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朝花夕拾》的思想艺术.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58423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鲁迅《朝花夕拾》的思想艺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鲁迅《朝花夕拾》的思想艺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鲁迅《朝花夕拾》的思想艺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鲁迅《朝花夕拾》的思想艺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鲁迅《朝花夕拾》的思想艺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鲁迅朝花夕拾的思想艺术摘 要:鲁迅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的民族之魂,他的作品和精神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及历代知识分子和作家。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学革命的主将,所以人们更了解他作为战士的一面,更关注的是他的杂文与小说,相比之下,人们对朝花夕拾的关注度则要小一些。但朝花夕拾作为鲁迅唯一的散文集,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其闲话的风格,寓庄于谐的叙述以及欲扬先抑的写法,都对我们了解童年和青年时期的鲁迅及鲁迅性格中与战士不同的另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乡土题材;闲话风;寓庄于谐;欲扬先抑;杂文笔法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 鲁迅曾说自己对新文学的贡献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1,而且创作朝

2、花夕拾时,鲁迅已成为文学革命的主将, 朝花夕拾与鲁迅的其他作品不同,它显得十分平实、自然。 朝花夕拾创作于 1926年“三一八”惨案前后,当时鲁迅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等文来怒斥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因此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出走避难,之后又赴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任教。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鲁迅营救被捕学生无果,愤然离职。正如小引中所说的,这一切十分地离奇烦杂。他作了十篇散文,并为它们取名朝花夕拾 。但是按照当时的情景,连回忆都是那么无可奈何,正如李长之所说的:“我们虽然可以颇带了消闲的意味地来欣赏这些好的散文,但在当时的作者却是十分难过2的,这是可以想见的。 ”2 他以一个寓居者的身份叙述

3、了故乡的风俗、生活,于是我们便在朝花夕拾中看到了乡土小说的影子。其实这与 20 年代兴起的“乡土小说”密切相关,鲁迅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对“乡土小说”的含义加以界定:“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之方面来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 “ 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 ”乡土小说真实地反映了宗法等级制下社会观念对人们心灵的残害,迷信落后的习俗对人民的控制。但这些都或多或少的带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味。 朝花夕拾中除了理性的批判,更多的是“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原始

4、)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 ”朝花夕拾 “展现的是一个人间挚爱者对于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爱与死的童年体验的追忆与成年的思考。”3这也是朝花夕拾作为回忆性散文区别于乡土小说的特点之一。 另外, 朝花夕拾可以说是鲁迅著作中比较“个人化”的一部,因此朝花夕拾有它独特的思想内容和叙述策略,所以了解朝花夕拾对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鲁迅是很重要的。 一、从“闲话风”中看人性善恶与时代色彩 对故乡的记忆是鲁迅创作的源泉之一。鲁迅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大家族,家中有疼爱他的长辈和要好的玩伴,后来家道中落,处境艰辛,也体味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青年时入学堂读书,后留学日本,逐渐形成革命民主主义世界观。于是朝花夕拾大致可分为三

5、类: 3一是对人与人之间真挚、朴实的情感的赞颂。如阿长与中长妈妈对“我”的关爱和“我”对长妈妈的怀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对先生的敬重, 藤野先生中对藤野先生宽厚无私,严谨负责的精神和浓厚的师生情谊的赞颂;二是对人性中虚伪、丑恶的批判。如在琐记中对衍太太的卑劣行为的蔑视,在父亲的病中对“名医”故弄玄虚,贪得无厌的讽刺。三是对封建社会和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 二十四孝图体现了封建孝道的残忍虚伪的实质,以儿童的视角表现对当时封建复古派的极端憎恶。 朝花夕拾大都是鲁迅把记忆中的故事讲给读者的,这种“闲话风”是鲁迅开创的一种现代散文体式。我认为, 朝花夕拾的闲谈漫笔有这些特点: 1.朝花夕拾平实的语

6、言和含蓄的表达。鲁迅创作朝花夕拾是在 1926 年,回忆都已沉淀下来,再加上鲁迅当时的处境是十分艰难的,外界的纷扰就使得回忆成了有效的“镇静剂” ,对于朝花夕拾显现出来的沉静,李长之也曾这样解释道:“大凡在某一方面情感极盛,又不得宣泄时,那故作平静,也用以安定了自己的,就是返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去逃躲。 ”4比如说在阿长与中,文末说到长妈妈的辞世时也是波澜不惊的,但是这鲁迅接连用了三个对长妈妈不同的称谓,即:“我的保姆” “长妈妈” “阿长” ,则更像是对长妈妈的深情呼唤,平淡的语调蕴含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无限怀念,所以说“阿长与山海经 ,乃是一篇平淡一些的好的抒情文字。 ”5另外在父亲的病中鲁迅对父

7、亲的爱,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对藤野先生的尊敬,这些至深至厚的情感的表达4也都是极平淡的。相比之下,鲁迅的情感表达在野草中就显得要强烈得多。 野草可以说是对自己灵魂深处的审视, 是他创造的另外的世界,这就与朝花夕拾中对现实的描写完全不同了。 2.朝花夕拾中,有许多故乡特有的、风俗化、地域化的事物。鲁迅把记忆中关于绍兴那个小城的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那些故乡特有的事物,也是鲁迅所怀念的,而这种剪不断的乡愁,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鲁迅在与我们闲话中的那种闲散的语调。故乡的百草园中有鲁迅童年最欢乐的记忆,还有在床头贴花纸、五猖会、活无常等都是浙江一带特有的民俗。 3.鲁迅在叙述过程中“我”的介入。仿佛是在与我

8、们交流一般,鲁迅在以儿童的视角叙述时,又常常跳出原本的故事,站在成人的角度来反顾当时的体验,告诉我们他现在的感受。听了长妈妈讲述的美女蛇的故事,让幼年的鲁迅感到做人的危险,并且极想得到一只飞蜈蚣,随后笔锋一转,说直到现在也没有得到飞蜈蚣,也没有见到美女蛇。在父亲去世前, “我”大声叫嚷,一直到父亲咽了气,因此父亲没能安静地离去,以至于二十年后“我”还在为那件事而感到后悔愧疚。鲁迅这样在儿童与成人之间的转换,有时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更多的还是用成人的视角来对某些现象进行批判。比如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回忆起儿时听到“郭巨埋儿”的故事时,鲁迅以儿童的目光看到了封建孝道的残酷,以成人的角度讲述那时

9、的经历,再加上成人的看法与观点,又与社会现象相结合,在揭露封建孝道的残忍虚伪的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儿童教育的反思。 二、抑与扬、庄与谐、个与类的写作艺术 5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对人对事的爱憎褒贬是泾渭分明的,为了更明确地表达这种情感,鲁迅常常采用抑与扬、庄与谐的叙述策略以及个与类的杂文笔法。宏观上的抑扬,微观上的庄谐以及杂文笔法中的个类,是朝花夕拾中主要的艺术特色。 首先,整体上的抑与扬的转化是鲁迅叙事的主要方法之一。 阿长与中的先抑后扬,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连名字都不为人所知的乡下女工的形象。在文章开头,鲁迅就为我们列举了长妈妈的一些庸俗作风:喜欢道人是非,睡觉时在床中央摆成“大”字接着又向我们抱怨

10、长妈妈那些让人很不耐烦的规矩和道理,让人觉得她愚昧而又可悲。后来“长毛”的故事让我对她有了敬意,到后来长妈妈谋死了“我” 的隐鼠,这使我对她的敬意完全消失,甚至都想为隐鼠报仇。然而,这一切的反感情绪,都在长妈妈为我买来我念念不忘的山海经时完全消灭了。她真诚热情、纯真善良的一面,正是鲁迅对她寄予无限深情的怀念的原因。 如果说先抑后扬表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那么二十四孝图中的先扬后抑就表达了鲁迅对封建孝道的憎恶。 二十四孝图是长辈赠予“我”的,也是“我”的第一个画图本子,又为我独有,本来是使“我”极为高兴的一件事,但当“我”请人讲完所有的故事后,对做孝子的计划就都绝望了。 “哭竹生笋”可疑, “

11、卧冰求鲤”危险, “老莱娱亲”反感, “郭巨埋儿”可怕,以至于“我”不再想做孝子了。一扬一抑之间深刻揭露了封建孝道对儿童心灵的戕害。 其次,在具体的文段当中,鲁迅常常把一种严肃的情感用诙谐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诙谐的表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语气词的使用,6二是对人物动作、外貌等的调侃、描写或议论,三是古今杂糅的手法。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课堂上读书时的情景,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从先生读书时的语气中,那几个孩子们调皮和天性欢乐的一面,都在鲁迅笔下显现出来。另外他还说清国留学生的辫子“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这样一来,对纨绔子弟的失望与厌恶,都暗含在幽默讽刺的语言中了。 “古今杂糅”的手法则体现在幼年的鲁迅即将离开百草园的时候:“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Ade”是德语中“再见”的意思,这应该是成年的鲁迅在回忆时添上去的。鲁迅曾把自己创造的用 “古今杂糅”来产生诙谐幽默的效果的手法称为“油滑” ,这种手法在后来的故事新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最后是鲁迅杂文笔法中“个与类”向散文的渗透。其中较为典型的便是狗?猫?鼠了。 狗?猫?鼠是针对现代评论派的“正人君子”们写的,揭露了他们像猫一样的媚态与虚伪,同时在回忆往事与针砭时弊中包含了对暴虐者的愤恨和对弱小者的同情。再比

13、如在琐记中,鲁迅这样描写江南水师学堂头二班的学生:“便是空着手,也一定将肘弯撑开,象一只螃蟹。 ” 随后又记起“前四五年,竟在教育部的破脚躺椅上,发现了这姿势,然而这位老爷却并非雷电学堂出身的,可见螃蟹态度,在中国也颇普遍。 ” 鲁迅由回忆中的“螃蟹形象”转到对当时中国社会上“螃蟹态度”的批判。这种由“个”到“类”延伸,是鲁迅思维的体现,也是鲁迅情感的自然的迁移。他将“一个”上升到“一类” ,又7在“一类”中保留了“一个”的具体特征,完成“个”与“类”的结合与统一。 总之,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精神,是一个常谈常新、无法穷尽的话题,是珍贵的宝藏,拥有鲁迅是我们的民族之幸。真正理解鲁迅,还有很长的

14、路要走。 注释: 1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 鲁迅全集第六卷,第 238 页. 2李长之:鲁迅批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年版,第 123 页. 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第 39 页. 4李长之:鲁迅批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年版,第 123 页. 5李长之:鲁迅批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年版,第 124 页. 参考文献: 1 鲁迅:朝花夕拾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年版,第 63 页. 2鲁迅:朝花夕拾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年版,第 89 页. 3鲁迅:朝花夕拾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年版,第 60 页. 4 鲁迅:朝花夕拾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年版,第 79 页. 5 鲁迅:朝花夕拾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年版,第 7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