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 号)和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的通知(晋教职201610 号)等相关文件精神,推动我院建立完善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有效开展我院教学诊断与改进(简称诊改)工作,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1522 号)精神为指导,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
2、方针,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构建常态化、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提升我院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二、组织领导成立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诊断与改进领导组,全面负责我院诊改工作。各系部和职能处室相应成立整改工作2质量小组,负责本部门承担的诊改工作。3、工作思路1.需求导向建体系 根据社会需求、培养目标、学校现状建立符合实际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运行机制,切实发挥学院教学质量保证的主体作用,以满足经济社会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2.问题切入定标准根据梳理查找的问题,归纳分析产生问题
3、的原因,规避该问题的质量点,对诸多因素确定质量标准,综合归纳构建全院质量标准体系。3.逐项查摆找差距各质量小组人员,针对对应的质量标准,逐项逐点认真细致查找诊断问题,形成真实可靠的诊断与改进数据。4.“三全”保证抓落实对诊断出的各问题和提出的改进方案,进行全面落实与实施。要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改进,协同配合,全面落实。5.重在建设促发展 通过诊断与改进的循环发展,促使我院各项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彼此协同,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使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信度不断得以提升。四、实施步骤我院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分三个阶段3进行。(一)构建质量保证体系(2016 年 9 月-20
4、16 年 12 月)1.全院学习动员。对全院各层面的人员、不同部门进行分层次培训学习。2.提升全院“质量意识”。通过全员培训,全面提升全院教职工的质量意识以及对开展诊改工作的意义与重要性的认识。3.以问题导向为手段,找出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4.构建各种内部质量保障标准。5.形成完整的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二)自我诊断与改进(2017 年 1 月-2017 年 12 月) 1.各部门成立整改工作质量小组。2.各质量小组根据我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对照各自部门质量标准,查找问题,提出诊改建议;各部门根据质量小组的诊改建议制定相应的诊改方案和措施。 (三)完成学院内部质量自我诊断报告,进而提出新的质
5、量目标(2018 年 1 月-2018 年 12 月) 1.汇总各部门诊断结果,形成内部质量自我诊断报告。2.学院根据诊断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新的质量目标。五、2016 年诊断与改进工作任务2016 年的主要任务是理顺机制,明确责任,分类推进,完善数据支撑,从专业诊改切入,构建质量保证体系。41.学习“精神”,掌握内涵学院诊改工作领导组召开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筹备会议;组织召开全院各部门处室负责人动员大会,学习和掌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2.采集数据,查找问题认真完成“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数据采集和上报工作,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制定
6、预防和改进措施。3.制定标准,形成体系学院各部门根据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逐项查找问题,制定标准,形成完整的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六、保障措施1.认真组织学习,树立质量观念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学习活动。学习国家和省里有关政策文件,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指导工作实践;大力宣传,使此项工作深入到基层,落实到个人。2.成立组织机构,确保工作推进为保障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顺利进行,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成立领导组,书记院长任组长,主管领导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系部主任为领导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尽其责。3.加强过程监控,完善各项制度制定和完善相对应的制度和保障措施,列入学院工作计划中,使之成为常态化
7、,实行过程监控与工作融为一体。54.加快平台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在现有条件下,加强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加快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以满足诊改工作所需,满足现代化管理所需,满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所需。附件 山西轻工职业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表6附件山西轻工职业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表诊断项目 诊断要素 诊断点 影响因素参考提示数据管理平台相应编号支撑材料质量目标与定位学校发展目标定位是否科学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是否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是否符合学生全面发展要求;质量保证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性、达成度。1.3/7/91.毕业生的就业分布2.各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
8、业3.各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行业质量保证规划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是否科学明晰、符合实际且具有可操作性;实际执行效果是否明显。 1.3/7/91.质量保障体系各院系认知度2.质量保障体系各职能部门认知度1.1 质量保证理念质量文化建设师生质量意识,对学校质量理念的认同度;质量保证全员参与程度;质量文化氛围;持续改进质量的制度设计是否科学有效,是否实现持续改进。2.2/81.在校生对质保体系的认知度2.各质保活动教师参加的比例3.各质保活动学生参加的比例质量保证机构与分工学校、院系各层面质量保证机构、岗位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分工与职责权限是否明确。 81.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诊断与改进领导组2 各系部、职能
9、处室质量保障体系诊改工作质量小组1 体系总体构架1.2 组织构架质量保证队伍质量保证队伍建设是否符合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要求;人员配备是否符合岗位职责要求;对质量保证机构、人员是否有考核标准与考核制度;考核机制是否严格规范;能否实现持续改进。8.2/8.5/8.6质量保障体系诊改工作质量小组人员考核制度7质量保证制度学校、院系、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的质量保证制度是否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与可操作性。 8.1 教学与学生管理文件1.3 制度构架 执行与改进 质量保证制度落实情况与改进措施是否具体务实;质量保证制度是否不断改进和完善;是否定期发布质量年度报告,质量年度报告结构是否规范、数据是否准
10、确;院(系)、专业自我诊改是否已成常态。8.71.院系年度质量报告2.院系自我诊改制度3.学院评教情况信息采集与管理是否重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建设;人财物是否有保障,管理是否到位,运行是否良好;是否建立信息采集与平台管理工作制度,数据采集是否实时、准确、完整。3.4/8.11.信息化建设情况2.各部门信息管理系统情况3.信息化机构和人员情况4.平台建设管理工作制度5.教学与学生管理文件1.4 信息系统信息应用 是否运用平台进行日常管理和教学质量过程监控,各级用户是否定期开展数据分析,形成常态化的信息反馈诊断分析与改进机制。 3.4 1.各部门信息管理系统情况2.信息化建
11、设情况规划制定与实施专业建设规划是否符合学校发展实际,是否可行;规划实施情况如何,专业机构是否不断优化。1.3/7.1-7.6/9.21.招生计划2.专业设置3.课程设置,资格证书,顶岗实习,产学合作,就业情况4.就业率目标与标准 有无明确的专业建设目标和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规范、科学、先进并不断优化。 7.1/7.3/7.4 1.专业设置2.资格证书,顶岗实习2 专业质量保证 2.1 专业建设规划条件保障 新增专业设置程序是否规范;专业建设条件(经费、师资、实验实训条件)是否有明确的保障措施。3.4/4/5.1/5.26/7.4/7.51.信息化建设情况2.实践教学条件3.经费收入和经
12、费支出4.师资队伍和产学合作、顶岗实习8诊改制度与运行学校内部是否建立常态化的专业诊改机制;是否能够促成校内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3.4/8.1/8.7/9.1/9.21.信息化建设情况2.教学与学生管理文件3.评教情况4.招生和就业情况诊改效果诊改成效如何,人才培养质量是否不断提高;校企融合程度、专业服务社会能力是否不断提升;品牌(特色/重点)专业(群)建设成效、辐射影响力是否不断增强。1.4/5/6/7/91.社会评价2.招生情况3.专业设置4.师资力量5.资格证书2.2 专业诊改外部诊断(评估)结论应用是否积极参加外部专业诊断(或评估、认证);外部诊断(评估)结论是否得到有效应用,
13、对学校自诊自改是否起到良好促进作用。4/5/6/7/91.社会评价2.招生情况3.专业设置4.师资力量5.资格证书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规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7.2/7.51.核心课程的有效性2.内容评价3.材料有效性目标与标准 课程建设规划目标达成度;课程标准是否具备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与完备性。 7.2/7.5 1.课程目标科学性同行评价2.目标合理性同行评价2.3 课程质量保证诊改制度实施与效果校内是否开展对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诊改,形成常态化的课程质量保证机制;是否对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产生明显的推进作用。3.4/7.2/8.1/8.2/8.5/8.
14、6/8.71.评价教师参与率2.评价学生参与率3.满意度3 师资质量保证3.1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规划制定学校、院系、专业等层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科学性、一致性和可行性;规划目标达成度。6.1/6.2/6.3/6.41.专兼职教师人数2.各职称比例3.双师比例9实施保障 是否能为师资建设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必需的外部环境、组织管理、资源支撑、经费等保障。5.2/7.1/7.2/8.1/1.能力评价2.行为评价3.效果评价诊改制度 是否制定专兼职教师、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聘用资格标准;是否开展对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的诊改,形成常态化的师资质量保证机制。6.1/6.2/6.3/6.4/7.21.师资队伍
15、2.课程设置3.2 师资建设诊改工作实施效果教师质量意识是否得到提升;教学改革主动性是否得到提高;师资队伍数量、结构、水平、稳定性、社会服务能力等是否得到持续改善;学生满意度是否得到持续提升。6.1/6.2/6.3/6.4/8.71.师资队伍2.评教情况育人规划是否制定学生综合素质标准;学生素质教育方案制定是否科学,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否因材施教,注重分类培养与分层教学;是否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加强创意、创新、创业教育。5.2/8.3/8.4/7.21.经费支出2.专职学生管理和招生就业指导人员情况3.课程设置诊改制度 是否实施对育人部门工作及效果的诊改。 8.1 管理文件4.1 育
16、人体系实施与效果 育人工作是否已形成常态化诊改机制;育人目标达成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学习积极性、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是否得到提高。2.2/3/7.2/7.3/9.2/9.71.领导参与教学联系学生情况2.基本办学条件3.课程设置和培训及职业资格证书4.就业率4 学生全面发展保证4.2 成长环境安全与生活保障是否实施对服务部门服务质量的诊改,并形成常态化安全与生活质量保证机制;学校安全设施是否不断完善;学生生活环境是否不断优化;学生诉求回应速度、学生满意度是否持续提高;意外事故率是否不断降低。3.11.工作满意度评价2.服务满意度评价3.问题与解决问题10特殊学生群体服务与资助建立家庭困
17、难学生、残障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学生生活保障管理运行机制情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与运行管理机制情况;能否为特殊学生群体提供必要的设施、人员、资金、文化等保障。 5.2/8.81.学生遇到问题比例2.学生问题解决比例政策环境 能否促进社会资源引入、共享渠道的拓展;政策环境是否利于学校的质量保证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与完善。资源环境 是否能够促进校内办学资源的不断优化;学校资源环境能否促进质量保证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与完善,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5.1 外部环境改进合作发展环境学校自主诊改机制是否有利于政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不断优化;合作发展的成效与作用是否不断呈现。
18、 7.5/9.3 产学合作和社会捐赠情况管控制度是否建立质量事故管控反馈机制,制定质量事故分类、分等的认定管理办法,对质量事故处理及时有效;是否建立学校、院系两级质量事故投诉受理机构,制定质量事故投诉、受理、反馈制度;是否定期开展质量事故自查自纠,形成质量事故管控常态化管理反馈机制。8.1 管理文件发生率及影响学校质量事故的发生率、影响程度;处理安全事故、群体性事件的速度与能力;学校质量事故与投诉发生率是否逐年减少。5.2 质量事故管控预警机制是否建立过程信息监测分析机制与质量事故预警制度;是否有突发性安全事故、群体性事件应对工作预案;是否有近三年质量事故分析报告及其反馈处理效果报告;8.1 管理文件5 体系运行效果5.3 质量保证效果规划体系建设及效果各项规划是否完备、体系是否科学,实施是否顺利,目标达成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