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及其演变与传承.ppt

上传人:ga****84 文档编号:329332 上传时间:2018-09-22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6.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文化及其演变与传承.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华文化及其演变与传承.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华文化及其演变与传承.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华文化及其演变与传承.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华文化及其演变与传承.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宏观把握与深切理解中国历史南京大学胡阿祥,2010年4月,历史使人明智,使人平和,使人有趣,使人明德。近年来,历史高考越来越重对历史的理解,讲究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缺乏理解的单纯记忆,容易混淆史实,无法应对材料的分析与情景的联想,而本来鲜活的历史,也变得物我无关,或者他我与自我无涉。传统的历史教学,比如中学必修模块的政治、经济、文化,选修模块的改革、人物、奥秘、遗产,缺乏时间概念、联系眼光;大学的通史、断代史、专题史,习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等等的条块分割,把本为整体的历史人为割裂了开来。高考的这种趋向与教学的这种传统,既存在矛盾,又都难以改变。如此,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予以弥补

2、,使学生建立起整体的与联系的概念,能够摆布好知识、调动起储备,答题不致于滑边呢?,整体历史观与动态历史观,亲近历史、走进历史、理解历史宏观把握如何宏观把握与深切理解历史?“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谭其骧以中国历史为例,不妨将之想象成一场多幕大戏,我们是观众。那么,要想看懂甚至融入戏中,以下几点是不可缺少的,1、剧目解题:何谓历史?何谓中国?看的是什么戏?历史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里由人的活动所构成的连续的过程,历史的三大支柱(时间、空间与人)、六方面问题(who,when,where,what,how,why)。历史是过去,历史学是对过去的论述,但不等于过去

3、。关于“中国”,伟哉斯名“中国”古今称谓研究(通俗本中国国号的故事);“历史中国”的范围是今天的中国加上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高原以东,蒙古高原和外兴安岭以南。历史中国不等于中原王朝,也不等于汉族。促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刘熙释名: 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义。夏丏尊误用的并存与折中: 从小读过中庸的中国人,有种传统的思想与习惯。凡遇正反对的东西,都把它并存起来,或折中起来。已经用白话文了,有的学校,同时还教着古文。已经改了阳历了,阴历还在那里被人沿用。已经国体共和了,皇帝还依然住在北京。讨价一千,还价五百。再不成的时候,就再用七百五十的中数来折中。这不但买卖上如此,什么“妥协”

4、,什么“调停”,都是这折中的别名。中国真不愧为“中”国哩。鲁迅无声的中国: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那时白话文之得以通行,就因为有废掉中国字而用罗马字母的议论的缘故。,2、剧情提要:“上下五千年”,“序幕”从蒙昧走向文明“正剧”改朝换代与分裂统一 外力作用(民族形势)与内部禅让(制度设计)两种改朝换代的形式各幕的亮点与高潮:人文始祖黄帝疆域偶像大禹开国之君夏启商朝甲骨西周敬天孝祖保民春秋尊王攘夷战国诸子百家统一的秦与China多民族

5、的汉与汉族制章立典的秦汉时代:中央集权与郡县治理,统治思想的儒家与学术核心的经学魏晋南北朝:胡汉与中华民族,侨旧与地域冲突,文化与儒玄佛道,唐朝:雄宏如诗、自尊自信开放兼容宋朝:精致如词、内敛哲理思辨游牧民族的蒙古与蒙元帝国、民族歧视、元曲极度专制的大明帝国狩猎民族的满洲与强盛的大清帝国、列强入侵结束专制体制的中华民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几代领导人历史分期:中国的社会形态法与日本的上古(到东汉中期)中世(十六国到唐中叶)近世(宋到清)三期与两过渡期说。朝代与统一分裂,中国历史发展、变迁的特点: (1)治乱兴衰而又连续不断的历史,改革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改革的研究:改革的横断面(分时期

6、或断代)研究,改革的纵向分类研究,改革家研究。横断面研究:在社会转型时期,改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呈现出汹涌澎湃之势;改革又是统治阶级自我完善、强化统治的手段,改革的成败往往直接关系到王朝的兴盛和败落。纵向分类研究: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赋税制度,治国思想,监察制度,民族政策与民族治理机构,改革思想与理论及反改革思想与理论等等。改革家研究:“改革自然不免于流血”(鲁迅),“改善政治”、“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的改革家,是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范文澜)。改革集团与反改革集团。“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深切理解基础上,把握改革的背景、措施、政策,改革中的斗争,改革成功

7、或失败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2)分裂统一而又终归统一的格局,三国演义开篇语:“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大格局统一与分裂的比较:社会财富的投向与作用 行政效率与政治制度 分裂政权对地区开发的贡献 分裂时期与百家争鸣 农牧对抗中分裂政权的作用统一的范围越来越大,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统一是经济、文化、政治乃至心理的大势所趋分裂形式:南北分裂,东西对峙,地区割据,3、舞台扫描:“纵横一万里”,不能离开地理来谈历史。从地理空间看中国历史,有四点关键: (1)中国历史的空间视野范围(2)历史中国的六大区域社会 (3)各别区域社会之间以及各别区域社会内部存在着多样的差

8、异 (4)相对独立的东方世界,历史中国的六大区域社会:大江大河孕育的文明之邦与内地农耕社会绿草黄沙的牧人之家与蒙古高原牧业社会林海雪原沼泽的天地与东北狩猎农耕社会世界屋脊的神秘国度与青藏高原牧业社会茫茫沙海中的绿岛与天山以南农耕社会崇山峻岭分割的世界与云贵高原农耕社会历史中国的“地理磨盘效应”与“内乱外患”,地域之间的差异,以中国人文地理为例,在内地汉族地区,以秦岭、汉水中游、淮河为界,划分南方与北方。南北之间差异明显,如交通方面是南船北马,饮食方面是南米北面,军事方面是南方水军北方骑兵,武术方面是南拳北腿;再者,由于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形完整,而南方的地形相对破碎,使得在语言、饮食等等方面,北方

9、在较大的区域里显得较为一致,而南方的方言、菜系非常复杂。甚至可以认为,北方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倾向“求同”,南方在这些方面习惯“存异”;影响到中国历史,因为政治的主话语权在北方,所以中国历史追求“大一统”的趋势明显。诸如上述的南北差异,也存在于中国的东部与西部之间。而以南北差异与东西差异为基准,层层缩小,中国现在各别省区之间、省区内部、城市之间、城市内部、城乡之间,也都存在种种差异。而若层层放大,汉族与非汉民族之间,语言、饮食、宗教、信仰等等的差异,同样十分明显地域差异是中国历史的魅力所在,即在共同的大传统下,保持着不同的小传统。这也提醒我们:把握与理解中国历史,必须具备地域的视野。,2世纪中叶

10、, 希腊历史学家包撒尼雅斯(Pausanias)在希腊纪事中说: 赛里斯人用织绸缎之丝,则非来自植物,另有他法以制之也。 其法如下:其国有虫,希腊人称之为塞儿(Ser)虫之大,约两倍于甲虫赛里斯人冬夏两季,各建专舍,以畜养之。虫所吐之物,类于细丝,缠绕其足。先用稷养之四年,至第五年,则用青芦饲之,盖为此虫最好之食物也。虫之寿仅有五年。虫食青芦过量,血多身裂,乃死。其内即丝也。13世纪中叶,路易九世派遣出使蒙古的法国人吉尧姆卢白鲁克(G.Rubrouck)纪行书关于大契丹国写道: 契丹人身躯短小 精于各种工艺,医士深知本草性质,余亲见治病以按脉诊断,妙不可言其人写字用毛刷,犹之吾国画工所用之刷也

11、。每一字合数字而成全字。,4、演员评说:体量与语境,演员即“人”有着体量之别,小则个人、家庭、家族,大则人群、民族、民族群。由个人组成的人口(人口数量),由人口集聚的人群(区域文化人群),由人群集聚成的民族(华夏与蛮夷戎狄,汉族与胡族或非汉民族,中华民族),人口、人群、民族中的人物(二十四史中的列传,匡亚明主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 礼记王制:“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 ”以文化而非以

12、血缘区分民族。,传统语境中的人物评说1.治世盛世的人物与衰世乱世的人物(孔孟荀庄,朱熹,王应麟胡三省马端临,刘基宋濂,王阳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2.得志成功的人物与不得志失败的人物(周公与孔子,卫青、霍去病、李靖、戚继光与岳飞、文天祥、袁崇焕、史可法)3.有表现的人物与无表现的人物(伯夷叔齐,太伯,颜回,介之推,徐庶、诸葛亮)最受后代崇拜的古代三大文学家:屈原,陶潜,杜甫立德、立功、立言,现代语境中的人物评说1.按照身份评说功过。从立德立言看,孔子是万世宗师、民族灵魂、文化象征;从立功看,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政治制度与广袤疆域的奠基者。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康熙乾隆是历史伟人,徽钦

13、二宗、陈叔宝、李煜是历史小人。2.考虑时代评说贡献。人物与时代存在双向互动的关系。不但要分析他们是否提供了当时所需要的东西,还要分析他们是否比其前辈提供了新东西以及留给后世什么东西;是顺应甚至推动历史潮流,还是阻碍甚至破坏历史发展;是有利于社会发展、人民利益,还是反之;是具有高尚品格、崇高气节,还是反之。,值得关注的几点问题,1.人物评说的翻案问题。曹操,秦始皇,孔子,石敬瑭、秦桧,岳飞,清官与贪官。2.人物评说的尺度问题。最常见的是拔高,群体拔高如农民起义,个体拔高如郑和。3.因人立说问题。不同“人”的地位、立场、行为与意识。以统一与分裂为例,皇帝、士兵、农民、商人、市民、知识分子,态度不会

14、一样。士农工商,渔樵耕读,不同的身份、职业对历史的影响与作用不同。这又涉及到历史文献资料的话语权问题。4.民族立场问题。在汉族的话语权中,对非汉民族充满了歧视、误解甚至污蔑。非汉民族的重要贡献:首先,中国的边疆是由非汉民族开发经营的;其次,非汉民族打破了汉族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统一观的局限。民族英雄。,5、道具举例:中国历史的象征,2006年中国新闻媒体“韩国十大象征”调查结果:韩剧,爱国,韩文,我的野蛮女友,烤肉,整容手术,偶像歌手,首尔,韩国料理,泡菜中国的梅花,韩国的木槿,日本的樱花。韩国人用木槿象征历尽磨难而矢志弥坚的民族性格,中国人用梅花象征人格的坚韧不拔,日本人用樱花象征人生的美丽无

15、常中国的泰山,韩半岛的白头山,日本的富士山;中国功夫,韩国跆拳道,日本相扑;等等,物质化的象征:黄河、长江与旱作、水作 之农业耕织文化,支那(China)与瓷(china)、赛里斯(Serice)与丝(silk)等物质创造,四大发明以及珠算、中医等科技成就,长城与民族关系,运河与地区联系文献遗产的象征:汇聚统治思想的十三经,凝聚人生智慧的二十二子,作为历史见证的二十四史,堪称学术宝库的四库全书,作为启蒙说明的三字经、增广贤文、百家姓信仰崇拜的象征:周公、孔子、朱熹、关公、诸葛亮、佛、菩萨、玉皇大帝、妈祖、财神文化品格的象征:龙的精神、凤的道德、狮的力量、麟的祥瑞,琴棋书画、诗书画印,松的长青、

16、竹的虚直、梅的寒香、兰的幽洁天人合一的象征:阴阳、五行、四象、八卦,算命、看相、风水、太极炎黄子孙与中华民族,中国人是使人文隐迹、依恋于自然之中,重防守,性格内向;欧洲人是使人文突出、凌驾于自然之上,重进攻,性格外向;中国风水是人文的自然化,西方景观是自然的人文化 。,风水以天人(天地生人、天地神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生克为三大基本原则,出发点都是自然的原理。,6、台词浏览:经史子集与国史地志族谱 中国拥有丰富、多样、连续性强、分布广泛的历史文献,这也正是记忆中国历史这场多幕大戏的台词。以“正史”来说,它们在反映中国自传说中的黄帝到清朝灭亡大约5000年历史进程方面,构成了前后衔接、连续不断

17、的整体。 另类文献:有字的文物与无字的文物,7、旋律欣赏:中华文化的品味,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举世无双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中华文化的内核天命观念中庸之道爱众为公与大一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求是务实,中华文化内核的内核:区别于西方个体意识的群体意识。个体意识讲究契约关系,群体意识讲究血缘关系 。 如西方社会,经济上重契约,社会上重法律,道德上重上帝,科学上重真理,而法律、上帝、真理,也是“人”与不同对象订立的“契约”,在这些面前,西方社会讲究“人人平等”。 东方文化讲究群体意识,讲究血缘关系,如生活中的习语单位、光宗耀祖

18、、报效祖国、公家、国家、大家、人家、自家、兄弟、母亲、娘家、婆家等等,无不体现出这一点。 西方文化注重人与物的关系胜过人与人的关系,中华文化注重人与人的关系,并通过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所以西方自然科学特别发达,而中国尤其讲究家国荣誉、人伦亲情、人际关系、面子观念。,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变多于不变;中华文化的内核:不变多于变中华文化之变: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至精神文化等表层部分器;中华文化之不变:深层的心态文化道中华文化特点之一:以万变成其不变,以表层文化的万变维持核心文化的不变中华文化特点之二:变人为己,而不变己为人,貌似西化,实为华化中华文化的将来:只有化西的前景,绝无西化的可能,

19、8.融入剧中:从观众到票友,知道剧目、掌握剧情、明了舞台、评说演员、理解道具、读懂台词、领会旋律,然后才能融入剧中!不仅对于中国历史如此,这也是理解历史的普遍方法。史 如何进一步成为这台大戏的票友呢?多多阅读,多多游历,多多体会。 这些内容或者不考,但不能为考试而考试。对于教师,对中国历史当怀敬意与温情,然后才能教育学生,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对于学生,整体把握、亲近理解,也自会有利于考试内容的真切把握。,附:思维训练的方法与例题,训练的目的: 选择重要历史问题进行探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发表见解;论点有材料支撑,材料与观点相统一,并得出自己的看法。训练的价值:(1)学校教学:学生目前在学习过程

20、中,内敛有余,开放不足,思维不活,缺乏必要的独立思考与表达的机会,而教学评价偏重于检查学生的记忆能力,答案指向常常局限于教材表述,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发散。(2)高考导向:高考对学校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教育部新课程高考历史能力要求中,明确提出考查学生的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例题(中国历史方面)1.关于北魏孝文帝的评价,或认为孝文帝乃盖世英雄,他引领鲜卑民族走上了当时的“现代化”道路;或认为孝文帝乃千古罪人,他的“汉化”使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鲜卑民族消失了。请发表你对此的看法。2.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提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

21、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结合中国史上的例证,阐述马克思的这一论断。3.中国历史上有两条“天堑”。一条是人为的长城,一条是自然的长江。东汉蔡邕曾经议曰:“秦筑长城,汉起塞垣,所以别内外,异殊俗也”;魏主曹丕征吴,大军临江,曹丕发出这样的感叹:“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请评述长城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中与长江在中国古代南北对峙中的作用及其表现。4.长城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鲜明的象征符号。历史上有的时代如战国、秦、汉、明大修长城,有的时代如唐、元、清不修长城。请从民族关系、统治民族等方面解释这一历史现象。5.如果以秦岭淮河作为中国内地农耕社会的南北分界,则中国历史上屡次出现的南北分裂或对峙,最终多以北方平灭

22、南方为结局。而自明朝开始,这一“定势”却被改变了;明朝以后,如辛亥革命、北伐战争以及国共两党主要的政治领导人与军事将领,也都呈现出南方优胜的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6.战国时代,东方的齐国与西方的秦国,号称东西“二帝”。秦国行专制、重农战、实行文化愚民政策,齐国行分权、农工商并重、实行百家争鸣政策;与此相关,秦国商鞅变法与齐国管仲改革,取向也颇多不同。请联系地理环境、经济形态,发表对此的看法。7.中国古代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往往分离,为了维持政治中心庞大的物资消费,乃有开运河、行漕运等等举措。请联系唐宋元明清的历史,说明运河开凿的情况,并评价其利弊。8.中国历史上,从王莽代汉到赵匡胤篡周

23、,王朝更迭多因“内力”作用即禅让所致;而宋、元、明、清的改朝换代,则大抵为“外力”作用所致。请从制度史与民族史的角度,分析这一政治文化现象。以上思维训练题,可以小题大做,也可以大题大做。其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因小见大、由大而见规律的能力,建立起对历史的大思维,掌握历史的大格局,实现一种史学认识的升华。这方面的出题点是十分丰富广泛的,如中国的统一性与区域性问题,儒家统一观及其局限问题,国都选择问题,王朝的进取与保守问题,中国古代农商政策问题,中西比较问题。这类题目,还可以考虑打破政治、经济、文化的分类,打通中西的分隔,综合改革、人物、遗产、奥秘等模块,关注作为历史最重要元素的时间、空间、人、制度的考查。,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