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那些属于周朴园的“病”与“痛”【摘 要】周朴园是曹禺先生笔下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自雷雨问世起,观众、读者抑或是评论家对周朴园的解读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如此具有“争议”也足见其人物性格的内在复杂性,值得我们在重读经典的道路上继续深度挖掘。 【关键词】曹禺;周朴园;人物;复杂性 中图分类号:I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71-02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周朴园是剧中一个很主要的人物。由于其形象的复杂性,多年来学界对如何定性周朴园的争议也最大。笔者试图通过对周朴园“三十年前” 、 “三十年中” 、 “三十年后”三个阶段的经历做浅显地推测和
2、梳理,进一步了解周朴园这一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 剧本中对三十年前的那件往事描述得并不清晰,这也是作者曹禺的有心之笔。但我们依旧可以通过三十年后发生在“这一天”中的一切,大胆地推测过去,同时尽可能近距离地体会身为周家少爷的周朴园曾经有怎样的成长历程。三十年前的周朴园与侍萍有着一段美好而炙热的恋情。周朴园是真真正正把侍萍作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平等看待,能够用不带任何“阶级”色彩的眼睛看到那些唯侍萍独有的美好品性,并因此而被深深地吸引。惟有这样的情感基础,才足以支撑周朴园长达2三十年来专制而顽固地守候着关于侍萍的“一切” 。而周朴园如此“爱情观”的淋漓展现,恰恰是其“价值观”的最大折射! 周朴园
3、的青年时期伴随着行将崩塌的封建旧王朝而行,但西方新思潮的渗入,使周朴园仿若是找到了某种精神契合般地接受了这样的感染。在一种“新型”价值观的日渐形成及作用下,周朴园已经开始慢慢地偏离出整个家族曾经为他安排的一条不容有丝毫改变及置疑的未来之路,而“偏离”的一个引人惊觉的标志就是他和侍萍的爱情!“爱”暴露了少年周朴园那颗无限向往平等与自由的心;“爱”让他对自己的家庭、父母,曾经的生活产生了困惑;“爱”让他看世人的眼光变了。但最可怕的是, “爱”也让别人看他的眼光变了!强烈的互不认同感,让周朴园与周遭的一切变得格格不入起来。此时,唯一可以给他安慰的就是侍萍。但这并不因为侍萍是他思想上的知己,甚至不管经
4、过多少“改造”侍萍都无法成为他的“灵魂伴侣” ,而这仅仅是因为,在所有人中只有侍萍会仰着无限崇拜的面孔,无比坚定地认同他说的每一个字!只有在侍萍的世界里,周朴园才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就是少年时期的周朴园,他是那个时代中的“病人” ,那番不被世人理解与认同的孤独感深深地烙在他心中,成为永远抹不去的痛。正是因为经历过这样的“痛” ,他才会在未来自己的家庭生活中扮演那样一个“冷酷”甚至“残酷”的角色。 三十年中,生活没有给周朴园继续任性以上“痛苦”的机会。在他和侍萍第二个孩子降生之际,周朴园的母亲就背着他将侍萍和孩子一同赶走,切断了他与侍萍所有的关系,也连根斩断了他那“太不着调”的“爱情”!“
5、爱”的被挖掘、宣判也警戒着周朴园你的离经叛道已3经够了,该结束了。于是,周朴园继续完成学业,出国留学,归国继承家业,经营煤矿,用尽各种手段赚钱,成为有头有脸的“成功人士” 。同时,他有了门当户对的亲事,生子,严格管教,规范家庭伦理,成为一个长幼有序、父慈子孝的和谐家庭的“大家长” 。在他的奋斗中,事业如日中天;在他的管理下,家庭幸福美满。一切都是那样“完美” ,让任何人都无法挑剔出半点瑕疵,并且作为“完美”的缔造者,周朴园也必定收获了所有人的认同!三十年中,周朴园完成了从“病人”到“正常人”的改造。这场改造,由最初的被迫到后来的自觉甚至麻木,每一步都痛苦难耐,但周朴园最终还是走过来了。 三十年
6、后的这一天降临。数日劳累的周朴园回到家中,得知繁漪生病在屋内,没有进去打扰,而只是在客厅睡下,同时他又请了德国的大夫要给繁漪看病。如果说,真正的“爱”在三十年前的那一夜就已经从周朴园的心中“抽掉”的话,他对繁漪的“爱”似乎转化为一种可以称作“责任”的情感,占据这份责任最大空间的是“关心” 。周朴园正是因为关心繁漪,才会发现繁漪的行为举止颇为异常,便由此定义为“病” ,在周朴园眼中,是病就要治,这是天经地义的!如此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道理,繁漪居然还要反对,周朴园更加认为她已病入膏肓,更要加大力度为她医治在周朴园与繁漪的生活中,正是类似这般完全有悖于对方意志的恶性循环,将二人在情感的世界中生生地推
7、到彻底对立的两面。在这样的生活中,繁漪过得痛不欲生,而周朴园呢?他并非完全察觉不到繁漪的苦闷,那如同他年轻时的苦闷,但“三十年”已经让他能够自觉地忽视、否定,甚至蔑视那样的“病”与“痛” 。在周朴园的潜意4识中,他已认定自己无需对家中任何一位“病人”去做无谓的“感同身受”状的“关心” ,而如何倾己之力让他们成为“正常人”才是他最大的“责任”!从自己是“病人”到“正常人”再到“改造病人” ,周朴园在自己的身上及自己的家庭中,居然如此自觉地、义务地为社会完成了这样一个“使命”! 接着,侍萍“鬼使神差”般地又回到周家,又一次站在周朴园的面前。周朴园的怀念,以及在对话中对“梅小姐”的询问,重新点燃起侍
8、萍心中早已熄灭的“梦” 。但就在侍萍的“梦”被周朴园燃得最烈的那一刻,周朴园认出了侍萍, “现实的嘴脸”迅速回归,再一次将侍萍的“梦”彻彻底底熄灭!那个三十年如一日为侍萍恪守“习惯”的周朴园,与想用钱与侍萍做了结的周朴园,究竟是不是一个人?!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周朴园?!“爱”侍萍的是周朴园,这份“爱”里依旧饱含着真心爱过一个人的温度,只是这温度永远地恒定在曾经那段日子里,并且伴随着“三十年”的岁月,化作了记在周朴园心中的一个“刻度” ,连周朴园自己也不清楚,这个“刻度”现在到底还有多少实际的温度!与侍萍谈钱的依旧是周朴园,这是作为一个“正常人”最“正常”的反应。他需要非常清楚来者何人?来者何意?
9、如何解决,等等,这与他在情感状态下的迟钝和懵懂完全是两回事!并且,以周朴园三十年来所经历的世事变故、人情冷暖,使他已经不会对再剧烈的冲击有任何过激反应,这样的承受力让他可以在任何冲击下都能最短时间地回归现实中的自己,继而迅速地寻找最直接的解决方式。而发生在这个人身上瞬息的巨变,都是侍萍来不及甚至永远无法体察的。 5三十年后的这一天,周家所有人的“痛”达到顶峰,集体迸发。而只有周朴园,这个貌似是“痛苦”之源的人,还保持着一个“正常人”稳定的处事姿态。但夜幕下,他孤独的背影,深深地镌刻着这个老人无尽的悲哀。在周家,所有人都痛不欲生,所有人都将矛头指向周朴园,甚至所有人都恨他,所有人都站在自己“病”
10、的漩涡中,却用“正常”的眼光看待周朴园,因此所有人都不知道他同样承受着不比任何人少一分一毫的痛苦!周朴园一生的痛,是他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经历的自身“人格”不容分说的质变!在这样翻天覆地的精神巨变下,他反抗过,也妥协过,周而复始,相交相错,直到最终自己被强大的力量扭曲得麻木不堪。三十年后的这一天,往事的再现、家庭的崩裂及丧子之殇;三十年来心路历程的回顾、所有心灵痛楚的再次体味与背负,狠狠地揭示了周朴园人生的双重悲剧。 三十年前少年时的周朴园是时代中的“病人” ,承受着不被理解的“痛” 。经过了三十年的改造,成为“正常人”的老年周朴园却成为自己心灵的“病人” ,将永远承受着这份无解的“痛” 。 参考文献: 1曹禺.雷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丁涛.戏剧三人行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3晏学.曹禺和他的戏剧人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 4田本相.曹禺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 谷依曼,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艺术学理论专业东方戏剧方向,博士6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