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细胞核(nucleus)与染色体(chromosome).ppt

上传人:ga****84 文档编号:335104 上传时间:2018-09-23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细胞核(nucleus)与染色体(chromosome).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八章细胞核(nucleus)与染色体(chromosome).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八章细胞核(nucleus)与染色体(chromosome).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八章细胞核(nucleus)与染色体(chromosome).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八章细胞核(nucleus)与染色体(chromosome).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节 染色质 1848年,Hofmeister从鸭跖草的小孢子母细胞中发现染色体。 1879年,W. Flemming提出了染色质(chromatin)这一术语, 用以描述染色后细胞核中强烈着色的细丝状物质。 1888年,Waldeyer正式提出染色体(Chromosome)的名称。 一、染色质的化学组成 染色质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比例为1:1:(1-1.5):0.05。DNA与组蛋白的含量比较恒定,非组蛋白的含量变化较大,RNA含量最少。(一)DNA 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少数病毒为RNA). DNA染色体基因组 大肠杆菌(4.2106 bp, 2350个基因)

2、,酵母菌(1.3107 bp, 6100个基因) 国蝇(1.4108 bp, 8750个基因) 人(3109 bp, 约有1米长,含34万个基因)DNA的序列可分为3种类型: 单一序列(主要为基因编码序列,一个或几个拷贝,比例少于5);中度重复序列(101-5),分为短散的重复序列(一般少于500 bp)和长散的重复序列(一般多于1000 bp),与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调控有关;高度重复序列(105),分为卫星DNA(satellite,重复单位长5-100 bp)主要分布在着丝粒区域,小卫星DNA(minisatellte DNA, 单位长12-100 bp,拷贝数可变,常用于DNA指纹(DNA

3、 finger-printing)技术),微卫星DNA(microsatellte DNA,单位1-5 bp,常串联达50-100 bp,具有高度多态性,遗传上保守,但个体差异较大),用于构建遗传图谱。,DNA的二级结构存在3种主要类型,即:B-DNA、Z-DNA、A-DNA。其中, B-DNA的二级结构稳定,在细胞中是主要存在形式; A-DNA是B-DNA的重要变构形式; Z-DNA是左手螺旋。 B-DNA是活性最高的构象,A-DNA 的活性次之,Z-DNA的活性最低。 在细胞中DNA的三种构型是动态变化的,以此调控染色体的动态结构变化和基因的复制、转录。,DNA的双螺旋结构,三种不同构象的

4、DNA双螺旋,(二)染色质蛋白质 负责DNA分子中遗传信息的组织、复制和阅读1、组蛋白(与DNA非特异性结合) 组蛋白带正电荷,含精氨酸,赖氨酸,属碱性蛋白,其含量恒定,在真核细胞中组蛋白共有5种,分为两类:一类是高度保守的核心组蛋白(core histone)包括H2A、H2B、H3、H4四种;另一类是可变的连接组蛋白(linker histone)即H1。 核心组蛋白的结构是非常保守,特别是H4,牛和豌豆H4的102个氨基酸中仅有2个不同。核心组蛋白高度保守的原因可能有两个:其一是核心组蛋白中绝大多数氨基酸都与DNA或其它组蛋白相互作用,可置换而不引起致命变异的氨基酸残基很少;其二是在所有

5、的生物中与组蛋白相互作用的DNA磷酸二脂骨架都是一样的。,四种核心组蛋白通过C端疏水的氨基酸相互结合,N端带正电荷的氨基酸向外伸出,与DNA分子结合,使DNA分子缠绕在组蛋白核心周围,形成核小体。尾部含有大量赖氨酸和精氨酸残基,为组蛋白翻译后进行修饰的部位,如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等。 H1不仅具有属特异性,而且还有组织特异性,所以H1是多样性的。,2、非组蛋白 非组蛋白是染色体上与特异DNA序列结合的蛋白质,又称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凝胶迟滞电泳实验)。包括多种参与核酸代谢与修饰的酶类、核质蛋白、骨架蛋白、基因表达和染色体结构调节蛋白等。(1)非组蛋白的特性 含有较多的天门冬氨酸、谷氨酸

6、,带负电荷,属酸性蛋白质;整个细胞周期都进行合成,不象组蛋白只在S期合成,并与DNA复制同步进行;能识别特异的DNA序列,识别信息存在于DNA本身,位点在大沟部分,识别与结合靠氢键和离子键;具有多样性和异质性;具有多种功能,如帮助DNA分子折叠,以形成不同的结构域,从而有利于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转录,协助启动DNA复制,控制基因转录,调节基因表达。,(2)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的不同结构模式a螺旋-转角-a螺旋模式 蛋白质形成对称的同型二聚体,每个单位由20个氨基酸的小肽组成,两个a螺旋相互连接成转角。羧基端的a螺旋负责识别DNA大沟的特异碱基信息,另一个螺旋与磷酸戊糖链骨架接触。锌指模式

7、每个锌指单位是一个DNA结合结构域,由30个左右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一对半光氨酸和一对组氨酸与Zn2+形成配位键,锌指的C端形成a螺旋负责与DNA结合。,亮氨酸拉链式模式 蛋白的肽链羧基端约35个氨基酸残基有形成a螺旋的特点,每两圈(7个氨基酸残基)有一个亮氨酸残基。A螺旋一侧的亮氨酸排成一列,两个蛋白质分子的a螺旋间靠亮氨酸残基间疏水作用力形成一条拉链状结构。螺旋环螺旋结构模式 40-50个氨基酸组成两个两性a螺旋,中间被一个或几个转角组成的环分开,每个a螺旋由15-1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有几个保守的氨基酸。 HMG框架结构模式 是由a螺旋组成的结构模式,有弯曲DNA 的能力,通过弯曲DNA

8、,促进与邻近位点相结合的其它转录因子的相互作用而激活转录。,二、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核小体,1974年Kornberg等人提出染色质结构的串珠模型(一)主要实验证据1,温和的方法裂解细胞核,铺展电镜观察,30nm纤维,10nm的串珠结构。2,非特异性的微球菌酶消化染色质,离心和电泳后,发现大多数DNA片断200bp左右,不完全消化则大多200、400、600bp等。3,X射线衍射、中子散射和电镜三维重组技术,研究染色质结晶颗粒,发现核小体颗粒是直径11nm、高6nm的扁圆柱体,具有二分对称性。4,SV40微小染色体分析,环状DNA,约5kb,可形成25个核小体,实际观察到23个。去除组蛋白后伸

9、展的DNA长度是5kb.,30nm和10nm染色质纤维,(二)核小体的结构要点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约200bp的DNA、一个组蛋白核心和一个H1。由H2A、H2B、H3、H4各两分子形成八聚体,构成盘状核心颗粒; H3、H4形成4聚体,位于颗粒中央; H2A、H2B二聚体分别位于两侧。DNA分子以左手螺旋缠绕在核心颗粒表面,每圈80bp,共1.75圈,约146bp,两端被H1锁合, H1 结合20bp DNA.相邻核心颗粒之间为一段60bp的连接线DNA(linker DNA),典型长度60bp。组蛋白与DNA是非特异性结合,核小体具有自主装性质。,三、染色质包装的结构模型 人体的一个细胞核中有

10、23对染色体,每条染色体的DNA双螺旋若伸展开,平均长为5cm,核内全部DNA连结起来约1.7-2.0m,而细胞核直径不足10um。DNA是以螺旋和折叠的方式压缩起来的,压缩比例高达上万倍。 一、染色体包装的多级螺旋模型核小体:DNA螺旋缠绕组蛋白形成核小体,长度压缩了7倍,形成直径为10nm的纤维。螺线管:电镜下可观察直径30nm的染色质纤维,纤维由核小体螺旋化形成,每6个核小体绕一圈,构成外径30nm、内径为10nm的中空管,长度压缩6倍。超螺线管:直径0.4um的圆筒装结构,也称单位线,40倍。染色体:超螺线管进一步螺旋折叠形成染色体,5倍。,(二)染色体的骨架放射环结构模型 用高盐或硫

11、酸匍聚糖加肝素处理染色体,电镜下看到一种网络状的染色体骨架结构,由骨架伸出无数DNA侧环。DNA酶消化后的骨架主要是非组蛋白,另外含有少量DNA和RNA。 认为30nm的纤维折叠为一系列的环(loop)结合在核骨架上(或称染色体骨架),结合点是富含AT的区域,这种环状的结构散布于细胞核中。用盐溶液去除组蛋白,在电镜下可以看到,无论有丝分裂的染色体、灯刷染色体、间期的唾腺染色体上,都有大量的结合在骨架上的放射环,说明这种环并不是有丝分裂染色体所特有的。 松解中期染色体可以见到螺旋结构,铺展电镜可以看到直径10nm和30nm的染色质纤维。但对中间层次的染色质结构还不清楚。,染色体的集缩包装方式,四

12、、异染色质和常染色质 间期核中染色质可分为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和常染色质(euchromatin)。常染色质是进行活跃转录的部位,呈疏松的环状,电镜下表现为浅染;易被核酸酶在一些敏感的位点降解。异染色质的特点是:在间期核中处于凝缩状态,无转录活性,也叫非活动染色质,是遗传惰性区;在细胞周期中表现为晚复制、早凝缩,即异固缩现象。 结构(恒定)异染色质(constitutive heterochromatin):在所有细胞内和都呈异固缩的染色质,多定位于着丝粒区,端粒,次缢痕及染色体臂的某些节段,在间期聚集成多个染色中心(chromocenter),由相对简单的高度重复序列构成。,兼性(功能)异染色质(facultative heterochromatin):是指不同细胞类型或不同发育时期出现的异染色质区。雌性哺乳类动物的X染色体就是一类特殊的兼性异染色质。在哺乳动物细胞内如有两个X染色体(通常为雌性),则其中的一个染色体常表现为异染色质(图12-16),称巴氏小体(barr body)。人的胚胎发育到16天以后,一条X染色体转变为巴氏小体,呈块状紧靠核膜,染色反应表现为深染。因此通过检查羊水中胚胎细胞的巴氏小体可预测胎儿的性别。,核小体和螺线管的结构,106个微带沿着由核基质构成的轴心支架构建染色体。,18个袢环呈放射环排列结合在核基质上构建形成染色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