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61279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文明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和发扬,将极大地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口传心授的方式,民众集体创作,在民众中世代传承,为民众所享受的文化,是至今还在民众中流传的活态文化,它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缩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一特点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离不开人的因素,并且主要是靠人来传播和发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的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而存

2、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态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它将会随人的消亡而消亡。 就拿方城县申报成国家级保护项目的方城石猴为例,在清朝末期方城县的砚山铺村,家家户户都雕刻石猴,曾经是该村主要的经济来源,方城石猴以它小巧、憨态可掬的朴实造型,妙趣横生的具有原生态图腾艺术的表现形式令人神往,堪称我国民间石雕玩具的一绝,方城石猴大部分为蹲姿,品种有单猴、母子猴、大猴背小猴等,在这些形态各异的小猴造型上,依然贯穿着南阳汉代画像石中的那些飞禽走兽的灵动气韵,2贯穿着民间艺人凭借自身直觉和直观感受随意性的创作方式,使人感到一种返璞归真的美感。方城石猴在南

3、阳地区乃至临近各省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方城石猴几百年来传承着古老的艺术造型和制作方法,可以说在目前我省民间传统玩具中是唯一始终保持地域特色、原汁原味的石刻乡土玩具。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经商潮,打工潮的冲击,使方城石猴的雕刻技艺备受冷落,曾一度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当我们发现这一情况时,村中就仅剩下以王忠义老人为代表的寥寥几人还可以雕刻石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订了具体的保护措施,一方面撰文在省市报刊上发表文章,呼吁全社会对它的濒危状况进行关注,另一方面抓紧为其申报保护项目,并为王忠义老人安排传授徒弟事宜,短短几年时间,王忠义的儿子王国庆和孙子都已经掌握了石猴雕刻的

4、全部技艺,并能独立操作。2010 年 86 岁的王忠义老人突然去世,值得庆幸的是由于我们保护措施提前了一步,才使的方城石猴雕刻技艺这一民间活态文化得以延续,没有在我们这一代灭绝。否则这项工艺将成为封存的记忆,留给后代的将是一片空白,这对于我们专业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们来说,无疑将是一种罪过。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来说,人是尤为重要的,尤其是作为一种技艺或技能类的文化遗产,在附着于某物质性载体的同时,也更紧密地附着于某些特定人群的身上。因此,要想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并使其传承永远,保护好传承人最为关键,只要传承人还在创新,文化遗产就会后继有人,因此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促进非物质

5、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 1.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努力营造人人参与的保护环3境,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民间团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宣传报道,普及保护知识,营造全民尊重热爱,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2.因地制宜,多方位改善传承人的工作环境。目前,在某些地区、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对民间艺人实行生活补贴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为民间艺人研习,传承传统技艺奠定了经济基础,其次也可以通过国家命名的方式吸引传承人,让传承人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把传承和发扬当做一种责任和一种义务,自觉

6、自愿地把技艺传授出去。只要大家认可,社会认可、就能充分激发出传承人的积极性。以我县黄石砚的制作工艺为例,黄石砚,因取材于方城县的黄石山而得名,历史上曾与端砚、歙砚、洮河砚,黄河澄泥砚并称为中国五大名砚。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黄石砚的制作规模日渐萎缩,止上世纪末,黄石砚的制作艺人仅剩下以李振清为代表的寥寥几人,频危状况堪忧,我县发现这种情况之后,由县政府牵头发起了拯救黄石砚的活动,先后斥资 12 万元,通过连续举办两届“陆子冈”杯,中国黄石砚精品展评会,和中国黄石砚邮票的发行活动来提高方城黄石砚的知名度,通过评奖来激励黄石砚雕刻专业人员,调动他们创作精品的积极性,并积极组织专业人员为其申报非物质文

7、化遗产保护项目。2006 年我县还组织成立了中国黄石砚工艺研讨会。在各项政策的带动下,黄石砚已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也逐渐有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近年来,李振清不但将自己的雕刻技艺传于儿子李国文,还带了徒弟袁向立、汪春洋、张伟等。经过几年的发展,黄石砚的制作4队伍已扩展到 100 多人。实际上,与政府津贴相比,传承人更看重的是社会关注度度,这是因为他们的才艺一旦得到社会的认可,其作品便会价值徒增,他们才会从这种良性循环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并实现自我价值。 3.借助现代化传媒手段,是传承人的精彩技艺永久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除了传统的活态传承,也可以利用现代传播媒体和传播手段来开展内涵更

8、为丰富,意义更为深远的传承。以方城县的拐河丝绸织制做工艺为例,拐河丝绸的织制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民代嘉靖年间已初具规模,清末达到鼎盛时期。当时拐河镇百分之九十的人均以丝绸或与丝绸相关产业为生。并且拐河的丝绸与历史上连接东西方文化的大通道丝绸之路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丝绸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丝绸之路学研究方面的专家杨廉称:作为丝绸之路源头之一的方城,在整个丝绸之路发展史中,是一个不应被忽略的重要环节。如今拐河丝绸的衰败程度令人难以置信, “孺妇会经路,处处梭子声”的景象已成为遥远的历史。现在全镇连一套完整的织制工具都难以找齐,且寥寥几位传承艺人都已年近 8 旬,频危状况可见一斑,我们虽已着手全力为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传承人的年龄是不等人的,我考虑,如没有条件恢复活态的传承,是否可以换一种方式将这即将灭绝的传统技艺拍摄成类似于电视节目的音像作品,既用影视节目的形式发行放映,又可以视频的形式传载于互联网络,这样既满足需求,也体现价值,既锻炼传人也培养受众,将这些资料永久保存下去,是更多的人来了解,来欣赏,无疑会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5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会赋予我们这些文化人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总之,只要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各项措施落实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