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瑞坪國中 社會科領域研習近代台灣港口市鎮之發展與變遷,瑞坪國中 朱韋勳 老師,大綱,前言台灣港口形成與發展背景台灣港口之分布、機能體系與大陸貿易的概況布袋港與鹽水港之發展變遷簡介鹿港與梧棲港之發展變遷簡介基隆港與淡水港之發展變遷簡介台灣諸多港口沒落與變遷結論,前言,在1683年清朝佔領台灣之後,今福建、廣東閩粵帶的移民陸陸續續大量移入台灣拓墾,而改變原本台灣島上原住民的生活方式、與部落型態,進而主導了台灣史的發展,使得台灣變成中國大陸以外的傳統漢人社會。移民的拓墾與開發、經濟貿易發展以及行政建置設治等歷史背景促使台灣的空間聚落市鎮形成由沿海平原至近山地的地區三帶南北縱列的市鎮群,分別有:A、沿
2、海港口鄉街市鎮B、西部台地平原鄉街市鎮C、山麓地帶的鄉街市鎮,早期台灣與大陸的人口、物資移動需求促成港口市鎮發展,沿海港口市鎮體系隨著時代推進由擴散分布而漸集中於南北,這個轉戾點是在1860年帶開港通商之時,日本據台之後的殖民地統治則是決定性關鍵期,西部的舊海港逐漸沒落頹廢,新港口的崛起,例如:基隆與高雄,間接的影響了台灣南北都市雙峰模式的發展。,近代台灣六大港口,台灣港口市鎮的形成與發展狀態,台灣唯一海島,主要的對外交通就是靠著港口的出入,而為了應付漢人開墾拓荒、航運貿易的需求、清廷治台的政策、地理交通條件等因素促成了港口市鎮的開發興起與發展。,1、移民拓墾的背景台灣各地拓墾時間各不相同,但
3、移民渡海而來的,由港口登陸,而在港口四周的地區通常會成為最早開發的地區,而港口市鎮往往具有較佳的向內陸發展的交通路線,有利於移民者登陸之後入墾以及再次遷移他處開拓新天地,開墾之後農產品的運銷以及生活日用品的物資流通亦是經由港口出入,所以移民的開墾為港口興起與發展的首要條件。,2、航運貿易的需求台灣成為國際貿易的一環甚早,遠在荷據時期(1624年),台灣已經捲入世界市場,而鄭氏治台時期(16621683年),台南的鹿耳門更是成為響譽國際的著名港口,清領以後,漳州、泉州兩地的移民數最多,移民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原鄉因人口壓力而生活窘迫,轉而從事海上貿易或者遠渡重洋來台,無論是農還是商,移民的重商、重利
4、與海洋性格取向,促成台灣的開發與大陸和台灣之間航運的發展。,農業拓墾帶動商業的發展,隨著農田數的不斷擴大,農產品的逐漸增多,人口成長、生產力、消費力的提升,台灣農業產品運往大陸,而大眾所需的日常手工業產品則仰賴於大陸,這種區域分工的關係帶動貿易的發展,貿易興盛也導引了港口市鎮的發展。,3、地理交通條件台灣與福建相對,福建省當時有八府,其中有五府瀕臨海洋,海岸線曲直而多港灣,主要港口有:閩江口、興化灣、泉州灣、紹安灣、廈門灣等,而至於台灣的西海岸則大多為平直沙岸,天然條件優良的港灣甚少,而大多數的港口條件都是不佳的,因為河流的沖積淤塞更是屢見不鮮,不過由於當時的船噸數都比較小,所以遇到淤積的港口
5、就改停別站,利用路上的接駁方式登岸,因此各地區均有港口與大陸港口建立固定航線來往。,而對台灣內部交通而言,台灣地形南北長東西窄,而西流入台灣海峽的大小河川都比降大、含砂量多、水量季節變化大,旱季如荒溪、雨季則氾濫成災,所以少有航行之利,反而是形成陸路交通的一大障礙,由於河川的阻隔將台灣西部的平原與台地、丘陵分隔成類似孤立的社會經濟地理空間。而為躲避原住民的攻擊與竊盜,加上交通困難使得每一個分隔的地區貨物都會向海岸港口市鎮集中,以港口市鎮作為據點形成交易圈,其交易圈在空間上往往都是不重疊,各自與對岸廈門、泉州等從事貿易,甚至島內自己南北向的交通也是靠水運,正因為區域空間的孤立,促成沿海擴散式港口
6、的分布與發展。,4、清廷治台政策清朝在治理台灣的初期所採取的為消極的治台,對閩粵移民者的渡台禁制甚多,但移民仍是一波接著一波,人民的往來與物資的流通,促使台海航運的需求日漸重要,清廷乃採取陸續開港的策略。在康熙23年(1684年)開放鹿耳門與廈門通航,乾隆49年(1784年)開放中部的鹿港與蚶江通航,到了道光4年(1824年)開放海豐港以及宜蘭的烏石港,同時為了顧及本島南北陸路交通不便,在雍正9年(1731年)更是開放了鹿港、中港、南崁港、大安港等九個港口以提供沿海貿易。,台灣的港口市鎮呈擴散式分布,與交通發展模式相似。台灣南北長385公里,西海岸在19世紀末期有11個主要港口,平均35公里有
7、一個港口。兩港口間的貿易區劃分點距離不到20公里,合乎傳統市場圈的步程活動範圍。,台灣早期港口分布圖,港口市鎮的發展與腹地的開發息息相關 。機能因港口本身條件、腹地產業、交通之差異而有層級之別 : 1.與大陸直接通航貿易,腹地廣大 2.台灣沿岸與內陸腹地之貿易機能 3.市鎮本身與四隣鄉間的地區性市場 越大的港口市鎮其層級特徵越明顯。,台灣的港口基於潮流、風候、航線距離、貿易習慣等因素,大多與福建的港口建立固定航線。經營台海貿易者大多成立行郊組織,外郊(船頭行)專營對大陸各港阜貿易。 一府二鹿三艋舺,乾隆17年(1752)重修台灣縣志,乾隆七年(1742)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彰化縣圖,同治10年(1
8、871)淡水廳志淡水廳全圖,台灣的港口間形成沿岸交通航線,較小的港口常扮演中繼轉運港角色。中部的梧棲港將山區運來的樟腦集運至淡水。港口是周圍內陸的集散市場,形成樹枝狀中地體系。,有相當程度的商業交易以應居民之需,並作為隣近鄉村產品的集散與日用品之供應中心。 這些市鎮均成為地區性的交通、產業中心。,戎克船 (junk)專指中國沿海或內河的帆船自清朝至近代,橫渡台灣海峽兩 岸的船隻,無論是貿易、移民或 偷渡,大多是以戎克船載運。,帆船航運的興盛,帶動沿海港口市鎮的繁興。 船頭行 EX:鹿港日茂行 經營帆船貿易者大多結合運輸與貿易,多是漳泉富商,才有足夠財力支應。有些商賈往來台閩,宛如客商,亦有人在
9、內地,商號在台,業者招股置船運貨,可增加利潤,減少風險損失。,詳確數字不得而知 1.海關並未詳細登錄中國式帆船的出入數字 2.帆船進出的港口不限於南北四口輸出大多為初級產品,EX:苧麻、黃麻 輸入手工業產品居多,EX:麻布、麻袋 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之後,台灣與大陸的帆船貿易沒落。,日本取得台灣為殖民地之後,將基隆、淡水、安平、打狗定為條約港。 只准由條約港出入為限制中台往來措施之一。改變台灣沿岸港口與大陸的長期貿易、航運習慣,各地商民深感不便,陸續上書請求開港。 日本政府在1897年制訂特別輸出入港辦法,1899年開設舊港、後壠、梧棲、鹿港、下湖口、東石、馬公、東港等八港為特別輸出入港。,日本
10、據台之後,台灣與大陸間的貿易急速衰退。原先的港口市鎮逐漸喪失航運、貿易功能而漸沒落,特別輸出入港亦陸續關閉。 這些港口日趨沒落,或是轉換機能以維持為地區性市鎮之地位,EX:北港成為宗教信仰中心。,主要港口介紹-鹽水港,貿易的鹽水,八掌溪與急水溪分別自北與南兩方流經鹽水,透過八掌溪水路,原為內陸港的鹽水鎮,可經由布袋通往臺灣海峽,台灣的米、竹筍,大陸的布匹、陶瓷、酒、菸草、木材、中藥等物資,貿易的興盛與衰敗寫出了鹽水的歷史過程。,明代的開墾,明朝天啟元年(1621),大陸移民相繼到鹽水定居墾,因為聚落形狀像隆起的大龜肉,因此,鹽水最早稱為大龜肉庄。明永曆16 年(1662)鄭成功安排其部將何積善
11、及范文章率軍隊及眷屬到鹽水墾殖,同時鄭成功參軍陳永華之子陳漢光由泉州率六百多人移居釋仔寺(今朝琴路牛墟南方)拓殖屯田。,清代的鹽水港堡,諸羅縣志中記載:鹹水港海汊郡治往笨港大街,有橋,商船輳集,載五穀貨物。港水入至下加冬仔止。支分於北為汫水港海汊,有竹筏渡,小杉板划到此載五穀,港水至上帝廟邊上註:八掌溪出口處稱汫水港,汫水港街為其市街,日治時期的重要商港,明治34年(1901),全臺改為二十廳,臺南縣分臺南廳與鹽水港廳,鹽水廳所管轄範圍包括布袋庄、白河庄、新營街、柳營庄、前大埔庄、麻豆街、牛挑灣庄、鹿草庄等地,交通地位是相當高的 。大正9年(1920) ,廢廳改州,鹽水地位再度降級,成為臺南新
12、營郡轄下的的鹽水街。,光復初期的鹽水,1945年後,當時布街、竹仔街都是人潮聚集處,鹽水港旁的蕃薯籤市,為五穀雜糧交易處,鹽水牛墟的存在,也使各地的牛販群集於鹽水,不過這樣的好現象並沒有維持多久 。,照片解說日治時代,官方在鹽水港舊蹟豎立石埤紀念,雖然河港在過度淤塞後失去功能,不過歷史的記錄仍顯現當時的繁榮。設置石埤的舊址在今天鹽水橋南端西側,在光復後已拆除,鹽水港石埤正也啟示鹽水清朝中葉與其它時期商賈雲集繁榮的風光。,主要港口介紹-布袋港,貿易的布袋,布袋位於嘉義縣西南方,舊名布袋嘴,因港口外有沙洲包圍,形成瀉湖的地形,狀似布袋而得名。早在清康熙年間就發展對大陸貿易,成為繁榮的商港,當時稱為
13、“冬港”;後以所盛產的鹽以船隻直銷大陸,而造就布袋昔日舊稱“小上海”的繁榮盛況。,發展條件,布袋背連東石鄉、南與台南縣北門鄉隔八掌溪相接,西臨台灣海峽與中國大陸遙遙相對。因為布袋本身為一個天然港灣,於是這樣的地理位置,造就布袋港發展的良好環境,再加上緊鄰的嘉南平原為腹地,使得布袋成為早期往返台、廈的重要商港,沒落?!,光復初期,因布袋與廈門間的船隻往來頻繁,布袋成為重要的貨物集散、交換地;當時港邊的熱鬧與繁榮景象,除了處處可見人潮擁擠外,當時小鎮上多達十幾處的酒家與戲院,因而得到了小上海之稱。短暫的繁榮盛況,則因為國民政府撒退、兩岸敵對關係,在關閉兩岸航線後,布袋商港則慢慢沒落了。,布袋的再出
14、發,沉寂一陣子的布袋港,因為年代台澎貨輪與客輪航線的開闢,又帶給小鎮新的希望與生機。民國八十七年,布袋國內商港正式掛牌啟用,為布袋港的歷史再次寫下傳奇的一頁,也為布袋人帶來昔日小上海的願景與期待;待停泊二萬五千噸級貨輪的碼頭完成後,布袋將可成為理想的國際商港。,主要港口介紹-鹿港,鹿港的位置及地名的由來,位置:東接秀水鄉,西臨台灣海峽,南與福興鄉 以福鹿溪為界,北與線西鄉、和美鎮相臨地名:(1)臺灣中部一帶昔時多鹿,常有鹿群聚集海 口草埔,故名鹿仔港,後來簡稱鹿港. (2)鹿港一帶早年為平埔番巴布薩族盤據地,平 埔族Rokau-an一語的轉譯. (3)地形似鹿,故名鹿仔港. (4)據說昔日這個
15、地方是米穀集散地,因為用來 儲存稻穀的方形倉庠稱為鹿而得名,唐山移民,隋煬帝大業6年(610年),煬帝派遣虎賁中郎將陳稜與朝靖大夫張鎮州率師登陸鹿港,與平埔族大戰,殺其首領歡斯喀啦 清代之前,鹿港港深可泊巨艦,並可容納商船百餘艘,實為天然良港。且鹿港於全台各港中,離大陸最近 ,故鹿港自然成為唐山移民台灣之主要出入口。明鄭永曆19年(1666年),設北路安撫司於今日之彰化,漢人於是開始彰化平原之開墾。最先移進鹿港的漢人為閩省興化人,再來為泉州、漳州人,最後為粵省潮州人、諸邑人。,鹿港興盛期,清康熙22年(1683年),施琅滅明鄭,清正式接管台灣,並於次年(康熙23年)採施琅等人之建議,頒訂三條海
16、禁,限制大陸船隻及人民來台閩省之泉、漳米糧不足,許多私販偷渡來米榖集散地鹿港貿易,故鹿港和大陸仍有交通往來乾隆48年清廷設鹿港正口,依廈門與鹿耳門通商模式設立專員管轄次年准許福建泉州府晉江縣所屬蚶江口與台灣府彰化縣鹿仔港正式設口開渡 乾隆50年至道光末年的六十多年間尤其是鹿港的全盛時期,鹿港沒落期,康熙56年:首度淤積紀錄乾隆中葉嘉慶年間:黃金期正式設口開渡嘉慶中葉:王功港(-道光)道光:番仔挖(-同治)光緒:沖西港(-光緒21年) 僅帆船可入光緒24年:福隆港日治末期:完全淤積,無法通行,主要港口介紹-梧棲港,梧棲的地理環境,梧棲鎮位於台中縣西側,居中部海岸平原上。東鄰沙鹿鎮,西瀕臺灣海峽,
17、南接龍井鄉,北與清水鎮接壤,全鎮總面積18.4063平方公里,轄區東西寬3.78公里,南北長4.12公里,而略呈方型。境內西面為著名之台中港。本鎮位於鰲峰山西側山下,居大甲、大肚兩溪下游出海口之間,為一平原地形,地勢平坦,由東向西略為傾斜,西側一部份為海埔新生地,平均海拔高度約4.7公尺。梧棲港與台中港共用同一條水道,一邊是熱鬧的漁港,一邊則是繁榮商業港。,梧棲的地名由來,古稱竹筏穴或 五叉港 鳳非梧不棲,非靈泉不飲,非竹實不 食原為中部濱海的一小港口,位居海岸偏僻之地,最初僅三五漁民以捕魚維生,故初期也稱網罟寮,梧棲歷史變遷,清康熙末:少數泉州府安溪、晉江、南安等地的 大陸移民前來開墾乾隆年
18、間:與福建有帆船往來乾隆末年:商賈設行棧,已具街鎮雛型道光年間:漢人形成聚落 ,名此地為鰲西 光緒年間:改稱梧棲港日人據台:原本預建的新高港,中途而廢光復以後:58年政院決定開闢台中港,使本鎮成 為兼具工、商、漁業功能的國際港,主要港口介紹-基隆港,基隆港命名由來,先民開拓時,船經東北角即以雞籠山為指標,連帶附近地區因此命名。古時居住於雞籠的凱達格蘭族(Ketagalan)的音而來的。命名者將Ketagalan去掉taga,譯Kelan,為雞籠(臺語發音)。基隆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形似雞籠,靠海那邊好像雞籠的出口。源自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雞籠社或大雞籠社,即由社名變成地名。,萌芽時期,自西元18
19、86年開始營運,到今天已有109年歷史。光緒六年(1875A.D.)將此前一直沿用的名稱改為基隆,以取其基地昌隆的吉祥意義,雞籠山、雞籠河亦同時更名改為基隆。明朝末年,日人豐臣秀吉獲悉基隆蘊藏硫磺,欲出兵謀併臺灣,中途遇颶風而返。,基隆港西荷時期,西元1626年:西班牙派出遠征隊從呂宋出發,在社寮島(今和平島)登陸,隨即在島上西南端修築聖薩爾瓦多城(San Salvadore)。西元1642年:荷蘭人北上攻佔社寮島,將聖薩爾瓦多改名北荷蘭(Noort Hollant),而將附近高地堡壘取名維多利亞(Victoria)。,基隆港明鄭時期,西元1661年:鄭成功驅逐南部荷蘭人,據說荷人臨去之前,曾
20、在社寮島岩洞內刻字留念,後來被稱為番字洞,今字跡已風化不復見。明鄭時期:居邊陲地位,走私、海盜據點,也是官府流放罪犯的地方。,基隆港清領時期,臺灣大多港口均以泉州移民為主,雞籠卻是漳州人較多西元1723年(雍正元年):始有福建漳州人由八里移居雞籠,比達崁仔頂街、新店街、暗街仔街陸續建立。咸豐年間的漳泉械鬥最為激烈,今老大公廟就是用來安葬當年械鬥身亡者骸骨。,基隆港清領時期,西元1860年:根據北京條約,淡水正式開港,成為通商口岸,並以雞籠為副港。清廷重新檢討煤禁政策,最後決定准許開採。西元1885年(光緒10年):中、法因越南問題爆發戰爭,法軍佔領基隆長達8個月,清廷派劉銘傳率軍奮力抵抗。基隆
21、港周圍的砲台大多毀於中法戰爭,今仍留存下來的有海門天險和獅球嶺砲台。,基隆港清領時期,西元1885年(光緒11年)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上任後,首先遴委台灣首富林維源為基隆築港事宜的總辦,延聘外國工程師進行港灣測量設計西元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基隆港建港迄今,並調整行政區域,升格為廳。淡水港因日漸淤淺,不敷使用,基隆港灣乃受劉銘傳重視。西元1891年:由臺北大稻埕鑿穿獅球嶺隧道通抵基隆的鐵路完工通車,獅球嶺隧道為中國鐵道史上的第一條隧道。,基隆港日治時期,雖然劉銘傳有意建設基隆港,但成果有限,真正推動基隆港邁入近代化歷程的應是日治期間。西元1895年:日人積極籌劃展開五期的築港工程,提高土地
22、利用價值,並將港區河流開浚成運河,浚深海域,增設碼頭及起重裝卸設施。西元1896年(明治29年)成立了基隆築港調查委員會,參與計畫的技師皆具有築港及土木事業經驗。西元1898年(明治31年)評估將基隆港作為純商港使用,但是一旦面臨軍事需求時,商港將供作軍港使用。,基隆港日治時期,西元1916年:基隆港的貿易額已超過淡水,成為台灣最主要的商港。西元1924至1931年:基隆升格為市,成為當時台灣第四大都市。西元1941年:太平洋戰事爆發,由於其主要物資吞吐港及海軍基地的地位,首當其衝成為美軍轟炸的目標,全市一半以上建築被毀。,基隆港中華民國時期,經過年的慘淡經營,港區大致恢復舊觀。 原屬台北縣的
23、七堵鄉劃入轄區,並分出暖暖區由於是軍事要港,加上隨政府撤退來台的大陸人士定居。四處林立的眷村就成為基隆社會的一個新特色。 民國50年代以後,隨著礦業、漁業的發達,也有為數不少的原住民從東部遷徙到基隆來,聚居在八尺門、安瀾橋、五堵、暖暖等地。,基隆港中華民國時期,影響基隆開港至鉅的礦業,從60年代以後逐漸沒落,取而代之的是食品加工、機械電子等產業,六堵,大武崙工業區的開闢伴隨港口興起的貿易行、報關行、貨運行及委託行則構成了基隆商業的特色 民國73年時,已經躍居為世界排名第的貨櫃港了,主要港口介紹-淡水港,淡水港命名由來,淡水舊稱為滬尾,滬是指以前設在河口或是近海之處,由許多石頭堆成,利用海水的漲
24、退潮來捕魚的一種設施,而在設有滬的尾處,就是滬尾。另有一說:在閩南語中,滬和雨諧音,指此地多雨,過了這裡雨就停了,故稱滬尾。民國九年時,改用此地所濱臨的淡水河河名,為此地的地名。,淡水港西班牙時期,西班牙人以淡水為其殖民、貿易和宣教之基地,以淡水為基地,開了淡水河、基隆河通往淡水的道路,又在淡水建天主教堂,進行傳教。 1629年:入秋在淡水河北岸以木材築聖多明哥城(San Domingo)。1636年:淡水當地人受不了繁重稅務,半夜攻擊聖多明哥城,並且放火,把城徹底燒掉。第2年,西班牙人用石灰、石塊再重建起來。,淡水港荷蘭時期,1641年:荷蘭人(漢人稱紅夷)驅逐西班牙人後,特地從臺南安平運來
25、紅磚塊,重新改建為聖安東尼堡,即今淡水紅毛城。 荷人除了鎮撫原住民,也招聚漢人來此拓墾,致力於硫磺、鹿皮等土產的運銷,更利用淡水港和中國商人貿易,直到1661年鄭成功渡海東征後,荷人才離開淡水。,淡水港清領前期,1710年(康熙49年):淡水開始設防兵,漢人逐漸在這裡形成一些聚落。 1723年:才設淡水廳於竹塹(今新竹)。 1792年:清廷正式開放淡水八里坌與大陸兩岸直航,淡水港船舶碇繫場設於南岸的八里坌。1808年清軍水師守備移駐淡水。 1820年:南岸八里泥幾近百年的泥沙淤積,港埠發展遂移到北岸滬尾。,淡水港清領後期,1861年:天律條約之後,淡水開口通商,英國在淡水開設領事館。 1867
26、年:以一年十兩租用紅毛城設領事館,各國外商也到淡水設洋行貨棧,外國船舶出入頻繁,淡水在這時期是全臺灣的第一大港。 1872年,加拿大的宣教師馬偕博士抵淡水,並以此為根據地,對台灣北部傳揚基督教,並曾設教堂、創牛津學堂(今之淡水工商管理學院)、女學校(今之淡江中學)。,淡水港淡水的沒落,傳說劉銘傳為阻止法國軍艦進入,徵收數十艘船在淡水河口裝滿石塊後鑿沉,這樣軍艦就會撞到,但是中法戰爭結束之後並沒有打撈上來,結果造成泥沙淤積淡水河上流流沙增多,淤積厲害,使大型船舶漸難駛入。鐵路的設置改變了台灣的交通結構,而且日人大力建設基隆港,逐日擴建碼頭;乃漸奪走了淡水的繁華。,淡水港淡海新市鎮,1969年:當
27、年為配合淡水國際港闢建,擬定臺北基隆都會區域計書時,就有牛埔仔新鎮的規畫,只是中央垂青臺中港,這些計畫就塵封歸檔了。隨著大臺北都會區人口快速成長和房地產畸形飆漲所帶來的壓力,經建會與內政部執行區段徵收計畫取得土地以解決中低收入民眾居住問題。,淡水港淡海新市鎮,在淡水現市區北方約一公里半處,緊鄰台北首都(省府其他新市鎮的計畫是林口、台中港、大坪頂、澄清湖)而且腹地廣大、景觀資源豐富。目前本區又全非都市地,以農業區、山坡保育區或廢耕農地,夾雜著聚落、工廠、軍事用地和墳墓等未開發土地為主。屬地廣人稀(人口不足萬人),可取得的住宅用地約三百公畝,興建六萬五千戶的住宅。,淡海新市鎮開發前後衛星影像,民國
28、82年12月15日,民國83年12月11日,民國85年3月15日,民國84年11月25日,港口沒落的因素,1.貿易導向的改變2.抽稅3.交通建設4.港口淤積,貿易導向的改變,清末開放四口通商之後,由於茶,糖,樟腦等物產外銷蓬勃發展,使得開放通商的南北四港,它們的中央市場機能增強,非通商港口仍只能依賴和大陸的帆船貿易或是對南北四港的轉口貿易,港口機能,地位無法與通商港口相比,港口市鎮發展漸漸由分散變成集中南北,日據之後,基隆和高雄更取代了淡水和安平成為台灣南北最大港口,抽稅,台灣割讓給日本為殖民地之後,對中國的關係就視同於”國際關係”,因此原本台灣與大陸的貿易相同的就視為國際貿易,須依照通商口岸
29、章程抽稅,而殖民國日本在1899年獲得貿易自主權,進口稅自此由5%提高到15%,台灣也採一樣的關稅措施,中國輸入品的市場因此大受影響,日常用品的負擔增加,所以改購買由日本輸入的產品,大陸和日本的對台市場呈現明顯的消長現象,交通建設,日人佔領台灣的初期就深受交通不變的困擾,所以交通建設就成為了建設台灣的首要之務.交通建設最主要的是以南北縱貫鐵路和與世界聯繫的港口設施,而縱貫鐵路完工後,都是經過原先的行政機能市鎮為主,不僅無法對原先的港口帶來好處,更因交通路線的改變加速沒落.,港口淤積,台灣西海岸的港口大多利用天然港灣或近海河口作為貨物裝卸港口,所以港口受到天然因素的影響.而台灣的河流短,水流湍急
30、,含沙量高,河川堆積作用發達,導致河道淤塞,或是海岸線往西移動,使港口失去交通機能,新竹的舊港因20世紀初年頭前溪藉著洪水夾帶漂沙和飛沙堆積,1929年已無法使用,日後興建的漁港便移到頭前溪南岸魚寮附近何到較深之處.苗栗後龍港原在後龍溪北岸,也因河流堆積加上洪水破壞河岸地形,所以船隻停泊地移到後龍溪的南岸.最負盛名的鹿港因河口,海岸地里變遷激烈,頻頻更換船隻停泊地點,且離鹿港接區越來越遠,終究鹿港難逃沒落命運.,港口的變遷,台灣西岸的港口因港口條件惡化和基隆與高雄的開港而漸漸喪失貿易機能,有的進行港口的轉型,有的不敵其他港口的優勢競爭而衰落,但有的也是再次繁榮.,北港 宗教型市鎮:北港就是一個
31、重現生機的例子,北港在1907年終止港口貿易機能,但以媽祖信仰中心-朝天宮為主軸,而形成宗教型市鎮,在台灣進行行政改制之際,仍是雲嘉地區的第二大城鎮,僅次於行政中心嘉義.,東港 地方性漁港:東港原本在日據時期為特別輸出入港,後來因特別輸出入港的撤除而轉型為地方性的漁港,鹿港 港口機能喪失:最負盛名的古老港口市鎮鹿港由於港口淤塞,一再更換船隻停泊地,再加上鐵路所造成的貿易路線改變,以及1937年中日戰爭造成的貿易中斷,這些因素導致了港口市鎮發展停滯,直到最近因轉型為觀光型的老街市鎮而慢慢重現繁榮的景象.,鹽水港 港口機能喪失:鹽水港在鐵路建築前原先是台南縣地區相當繁榮的貿易港口,因為海岸的堆積作
32、用造成海岸線西移,鹽水港漸漸淤積,再加上日據時期當地鄉民反對建築鐵路,所以在鐵路改道新營後,貿易機能便慢慢被新營所取代,到了現在仍然發展相當的緩慢.,梧棲港 建設新港,但最後未完工:梧棲港算是西部海岸港口變遷中較特殊的例子,清末梧棲港的位置受漂沙影響而移往其他地方,後來又移回梧棲海岸附近,在1937年撤除特別輸出入港之後.日本人為了中區產業發展,改善港灣分布不均,以及國防需求等因素,在1939年開工建設新港,命名為”新高港”,並且計畫建設港口市鎮”新高市”,但是工程進行到1944年後未能完工.,結語,港口變遷的經過:1.西部港口貿易蓬勃發展:在日據時期前,台灣與大陸間的貿易蓬勃發展是支持港口市
33、鎮繁榮的主要因素.2.開放若干特別輸出入港:在日本人佔領台灣之後,企圖斷絕台灣和中國的關係,並強化台灣與殖民日本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繫,然而基於順從民情,特別開放若干的”特別輸出入港”專攻台灣和中國大陸的出入往來.,3.南北縱貫鐵路和高雄,基隆港的建立:由於南北縱貫鐵路的完工與高雄,基隆的開港,導致台灣的貿易導向由東西轉變為南北,加上就港口的地理條件均不佳,而慢慢轉變港口機能.4.1937年所有特別輸出入港關閉:在所有特別輸出入港關閉之後,因基隆和高雄的發展,而導致港口市鎮的發展型態由擴散轉為集中.,參考資料,陳其南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謝覺民著,桃國水譯台灣寶島林滿江貿易與清末台灣的經濟社縣變遷戴寶村近代台灣港口市鎮之發展-清末至日據時期高諸關台灣人的根-八閩全鑑戴寶村台灣大陸間的戎克交通貿易周凱廈門志吳逸生台北文物森田明東洋史論,顏興台南文化張邵曾台灣海埔地之地形變遷何金鑄鹿港興衰的地理研究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調查經濟報告台灣總督民政部文書課台灣總督府第一,二統計表淡水税關台灣税關要覽台灣總督府統計書農委會漁業署出版品 漁業推廣第183期(90.12) http:/www.fa.gov.tw/tfb5/183/fe183dc.htm高雄縣自然史教育館 http:/dm.kyit.edu.tw/1f-6.htm台灣的古地圖明清時期1994年7月,王存立、胡文青著,台北,遠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