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联系起来的纽带。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个体系通之活动的人内传播也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
11、的基础.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人际传播动机: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库利的镜中我概念:“镜中我”也是“社会我” ,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态取决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越,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于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人际传播的特点: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
12、动频度高;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人际传播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传播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第六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群体存在基本条件:共同目标和关心事项;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即动机;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传播互动机制群体的社会功能和:将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的纽带;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训练和分配社会角色;形成社会规范保证社会秩序连续性;完成个人社会协作群体的意义: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个人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和手段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群体意识: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群体
13、规范功能: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趋同心理:也叫做遵从性,指的是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集体行为是人数众多、自发的、无组织的行为。集合行为是处在既定的社会规范制约下的群体行为相对而言的。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集合行为产生条件:结构性
14、压力;触发行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群体暗示:不通过直接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是一种传播方式。群体感染:在集合行为中,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第七章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特点: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
15、和传播信息的活动;大众传播并不特指社会的某个阶层或群体,而是指社会上所有的“一般人” ,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施拉姆: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 贡献: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经济功能,指出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采集提供和解释能开创经济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中国报刊最初不用于信息传递而用于信息引导大众传媒必须依赖社
16、会存在;大众传播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物即大众传播技术进步以社会生产力进步为基础;大众传播必须被打上社会阶层阶级的烙印;大众传播必须受社会各方面制约,包括受法律的保护和约束,受大众监督等。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一种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拟态环境(李普曼):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 ,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不仅使得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
17、越来越环境化刻板印象: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第八章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加拿大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讯息含义:一种新的媒介一旦出现,这种媒介本身,而不是它所传递的具体内容就会给人类带来某种信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 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可以拓展人体获得信息的时空范围,是人的感觉和器官的拓展和延伸。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地球村:是指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人的社会和文化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交通工具的发达曾经使地球上的原有“村落”都市化,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被迫中断,由直接的、口语化的交往变成了非直接的、文字化的交往。而电子媒介又实施着反都市化,即“重新村
18、落化” ,消解城市的集权,使人的交往方式重新回到个人对个人的交往。电视人:所谓“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 ,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媒介依存症: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上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活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新闻传播“把关人”理论卢因提出冷媒介与热媒介:分类标准:人的想象力(思维)参与度,清晰度低、
19、信息量小、参与度高是冷媒介,反之是热媒介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大众传播者权利:编辑权;知情权;著作权;秘匿权;安全保护权影响媒介的四种: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媒介自律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极权主义:也称权威主义,这是一种在对社会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时,不是从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而是从与外部权利或权威的关系上考虑问题的认知态度和思维方式。资本主义制度:自由主义媒介;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受众;广义上指各种社会传播活动中信息接受者,狭义上大众传播活动中信息的接受者受众:指传播活动的群体性接受者受传者:既可以指个
20、体信息接受者,也可以指群体性信息接受者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在接受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接触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受众即市场是大多数媒介机构的基本观点,第一他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关系,第二这种观点更多地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第三这种观点容易把“商品销售量”作为传播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第四把受众视为“市场”的观点只能是传媒一方的观点作为权力主体的受众: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媒介监督权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四个层面:认知层面;情感层面;态度层
21、面;行为层面传播效果三个层面: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行为示范效果子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挡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着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他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过分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社会因素。“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意见领袖的作用: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理论议程设置(麦库姆斯和肖
22、):大众媒介不能决定人们怎么想,但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受众会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常接触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对受众的影响还包括对态度和行为两种影响沉默的螺旋:优势意见越发强势,劣势意见趋于沉默“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信息的性质;信息的性质;社会距离;个人因素第三人效果:人们倾向于夸大媒介消息对其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而低估了自己所受到的影响第三人效果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在认知层面,人们认为第三人受媒介的影响较大;在行为层面,人们要预测第三人受媒介信息影响后态度与行为的改变,从而决定自己的行动策略。第三人效果假设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与感受有关,人们认为大众传播的消息
23、对其他人会比对自己有较大的效果;与效果有关,因为有了这样的感受,人们会采取各种行动,这些行动就组成了原本消息的效果。美国学者:传统学派 欧洲学者:批判学派创新扩散(罗杰斯):创新的传播 4 个环节;知晓、劝服、决策、证实。受众分 5 类: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多数、晚期大多数、滞后者创新扩散 5 步骤:了解阶段、兴趣阶段、评估阶段、试验阶段、采纳阶段培养理论(榕伯纳):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培养理论主要特点:大众传播媒介培养受众的世界观;共识说:当电视内容和个人经验相似时,效果会显著扩大;主流说:人们因为长时间接触媒介,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趋同电视的主要功能:散布、稳定社会行为模式知沟理论: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知沟影响因素:传播技能、已有知识的储备、社会交往、选择性心理机制、大众传播本质是为上层阶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