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照进现实.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59418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梦想照进现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梦想照进现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梦想照进现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梦想照进现实.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梦想照进现实.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梦想照进现实记者:能否介绍一下量子科学卫星工程的总体情况? 潘建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想法由来已久,量子通信能否实用化还需要远距离实验来验证。国际上有很多团队都在研究,但当时主要集中在地面。去年,我们从原理上已经能够支持点对点五百公里的光纤量子通信。如果要达到更远的距离,我们还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2004 年年底,我们验证了量子状态在穿越大气层的等效厚度之后还能很好地存活,也就是说我们发现上天这件事情是可以进行的。在 2005年相关的工作发表之后,我们向科学院相关领导、相关部门提出来要开展进一步的工作。到 2007 年,我们非常有幸地开始和王总合作,那时候开始合作做一些地面方面的相关工作。后

2、来经过了三年多的地面验证实验,2010 年我们开始论证真正发射一颗卫星的可能性,一年后正式立项,开始了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正式研制过程。在科学院先导专项的支持下,历经五年,从 2011 年到 2016 年,终于研制完成。 王建宇:参加这个工程我感到非常荣幸,我们希望把科学家的梦想变成现实。2003 年到 2005 年,他们提出了这个想法;2005 年,科学家团队已经做了大量的实验;2007 年组织了他们的科学家团队和我们工程团队,包括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还有小卫星工程中心,一起进行攻关,目的就是要验证能不能实现量子通信。 这个项目,我们除了实验室的攻关以外,大量的时间是在青

3、海工作。2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在青海湖边,确实验证了用我们自己的技术实现量子通信是完全可以的。这颗量子卫星是国际上的第一颗,我们之前的航天工作,都可以找到一些资料,但是这一次的工作完全没有可以借鉴的,所有问题都要靠自己来解决。 龚建村:这颗量子卫星实际上是我们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第三颗科学实验卫星,也就是我们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总体组织实施的第三颗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是我们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专项,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是国务院第 105 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科学院“创新 2020”规划。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无论是科学实验的一些想法、构想,还是一些想要实现的科学目标以及在技术实现上的一些难度等等,都得到了

4、我们国家领导层高度的重视,以及无论是同行还是相关行业的广泛关注。 我们这颗卫星的科学目标首先是进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广义量子密钥网络实验等,以及在空间量子通信实用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第二是在空间尺度进行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这是开展空间尺度量子力学完备性检验的一种实验。另外,我们工程目标是研制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研制生产一发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卫星发射到外空预定轨道;同时建设四个量子通信的地面站和一个隐形传态实验站,共同构成天地一体化的量子科学实验系统。 记者:此次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负责团队情况是怎样的呢? 潘建伟:我属于大总体的成员之一,

5、但是我们打交道比较多的主要是卫星系统、科学应用系统、地面支撑系统,其他的是在大总体的统一3协调之下开展工作的。最早是由中科大团队在地面基础实验上提出来的,随后我们和上海技物所,就是王院长他们的团队密切合作、开展工作,随后开展相关的科学实验。与此同时,在科学院的支持下,我们又和微小卫星创建的研究院、成都的光电研究所合作。我们用的地面上的光学天线主要是他们在做,天上用于发射的光学终端是技物所在做。他们在有效载荷方面有很多经验,管理体系方面他们统一都在负责。当然,上海光机所也在激光方面做了工作,构成了我们这个体系。 其实这个项目不能简单叫做卫星,我们建的是一个天地一体化的实验装置。因为我们跟暗物质卫

6、星、实践十号不一样。它们只在天上接收数据,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卫星实验室的大小基本就是这颗卫星本身的大小。但我们这个实验是目前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量子实验室。我们在天上和地上都有装置,地面还需要两个地面站来进行纠缠分发。这两个地面站相距一千两百公里,天上离地面是五百公里轨道。那么,我们这个实验室面积大概遍布在六十万平方公里,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天地一体化量子实验室,之后的几个天文台也是我们的团队成员。 在实施这个工程之后,我越来越认为个人是很渺小的,这颗卫星能够走到今天,源于我们有非常好的团队,至少有几百人以上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项目里来。没有他们,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功发射。 王建宇:我和潘院士已经

7、合作了十年。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科学与工程的完美结合,因为潘院士提出这个思想,他们这个团队其实技术上也很强大,他们的实验室在短距离做过这个实验。但是要进行天地一体化的实验,一个团队的力量可能就不够了,所以我们科学院强强联合,4比如光学、卫星这些力量的同步,我的团队上海技物所和潘院士结合起来。两个团队天天在一起,我们上海技物所把航天所有载荷研制相关的内容全部开放。他们的团队几乎天天在我们的实验室里,就像刚才潘教授说的。因为我们航天要讲质量体系、讲保障,这些如果从头建立是很难的。所以这样就是科学家的团队与工程师的团队非常好的结合,到最后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记者:请问王总,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遇到

8、过怎样的困难? 王建宇:困难很多,比如天地一体化的连通,我们从天上发下来是一颗一颗光量子,光量子的能量非常小,要发到地面的系统。我们整个的工程,一个是天上的卫星,四个地面光学接收站,一个光学发射站,一个专门的卫星接收系统用来进行专门的、常规的卫星收发,还有卫星所用的发射、测控等我们说的六大系统。 其中对我们最新的挑战实际上是科学应用系统。这颗卫星微弱的光发射下来,地面要收到,这就有一个对准的问题。如果你无法对准,发射有偏差,就无法接收到。还有我们光的编码、量子的编码,它叫光的偏振状态。我们从上面发射下来后,不但要收到一个个光子,而且要把这个振动方向、偏振方向非常完美地检测出来。另外,在密钥分发的时候,我们天上大概会有每秒钟一亿个光子,你要把发射到地面的光子检测出来。如果哪个搞错了,你的接收就是无用的。所以第一个光子、每一个光子,不但需要把它检测出来,而且要把它记牢是第几个,这就需要非常精确的时间同步技术。另外,我们在这里非常难的第二个实验纠缠分发,需要仪器在天上专门产生所谓的双胞胎的光子,这个5仪器是我们中科大自己研制的,应该说它在地面、在国际上也是有前途的,而且我们还把它搬到了天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