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产业惠及到贫困户.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55667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富民产业惠及到贫困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富民产业惠及到贫困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富民产业惠及到贫困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富民产业惠及到贫困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富民产业惠及到贫困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富民产业惠及到贫困户摘 要: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是在准确地识别出贫困对象的基础上,通过扶贫体制机制创新,将扶贫资源配置到户。更重要的是通过精准优选富民产业,整合力量培育富民产业,确保富民产业惠及到户,持续的提高贫困户的收入,才能实现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富民产业;精准扶贫;有效载体 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任务繁重,是甘肃省贫困地区扶贫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通过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离不开多元富民产业的精准优选、长久性培育。更重要的是多元富民产业能精准惠及贫困户,以扶持贫困户发展符合其自身条件的富民产业项目,持续的提高贫困户的收入,才是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 精准扶贫

2、,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以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切入点,以增加收入为核心,切实提高扶贫效益。这就要求我们把粗放型扶贫转变为精细化扶贫,由“漫灌式” 扶贫转变为“滴灌式”扶贫。适应这一变化的要求,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使各项扶贫资源配置到农户,特别是要将产业扶贫落实到一家一户之上。这是因为对于甘肃省当下而言,贫困人口的收人低下(在全国处于垫底位置)仍是困扰扶贫开发工作的大问题,贫困人口增收难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贫困农户的富民产业发展,既是农户增收的主要途径,也是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具体体现和重要标志。多年的扶贫实践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2产业扶贫到户是解决贫困户致富增收的一项根本性和长

3、远性的重要战略举措。没有产业扶贫到户,贫困人口就没有增收的项目,脱贫就缺乏载体,致富就缺少后劲。只有解决了产业扶贫到户这个“最后一公里”问题,精准扶贫才能得以实现。 一、精准优选富民产业是产业扶贫惠及到户的前提 在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下,扶贫力度加大,产业扶贫项目筹划的也很多。但产业扶贫,投入再多,政策再好,终究绕不过市场。面向市场,就意味着必须承受风险,接受市场考验。这些,对于抗风险能力及发展能力都不足的贫困户来说,显然难以独自承受。若是没有经过认真的市场调研、精准研判,没有实事求是的可行性论证,没有诸如龙头企业的组织引领,没有相关部门做好服务保障,产业扶贫对于贫困户来说可能会背上沉重的负担。

4、为此精准优选富民产业使其前提。 1.富民产业的选择要考虑借鉴如下参考标准:一是投资规模比较小,这个要求可以大面积适应大多数贫困地区的投资者;二是劳动力吸纳度比较高,在解决和扩大社会就业上有比较充足的能量;三是就业成本比较低,特别是对于城乡低收入者和低劳动素质者的就业有积极的应对功能;四是产业适应性比较广,适宜贫困地区的城乡资源特点和产业开发特点,增收效果显著;五是市场空间比较大,有比较大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潜力。 2.富民产业的精准优选必须突出经济性、产业性、市场性和效益性。根据这种思路,结合甘肃省贫困地区的状况和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应提出如下富民产业参考方向,农村和农业:劳务经济、草食畜牧业、制种

5、3产业、果品农业、马铃薯产业、中药产业、酿酒原料产业、大棚农业、花卉农业、食用油料农业、地方特色产品、奶制品产业、小杂粮等;城乡工业:农产品加工业、中药加工产业、小型资源工业、农村小能源、旅游产品工业、民族用品工业、特色文化产品加工、特色食品工业、清真食品工业等;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休闲娱乐业、城乡商业批发、城乡商业零售、物流产业、信息产业、农机具修理业、家电维修、家政服务、建筑业、房产装修业、餐饮业、酒店业、中介服务、科技服务、物业管理等 。 3.富民产业的决策定夺,还需充分考虑这些问题:一是明确指导思想。在富民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工作中充分体现甘肃省出台的关于精准扶贫富民产业培育支持计划的实施

6、方案的要求。二是调整选择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不要墨守成规,不要总是在“新旧之间” “姓社姓资”和“公有私有”的问题上兜圈子。只要能够守法经营,促进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增加收入就是好产业。三是研究和准确把握富民产业选择和培育的重点和难点。促进农民增收、帮助贫困户致富、推进民族地区脱贫,应该成为甘肃省省富民产业选择和培育的重点和难点。四是一定要坚持“小产业大作用”的选择原则。选择富民产业不能只看纳税能力,虽然富民产业的纳税能力往往比较低,但是增收作用却比较大。要注重市场效益和收入效益最大化。五是按照比较利益原理准确理解和开发“资源优势” 。一定要充分理解“好东西不一定是好产品” “,资源优势

7、不一定就是产业优势”的道理。富民产业选择是横向比较的结果,必须把地方资源或者发展要素放到市场中间去、放到更大的空间去进行比4较和优选。 二、甘肃静宁 30 年“谋”一果的富民产业培育启示 静宁苹果以县为单位创了三个全国第一:面积最大、价格最高、贮藏能力最大。苹果种植推广 30 年,现已形成的苹果种植面积 101 万亩,是中国驰名商标,多年来价格稳中有升,2014 年农民人均果品纯收入3790 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四分之三以上,15 万农民靠种植苹果产业稳定脱贫。静宁苹果产业始于 1986 年,长期坚守到今天已近 30 年,静宁的资源和地理位置没有优势,气候条件也不是最佳,但 30 年后却一枝

8、独秀,奥秘何在? 总结其原因是静宁舍得坚守 30 年“谋”一果 1.静宁培育富民产业不跟风。甘肃一些县苹果产业开始时势头猛,但品种更替频繁,花牛价高时就种花牛,过几年又改成“粉红女郎” ,始终形不成气候。而静宁 30 年来坚守富士这个品种,不断提升品质,终获市场肯定。坚持以卖鲜果为主,不盲目发展深加工。实践证明,卖鲜果农民最受益,而榨汁所用苹果,市价每斤只有 3 毛,亩产 1 万斤只能卖3000 元。 2.静宁培育富民产业不盲从。30 年来静宁不断请专家来指导,但并不盲从专家观点。比如,富士苹果在原产地日本的种植高度是海拔 800米以下,引入我国后,专家将其提高到 1600 米,认为果树超过此

9、海拔会量少质低。按照这个结论,静宁符合条件的果园不足 20 万亩。静宁大胆试验,突破这一“极限” ,种到海拔 2000 米以上区域,全县 147 万亩耕地中有 101 万亩成为果园。如今品质最好的苹果,恰恰是长在海拔 17005米至 1900 米之间的。 3.静宁培育富民产业有定力。历届静宁县委县政府都把苹果作为富民主导产业来抓。但面对市场风云变幻,静宁曾有过“单一苹果产业是否保险”的争论,有人提出发展一点枣、桃、杏,用多种经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但静宁果业专家们据理力争,认为当地气候条件最适合种苹果,最终大家都成了坚定的“苹果派” 。 静宁苹果产业 30 年的坚守,是基于对本地气候条件

10、的深入研究和对产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归根结底就一条:一切种植技术和产业模式都必须静宁化。静宁苹果产业的发展历程对于贫困地区富民产业的培育很有说服力。富民产业的培育要适应市场变化的同时,还要坚守规律、特色和优势,舍得花时间经营,切不可幻想一夜暴富而朝三暮四,摇摆不定。坚守并不是保守,静宁苹果已在北京、兰州等城市开设苹果品牌形象店。静宁苹果入驻天猫、京东等各大电商平台,仅在阿里巴巴采购平台的网店就超过 30 家。 三、富民产业惠及贫困户是精准扶贫的有效载体 富民产业惠及到一家一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破解富民产业惠及到户的现实困境,必须多管齐下, “软硬”兼施,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鼓励积极探索

11、。 1.加强富民产业惠及到户的顶层设计。富民产业惠及到户是新阶段扶贫攻坚的重点任务,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载体。能否扎实推进,取得实效取决于顶层设计是否合理,领导力量是否到位。加强对富民产业扶贫到户的顶层设计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起相应的考核机制。按照现行扶贫攻坚管理体制“县抓落实”的要求,应把这项工作纳6入对县乡党委、政府“一把手”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依据甘肃省“1+17”扶贫方案中的全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的考核制定出具体考核办法。要以考核产业扶贫是否真正到户为重点,对考核的内容、程序、考核主体、考核结果应用等进一步明晰化。将考核结果与党政“一把手”的提拔任用

12、紧密结合起来,可将考核结果按百分制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结果为好的,注重提拔使用;为较好的,可正常履职,为一般的,对其进行诫勉谈话,一定时间内不得提拔使用或平职交流到重要岗位任职;为较差的,采取降职、免职等组织调整措施 。 2.实施“一村一品” 产业扶贫到户工程。现阶段,各级扶贫开发部门扶持的龙头企业对推动贫困村产业发展功不可没,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有三:一是没有覆盖到所有贫困村;二是企业与贫困人口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损害农民利益的事时有发生;三是项目难以覆盖到所有贫困农户。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必须对原有运作模式进行改革。 (1)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搞好村级产业发展规划。由

13、各县组织力量帮助各贫困村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产业规划。所规划的发展项目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多方论证,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同时项目必须覆盖该村所有贫困户,在规划环节把产业扶贫到户落到实处。同时依托省级扶贫开发部门网站将各个贫困村的产业发展规划对外发布,为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贫困村进行产业开发奠定基础。 (2)建立企业对贫困村产业发展的帮扶制度。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相关规定,明确大中型企业(无论是国有、非国有企业)扶贫济困的社7会责任。在出资帮助贫困村完善基础设施、支持发展社会事业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企业对贫困村的产业帮扶。帮扶的形式有多样,可以直接成立涉农控股公司,进入贫困村开展产业开发,也可

14、以通过招收贫困农户劳动力就业。为确保每个贫困村有一家企业帮扶,在具体操作上,可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来进行,即先由企业根据贫困村产业项目规划并结合自身实际自愿报名,再由扶贫开发部门核定,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批,最后通过媒体对进人贫困村开展产业开发扶贫的企业进行公开通报表彰,同时也有利于公众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监督。 (3)对企业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实行政策优惠。凡聘用贫困人口就业的,可参照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给予优惠;各级税务、工商等部门应在管理权限范围内,对进入贫困村进行产业开发的企业,给予各种税费减免;公路管理部门应对运输贫困村农产品的车辆给予各种规费免除等优惠。 3.加大对产业扶贫到户的资金支持。多

15、渠道筹集资金是解决产业扶贫到户问题的根本出路。建立贫困村资金互助组,根据当地群众生活水平和群众协商一致的办法,借助股份合作方式募集互助资金。互助资金主要用于解决农户发展生产项目,投人多的农户可多借,反之亦然。要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经过农户充分协商建立互助资金管理办法,并成立有党组织、村干部和农户代表组成的管理机构,严格按章程办事,确保互助资金的安全运营。 4.充分发挥贫困人口的主体性作用。贫困人口主体性作用是否得到发挥,是衡量扶贫机制与治理结构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在扶贫工作中,8决不能简单地把贫困人口当作被同情、关怀、救济的对象,而应当把他们当作扶贫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具体到产业

16、扶贫方面,要根据实际成立相应专业合作社,并做到每户至少有一名代表参加。合作社的职责一是参与村级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对该村的产业发展提意见;二是以合作社形式代表村民参与村级产业开发,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反映村民利益诉求,切实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三是负责组织群众参与产业开发活动; 四是组织群众参加各种技术培训。5.创新社会帮扶贫困户机制。当下“单位包村、干部包户” 的做法由于缺乏硬约束,成效不很理想,必须加以创新。一方面,要把产业扶贫到户工作纳入对口帮扶单位的业绩考核,实行连带责任制,每年将帮扶单位推进产业扶贫到户实施情况在媒体上予以公布,并将上述对县乡党政“一把手” 的考核机制应用于对帮扶单位领导的考核。另一方面, “干部包户”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对农户产业发展的信息支持、技术资料提供和宣传发动等,为农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和精神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含琳.论甘肃富民产业的优选和战略导向J.甘肃农业,2014(5):15-16. 2中共中央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