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蒋介石为何不杀张学良?“西安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转折点,也是张学良人生的转折点。当他“负荆请罪”送蒋介石回到南京,从此就失去了自由。他有一腔热血,却无缘再上战场,在“严加管束”下不停地迁徙与跋涉。抗战胜利后,他又被送到人烟稀少的台湾井上温泉,在群山环抱中饱尝与世隔绝的软禁之苦。幸好身边有一位知心相伴,张学良与赵一荻相濡以沫,携手一同度过了无数的日出日落。 斯人已逝,风采依旧,这是一段被尘封的山中岁月。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本刊特整理此文,以纪念西安事变 80 周年。 80 年前,枪声响彻了寒夜中千年幽梦的华清池,一个少壮的太子党和一个地方军阀,策动了一场军事政变,绑架了当时中国最高
2、的军政统帅。这一起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大的绑票案,从而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事实上也改变了世界,更深刻地影响了其后几代中国人的命运,这是当时的策划着和被绑者都所始料不及的。当然,这件事情最积极的意义是推动了中国反侵略的抗日战争,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是中国自鸦片战争抵御外侮以来的第一次全面胜利,并重新树起了中国的大国形象,跻身于美英法苏列强之林。 回到西安事变,这更是一出扑朔迷离、云山雾罩的隔夜戏。粉墨登场的有各色人等,杨虎城、财阀宋子文、看客阎锡山、特务戴笠、洋人端纳、还包括匪兵甲、匪兵乙等等等等,但其核心主角是张学良、蒋介2石和宋美龄。 有人说:张学良没有输给蒋介石,而是输给了宋美龄。 宋美龄
3、说:我们对不起汉卿。 张学良说:若不是当时已有太太,我会猛追宋美龄。 蒋介石说:吾妻爱国明义,应知今日一切须以国家为重。 宋美龄说:你对那个小家伙(指张学良) ,你要对他有不利的地方,我立刻走开台湾,我把你的事情都给你公布了。 张学良还说:只要夫人活着,我就要把秘密守住。 这是一个什么秘密? 1925 年东北军打败孙传芳后,首次进入上海。纨绔子弟遭遇花花世界,自有一番风流。当他第一次和宋美龄见面时,宋当时未婚,在上海也是知名闺秀,才貌双馨的美女。两个人当时都只有二十多岁。少帅一见面,立刻为她出众的气质倾倒,称她为“美若天仙” ,宋美龄也为张学良的风度倾倒,称他为“莱茵河畔的骑士” ,此后两人频
4、频约会,宋美龄带着这位关外年轻的“胡帅”出入于上海的社交界,而从少年起就在青年基督教会接受过洋派熏陶的张学良也礼仪得体,风度翩翩,跳舞、游泳、高尔夫球,无不老道精通。两人一时成为十里洋场的最耀眼的明星。他们非常愉快。 少帅晚年回忆这段往事,不忌讳赵一狄女士在场,情不自禁地脱口对采访他的美籍学者王书君说:“若不是当时已有太太,我会猛追宋美龄(这些蒋介石都不知道) 。 ”那时蒋介石也几乎同时也在追求宋美龄,不过蒋介石当时只是个上校,当然也是一颗冉冉飙升的政治明星。 3有记载的是,张学良在上海度过了一段美妙的时光。令人揣测的是,这段时光带来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愫。在国势动荡、兵荒马乱的岁月,婚姻的背后
5、维系的是利益甚至是江山。 当张学良把惊魂未定的蒋介石安置到西安城的一间公馆后,蒋介石的第一句话就是:汉卿,在华清池的五间厅里,还遗落一个文件包,那是我随时随地带着的,是机密,万不可落入他人之手呀!张学良立即赶到那里,幸好包还在,张学良觉得有必要打开看看结果,他震惊了。里面除了秘密的军事调防计划,还有张学良几年来,一直给宋美龄写的书信。当然,这些信完好无损,显然没有被打开过。 后来,在西安事变风波过去以后,蒋介石独自上了一趟钟山,他焚烧了一批信件 再后来,1945 年在陪都重庆,宋美龄用笔名写的一部 3 万来字的爱情小说往事如烟 。 “夫人是我的保护神。 ”西安事变发生后,原本与蒋介石结拜为兄弟
6、的张学良,转眼成了蒋介石眼中绝对不能饶恕的罪人。张学良始终认为,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之所以不杀他,是因为有宋美龄的“保护” 。 张学良曾说:“西安事变后我没死,关键是蒋夫人帮我。我认为蒋夫人是我的知己,蒋夫人对我这个人很了解,她说西安事变,他(张学良)不要金钱,也不要地盘,他要什么,他要的是牺牲。蒋先生原本是要枪毙我的,这个情形,我原先也不知道,但我后来看到一份文件,是美国的驻华公使 JOHNSON 写的,他写道:宋(指宋美龄)对蒋先生说,如果你对那个小家伙(即张学良)有不利的地方,我立刻离开台湾,4还要把你的事情全都公布出去 。 ” 在张学良的眼里,宋美龄是“绝顶聪明”且“近代中国找不出第二个
7、”的优秀女性,他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语言。张学良在此后撰写的西安事变反省录里曾明确说:“如果夫人事变之前就在西安,也许不一定会发生西安兵变。 ”这是为什么?学界认为,出身的相似、年龄的相似、通英文、受过西方教育的相似,使宋美龄与张学良之间,肯定有比蒋介石多得多的共同语言。 张获得自由后曾有一句感慨:“宋美龄活一天,我也能活一天。 ”这句话,对形容宋美龄与张学良之间的关系,再合适不过了。 2001 年 10 月,张学良在夏威夷檀香山病逝。消息传到美国,与“少帅”交往七十多年的宋美龄悲痛不已。已行动不便的她,随即交代辜振甫和其夫人严倬云代表她,赴夏威夷参加张学良的追思礼拜与公祭。追悼会上,辜夫人将一
8、束署有“蒋宋美龄”的十字架鲜花,置于“少帅”灵前。 张学良,字汉卿。辽宁台安人。1901 年(清光绪二十六年)6 月 3日生。 1919 年在奉军授衔炮兵上校,后任团长、旅长。1920 年授衔陆军少将。直奉战争期间任第三军军长。 1928 年投靠蒋介石,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 1930 年中原大战,率部入关助蒋击败冯玉祥、阎锡山部,后被晋升为海陆空军副总司令。 “九?一八”事变后,执行蒋的不抵抗政策,将军队撤至山海关内,致使东北 3 个月内沦陷。 1933 年任华北抗日集5团军总司令,负责华北战事,失败后引咎辞职。自 1934 年 7 月至 1935年 11 月,多次与红军作战,
9、失败。后响应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的主张,主动与中共接触联络。 1936 年 12 月 12 日,联合杨虎城将军发动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事变和平解决后,25 日陪蒋乘机返南京,下机后即被拘留。31 日,被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特别军事法庭判处 10 年徒刑,后发布“特赦令” ,声称“交军委严加管束” ,变成终身监禁。 1947 年被送往台湾。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 1936 年 12 月 12 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
10、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 ,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张学良是一代风云人物,一生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毁大誉,近现代史上堪为独一无二。 他“年少万兜鍪” ,年仅 27 岁便接过父亲张作霖“东北王”的权力棒,以当时早已消亡的世袭方式拥有了许多人奋斗一生也难以企及的一个独立王国;随后 10 年他更是少年得意,在军政界指点江山、呼风唤雨,地位一度仅次于一国元首的蒋介石;然而年仅 36 岁春秋正富时,他又因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抗日而骤然坠落,失去了辉煌的一切,被蒋介石父子长期囚禁, “坐井观天”五十余年。 6蒋介石也是一代枭雄,与世
11、家“公子哥”出身一步登天的张学良不同,草根起家的他筚路蓝缕殊为不易,因而对付阻碍自己前程或者危及地位的政敌从无心软过,对张学良却算是唯一例外,尽管将其终生圈禁,但毕竟予以保全性命。而与张学良同为“西安事变”主角的杨虎城则不但严加囚禁,形势不利时还毫不犹豫将其杀掉。 军统骨干沈醉回忆说:“当时戴笠对张学良生活上的待遇安排较好。而杨虎城因为蒋介石对他特别仇恨,从来没有外面接济” , “想换一套新棉衣都很不容易” 。没有蒋介石的首肯,戴笠自然没有对张学良“开恩”的胆子。 蒋介石对敢于以下犯上将自己抓起来的张学良无疑恨之入骨,将其圈禁终生便可见一斑,但痛恨之余,为何又手下留情,最终未将其杀害呢? 这自
12、然并非蒋介石的“大度”或者“民主” ,而是张学良与杨虎城不同,于他有三大恩情,且恩重如山,可谓没有张学良便没有蒋介石的辉煌,至少早年的“领袖生涯”会艰难和风险百倍,成败难以预料。 东北主动易帜,让蒋介石建统一全国之功 蒋介石一生有两大足以自豪的功绩,一是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完成了孙中山的遗愿;二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羞羞答答勉强走上抗日的阵营,未曾与汪精卫一样弄得身败名裂。 这两步走完后,他个人也从一个偏安一隅无足轻重的黄埔军校校长的小人物,成为了地位无可撼动、全世界知名的中国唯一领袖。 “时来天地皆同力” ,蒋介石头上两大功绩也得益于他人的帮助。 7中国的抗日战争,除了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牵
13、制大量日伪军外,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和苏联出兵东北让日本天皇很快宣布投降,躲在大西南,对此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蒋介石意外获得了这一领导中国抗战胜利的殊荣。 早年的北伐则分为两期,一期北伐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蒋介石一口气从偏远的广州打到了长江边;二期北伐一路攻到北平,正为如何对付实力最强的东北军犯愁时,刚刚从张作霖手中接过权柄的张学良忽然主动靠拢。 1928 年 12 月 29 日,北洋掌政的中华民国政府最后的代表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东北易帜” ,服从青天白日旗下的国民政府,也就是臣服蒋介石。蒋介石不费一枪一弹拿下了当时最为发达的东北地区,完成了国民党名义下的国家统一。当年秦皇汉武、唐宗宋
14、祖一统天下的不世殊勋,他顷刻间便获得了。 如果张学良不主动易帜,而是与吴佩孚、孙传芳一样抵抗,胜败先不论,蒋介石至少需要数年时间、官兵死伤无数才能拿下拥有数十万军队的东北集团;若张学良与苏联或者日本联盟自保,结局则更难预料了。因而,蒋介石对张学良的鼎力之恩异常感戴,任命其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部队听编不听调,依然拥有东北的千里江山。 张学良时年 27 岁,蒋介石诸多与之同龄的黄埔系弟子还在连长这种低级职位上刚刚起步;而今天的许多与之同龄的年青人,或者在为找到一张要求不高的饭碗发愁,或者还在底层日夜苦苦打拼。 8中原大战助阵,使蒋介石从此稳居领袖宝座 蒋介石从一介草根走上全国领袖位置,因无世家背景
15、起点过低,得位又不正,因而坎坎坷坷,风雨不断。 1924 年出任黄埔军校校长的早年,他不仅兵微将寡,党内地位也不高,甚至不是中央委员,几个月后孙中山病逝前指定的接班人是汪精卫。蒋介石能为后世师表的可贵一点是并未屈服于命运,而是以过人的才智与难得的机遇不断抗争,通过组建校军、党军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之路逐渐博取军权,通过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和“四?一二” “清党” 、南京另立中央逐步获取党权,一步步边缘化和挤走孙中山的正宗接班人汪精卫,又清除过去的同盟者中共,最终成为党政军最高领袖。 张学良易帜后,蒋介石的威望第一次达到顶峰。 但他的地位尚未巩固,过去与他同盟“清党” 、北伐的地方实力派李宗仁、
16、冯玉祥、张发奎、唐生智等人先后举兵挑战他的权威。战事迭起,烽烟不断,百姓苦不堪言。幸而这些人都是各自兴兵,时间有先后,蒋介石得以一一打败他们,暂时化解了危机。 失败的地方实力派并没有服输。 1930 年 3 月,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 3 个实力集团联合起来反蒋,以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 ,冯玉祥、李宗仁为副总司令。这次倒蒋阵营可谓空前宏大,不仅联合了全国主要地方实力派,兵力达到百万人的规模,国民党党内两个主要反对派汪精卫改组派和邹鲁?p 谢持为首的西山会议派也闻风响应。一时文武毕至,声势浩大,实力超过9拥有中央政权的蒋介石。 不久,倒蒋一方效仿 1927 年 4 月的蒋介石另组“
17、国民政府” ,阎锡山为主席,汪精卫?p 冯玉祥?p 李宗仁等人为委员。 战事一开始,倒蒋一方锐不可挡,长驱直进,连战皆捷,尤其是冯玉祥的西北军一马当先,骁勇善战,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屡败屡战。5 月31 日这天,倒蒋方的郑大章指挥的骑兵奇袭河南商丘柳河飞机场,烧毁飞机 12 架,差点活捉正在机场附近指挥的蒋介石。 不久,交战双方不断攻守易位,互有胜负,一时陷入僵局,难决雌雄。 这时,拥有实力的军阀仅张学良没有参战。他也成为交战双方极力拉拢的香饽饽,倒蒋一方许以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头衔,蒋介石也派专人送以陆海空军副司令的委任状和大印。 张学良的东北军有 30 万人,海军、空军实力更是全国首屈一指,东北
18、经济发达,后勤资源丰富,先进的东北兵工厂即是一例。谁赢得了他的支持,谁就赢得了战争。他也成为楚汉相争中的韩信, “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 张学良起初表示中立,一再奉劝各方息争,但内心还是倾向于蒋介石。他分析认为:“反蒋的北方军事联盟只是一个不稳定的松散联盟,即使打败南京政府,日后各派系的纷争也在所难免。这样,混乱纷争的局面还要延长。蒋介石虽不完全可靠,但较之北方这些乌合之众,尚略胜一筹。故为整个大局着想,必须早日息争议和,从速实现国家统一。 ” 因而,他最终决定“出兵关内,调停内战” ,派出 10 万精兵支持蒋10介石,从背后进攻倒蒋同盟。 张学良出兵助蒋的消息一传
19、出,兵锋尚未入关,倒蒋一方便知道末日到了。阎锡山连说“完啦” ,慌忙辞去“国民政府主席”一职,正宗的孙中山接班人汪精卫也匆匆离开北平远遁。蒋介石一方则一片欢腾,额首相庆。 仅仅十几天后,入关的东北军占领了整个华北,战局急剧变化,倒蒋联盟军迅速土崩瓦解。这年 11 月 4 日,阎锡山、冯玉祥二人通电下野,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也宣告取消,中原大战以蒋介石取胜而结束。 此后,能征善战、实力强大的冯玉祥西北军土崩瓦解,地盘尽失,部下或降或灭,再也无力问鼎中原;终于雄起一回的阎锡山的晋军由此龟缩下去,再也不敢挑战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部队重新崛起的努力又遭当头一棒;几个月后的 1931 年 9 月 18 日, “九?一八”事变爆发,原本与蒋介石的中央嫡系一同享受战胜者荣光的张学良丢掉了东北,元气大伤。唯有蒋介石巍然不动,独霸政坛。 可以说,在张学良协助下取得中原大战完胜的蒋介石从此真正说一不二,开始睥睨天下, “舍我其谁” ,一人主宰中国政治,蒋家王朝从此建立。 蒋介石对张学良的第二次慷慨出手相助更是没齿不忘,给予了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切。 一是正式委任他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负责节制辽、吉、黑、晋、察、热、绥、冀八省军队,以及北平、天津、青岛三市与河北、察哈尔两省;二是于 1930 年 11 月邀请他赴南京,给予极高的礼遇,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