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迷失的自行车轮我们的特约作者 Lucas 在从事自行车行业将近 10 年的时间里,最辛苦也是最开心的一件事情就是出差,从全国各地到欧美一些国家,赶飞机、倒时差,马不停蹄地投入采访、拍照的工作。似乎已经习惯于这样的节奏,反而让他很享受,跟业内人士聊聊产品的发展、跟车手们畅谈比赛的经历、探访各城市的通勤状况等,所有的话题都是围绕着自行车,也让他更真切地了解了自行车,这种简单的机械不仅代表了通勤、运动、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尤其是到国外,近距离接触较为成熟的自行车文化、自行车运动时,才会发现国内这个行业迷失的东西太多太多。 中国号称“自行车大国” ,真的如此吗? “迷失”之业余自行车赛场 不知何
2、时,中国在提出了“低碳、环保”的概念之后,自行车就被赋予了这个标签或符号,只要是和自行车相关联的产业、赛事都代表着低碳、环保的概念。在这之后,自行车的赛事遍地开花,无论是业余的还是职业的赛事。而另外一个概念同样被提及旅游经济。以至于,各省市通过自行车赛事来推动当地的旅游,并同政府一起推动社会进入低碳、环保的发展道路相融合。 目前,中国的业余赛事基本上达到了每周数场,甚至是一周有七八2场大大小小的自行车赛事,因为各赛事组委会缺乏较为职业的运作而产生了众多事故、矛盾。在 2015 年 11 月结束的云南格兰风度赛场上所发生的匪夷所思的“撞车”事故就是目前业余赛事发展的一个缩影。 格兰风度赛第四站的
3、比赛在美丽的苍山下、洱海畔进行。这个距离不算长的平路赛段,以一场匪夷所思的终点对冲碰撞结束。为了避免长、短距离组的车手互相影响,组委会在同一终点线前的两条赛道上设置了两个冲刺拱门。第一集团通过时,由于弯道并没有指引人员且右侧车道没有完全封闭,因此车手在通过左弯后下意识向右侧方向加速出弯。他们进入的是右侧的疏散车道,即第一集团走错了路。 就这样,第一集团在错误的路线上完成了冲刺。这个过程中两个拱门的设置给很多车手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冲过拱门的车手也基本放弃踩踏,开始减速。此时很多车手已经意识到他们完成了一次无谓的冲刺,因为右侧的拱门无法检测到车手芯片,因此他们没有今天比赛的成绩。减速滑行的集团来到
4、两条车道在拱门后 100 米左右的回头弯处(这本来是用作赛后车手疏散设计的) ,转向进入左侧的冲刺车道。通过回头弯的集团前部车手深感疑惑,并没有加速的举动,大家在相互观望。而此时组委会由于事发突然,并没有裁判或者工作人员上前告之并且制止车手沿赛道逆向骑行。于是集团中部和前部的几名车手开始加速,在赛道上完成新一轮的冲刺。此时第二集团前部的五名车手,他们在完成自己的冲刺,他们没有走错路也没有意识到即将发生的事情。第一集团参加二次冲刺的车手摇车加速,过线的一刻,和正常冲刺的四名车手迎面相撞。伴随着巨大的碰撞声,几名车手倒地,终点线前一片混乱。 3谁的错?现在讨论已无意义。事故发生后,组委会和当事车手
5、就处理情况达成了一致,本次赛事也告一段落。然而,事件本身却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随着国内自行车业余赛事的发展和业余群体的扩大,目前每年上千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业余比赛在全国各地频繁开展,2015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 ,政府取消了对于民间办赛的审批,意味着未来自行车比赛拥有了更大的增长空间和机会。然而,在我们每年报道的大型业余赛事中,管理的混乱、流程的不规范、车手对规则的漠视以及裁判的不作为现象比比皆是。这其中潜藏了众多危险,也使得国内的业余比赛显得太过“业余” 。 因此,我们是时候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了,那就是业余赛场的职业化。以此次格兰风度事件为例,如果组
6、委会在赛前和当地安保人员做到了充分沟通,在重要路段设置明显的标志,并且安排工作人员或裁判员进行指引;又或者当发现车手在错误的赛道上冲刺后,及时制止其逆向骑行,裁判员在终点前鸣哨制止,可能都会避免事故的发生。而车手在发现走错赛道后,遵守规则,不进行逆向的二次冲刺,等待组委会的赛后处理,同样不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我们在讲到业余赛事的同时,同样不能忽略业余车手。业余赛的职业化,可能体现在另一个方面,就是将不同参赛水平的车手,分到不同的组别来参加比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降低比赛的危险性。而且,我们在要求业余赛事职业化时,同样需要参加赛事的业余车手参加比赛遵守比赛规格,更加职业化地对待比4赛。职业化
7、的精神,无疑是我们在自行车运动中所缺失的一块。 “迷失”之职业自行车赛场 2014 年,World Tour(世界职业巡回赛)中的一站环北京自行车赛戛然而止后,在国内举办的最高级别的职业比赛便成为两项 2.HC(洲际顶级赛事)级别的赛事。分别是每年 7 月举办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和每年 10 月底、11 月初举办的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前者因为在赛程上和环法撞期,虽然难度较大,却一度沦为以伊朗为首的一众中东国家车手的舞台,而环岛赛经过 10 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不同顶级车队的加入,使得其更具大赛气质。2015 年 10 月 20 日28 日,环岛赛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 10 年。三支
8、顶级车队的加盟,比赛线路的改变,皇后赛段阿陀岭观赛团的出现,都是这一届比赛展现出的进步,World Tour 这个词也开始多次出现在人们的口中。 事实上,我们真的需要一场 World Tour 的比赛吗? 从目前环岛赛的情况来看,无疑是国内现阶段最好的职业环赛。2.HC 是一个恰当的赛事级别,每年可以邀请到 UCI(国际自行车联盟)的顶级车队,吸引了多支洲际职业队,同时也给了国内职业车队同台竞技的机会。如果能够对邀请队伍的质量更加考究,比赛的竞技性定将增强,对国内车队和自行车运动的推动也会更加有利。如果盲目的追求升级,不但基本排除了国内车队参加的机会,而且在赛季末也不一定受到PRO 车队的欢迎
9、,况且他们还要漂洋过海克服时差参赛。 当然,这并非拒绝 World Tour 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中国的体制决定了我们的5运动项目的发展存在着局限性,虽然我们在羽毛球、乒乓球、跳水、举重等项目占据较大的优势,但毕竟都是非常小众的项目。相对于在国外高度职业化发展的篮球、足球等项目,我们显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就拿自行车项目而言,中国专业体制内的“一队” 、 “二队”的人数相信不会超过万人,而很多的自行车运动员其实是转项而来,就像目前在顶级职业车队捷安特-阿佩辛效力的计成来说,他最初就是一名长跑运动员。显然,中国自行车运动的人才缺失得太多,因为它太缺少群众基础。也许很多人有疑惑,此前我们所说的中
10、国业余赛事的发展如火如荼,为何没有群众基础呢? 在解释这个问题前,我先普及一下美国的分级制。在美国自行车运动体制中,自行车运动人群的水平被美国自行车协会分为 1、2、3、4 级别,然后每一场赛事(赛事不分业余或职业)也根据级别来划分组别。每一个车手都是从最初的 4 级开始,通过不断的比赛及获得积分来实现升级。低级别的比赛不仅可以让车手增加比赛的经验、提升能力,还避免了在赛事中出现低级的事故,类似于格兰风度的冲刺事故是绝不会发生在美国的赛场上的。同时,细致的分级还能甄别出自行车运动的人才,找到具有天赋的车手。在升入到最高级的 1 级之后,车手可以获得国际自盟的注册证,而这也代表着他可以进入到职业
11、车队,参加 UCI 级别的赛事。所以,虽然美国不是公路自行车运动的中心,但他们实现了飞速的发展,以自行车运动为职业的人群也越来越多。在分级制的基础上,业余与职业并没有界限,业余车手同样可以实现职业车手的梦想。但是,在中国,专业自行车运动和业余自行车运动其实存在着一条不可跨越的6鸿沟。再好的业余自行车车手都无法获得 UCI 的注册证,成为职业车队的一员。在中国,只有专业体制内(一队)的车手才能在自协的协助下获得注册证,代表职业车队征战 UCI 赛事。本身选材的有限,再加上业余、专业的鸿沟,让中国的自行车运动缺少了群众基础。国内有很多具有天赋的业余车手,但他们始终无法有广阔的天空可以施展自己的天赋
12、与能力。 还是回到那个话题,我们真的需要一场 World Tour 的比赛吗?事实上,我们需要,但不是现在。惟有中国放开体制,当业余与专业毫无界限之时,便是迎接 World Tour 的最佳时机。 “迷失”之自行车文化 自行车文化一词,其实听起来很虚无缥缈,那自行车文化到底是神马?说着说着好像把自己绕进去了,不知如何来表达自行车文化了,还是以实例来诠释吧。 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对自行车最友好的城市之一,但当我骑行在阿姆斯特丹的街头,才真正体会什么才是真正的友善。在阿姆斯特丹的街头,专属于自行车的骑行通道遍布整个城市,无论是在繁华的市中心,还是在城市边缘地带。为了让骑车人有更好的停
13、车位,政府兴建了将近 100 万个停车架,听当地的朋友说,因为骑车人越来越多,阿姆斯特丹市政府还将增加投入建设 100 万个停车架。是的,人家的停车架就是最普通的铁栏杆,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很实在。相比于我们国内投入百万才能修建几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这样的实在才更是我们所需要的。在一些城市兴建公共自行车项目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取消7自行车道,这样背道而驰的做法令人反感。据纽约时报 2013 年的报道,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车出行比例达到了 32%。而 2012 年北京交通委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自行车出行比例目前不到 20%,且每年以 2%至 4%的比例在下降。 在荷兰,当空间有限,骑车者与机动
14、车共享道路时享有“骑车者在前,汽车在后”的“特权” ,甚至可以说“自行车总是对的” 。在首都阿姆斯特丹中心城区,自行车拥有很高的地位和待遇,而汽车则常常受到各种限制,例如在商业中心内几乎所有的胡同小街都用电子桩阻止汽车通行,而自行车则可以畅通无阻;在居民区的一些路段,汽车采用单向通行,而自行车却可以双向通行。在荷兰, “自行车总是对的”这个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也体现了各种交通工具之间的互相尊重。在同一条道路上行驶时,汽车总是会让出足够的空间给予骑车人,而且并不会随意超车。在路口和转盘位置,骑车者也享有优先通行权,汽车在自行车通过时须主动停下等候。而在国内,似乎很多司机、骑车人都缺少路权意识,缺少互相尊重的意识。 和国外百年的自行车运动、自行车文化发展相比,我们的社会即使经过了这十多年的飞速发展, 自行车领域的发展依旧处在初期。但无论如何,这样的现状也让我多了一分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同样会达到同样的高度,自行车与社会的融合会更自然。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