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曾伯军旅背景下的中秋词创作.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58417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李曾伯军旅背景下的中秋词创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李曾伯军旅背景下的中秋词创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李曾伯军旅背景下的中秋词创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李曾伯军旅背景下的中秋词创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李曾伯军旅背景下的中秋词创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李曾伯军旅背景下的中秋词创作摘 要:南宋末期词人李曾伯一生游历很广,游宦几遍天下,词作也很丰富。南宋后期,蒙古军队多次南侵,作为将帅的李曾伯转战各地,其中秋词大都在此背景下创作。他在继承苏轼、辛弃疾等人中秋词特色的基础上多有创新,是词人戎马数十载的心路印证。 关键词:李曾伯;中秋词;特点 李曾伯(11981268) ,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 ,出身世宦之家,乃丞相李邦彦四世孙。宋室南渡后寓居嘉兴,曾官濠州通判、淮东、淮西制置使,素知兵。著有可斋类稿五十四卷。 四库总目说他“能以事功显,由著作郎两分漕节,七开大阃,通知兵事,所至皆有实绩。后官至观文殿学士,为南渡以后名臣。其人

2、其文,并为当时所重” 。 一、李曾伯中秋词的内容 李曾伯存词 202 首,题材以祝寿词和送别词为主,其中中秋词 17 首,约占其词作总数的十分之一,数量可观。他一生仕宦几遍天下,常年在两淮、广西、四川、京湖等地任职,远离乡土,抵御外寇,故其中秋词中绝少有对亲人欢聚的刻画,而代以更多的诗酒唱和、望月怀远及壮志不酬的描写。另外其六十岁自寿之作贺新郎有句曰“西风又近中秋候” ,据此可知其生日当略前于中秋。因此可斋词对于“中秋”和“月”有无限的眷恋和深情,其词中数首“玩月” 、 “赏月” 、 “叹月”之作,都2感情沉挚。 李曾伯中秋词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既有初入仕途时的意气风华、积极乐观,如“便好乘风,

3、为持玉斧,修取山河如一” (喜迁莺 ) ,也有垂老之年的失路悲叹、孤寂落寞,如“似讶经年间阔,类笑衰翁潦倒,岁岁客他州” (水调歌头 );既有对宦海浮沉的解嘲,如“堪叹平生辙迹。算纷纷、为谁驱役。兔蟾应笑,蝇蜗累我,中年虚历” (水龙吟 ) ,亦有对山河破碎的悲痛,如“桂影飘摇,桐阴立尽,多少征人霜满头。斗杓矗处中州。还有解闻鸡起舞不” (沁园春 );既有对儒家积极用世态度的继承,如“风露下,明作哲,圣之清。纷纷浮世代谢,燕客与鸿宾” (水调歌头 ) ,也有对释家思想的发挥,如“而今老去,何忧何乐,不空不色” (水龙吟 ) 。 二、军旅生涯背景下的中秋词创作 李曾伯一生转战各地指挥作战,积极抵

4、抗蒙古军队的入侵;他在任上多次修复城池,如泰州、寿春、泗州、郢州、襄阳等,并领导了南宋后期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襄阳之捷,后又两次任职地远荒僻的广西,其中秋词多是在这些政治军事活动的环境和背景下创作的。 端平二年(1235)秋,时年三十八岁的李曾伯护军过颍、寿,度淮点军,以抗击蒙军进攻, 喜迁莺?乙未中秋同诸北客玩月于颍州之南楼作于是年。因当时李曾伯正当而立之年,初入仕途,意欲有所为,所以这首喜迁莺的基调十分积极乐观,也是可斋中秋词中所仅有的。之后随着涉世日深,转战四方,艰难抗敌及数受弹劾,使得其词的基调日见深沉。淳?v 二年(1242)春,蒙古乃马真皇后始称制,继续进攻两淮3地区,两淮战事紧张

5、。直至淳?v 六年(1246) ,宋军与蒙军数次交战,互有伤亡胜败,但最终蒙军攻陷寿春的计划以失败而告终。淳?v 二年至四年,上命李曾伯担任两淮制置使。 水调歌头?甲辰中秋和傅山父韵 、水调歌头?幕府有和,再用韵 、 水调歌头?再和三首词作作于淳?v四年中秋,李曾伯时年四十七岁。 淳?v 六年丙午(1246) ,闰四月三日,李曾伯以台谏论,落职奉祠,寻罢祠禄。淳?v 七年丁未(1247) ,中秋居家,有中秋词水龙吟?丁未约诸叔父玩月,期而不至,时适台论 、 水龙吟?和韵 、 水龙吟?和韵 。自淳?v 九年(1249)至宝?v 二年(1254) ,李曾伯继任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京湖安抚制置使

6、、四川宣抚使等职。此期有水调歌头?辛亥中秋和陈次贾,用坡仙韵 、 临江仙?甲寅中秋和刘舍人赏月 、 水龙吟?甲寅中秋 、 水调歌头?再赋 、 沁园春?中秋约僚佐观击圆,登怀远,用前韵 。宝?v 三年(1255) ,时年五十八岁的李曾伯进司重庆,中秋作一剪梅?乙卯中秋 。宝?v 五年(1257)正月,时年六十岁的李曾伯任荆湖南路安抚使兼知潭州,十一月兼节制广南,十二月任湖南安抚使兼广南制置使,移司静江府。 水调歌头?长沙中秋约客赏月 、 水调歌头?自和 、 水调歌头?幕府诸公有和,再用韵谢之三首作于是年中秋。 三、李曾伯中秋词与苏、辛中秋词之比较 中秋词的创作,自北宋渐趋兴盛。其中苏轼和辛弃疾的

7、中秋词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有苏轼水调歌头一出, “余词尽废”的论断。李曾伯亦受到他们的影响,有所继承又有所发展。 (一)李曾伯中秋词与苏轼中秋词比较 4苏轼存有四首中秋词,其中念奴娇词作于词人贬官黄州其间,时年 47 岁。处于逆境而善于自我解脱,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排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表现出一种旷达、疏脱、浪漫的情怀。 西江月表现出对人生如梦的世事无常的哀叹,如“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其中水调歌头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其时苏轼四十一岁,身在密州,之前因与当权变法者王安石等人的政见不合而自求外放,辗

8、转多地为官。本词通过望月怀人,表达人生如梦之感喟。 “上片,因月而生天上之奇想;下片,因月而感人间之事实。挥洒自如,不假雕琢,而浩荡之气,超绝尘凡。 ”苏轼借由眼前之景抒发一种超迈的宇宙意识,超越时空的领悟与关照,感叹人生之短暂、宇宙之永恒。 李曾伯水调歌头作于五十四岁,时任京湖安抚制置使,知江陵府。其年四月二十七日,曾伯调都统高达、幕府王登收复襄樊两城。其年十一月,宋理宗御笔批曰:“襄阳要区,积年未曾经理,海关忧顾。李曾伯受任边阃,抗志远图,俾襄、樊二城一日复旧,计虑密而用力多矣。且按兵殴敌,观听无哗,缮城峙粮,规略素定。必耕屯之并举,与守备以俱全。载嘉忠勤,宜示褒劝。 ”由此可见,作为将领

9、,李曾伯治军有方,为抗敌做了诸多有益的准备。 作于是年的水调歌头步苏轼韵,词之上片亦是从眼前之景起句,写天心月满的净阔之景,进而赞月之高洁,纵然世间百态炎凉,万古千秋仍不改其本色,其中亦包含着对世事瞬息万变、污秽不堪的悲鸣。下片词人同情嫦娥独居孤眠,继而发出“古今遗恨,不能长似此宵圆”的感叹,接着笔锋一转,又回归5眼前,身在竹溪茅舍,有秋风清露,可谓赏心、乐事、良辰、美景皆全,还有什么可伤感的呢?整首词虽不及苏轼词的低徊婉转,但词人从眼前景色升华到现世世情,又从天上感叹回归到自身境况,亦有一波三折的悠长韵味。结合当时词人所处的政治军事环境,也不难看出其作战得胜时的乐观心态。 (二)李曾伯中秋词

10、与辛弃疾中秋词比较 李曾伯与辛弃疾同是南宋爱国将领,戎马一生,驱敌卫国。在词作方面,李曾伯可谓辛派后劲,在遣词造句、语言风格方面更多受到稼轩词的影响。辛弃疾词集中现存五首中秋词,风格丰富多彩。 首先,他们的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词风,也有婉约之作。如李曾伯五十八岁作于重庆的一剪梅?乙卯中秋词与辛弃疾一剪梅?中秋无月 ,同样的中秋夜雨,同一词牌,两首词作无论在孤寂落寞的情感表达,还是想念远方友朋的今昔对比上,都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婉约有致。虽然稼轩词最后说“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那也是强自为欢,反而更添凄凉。 其次,可斋词对稼轩词比兴手法有所继承。如辛弃疾太常引曰:“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1、 ,词人用“斫桂”暗指扫除奸人当道。另外如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更是通篇用比兴的手法来表达词的内容。可斋词中多处借用此种象征手法,借物比兴,别有寄托。如“我有芳尊供玩事,从渠魏鹊无枝” (临江仙 ) ,用“魏鹊无枝”喻贤才无所依存;如“我袖有玉斧,当为整乾坤” (水调歌头 ) ,用“袖有玉斧”喻己之心胸大志;如“任尔炎凉千变,不改山河一色,爽气逼人寒”6(水调歌头 ) ,用月之清明高洁来喻指自己或者贤臣。 再次,可斋词多为长调,明显继承稼轩“以赋为词”的表现手法。如稼轩满江红?中秋词“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即是显例。在可斋词中亦是如此, “问常娥丰貌,

12、间何阔矣,元不老、只如故” (水龙吟 ) 、 “欢恨离愁尽扫,谢赋鲍诗高束,一枕听严更。尔自屋梁落,吾已醉醺醺” (水调歌头 ) 。 另外,可斋词也继承了稼轩词中想象、比喻、拟人、夸张等表现手法,如稼轩词木兰花慢 ,用屈原天问体,全篇作问,通过奇崛的联想造境,别具一格,把月亮比作飞入天空的宝镜,又想象月亮游过海底,怕万里长鲸横冲直撞触破月供的玉殿琼楼,表现出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艺术气魄。可斋词水调歌头:“素娥风格分明,玉骨水为神。手揽清光盈掬,眼看山河一色,阅尽古今人” ,刻画嫦娥的风度仪容栩栩如生;再如水调歌头:“宇宙大圆镜,沆瀣际空浮” ,亦是通过夸张的联想,把月比作漂浮在天际的圆镜;另外

13、词人也常将月拟人化并借以自谑。 再者,李曾伯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自周邦彦以来词的雅化的影响,注重对词语的雕琢,因而其词有十分明显的雅化倾向。在这一方面,可斋词比以豪放见长的稼轩词表现得更加明显。如其中秋词中不直接用“月”字,而常以“老蟾” 、 “菱镜” 、 “冰轮” 、 “素魄” 、 “一轮玉”代指。如“菱镜冰悬,桂轮玉碾” (喜迁莺 ) 、 “碾就一轮玉,扫尽四边尘”(水调歌头 ) 、 “招延素魄,慰藉苍颜” (水调歌头 )等,不胜枚举。7词作能够展现词人的内心世界、表露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彰显一个民族时代的悲欢离合。李曾伯卒殁于端平三年,距南宋灭亡不到十年时间,所以他比辛弃疾更能切身感受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气息。宋理宗后期无所作为,任用贾似道等奸臣为相,当时情势的危机比辛弃疾所处的年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李曾伯等将领虽竭忠尽力,保家卫国,但仍不免备受压抑。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诗词曰:“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人牙后。 ”可谓的评。在词人三十余年的转战生涯中,中秋词的创作成为词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正是从胸臆中流出的沉挚感情,使得其中秋词得以流传后世,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唐圭璋.全宋词M.中华书局,19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