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张笑川,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选“历史地理”?,绪论,第一节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第二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历史地理学的现实应用功能第四节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第一节 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历史学还是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的两大分支:1、历史自然地理2、历史人文地理,地理学的六种传统,【法】保罗克拉瓦尔:地理学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页。,地理学四种主要话语,【英】阿兰R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8页。,历史地理学的七个原则,1、如同历史学一样,历史地理学探讨的是有关往日的问题。2、如同历史学的资料与理论一样,历史地
2、理学的资料与理论是未定的。3、辩论是历史地理学实践的中心。4、历史地理学本质上关注时间过程中的地理变化。5、历史地理学在总体上是地理学的核心,不是地理学的边缘。6、历史地理学主要关注地点综合体,而不是关注空间分析。7、历史地理学特别突出特定地点的历史特性。【英】阿兰R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商务印书馆2008年,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美】R哈特向:“地理学是描述和解释作为人类之家的地球各地方之间变异特性的科学。”,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48页。 【美】R哈特向:“直接探讨现象在统一体中的地区变异只限于现在;但前人的文字记载,再加已知的基本不变之要素的现在观察,使我
3、们有可能了解较早历史时期的地理情况宛如目睹。研究一个地区这样一系列的地理情况,我们就可以增补一个地区特性的变化记录。之中统一体的历史研究,只要注意力继续集中在地区的特性(它由于某种过程而发生变化),就是地理的,而非历史的;历史研究的兴趣在过程本身。”,同书,第107页。,第二节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文献研究法 野外考察法 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1、航空照片、彩红外遥感的判识 2、田野考古与环境考古 3、孢粉分析与古植被和古地理环境,第三节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功能,对历史学的意义对地理学的意义现实功能:历史边界、中外关系、行政区划、地区差异、经济开发、社会变迁、文化区域、旅游资源、人口与
4、移民、民族分布与迁移、城市规划、生态保护、减灾防灾、国土整治等很多方面都能够提供决策咨询。,第四节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传统沿革地理禹贡杂志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创立几大历史地理学家和研究机构: 顾颉刚谭其骧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史念海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侯仁之与北京历史地理研究陈桥驿的水经注研究,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邹逸麟:葛剑雄:周振鹤:,四种历史地理刊物,历史地理论丛,陕西师范大学主办(1981年创刊)历史地理,复旦大学主办,(1981年创刊)历史自然地理(1982年创刊)环境变迁研究,北京大学主办,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作业,精读汉书地理志并撰写读后感 一篇。从历史地理的
5、视角看家乡的历史变迁 。,汉书地理志阅读提示,1、分析汉书地理志的内容和篇章结构。2、汉书地理志所述“九州”之沿革,及所凭之史料。3、汉书地理志所述之汉代行政区划(层级、界划、数量)4、汉书地理志所述区域风俗地理5、汉书地理志所述区域风俗与后世风俗之比较:秦地、魏地、周地、韩地、赵地、燕地、齐地、鲁地、宋地、卫地、楚地、吴地、粤地。6、汉书地理志所述各地之物产7、汉书地理志所述秦所置郡8、汉书地理志所述汉武帝所置郡国9、汉书地理志所述新莽郡县,第一章 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第一节气候的变迁第二节沙漠的变迁第三节黄河的改道第四节长江中下游水系的演变第五节淮河的由利转害,第一节气候的变迁,5000年前
6、的温暖湿润气候,“豫”“丘民”半坡遗址中之獐、竹鼠和貉遗体(这些动物现今生活于长江流域)西藏高原今日藏北无人区的细石器遗址,天山北麓在全新世云杉分布线较今为高。,5000年以来中国气候变迁,公元前108世纪寒冷期(西周早期)公元前81世纪回暖期(春秋至西汉末年)公元前1世纪公元8世纪寒冷期(东汉、魏晋南北朝)810世纪回暖期(隋唐)1013寒冷期(两宋)1314回暖期(南宋中叶至元初)1419寒冷期(明清小冰期和明清宇宙期)19世纪今天(回暖期),“天人之际”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 (250万年前) (300万年10000年前)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
7、(100005000年前)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 (5000年3000年前) 气候变化与中国王朝历史气候变冷与游牧民族南下,气候温暖与王朝鼎盛,历史时期中国野象分布界限推移略图,智人迁徙图,黄河流域史前遗址分布图,参考书目,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演变的初步研究,竺可桢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许倬云:汉末至南北朝气候与民族移动的初步研究,许倬云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叶文宪:中国历史上民族迁徙的气候背景,华东师大学报1987年第4期 。,第二节 沙漠的变迁,沙漠地貌,中国各个主要沙漠的地理位置和面积,中国沙漠、戈壁的分布面积(单位:万平方公里),科尔沁沙地,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西拉
8、木伦河和西辽河流域,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现今年平均降水360毫米,原是一片以草原为主的地带。公元10世纪,科尔沁沙地长期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场所,水草丰茂,牛羊遍地。10世纪时契丹将在战争中俘掠来的汉人和迫迁来的渤海人约数十万人,安置在西拉木伦河河老哈河流域进行屯垦,开辟农田,使这一片地区初次成为农牧交错之地。部分地区因植被覆盖面减少,表土裸露,被风吹起沙。当时农作物都种在垄上,即为防止为“吹沙所雍”。以后在蒙古贵族统治期间,没有更大规模的开垦,草原植被有所恢复。清代又在此广设牧场,生息大批马驼牛羊。19世纪以后,清政府为了增加财源,将大片草原招民开垦。因土地贫瘠,经过二三年即因沙害而放弃,继而开垦
9、新草地。在无植被覆盖的撂荒地上,干旱风季时沙层被吹扬而起,形成流动沙丘。这些沙丘先以点状出现,以后连成一片,使草原退化成沙漠化土地。,乌兰布和沙漠北部,乌兰布和沙漠在今内蒙古河套西部,原为黄河冲击平原。自晚更新世以来,黄河河道一再东移,至今在这一地区仍有三条古河道遗迹。在废弃的河道和低洼地,曾因河水浸溢积聚成湖。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就记载了这地区有名为屠申泽的大湖。秦汉时代,为防御匈奴,从内地迁来大量汉民安置在河套一带进行屯垦戍边,并设置郡县。其中朔方郡最西的窳浑、临戎、三封三县就分布在今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现今故城废址已半被沙埋,周围一片沙丘,但当年却为新开发的农垦区。东汉以后,匈奴南进,边
10、民内迁,垦区废弃,已被耕过的表土,受干旱气候和强烈风蚀,遂成流沙。10世纪末,宋使王延德出使高昌(今吐鲁番),途径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据他的记载,这一地区已是“沙深三尺,马不能行,行者皆乘橐驼。不育五谷,沙中生草名登相,收入以食” 宋史高昌传。登相即流动沙丘中的植物沙米。可见当时正是流沙初起的阶段。但在17世纪末的记载中,该地尚有蒲草、红柳等在固定沙丘上生长的灌丛植物。晚清以来,由于滥行砍伐和过度放牧,又导致这一地区流沙再起。现从噔口以南直至乌达的黄河西岸,流沙已直抵河岸,南北陆路交通完全阻绝,包新铁路不得不改在黄河东岸铺设。,第三节 黄河的改道,黄河改道的大致经过 黄河的两条主干道 黄河决溢改
11、道的原因 黄河改道对华北平原的影响,黄河之重要改道,1128年以前,流经河北平原,由渤海湾入海。1128年杜充决河,黄河夺泗入淮。(明万历年间潘季驯治河,固定为单股河道(今废黄河)。1855年,筒瓦厢决口,重回河北平原,由渤海湾入海。(1876年,黄河大堤全线告成,现今河道基本形成。)1938年,花园口决口,黄河夺贾鲁河、颖、涡河入淮。1947年,黄河复故道。,黄河的两条主干道,由利津入海的东汉大河(王景治河所成河道),行水800年。由徐州会泗夺淮入海的明清大河,行水约500年。,黄河流域地形图,黄河决溢改道的原因,中游水土流失下游防御措施的不力 例证:西汉时代河患频仍与东汉以后将近800年的
12、相对稳定时期 ;唐宋以后河患愈演愈烈。,黄土高原区域,黄土高原典型地貌1,黄土高原典型地貌2,窑洞,黄河改道对华北平原的影响,1、部分土壤的沙化。 2、黄淮海平原水系面貌的改变。3、黄淮海平原地面的普遍淤高。,第四节 长江中下游水系的演变,云梦泽的消失 洞庭湖的涨缩,长江流域地理位置图,云梦泽的消失,春秋时代的云梦泽主体,在今江陵以东、江汉之间,部分则在汉江北岸的天门、应城一带,南部以大江(今下荆江)为限,与江南的洞庭湖没有关系。 因为长江、汉江的泥沙沉积,先秦时代周围数百里的云梦泽,至唐宋时代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太白湖、马骨湖、大浐湖、船官湖等小湖群。以后又相继淤成消失。明清 之际太白湖
13、扩展为江汉平原最大湖泊。清中叶以后,太白湖再度淤填,洪湖扩展成为浩淼的大湖。,洞庭湖的演变,一、河网交错的洞庭平原(全新世初-公元3世纪)二、沉降扩展中的洞庭湖(4世纪-11世纪中叶)三、淤塞萎缩中的洞庭湖(19世纪-现在) 张修桂: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第五节 淮河的由利转害,先秦时期,淮河曾与江、河、济并称“天下四渎”,十二世纪以前,一直灌溉便利,航运通畅 。今天,淮河流域是中国灾害频发地区,也是经济落后地区之一。淮河的由利转害,与黄河长期夺淮入海有重大联系。,淮河流域图,淮河演变的四个时期,十二世纪以前独流入海时期 十二世纪后河、淮并槽时期 十九世纪后江、淮并槽时期 解放后江、海并流时期
14、,第二章历代疆域沿革,第一节先秦时期第二节秦汉的拓展第三节唐代的拓展第四节元代的拓展第五节清代中国疆域的拓展和稳定,“中国”的范围如何确定?,统一与分裂和平与战争汉族与少数民族中原王朝参考书目: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长水粹编。,八大历史地理区域,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新西南地区:川、渝、滇、黔、藏中原地区:陕、晋、冀、鲁、豫长江中下游地区:鄂、湘、赣、皖、苏东南沿海地带:浙、闽、台岭南地区:粤、桂、海南东北地区:辽、吉、黑北亚蒙古草原地区参考书目: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节 先秦时期,三大集团:华夏、东夷、苗蛮夷夏东西说,三大部族分布图,夏代
15、考古文化分布图,西周分封图,春秋全图,第二节 秦汉的拓展,秦始皇的伟业:前222年平楚江南地,置会稽郡;并闽越、东瓯。置闽中郡。前214年逾五岭,置桂林、南海、象三郡。前215年北击匈奴,略“河南地”,次年渡河拓地至阴山,置九原郡,通西南夷,开五尺道。,秦郡图,汉武帝(前140前100)的武功,前127年出击匈奴,复故地。断匈奴右臂,置河西四郡(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南方:前111年平南越,置八郡;次年跨海于海南岛置朱崖、儋郡;前138年东瓯内迁江淮间;前110年灭闽越,迁其民江淮间,置冶、回蒲二县,属会稽郡。开西南夷,置西南七郡东北设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 。西域都护府至设立。,汉帝
16、国图,西汉形势图,第三节 唐代的拓展,羁縻州府六都护府交州的独立,隋朝疆域图,唐代疆域图,宋辽疆域图,蒙古宋夏金形势图,第四节 元代的拓展,蒙古四大汗国图,明朝疆域图,第五节清代中国疆域的拓展和稳定,清代疆域的三大部分:以狩猎为主的女真区、以畜牧为主的蒙古区、以农业为主的明朝区1683年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历时130余年,合并蒙古诸部及其统治下的回部、西藏、青海等地:17世纪二三十年代,漠南蒙古诸部归附后金。1688年准噶尔 袭击喀尔喀蒙古。喀尔喀蒙古降清,移牧漠南。1690年准噶尔又进扰漠南,清兵开始反击,准噶尔败退。1696年破准噶尔于漠北,次年喀尔喀蒙古还牧漠北,漠北遂入清朝版
17、图。套西、青海和硕特蒙古于1688、1698年先后降清,土地亦入清版图。1717年准噶尔夺和硕特部所据之西藏,1720年清军护送达赖入藏,准部败退,西藏入清。1755年平定了天山北路准噶尔本部,未几又叛,1757年再次平定。1759年又平定了本在准噶尔统治之下乘准部覆灭,图谋独立的天山南路的回部(维吾尔),于是天山南北全入清版图。,清后期版图之缩小与边疆之设省,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即清乾隆中叶至道光初是清朝疆域的极盛时期。道光以后,由于外来帝国主义的入侵,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国势日衰,疆土日蹙。 光绪十年(1884)新疆设省光绪十一年(1885)台湾设省1907年东北设省,清帝国图
18、,清中期疆域图,参考书目,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童书业:中国疆域沿革略,载童书业历史地理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第三章历代行政区划的演变,第一节秦统一前地方行政区划的出现第二节秦汉郡县制的确立和划分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州郡县三级制的确立和解体第四节唐宋的道路制度第五节元以后的行省制度第六节行政区划的原则:“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第一节 秦统一前地方行政区划的出现,商、周封建制:“分土封侯”、“封邦建国” 春秋时期“县”、“郡”的出现战国末期“郡”统“县”局面的形成县制起源的三个阶段:县鄙之县、县邑之县和郡县之县参考书目:周振鹤:县制起源三阶段说载周振鹤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1999年,郡县之关系及其变迁,春秋时,列国相灭,多以其地为县。故县大而郡小。故传云: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左传哀公二年,赵简子誓语)至于战国,则郡大而县小矣。(通典卷三三职官一五),第二节 秦汉郡县制的确立和划分,秦郡之数量:3646汉代之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州”刺史监察区的出现东汉末 “州牧”之设置,郡县制的初衷,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重赏之,甚足易制。天
20、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东汉十三刺史图,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州郡县三级制的确立和解体,永嘉乱后,州制渐滥,致使郡形同虚设。隋开皇三年(583)罢天下郡,以州领县。,第四节 唐宋的道路制度,唐代沿袭州县制,并升一部分州为府(府虽与州同级,但地位略高)唐代初年设十道监司机构,开元时分15道,置采访处置使,如汉刺史制度。,唐十五道图,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府州之上,无单一行政机构和长官,分设四监司:转运使(漕司)
21、、提点刑狱使(宪司)、安抚使(帅司)、提举常平使(仓司)。诸司分路不同,治所不一。府州可不通过监司,直接向中央奏事。总特点:二级半或虚三级。,北宋二十五路图,第五节 元以后的行省制度,行省时代:自元代开始,中国又实行三级制的地方行政制度,最高一级为行省,故称行省时代。行省制度的渊源: 魏晋:行台【中央(台、省)的派出机构】。 金:行尚书省。 元:行中书省。,元代,元代行省管理机制的演变: 长官: 中书省宰相出领某省事某处行省某官元代省级行政区划(12世纪末大德年间以后):中书省直辖地(都省、腹里)10个行省:辽阳、陕西、甘肃、河南江北、江浙、江西、湖广、四川、云南、岭北。宣政院辖地:吐蕃地区。
22、,明代,改行省为三司的原因:元代行省统辖军事民政,地方权力太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行省取消后,因名称和辖区未变,故习惯仍称省。三司的职掌: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民政,分领天下府、州、县及羁縻诸司,上与中央六部联系。都指挥使司:主管一省军户卫所番汉诸军,上听命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提刑按察使司:主一省监察司法,上听命于刑部、督察院。,明代,明代省级行政单位(宣德三年,1428年) 两京或两直隶: 京师、南京。 十三布政使司: 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江西、 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明朝政区图,明代,明中后期总督、巡抚的设置:1、原因:三权分立局面不足应变。2、督、抚之
23、区别:总督:主理军务。主要在边区设置,较固定的有蓟辽保定、宣大山西、陕西三边、两广四总督。巡抚:主理民政,兼理军务。每省皆有。3、明代督抚的特点:中央派出的钦差大臣。与三司名义上是中央官与地方官的关系,重大事务三司听其节制,地方日常事务仍由三司管理。,清代,总督、巡抚的地方官化乾隆25年(1760):八总督:直隶、两江、陕甘、四川、闽浙、湖广、两广、云贵18省15巡抚。直隶、四川、甘肃三省无巡抚,由总督兼巡抚事;山东、山西、河南三省无总督,由巡抚兼总督责。,清代,光绪年间的增裁(9总督15巡抚)增设新疆巡抚(1884)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移驻台湾(1885),1895年因割让日本而裁裁湖北、
24、云南巡抚(1904)裁广东巡抚(1905)增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巡抚和东三省总督(1907),清代,清代省级长官:总督(制台)巡抚(抚台)布政使(藩台)按察使(臬台),清政区图,晚清政区图,元、明、清的“道”,元代的“道”宣慰司道:中书省、行省的派出机构,协助中书省、行省分理一部分离省会较远的路府州县。肃政廉防司道:主刑名监察,属御使台和行御使台。明代的道分守道:布政使的副手参政、参事分管部分州县民政。13布政使司共60道。分巡道:按察使副手副使、佥事分管部分州县之刑名按核。13布政使司共69道。专职道:兵备道、水利道、盐法道等。清代的道统称“道员”,历代的特殊地方行政制度,汉唐的都护府汉:
25、西域都护府唐六都护府:安东、安西、安北、安南、北庭、单于唐的羁縻州(800余个)东晋南北朝的“侨州郡县”与“土断”五代两宋的“军 ”和“监”辽代的“投下军州”辽史地理志:“头下军州,皆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从征俘掠,或置生口,各团集建州县以居之。横帐诸王、国舅、公主许创立州城,自余不得建城郭。”“其节度使朝廷命之,刺史以下皆以本主部曲充焉。”,历代的特殊地方行政制度,清代边疆军政合一的统治制度将军辖区:奉天、吉林、黑龙江、乌里雅苏台、伊犁办事大臣辖区:西藏、西宁理藩院辖区:内蒙元、明、清的“土司”与“改土归流”清代的直隶厅、州和散州厅不辖县,或属府或省直辖,省直辖者地位略高于州州辖县者与府平级
26、,不辖县者属府,称散州。,北洋政府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民国初年废撤府、州、厅制度,省直辖县。一度分一省为数道,取消分守、分巡之名,设道尹。,国民政府时期地方行政制度,取消道制(1928年)增设“市”级院辖市(初称特别市):南京市、上海市、北平市、天津市、青岛市等。1947年达12个。省辖市:1947年达57个。十年内战与“专区”的出现省区的变动1928年设热河、绥远、察哈尔、宁夏、青海省,改直隶为河北省。1929年改奉天为辽宁省。1939年设西康省。至1949年前,共33省1自治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六大行政区(19491954):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1954年保
27、留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其他变为省辖市。恢复东北三省建置,撤销绥远、宁夏省。1955年撤西康省。1956年撤热河省。1988年设海南省。1997年设重庆直辖市。省会的变迁 河北(保定石家庄);安徽(安庆合肥);河南(开封郑州);广西(桂林南宁);吉林(吉林长春)四级制:省地区县乡。,当前行政区划演变的趋势,划小省区的呼声:谭其骧我国行政区划改革设想“市”之崛起和滥设,地方行政区划的“后来居上”,“郡”居“县”上,战国、秦“州”居“郡”上,汉代“郡”退出历史舞台 ,“道”、“路”居“州”上,隋唐“省”居“道”、“路”之上,元“路”退出历史舞台,“府”居“州”上,明代,第六节 政区划界的原则:“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山川形便”的例子:汉州、唐道、清代贵州省“犬牙交错”元代行省:陕西行省、湖广行省、江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中书省江浙行省。明代的分省:南京与浙江、河南、广西与广东、贵州清代分江南省(安徽、江苏)。,参考书目,周振鹤:中央地方关系史的一个侧面中国历代地方政府层级变迁的分析,载周振鹤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