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北历史文化与延安精神,历史文化学院 张小兵QQ:503376739,认识陕北陕北之概念,大陕北概念 陕北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单元,它属于华北陆台鄂尔多斯地台。鄂尔多斯地台也称为陕北构造盆地,东濒吕梁,西迄贺兰,南至黄龙,北达阴山。四周群山环抱,中间山川襟带,丘原相嵌。小陕北概念 金锁关以北 榆林市、延安市宋元以前讲的陕北均是指陕原之北是豫西晋中晋北一部分宋初设陕西路元设陕西行省和陕西汉中道;明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清改陕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宋元以后的陕北才是陕西之北。清史稿记载:同光年间回族起义,捻军起义多次提到陕北。图开胜迹晚清一本书中有“陕北雄关”,陕北闻名于世,陕北省苏维埃政权成立
2、:1935年 民国24年1月 陕北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安定白庙岔召开,正式选举成立陕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马 明方,副主席崔田民、霍维德,秘书长惠子明,财政部长艾楚南,土地部长辛兰亭,国民经济部长惠子明(兼),粮食部长高旭光,教育部长陈鹏飞,劳动部长祁明珍,贸易部长白树林,裁判部长崔田民,工农监察部长刘旭山,保卫部长刘子义。陕北省苏维埃政府辖府谷、神木、佳县、横山、米东、吴堡、 绥清、清涧、安定、赤原、秀延、延川等13个县。陕北闻名于天下,中央红军到陕北斯诺红星照耀中国全世界知道陕北,七笔勾,一次光绪皇帝派巡察官员、朝内翰林王培芬到“三边”视察。王到“三边”,面对地瘠民贫的凄凉景象,用辞赋格律
3、写下七笔勾:,对陕北不同的评价,万里遨游,百日山河无尽头,山秃穷而陡,水恶虎狼吼,四月柳絮稠,山花无锦绣,狂风阵起哪辨昏与昼,因此上把万紫千红一笔勾。 窑洞茅屋,省去砖木措上土,夏日晒难透,阴雨更肯漏,土块砌墙头,油灯壁上流,掩藏臭气马屎与牛溲,因此上把雕梁画栋一笔勾。 没面皮裘,四季常穿不肯丢,沙葛不需求,褐衫耐久留,裤腿宽而厚,破烂亦将就,毡片遮体被褥全没有,因此上把绫罗绸缎一笔勾。 客到久留,奶子熬茶敬一瓯,面饼葱汤醋,锅盔蒜盐韭,牛蹄与羊首,连毛吞入口,风卷残云吃尽方撒手,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笔勾。,堪叹儒流,一领蓝衫便罢休,才入了黉门,文章便丢手,匾额挂门楼,不向长安走,飘风浪荡荣华坐
4、享够,因此上把金榜题名一笔勾。 可笑女流,鬓发蓬松灰满头,腥膻乎乎口,面皮赛铁锈,黑漆钢叉手,驴蹄宽而厚,云雨巫山哪辨秋波流,因此上把粉黛佳人一笔勾。 塞外荒丘,土鞑回番族类稠,形容如猪狗,性心似马牛,嘻嘻推个球,哈哈拍会手,圣人传道此处偏遗漏,因此上把礼义廉耻一笔勾。,第一部 陕北历史概述,一、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地质时代的陕北,海洋陕北:大约5亿年前,陕北却是一片水泽汪洋。由于地壳运动,鄂尔多斯地台在这种运动中,像盘古的胸部一样慢慢隆起。一条蜿蜒曲折的海岸线贯穿于今天的府谷、横山、子洲、米脂、延川、延长和宜川等地,那时的陕北是一个碧绿幽兰的世界。,湖泊陕北1亿多年,地壳运动,但这次陕
5、北中心并没有隆起,而其周边的山西地台,六盘山地区和秦岭山脉抬升。于是这里便成了一个偌大的内陆湖,所以陕北盆地实际上可以叫作“陕北湖”。 黄土高原陕北1亿1千万年前,地壳再次运动陕北地区抬升,湖水外流干涸,最后变成了陆地。大约在30002000万年前,强劲的西北风,挟裹着大量的黄土南来,当到达鄂尔多斯台地风力减弱,黄土落了下来,积年堆迭竟至百米之厚。黄土高原的陕北。,传说英雄时代,盘古山,盘古庙,人祖山、凤穴、龙王溞、龙王辿黄帝崩葬桥山 陕北地名:双龙、龙首、龙坊等等禹治水,壶口始大禹以及不少:禹王庙,姑父庙,禹居村黄帝事迹、黄帝驭龙升天及早期人类历史的解读大禹治水的新解读人类早期历史的猜想,图
6、腾崇拜,最早的工具。,远古陕北人,陕北的猿类是最早向人转变的灵性动物之一,所以,我们说这里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远古时期,黄土高原的优越环境,是人类初期比较理想的生存场所。陕北人的祖先得天独厚,生活繁衍在这片膏壤沃土上。横山人 距今约3.75万年前,陕北的横山一带生活着人类较早的祖先,这是我们知道的最早的“陕北人”。民国12年(1923年),在今横山县的油坊头一带出土过猿人的牙齿和头盖骨化石。在考古术语中叫“河套人”。这个“陕北人”还只会制造粗糙的打击而成的旧石器,会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主要以猎取动物和采集野果来维持生存。这个“陕北人”长相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因为出土的仅有一顶头盖骨和一
7、颗牙齿。而这颗牙齿,陕北人并不知道是自己祖先的牙齿。天主教神甫英国人桑知道它的价值,将其盗运回英国,我们至今难得一见。,黄龙人1975年黄龙县修筑尧门水库时,在附近的徐家坟南坡发掘出了人类头盖骨化石。这一头盖骨化石较完整,额骨和顶骨完好无缺,经中科院的人类学专家们鉴定属35万年前的人类头骨,后来将这一化石命名为“黄龙人”。“黄龙人”由于头形较完整,可以通过复原看出他的特征。石峁人1976年神木石峁出土的一尊人头雕像。这是距今约5000年左右陕北的初民们对自己形象的刻画。雕像为玉质,高4.5厘米,双面平雕。这个陕北人头束高高的发髻,大脸盘,鹰钩鼻,半张的嘴巴好像惊讶又好像要对人说什么;大大的眼睛
8、颇富神情,令人叫绝。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 3000年的陕北仰韶文化遗址就很多。府谷县先后发现了新庄子遗址和连城峁遗址。延安市发现了蟠龙镇圪驮村遗址。安塞县也发现了几处这类型的遗址:方家河遗址、大李沟遗址、太春遗址等十余处。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年,陕北社会进入了父系社会。有关这个时期龙山文化的人类遗址在陕北很多,仅安塞县就有遗址80多处。,二、上古三代的陕北,夏商周上古三代,鬼方是居于陕甘北部以游牧为主的民族,他们是后来的猃狁匈奴的祖先,也是陕北生活时间最长的族群。秦魏逐鹿陕北,陕北人先为魏国筑城修墙,后给秦人修建长城,陕北的财富和人力被消耗殆尽的同时也用血与汗铸就了华夏文明的基石。,陕北
9、就是雍北,雍州,今天陕北地区和关中地区以及甘肃以西的地方。自秦岭以北,东至黄河,西界在甘肃以西。雍,关河四阻,封闭雍塞之谓也。雍州,在夏王朝中心的甸服之外。此时的夏人主要以豫北及晋南为中心活动,雍州北部(今陕北一带)是少数民族与华夏族杂居地区以要服或荒服之地归中央统治,既接受了中原文化,又拱卫着侯国和中央。(于九州建立的同时,设立了五服制。即以王都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划分为甸、侯、绥、要、荒。) 夏朝的统治者认为地处黄土高原的雍北,属黄土,土质疏松,田野肥沃,易于耕耘,即使刀耕火种,也能五谷丰登,所以将雍州之地评定为“上上田”第一等。但在确定赋税时只定为中下第六等。这主要是因为交通困难的缘故。其实
10、,夏时陕北自然条件非常优越。,鬼方据陕北,鬼方是居于陕甘北部以游牧为主的民族,他们是后来的猃狁匈奴的祖先。虽然他们是游牧为主的民族,但陕甘北部水草丰美,地域辽阔,他们没理由踏上艰难的迁徙之路。他们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逐渐成为一个颇具势力的部族。公元前十六世纪。殷商时期,陕北(也涉及宁夏、内蒙河套地区)存在一个很大的方国鬼方。鬼方人且耕且牧而以游牧为主。由于距商及其西部大侯国周的统治中心较远,中央对其控制松懈。,殷高宗五千精兵,连续征战三年,方征服了鬼方,可见鬼方之强大。周易既济九三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周易未济九四“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事实上,殷商征服鬼方,靠的是岐周;统治
11、陕北,也靠的是岐周。可以想见,三年大战,彼此在剑与火的搏击中,灵与肉在怎样地经受熬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怎样撞击,中原文化与边塞文化在如何互相渗透、融汇。陕北大量的令人瞩目的商代文化遗存,就是这种碰撞与交流过程的历史见证。,猃狁据陕北,西周时,鬼方后裔被叫作熏育、熏鬻或猃狁、猃允、犬戎等,这些称呼不过同音异书而已。经武丁、武乙两次征伐,鬼方势力受到严重摧抑。为奴役和笼络鬼方,商末君主纣曾封其酋长为鬼侯,又称九侯。诗经-采薇“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西周结束了,但其文治武功的影响却非常深远。在长期的周狄斗争中,伴着血肉与刀剑的痛苦,西周发达的农耕文明和礼乐王化在陕北及其四周
12、播散、推广。筑城朔方,是中国城建文化史上的大事,后世循此例在朔方及整个陕北北缘纵横轴线上修筑了众多的城池工事。,北狄据陕北,春秋时代,一个强大的北狄族分布在成周雒邑以北的广大地区,这个地区东起太行山,西尽陕北高原及河套关陇广大原野。北狄由许多部落组成。这些部落互通声息而又联系松散。他们有各自的氏族图腾标志。“翟”泛指那些以鹰、雕、凤、燕等飞鸟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狄”泛指那些以狼、鹿、虎、犬等畜兽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这些部落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延安地名“肤施”新解,考释一下“肤施”名称的真正由来和含义。从先秦战国始,至民国年间,陕北有一著名的县名“肤施”。长期以来,地方文史工作者对肤施的
13、解释大概有两种:一种是说西天佛陀尸毗王云游此地, “割肤贸鸽”施舍自身以救世间生灵,故延安清凉山有“舍身崖”,此地方也得名“肤施”。佛教传入中国最早不过汉代,而肤施县早在战国赵惠文王时就已设置。二是从辞书字典中,查出“肤”有“普”“大”之义,便释为统治者设县命名,以示君恩浩荡,普施于民云云。我们认为,“肤”本为 “膚”,古鬼方附近有虎方、龙方等,“膚”也应是一个以犬兽类为图腾的部族。我们的结论:不过,以“普”释“肤”。倒是触及到了古人读音的问题。上古发音没有现在的轻唇音,如“伏羲”应读作“庖牺”。肤,正好与“北”、“百”一音之转。上古也没舌上音,“施”正好读作“狄”。肤施,就是“白狄”,白狄就
14、是春秋时代陕北人族号的泛指或代称。,秦晋之好与北狄,“春秋无义战”,不管是“秦晋之好”还是“狄晋之好”,全是政治军事斗争的副产品。 晋献公晚年宠信佞臣和骊姬,废嫡立庶,重耳兄弟落难异乡。重耳带领一班文武贤才,逃亡避难,首先奔去的地方就是陕北,因为这里白狄是他的母舅家,而且这里非常安全,晋根本无力与之对抗。这位落难公子辗转在外十九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陕北外家度过的。白狄君主对重耳也关怀备至,专门伐赤狄得二狄女赠重耳为妻妾。重耳娶长,小狄妹又转赠给与他一起流亡的名臣赵衰。在今陕北子长境内有一条河谷川道,人们一直叫它“重耳川”,据传重耳避难时就住在这条川里,那里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陕北人没有白白
15、呵护和养育这位外甥,他后来历尽艰辛,遍历卫、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备尝人间辛苦,熟悉了各国情况,丰富了社会阅历,积累了政治经验。他晚年归国执政,励精图治,振兴晋国,在列国争霸斗争中,数合诸侯,一匡天下。他的名字,与齐桓并称,成了春秋霸业的代名词。,陕北人迁徙与中山国事迹,晋和戎成功,长霸中原,而全力支持其事业的白狄却从陕北、晋西北的广大土地上永远消失了。这是为什么呢?段连勤先生在他的北狄族与中山国一书里为我们解开了这一不小的历史之谜。首先是与晋统治中心密迩的晋西北白狄在为晋争霸冲锋陷阵的同时,他们的土地被晋用“贵货”和平地骗买走了,他们从此失去“荐居”之土,被迫迁徙。其次,雍州北部的白狄
16、,一面受晋的“和戎”政策利诱,一面又受到秦的迫逐,也无可奈何地踏上了远徙的路程。白狄背井离乡远徙东土的故事不能不说是春秋时陕北人的大悲剧。但这一英雄的部族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创造力,在另一片全新的土地上谱写了更加辉煌的历史篇章。,春秋晚期,白狄全部离开古雍州,即由陕西北部东迁到了太行山东西两侧。随着晋的强大和领土扩张,一些侨居的白狄部落又先后或被消灭,或继续东迁。至战国,太行山以西(今山西省)亦无白狄踪迹。一支叫做鲜虞氏的白狄,辗转迁至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以北、保定以南、太行山以东、京广线以西,即河北正定、定县、唐县及平山县一带。他们在那里建立了战国时有名的“中山国”。中山国的文化,既闪烁着
17、华夏文明的光芒,又迸溅出中山狄人智慧的火花。中山国的历史一波三折,演出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活剧。但中山国毕竟基础不厚,加之连年用兵,国库空虚;胜利之后,又骄傲轻敌,疏于防御。公元前296年,赵又联合齐、燕将中山国最后灭掉,并活捉了中山国君尚。赵将尚与族人,千里迢迢地遣返回祖籍肤施(今陕北)。白狄人的主体就是陕北人,由陕北人在外所创立的轰轰烈烈的事业失败了。他们带着无限的历史遗憾,带着对祖先与故土的无限眷恋返回陕北,从此开始与华夏各族共同生活,融为一体。,吴起戍守河西,所谓“西河”或“河西”之地,指黄河以西、渭河以北、洛河以东、即陕北东南部与渭河相连的大片土地。这块土地在秦魏之争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8、。谁控制了河西,谁就占有了东进或西伐的桥头堡,谁就赢得了主动权。正是吴起在河西的军事胜利,使魏一下子“显誉诸侯”,而西北诸戎,也因此不敢轻举妄动。魏文侯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命吴起为河西郡守。吴起(BC440BC381): 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人。年轻时曾在孔子徒弟曾参门下学习。初为鲁将,BC412年,齐军攻鲁,吴起率鲁军到达前线(为取得这个立功名的机会,他杀死了齐国籍的妻子,此即“杀妻求将”),没有立即同齐军开仗,表示愿与齐军谈判,先向对方使者示弱,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以麻痹齐军将士,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大败。战后鲁国国君受谗言影响,对他甚为猜忌,吴起就
19、入魏为将,被一代英主魏文侯魏斯任命为西河的守将,抗拒秦国和韩国。,陕北的战国长城,战国秦长城,在陕北地区经过吴起、志丹、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等地。在这些县境内都可以看到秦长城的遗迹。战国长城在陕北遗址,共计全长有850公里(指经确切考证的地方),穿越6个县市,多数是沿山脉走向而筑。许多地方巧妙地利用地形,削堑而成,很少有夯筑。这一工程可以说是陕北人的一项效益工程,是战国时期陕北人民的力量与智慧的结晶。,三、秦汉时期的陕北,秦汉陕北,由于其位置的特殊和自然条件的优越,是拱卫京师的屏障,是为匈奴、羌人与秦汉对阵的前沿。秦朝派太子扶苏、大将蒙恬戍守于此,又修筑举世文明的长城和直道加强防卫设施。长城
20、、直道工程的浩大压垮秦朝江山社稷。汉朝利用了秦朝的直道,对匈奴用兵与匈奴和亲,大抵维持了汉匈的和平关系。战争和亲,战乱和平,陕北在战乱动荡中经受洗礼,在和平中发展。记载陕北社会发展和陕北人生活的形象实物,首推汉画像石。,长城直道图,直道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怎样规划设计施工的;为什么能那样笔直;如何过河;路面硬化如何解决;直道竣工没有,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陕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陕北,汉族、匈奴、鲜卑、卢水胡、氐人、羯人、羌人都先后在此建立过自己的统治,甚至建立了中央政权。胡汉杂处,战争频繁,王朝更迭,百姓倍受战乱迁徙的煎熬。但是,刀兵碰撞处,飞溅出民族融合的火光;胡汉杂处地,谱写着民族融合的篇章
21、。陕北犹如一个熔炉,熔炉中聚集着以汉人与其文化为主的粟米,时常地掺和进来其他少数民族的汤汁,不断被贤明的君主添柴烧火,最后熔炼出陕北特有的文化结晶。陕北成为一个以汉文化为主色调,调和以其他少数民族韵味的土地。统万城、大夏政权、木兰事迹北史.蠕蠕传,五、隋唐时期的陕北,突厥归附中央,陕北纳入中央王朝版籍。此时,陕北一方面浸润在王朝的恩泽中,受惠于太平盛世里,佛塔高耸,宝钟长鸣,一派升平祥和之气。隋朝宇文恺建大兴城。杜甫北徙富州羌村宇文恺修建大兴城洛阳城隋炀帝与陕北甘泉美水、薄姬尉迟敬德曾经略鄜州延安宝塔山杜甫北徙游历延安留下四首诗篇北征羌村等,六、宋夏争雄四战地,党项羌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属
22、西羌的一支,简称党项。关于“党项”之语源,说法不一。我们以为其与“大夏”同声近韵,今陕北老乡土音呼之如一。党项羌人安史乱后由甘肃迁入陕北。党项民族经历数代人的奋斗终于建国立西夏,西夏统治着陕北的北部,陕北成为宋夏交锋五路襟喉四战之地。宋朝多亏戍守陕北边将足智多谋,士兵忠勇顽强,才使得宋夏交锋总体上处于战略平衡的状态,最后宋夏的边界被稳定在横山一带。在宋夏较量的八十余年中,陕北成为主战场,由于是势均力敌的较量,战争显得异常惨烈,对陕北的破坏也最为严重。由于是边防重地,这里兴屯练兵,修砦筑城,一座座堡寨形成了后世直至今天陕北城乡聚落的大体格局;同时这里也集中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23、,他们在陕北书写了中国历史辉煌的篇章。,陕北石油,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公元977年中国北宋编著的太平广记。正式命名为“石油”是根据中国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著梦溪笔谈中根据这种油“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等,中国称“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七、宋金元时期的陕北,这一时期的陕北,是金夏蒙人角逐的战场。在角逐中,延安城成为必争之地,但夏人金人蒙人都未能轻易得手,除了城池坚固,还有将士忠勇。这一时期陕北地区涌现出彪炳史册的英雄,流传着惊天动地的故事。杨家将、折家将、李显忠等在
24、这个动荡的世纪里,他们由“以其武力雄其一方”。蒙元政府既对牧地草场刻意保护,又对农业生产严加劝课,于是农牧业在陕北均获得长足发展。陕北在元代基本上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大抵以保安、安塞、安定、延川一线为界,往北是以畜牧为主而以农为辅;往南则以农业为主而以畜牧为辅。这样一条农牧业分界线,也是陕北地区南北文化的分界线。,八、明代“九边”与延绥镇,明王朝取代蒙元,但并未从根本上摧毁蒙元的有生力量。退居漠北的蒙古铁骑如同汉时匈奴一样,时时威胁着明王朝的安全。于是明王朝设“九边”、筑长城以捍御北疆。“九边”中,陕西“三边”最为紧要,而延绥镇又以“一面之险独当三面之冲”,实为“重中之重”。如此,明代陕北以军旅
25、之地繁盛时,有史家甚至认为:“延绥士卒劲强,名闻天下。”“由是军马云集,飞刍走粟,武夫宿将,辈起杰出。”九边辽东、蓟州、宣府、太原、大同、延绥(榆林)、固原、宁夏、甘肃九个边镇。,烽燧制度,若白昼有敌侵入,则冒烟为号,夜间敌人进犯,则举火为号。为了避免与炊烟篝火相混,鸣炮一响,沿线墩台如此相传,一直传至镇所如果烽烟四起,敌寇仍然一路进军,毫无退却之势,则每隔一个时辰举火鸣炮一次如果敌人见我方已有所防备,撤军出边,则白天冒烟为号,不鸣炮夜间举火为号,不鸣炮,这叫作“空烟”。空火空烟传入镇中,原待命出征的守军将士则可挂甲休息,九、清代及近代陕北,清初的地方官吏,革除弊政,招抚流亡,恢复经济,成为那
26、些莅临陕北守土牧民的清朝官吏们的头等大事。那些良臣循吏为此所作的努力与贡献,值得后来者回味镜借。第十二章近代的陕北清末陕北,鸦片荼毒、洋教横行,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在抵御外族入侵、禁烟戒毒、反清灭洋,陕北人民表现出了极其令人钦佩的斗争精神。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西北地区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回民暴动,回军和捻军密切配合,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在陕北的统治。在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下,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三边地区,爆发了反洋教斗争。这些斗争表明,陕北人民与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勇敢地承担了历史的使命。,陕北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石油的地区,大陆第一口油井诞生在延安。陕北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陕北的矿业发
27、展史,就是近代陕北人民备受外国列强奴役的血泪史,也是陕北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史。德国人日本人觊觎石油资源。清王朝对陕北石油开发的规划。,陕北的近代化,清王朝统治下的陕北-失去了军事地位开办书院-榆阳书院、嘉岭书院留学东瀛、求学北京辛亥起事五四游行 中部县备村刘含初传播马列、陕北闹红,十、辛亥革命前后的陕北,代陕北的历史上有过两次办学高潮,一次是清朝新政时期的改书院为学堂;一次是辛亥革命后的,改学堂为学校,两次办学都是陕北革命的启蒙准备。前一次,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思想武器和奠定了革命基础。后一次,为马克思主义在陕北传播创造了条件,为陕北新的革命准备了思想武器和群众基础。留学东瀛榆林的张季鸾(又名炽
28、章)和张崇基叔侄俩,还有宜君的杨铭源米脂留学生高耆卿、绥德留学生马师表也先后加入同盟会。这样陕北的六七位留学生加入了同盟会,他们积极参与革命的宣传工作,将陕西特别是陕北作为宣传革命的主要阵地。辛亥举义十天后陕北中心榆林发生了革命。,第二部 陕北文化的特征,一、陕北文化含有原始古朴的特性 神话传说、地下出土、民歌民间文化的生殖崇拜、方言中的古音韵;婚礼中的抢婚古俗,葬礼中的娱乐元素. 陕北文化的原始性。有人说陕北文化的特点是古老古朴,具有很强的原始性,从陕北历史文化中可以窥见中华民族的童年的身影。这里是,是华夏初民最早生息繁衍的地方,英雄时代的传说是从这里说起的。延安市的宜川县至少有三处盘古的遗
29、迹,老城内原有一座盘古庙,集义乡庙后村原有一座盘古大庙,当地人不知道什么是盘古,方言土语只说是“半个”庙。,陕北人说孕妇是有身子,自然条件、生产方式、陕北的历史地位、民族、姓氏、地名、饮食在陕北地区从古至今生活着诸多的北方民族,他们是白狄、匈奴人、鲜卑人、柔然、氐人、羯人、羌人、突厥、女真、蒙古人、回族等,陕北地区的民族很多,分布地域很广,留存的文化很丰厚。陕北的一些姓氏就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姓氏,其中就有匈奴姓氏,如:丘、林、兰、郝、呼延、刘等等,羌人的姓氏党、李等等。在陕北的地名中更是出现了许多少数民族的地名和遗迹。匈奴的遗迹旧址统万城、丰林城、嘉平陵等等。党项羌人留下了遍布陕北的“党家村”“
30、党家弯”“党”家岔等等,也留下了众多的党姓后裔。蒙古语的地名在神府一带非常多,“刀兔”“尔林兔”“活鸡兔”“境界”等等。,二、陕北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三、陕北文化是融合开放的文化,南曲、蒲剧、二人台、长调、陕北民歌、窑洞、四合院饮食 多元文化注定了它具有开放性,没有排他性,可以融合外来文化,把许多外来文化吸纳为自己文化。陕北文化的体系并不严密,任何文化进来都能接受。文化的体系不严密,文化的发展不成熟,这就是文化可以吸收外来文化的主要原因。 近现代的陕北地区文化气质,无论是接受了西洋宗教和日本传来的民主思想、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接受了全国汇聚来的爱国青年和移民,都表现出了极强的宽容性和超越时代的吸纳
31、能力。 陕北的许多东西都是融合的结果。陕北民歌,既有温情脉脉的田园韵味,亦不乏奔放不羁的马背情调。陕北的许多小吃就是这种融合的结果,陕北饸饹、子长煎饼、绥德活捉鱼等等。,四、陕北文化是过渡的文化,农耕-游牧汉族-北方民族和平-战争安宁-躁动大红大紫-冷色,这些地区经常是驻军数十万,加上家属,军旅文化和军事气息影响了陕北,如陕北的饮食中有一类叫“干粮”,如炒米、炒面、干烙、肉干等等,陕北服饰中很重视腰带、绑腿、头巾,陕北的妇女所穿的裙子是从中间分成两片的,就是一种战裙的演变。陕北的秧歌腰鼓,带有军鼓色彩和军阵气势,秧歌中吹奏着“得胜还营”、“将军令”等曲牌。陕北孩子所做的游戏中有明显的军事性质,
32、如打瓦、投壶、摔跤、斗鸡等等。陕北文化带有军旅文化的诸多元素。,认识陕北人,清王朝统治下的陕北-失去了军事地位开办书院-榆阳书院、嘉岭书院留学东瀛、求学北京辛亥起事、五四游行传播马列、陕北闹红陕北人有尚武精神,北方民族的血统,军户的出身陕北人有平等的思想,儒家思想影响较小,反抗意识很强烈陕北人有包容的性格,自己也曾经是移民、异族,陕北革命基础,代陕北的历史上有过两次办学高潮,一次是清朝新政时期的改书院为学堂;一次是辛亥革命后的,改学堂为学校,两次办学都是陕北革命的启蒙准备。前一次,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思想武器和奠定了革命基础。后一次,为马克思主义在陕北传播创造了条件,为陕北新的革命准备了思想武器和
33、群众基础。留学东瀛榆林的张季鸾(又名炽章)和张崇基叔侄俩,还有宜君的杨铭源米脂留学生高耆卿、绥德留学生马师表也先后加入同盟会。这样陕北的六七位留学生加入了同盟会,他们积极参与革命的宣传工作,将陕西特别是陕北作为宣传革命的主要阵地。辛亥举义十天后陕北中心榆林发生了革命。,早期陕北革命,五四时北大学习的陕籍学生就有几十名:刘天章、杨钟健、杨晓初、赵国宾、呼延震东、韩述之、王君毅等。榆林中学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陕北学生黄陵县刘含初参加五四运动。黄埔军校学员黄埔军校开办之初,米脂西川(今子洲县)杜聿昌和冯鼎臣,保安县刘志丹、怀远县雷云孚等进入军校深造,成为陕北籍的黄埔一期学员,雷云孚后来在革命东征军阀
34、的战斗中阵亡。,延安地名“肤施”新解,考释一下“肤施”名称的真正由来和含义。从先秦战国始,至民国年间,陕北有一著名的县名“肤施”。长期以来,地方文史工作者对肤施的解释大概有两种:一种是说西天佛陀尸毗王云游此地, “割肤贸鸽”施舍自身以救世间生灵,故延安清凉山有“舍身崖”,此地方也得名“肤施”。佛教传入中国最早不过汉代,而肤施县早在战国赵惠文王时就已设置。二是从辞书字典中,查出“肤”有“普”“大”之义,便释为统治者设县命名,以示君恩浩荡,普施于民云云。我们认为,“肤”本为 “膚”,古鬼方附近有虎方、龙方等,“膚”也应是一个以犬兽类为图腾的部族。我们的结论:不过,以“普”释“肤”。倒是触及到了古人
35、读音的问题。上古发音没有现在的轻唇音,如“伏羲”应读作“庖牺”。肤,正好与“北”、“百”一音之转。上古也没舌上音,“施”正好读作“狄”。肤施,就是“白狄”,白狄就是春秋时代陕北人族号的泛指或代称。,延安如何成为红都,延安和平接管为进驻提供了先决条件延安原名肤施县,中共中央进驻后,取原延安府名,改肤施县为延安市。中央进驻延安前,延安城由国民党东北军占领。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审时度势,为争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做出了积极努力。西安事变爆发后,东北军撤走,延安城只有民团和保安队千人左右。应张学良、杨虎城电邀,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前往西安参加协商解决西安事变事宜。193
36、6年12月16日下午,周恩来等从保安来到延安,当晚就住在马家湾延安工作委员会临时办事处,就延安的接管问题,他指出:尽可能争取和平接管,如若不行,就等部队来解决。周恩来离开保安前,就已派黄春甫(江华)通知陕北红一团团长黄罗斌准备接收延安。,12月17日中午,红一团团长黄罗斌带人护送周恩来等一行人到延安东郊飞机场,转乘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派来的飞机前往西安。正当周副主席准备登机时,延安城里的国民党肤施县县长高锦尚不知出于什么动机,骑马赶到机场来送行。当天夜里凌晨两点左右,驻防清凉山的张占奎派传令兵报告:肤施县的高县长带着民团深夜偷偷地溜出东门,顺着延河向榆林方向撤退。根据黄春甫司令员的命令,驻清
37、凉山、宝塔山的一、二连部队迅速警卫了南门、东门、北门,同时将县府、党部机关看管保护起来。天亮后(12月18日),黄春甫司令员率领红一团的部队进城,中国共产党正式接防延安。为了更好地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党中央、毛主席决定由保安迁往延安。,毛泽东在延安的地方,1937年1月13日,毛泽东进驻延安;1947年3月18日,擞离延安。毛泽东一共在延安战斗生活了十年又二个月零五天。期间除1945年8月28日到10月10日,赴重庆谈判四十三天外,均是在延安度过的。对于毛泽东在延安的住处,现在开放了凤凰山趁吴家窑、杨家岭、枣园、王家坪四处,这是为了宜传和保护上的方便,实际上,毛泽东在延安的住处远不止这四处
38、。1937年1月13日下午,毛泽东率中央机关由保安县移住延安城,住在二道街罗廷祯家院的东厢房里因延安抗日救国会的办公处也设在院里,一天人来人往,声音嘈杂,也不利千保卫工作,便在一周后,移住到凤凰山下一位中医郎中李建堂的院子里这是一个天然石洞,据说在明代修城墉时,采石料形成的院子背光,洞里更是阴暗潮湿。四月以后,毛泽东经多次催促,由李家窑移住二百米外的吴家窑院,这一处现在对外开放。1938年11月20日旧寇飞机突然轰炸延安城,中央机关与市民连夜向城郊各山沟琉散毛泽东及中央机关移住城北五华里处的杨家岭。在杨家岭,毛泽东住在崖窑沟的一孔已破旧的土窑洞里。一个月后,搬到村后鲁丁英家院中的一孔接口土窑里
39、。1939年4月下旬,由鲁家院移住百米外半山腆的三孔接口土窑里。,枣园,1940年秋,杨家岭开山炸石,相继修建中央办公楼和中央大礼堂,环境不安静,毛泽东临时搬到城西北15华里处的枣园,住农民申有安家的五孔窑院。1942年春,枣园大兴土木搞修建,毛泽东又搬回杨家岭,住14孔窑院(亦称中央干部招待所)北头四孔冬,枣园工程告竣,毛泽东正式搬住枣园。1945年10月11日,毛泽东由重庆返回延安后,因过度劳累,身体欠佳,便由枣园移住城东二十里处的柳树店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疗养。约两个月后,身体好转,又移住军委和总部所在地的王家坪,住桃林旁的两孔石窑。1946年7月底,毛泽东身体恢复,又移住杨家岭14孔窑院
40、北头四孔。1946年10月,国民党飞机轰炸延安,杨家岭建筑物多,易被敌发现,毛泽东便移住枣园后沟水草清的一排土窑洞。11月下旬,国民党飞机轰炸枣园,并发现了水草清旁边的大礼堂1947年1月初,毛泽东由枣园后沟移住侯家沟中央警备团团部在这里,任弼时也在这里养过病,有坚固的防空洞约一星期以后,为了便干指挥延安保卫战,毛泽东又迁往王家坪。1947年3月18日黄昏,毛泽东由王家坪最后擞离,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十年间,毛泽东在延安曾14次搬迁住地,一共居住过12处地方。,杨家岭,延安生活,“吃”在延安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当时战火已经席卷中国大地,生灵
41、涂炭、饿殍遍野,但在边区不仅相对安全,还可以吃上一顿饱饭。延安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供给制,初到延安最直观最新鲜的感受莫过于“有饭大家吃,有吃大家饱”了,伙食一般标准是“每人每天一斤半小米、一钱油、二钱盐”,小米是主食,菜多是土豆白菜汤或南瓜汤,上面浇一勺葱油。每次开饭盛小米的是一个约直径一米、半米高的大木桶,盛菜的是一个大粗瓷盆,众人围着小米和菜盆,或站着或蹲着,一会儿就吃得精光。,“穿”在延安到达延安的知识青年,一切吃穿用度都由公家统一供给。一般衣服是从国民党给八路军的军装中省一部分出来给学生,每年发一套单衣,三年发一套棉衣。1940年起每年发一套衬衣,两年发一套棉衣。因而当时的延安城内,满
42、目皆是灰军装。延安本地也产土布,多染成深蓝色,后来边区经济一度发生困难,土布衣服也成了热门首选。当然也有极少量从国统区购买的青色斜纹布,这种布料缝制的衣服主要供给高级干部以及外来的学者专家,被戏称为“干部服”。王实味文中的“衣分三色”就是这么来的。就整体而言,在那个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延安服装的式样和颜色还是很单调的。,“睡”在延安在延安住房比较紧张,一般教师是一人一孔窑洞,学生则是挤在一起睡火炕通铺,伸直了腿挺着睡,翻身都很困难。女子大学学生的“卧位宽度只有一尺半,起夜回来常常发现没了位置,要拱进去慢慢挤几下才能占领自己的空间”。即便有地方睡,但并不是就可“高枕无忧”了。陕北地区降水较少,水
43、源也不丰富,洗浴几成奢侈,虱子、跳蚤之类的寄生虫比较多。采访延安归来的国统区著名记者赵超构在延安一月中这样写道,“扪虱开会的参议员,这是绝妙的新闻,但这新闻并不足为延安人之耻。虱子本是那边农家的好朋友,生虱子的问题绝不像我们这边看的这样羞辱”。“青年旅社”解决夫妻分居问题。,陕北土窑洞,“娱乐”在延安延安歌声遍地,“只要一集合,就要唱歌”,平均一星期学首新歌。早上集合吃饭前要唱歌,晚上点名也要唱歌,“开联欢会或纪念会、晚会,更要唱歌”。所唱歌曲以救亡歌曲为主,但也有苏联歌曲,还有国统区电影里面的一些缠绵的歌曲,如渔光曲、夜半歌声、梅娘曲,甚至秋水伊人、何日君再来等,新编的陕北民歌,风气是极为自
44、由的。跳交际舞。1937年1月,党中央进驻延安不久,延安破天荒有了舞会。这种来自西方的交谊舞,是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带到延安的。但在东西方文化的撞击中,反对和抵制之声并没有停息,后来竟酿成几起轩然大波。扭秧歌京剧话剧。逼上梁山新京剧,话剧苏联故事等等。,新秧歌运动: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讲话精神在文艺上显示的最初成绩。文艺工作者改变了轻视民间文艺秧歌的态度,与群众一起,指导改造了旧秧歌,使之成为反映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新内容,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的小型广场歌舞剧。1943年春节秧歌闹得热火朝天,涌现了一批受群众欢迎的秧歌剧,如“鲁艺”的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新秧歌运动表现了文艺工作者面向群众、向
45、工农兵普及的实践。,蒋介石参观了延安旧居,1947年8月7号,蒋介石以占领者的姿态进入了所谓“共匪盘踞十几年的巢穴”。第二天一早,蒋介石开始在延安城里转悠,在枣园,他终于看见了他的对手毛泽东住过的那间窑洞:窑洞里面墙面剥落,榆木桌桌面坑洼不平,简陋的床也是榆木钉起来的,窑洞外面的院子里还有架纺车,是毛泽东用来纺线的。蒋介石感到十分震惊,当天他就离开了这个让他心绪不宁的地方。但他延安行的前后,蒋介石在公开场合多次说过我觉得我们本党和共产党的斗争不但技术不够,就是精神也差的太远,老实说,古今中外任何革命党都没有我们今天这样颓唐和腐败,这样的党早就应该被消灭被淘汰了。,延安精神,延安精神产生的基础,
46、历史基础和条件陕北历史上就是一个军民结合军屯民屯的地方现实的基础与条件抗战时期战争年代,国民党的封锁,日本的轰炸人文基础和条件延安精神是一种人的意识,为什么在延安的这个时期就产生了延安精神。陕北人尚武精神反抗精神奋斗精神吃苦耐劳精神,来延安的知识青年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长征来的红军的吃苦精神。,延安精神的形成,延安县同志的精神抗大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白求恩精神毛泽东要“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现在还不够艰苦奋斗。一定要发扬延安革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大加快延安建设步伐。周恩来(1973.6.10)江泽民同志在200
47、2年3月底视察延安工作时的讲话中,概括延安精神的内涵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春节期间视察延安时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把延安精神作为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作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延安精神的内涵,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 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一大批热血青年和有志之士凭着坚定的政治信念,从四面八方奔赴延安,来寻求抗日救国的真理。当时这些革命者来延安钢铁般的意志是:“割掉皮肉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只
48、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1938年3月19日,毛泽东对抗大学员的训词中说:“到延安抗日救国要有坚决彻底的决心。第一个决心是牺牲升官,第二是牺牲发财,第三是更要下一个牺牲自己生命的最后决心。”在艰难困苦的延安时期,那么多共产党员和革命者坚定了自己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崇高的革命理想,真诚的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全民族抗日救国的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有希望,才能使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他们有一种“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追求真理的英雄气概,有一种以苦为乐的无产阶级的乐观情怀,并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精神和高昂的战斗意志。这就是延安精神的灵魂,是延安时期的共产党
49、人和革命者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实事求是是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中确立的。毛泽东同志曾说:“延安的同志们没有一件事不是实事求是”。离开了实事求是,虽然能做到艰苦奋斗,但不能取得胜利;离开了实事求是,所谓革新的创造必然是盲目蛮干。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也无法真正做到尊重民权、顺从民意、集中人民的智慧,也不能做到对革命事业真正负责。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批评与自我批评就达不到既团结同志又纠正缺点的目的。由于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延安精神各个方面,所以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但重点是反对教条主义,目的是发扬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精神,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提倡顾全大局的共产主义精神,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启发生动活泼的革命精神,树立新的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