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hapter 9,Intelligence,何謂智力?智力應該如何測量?智力應該測量嗎?智力測驗被如何使用?,“專家”們對智力的定義 & 智力的測量,1921年,14位心理學家說出他們對於智力的看法,這些看法有兩個共通點:(1) 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2) 適應週遭環境的能力。 1986年,另外24個學者被問及對智力的看法,除了上述兩點之外,增加了一項:後設認知(了解及控制自己思考歷程)的能力。 高登:英國的一個爵士,是達爾文的堂表兄弟,認為有些人先天就比其他人優秀或聰明。對他而言,智力是一種特殊的感覺及知覺技能,並且能夠代代遺傳。感覺及知覺越敏銳、越精確,就越聰明。1884年倫敦博覽會,測
2、量了超過9000個人的顱圍、反應時間、視覺敏銳度、聽覺閾,視覺記憶等。結果他失望地發現這些向度的測量都不能用來區分英國的科學家與一般民眾。(最後這一句話的背後基本假設是什麼?),比奈:發明了第一個與現代智力測驗相似的測驗。1881,法國通過所有兒童要強迫入學的法案。在此之前,學習遲緩的兒童並不會進入學校接受教育,因此,新法案讓老師們必須面對班上學生的差異性擴大的問題。為因應此一新情境,法國政府委託比奈設計一個測驗可以將那些無法從正常學校課程受益的學習遲緩的兒童篩選出來。對智力的假設:應該測量的是推理,問題解決的能力,而非知覺-動作技能。第一份測驗:1905年推出,1908,1911分別修訂。心
3、智年齡:在比奈的觀念裡,遲緩或愚蠢就像一個正常的兒童但心智的成長比較緩慢,也就是說在測驗上的表現像是一個比其實際年齡來得幼小的兒童。反之則為聰明。因此,比奈的測驗是按照難度加以排列的。答對的題目越多,心智年齡越大。,史比智力量表:美國史丹佛大學的Terman將比奈的測驗應用在美國學童身上,並在1916年出版了比奈測驗的史丹佛版本,即現稱的史-比智力量表Terman 保留心智年齡的概念。如何評定一個題目的年齡級數?就是有絕大部分的某個年齡層的兒童通過的話,就定在該年齡。智力商數(智商):採用德國心理學家Stern 的指標 IQ = MA/ CA X 100最新版的史比量表已經不採用智力商數,而改
4、用標準年齡分數,也可用百分位數來表示個體在團體中的位置。IQ 在智力測驗中仍然採用,但已經不是計算的公式,而是將每個年齡層的平均數當成100,所以每個人的分數可以被轉化為平均數為100,標準差為15的常態分數。1986年版本的史比量表測量語文推理、數的推理、抽象/ 視覺推理,及短期記憶等四大類項目。,魏氏智力量表:認為史比太重視語文測驗,不適用於成人身上,所以1939年發展了魏氏成人智力量表,分為兩大部分,語文量表與實作量表。後來又編製了魏氏兒童智力量表。史比與魏氏的再測信度都在0.90以上,預測學業成績的效度則約0.5。,Figure 9.2 Normal Distribution of I
5、Qs. Normal distributions result from many measurements of large populations. Most college students have IQ scores above the middle range. Does this mean that most college students are smarter than most people who never attend college? Why or why not?,一份好的心理測驗須具備的要素:,效度:是指測量到測驗所宣稱要測量的東西的程度。如:用英文試題來測數
6、學能力。信度:是指測量結果的可靠度。如:一個體重計如果每次量都給出相當不同的答案。標準化和常模:施測過程要標準化。原始分數常常沒有什麼意義,需要一個常模來對照出個體在團體中的位置。,智力理論 I,心理計量模式:智力如同以測驗來建構的一張心智地圖將智力視為是對心智的一張地圖,這樣的想法,從19世紀就開始了,一直到20世紀的前半葉,都是智力這個領域的主流想法,引導了許多理論和研究。Factor analysis(因素分析):一種統計方法,可以讓研究者推論出某個現象背後的假設性建構(或稱因素Factor)。 Charles Spearman:因素分析的創始者,他認為智力有一個共通的因素,稱為 g 因
7、素,而特殊因素(s)則為特殊的能力/ 測驗所獨有,如:空間能力。一個人的數學能力上的表現則為一般智力(g)與數學性向(s)兩者的函數。,智力理論 II,心理計量模式:智力如同以測驗來建構的一張心智地圖Thurstone(1938)反對一般智力元素的說法,他認為智力應該是由一些基本的能力所組成,這些能力可由因素分析求得。他經由一再地施測、跑因素分析,刪改題目的過程,最後得到7項因素(見334頁,圖9-3B,有語言理解、語言流暢性、數字、空間、記憶、歸納推理、知覺速度),他用此7項因素編制了一份基本心智能力測驗。 電腦模式:智力如同訊息處理歷程 這類的研究通常給於研究參與者一些需要動用智力的問題,
8、讓其解決,如做一個類比的問題,然後找出在解題過程中,涉及到哪些基本的訊息處理歷程,然後比較聰明者與非聰明者在這些基本訊息處理歷程上面的差異。,Figure 9.3 Some Psychometric Models of Intelligence. Although Spearman (a), Thurstone (b), and Carroll (c) all used factor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elements of intelligence, they all reached different conclusions. Which model si
9、mply, yet comprehensively, describes the structure of intelligence as you understand it? How do these models add to your understanding?,智力理論 III,生物模式:智力是一種生理現象 電流生理學上的證據:IQ測驗上的表現與大腦部位的電流活動有關。另有研究發現神經衝動傳導的速度與IQ測驗上的表現有關。 代謝的證據:研究發現智力高低與在解決問題時,所代謝的葡萄糖量多少有關。也就是說比較聰明的人在解決問題時,消耗了比較少的葡萄糖(意味著花了比較少的力氣)。大腦尺寸:
10、大腦尺吋與智力之間的相關為中等但統計上顯著。腦比較大者較聰明?或者智力較高使得腦比較大?或者有第三因素同時在影響兩者?,智力理論 IX,進化理論:有助於生存的能力,我們會發展得比較好,如偵測欺騙。文化及脈絡模式:智力如同一種文化建構前面已介紹過Culture-fair testing culture-fair testsculture-relevant tests,智力理論 X,智力的系統模式: Howard Gardner:多元智力理論 所謂的智力是指:解決一個人因身處特定的文化情境或社群而須面臨的問題的能力。具有多元的智力讓人可以勝任醫生、農夫、舞者等多種角色。 按Gardner的理論,人
11、有八種智力,彼此之間互相獨立,每一項在腦中有其獨立的運作系統。這八種智力分別為: 語言的音樂的邏輯數學的空間的:針對外在的刺激建立三度空間心像、且加以操作、 旋轉的能力。身體動覺的個人內在的(intrapersonal):分辨自己的感覺、意向,和動機 的能力。人際的(interpersonal)自然的,智力理論 XI,傳統的智力測驗在預測學業成績上的效度不錯,但對於未來工作表現的預測能力則欠佳,這可能正是由於沒有測量到人際能力等其他的智力。因此,Gardner 呼籲不應該只仰賴紙筆測驗來測量智力。 情緒智商(EQ,Emotional intelligence):由Peter Salovey &
12、 John Mayer所提出,強調的是情緒的感受及表達,以及有效地調節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能力。 社交智商(social intelligence):強調的是個體與他人有效地互動的能力。 實用智商(practical intelligence):強調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運作的能力。,Theories of 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 III,Robert J. Sternberg: 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成功智力:即在自己所身處的環境中獲得自己所定義的成功。按照Sternberg 的三元論,成功智力需要由三個智力部分所組成,分別處
13、理與內在世界、與經驗、與外在世界的關係。 智力有三個訊息處理的元件所組成後設成分(metacomponents):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用來計畫、控制,監控,以及評估程序進行的成分。比方辦心理營。表現成分(performance components):用來執行後設成分的命令。知識獲得成分:學習如何解決問題的歷程。,Figure 9.4 Sternbergs 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 According to Robert Sternberg, intelligence comprises analytic, creative, and practical
14、 abilities. In analytical thinking, we try to solve a familiar problem by manipulating its elements or relations among them. In creative thinking, we try to solve a new kind of problem that requires us to think about it in a new way. In practical thinking, we try to solve a problem by applying every
15、day knowledge.,團體差異,性別差異:研究發現兩性在智力測驗上表現上的差異,有縮小的趨勢。但目前為止,團體的平均表現,在某些向度上還是有差異存在。 男生在測量上表現較優的項目:研究發現男性在需要動用到空間或視覺的working momery及動作技能的項目上,以及某些數學層面上的表現較佳。 女生在測量上表現較優的項目女性則在需要快速評估聲音或語義訊息的作業上、複雜散文的理解方面、以及需要表現精細的動作技能方面,表現較佳。這些差異是怎麼來的?,團體差異,一種可能: 自我實現的預言(自證預言)一項研究顯示,通常男生在困難的數學測驗上表現較女孩為佳,但在測驗之前,告訴研究參與者,有一項測
16、驗將顯示兩性在數學能力上其實沒有差異。結果發現,兩個團體的平均分數趨於接近,男生的平均分數下降了,而女生則提高了。 社會所定義的種族/ 人種團體的差異:種族和人種團體並非是一種生理學上的定義,而是一種社會定義。這是什麼意思?如在南非的所謂有色人種和黑人這兩種人,在美國一律被視為是黑人。 一般而言,常常測得黑人的智商較白人為低的結果,這差異是怎麼一回事呢?,團體差異,Nisbett(1995)認為目前可以得到的證據大都傾向於做出環境因素的解釋。如比較黑人被領養小孩的智商,發現白人的領養家庭組高於黑人家庭組。環境上的差異:到底哪些環境因素可能影響到個體在智力測驗上的表現呢? 貧窮、營養失調、疾病可
17、能影響智商Sternberg認為上述的結果可能由以下的機制運作所造成窮人所獲得的資源較少,不管在家裡或在學校都是如此營養失調或疾病可能使得學生在學校不能專心於學校所教授的技能窮人家庭的學生可能注意到最有好處的事可能不是在學校有好的表現,而是去賺錢養活自己,Table 9.3 Levels of Mental Retardation. Contemporary views of mental retardation deemphasize IQ scores and more strongly underscore the ability of the individual to show th
18、e skills needed for adapt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self-care and to societal expectations.,智力的遺傳率 (The Heritability of Intelligence),何謂遺傳率?就任何一個特質而言,團體中各個體之間的差異可以由基因差異來加以解釋的比例。此係數介於01之間。必須要避免的幾項誤解:遺傳率這個概念訴諸於團體,而非個體 一個特質的遺傳率不是一個固定的常數: 如果環境改變,每個人都可以接受同樣程度的教育,那麼智力在團體中的變異將會降低,而且來自於環境因素所造成的差異將縮小,故測得的遺傳率
19、將會提高。遺傳率無法告訴我們團體間平均數差異的來源,智力的遺傳率 (The Heritability of Intelligence),一個思想實驗:將不同基因的玉米種子均勻混和後,分別裝成白袋/黑袋,分別種在沃土和貧瘠的土地上。每塊土地上玉米的差異都是由種子(基因)不同所造成,但沃土的平均高度高於瘠土。 所以我們可以用這個例子來幫助我們想像,即便假設黑人團體以及白人團體各自團體中人口的智力差異,有相當的比例(比例多高則決定於遺傳率多高)是由基因所決定的,但因為黑人大多生活在瘠土中,白人則比較生活在沃土裡,那麼得到白人的平均智商較黑人為高的結果,有沒有受到土肥不肥沃(也就是環境因素)的影響?,
20、智力的遺傳率 (The Heritability of Intelligence),如何估計智力的遺傳率?:雙生子研究: 同卵雙生子:找出分開扶養的雙生子來研究。幾項研究所得的估計介於0.60.8之間。 問題?分開扶養的雙生子,其環境並不真的如兩個陌生人那麼不同。一來,是這些雙生子有的是在共同生活了一段時日之後才分開扶養,二來,是社工單位的安置專家們在安置小孩時並不是隨機安置的。會考量到與原生家庭的接近性。同卵 Vs 異卵:同卵的基因完全相同,異卵的基因平均來講,50%是相同的。如果兩者的環境接近性差不多的話,兩者智商相關程度的差異就可以歸因於基因因素。按照這個方法所估計出來的遺傳率更高,約為
21、0.75。 問題?,來自批判教育學的質疑:,哪些人有最好的機會去獲得這些特定的技能?哪些人沒有機會?哪些家庭在孩子上學前就提供這些技能學習的機會?為什麼這些特定的技能比其他的技能更加重要?誰的知識比較重要?為什麼?智力測驗是否變成了一個提供合法化的工具,合法化這些技能的重要性,貶低其他技能的重要性?並且進一步合法化優勢族群在教育、未來的就業方面可以取得的優勢地位?(前五點摘自或修改自Peter McLaren的校園生活)我們應該好好思考作為一本普通心理學的教科書,在談到貧窮與智力測驗之間表現的關聯性時,為何這些窮人的家庭像是孤島,分析到這裡就嘎然而止了,看不到對更大的體制力量的分析與要求?這是否反映了傳統的主流心理學的某種特殊的思維模式?這樣的思維模式有什麼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