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城镇河道绿带生态景观设计探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64035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南城镇河道绿带生态景观设计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浙南城镇河道绿带生态景观设计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浙南城镇河道绿带生态景观设计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浙南城镇河道绿带生态景观设计探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浙南城镇河道绿带生态景观设计探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浙南城镇河道绿带生态景观设计探究摘要:以苍南县城中心区北片河道滨水绿带景观设计为例,通过对河道现状的分析、解读,提出了创新景观布局及主题设计,运用生态河岸布置手法,结合滨水景观的植物造景,营造自然生态、舒适宜人的滨水绿带景观。并就河道综合治理给出了几点思考,探究了浙南城镇狭长型滨水绿带的生态景观设计模式。 关键词:浙南河道;滨水绿带;生态驳岸;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12703 1 引言 在城市化扩展过程中,那些自然河道的渠化与硬化在中国大小城市中方兴未艾,出于河流防洪工程的建设需要,河岸两侧被高而垂直的堤岸所割裂,河流丧

2、失了自然属性,并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笔者针对滨水两岸现状绿地狭窄,如何在业主要求注重自然生态保护,保留河道自然形态,在不影响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景观设计,使这昔日可达性极差的滨水带,变成令人流连忘返的城市游憩地,重新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生活的自然感受,营造一处有机更新的滨水景观体验空间。 2 项目概况 为响应“绿色苍南、美丽家园” ,改变原有中心城区河道绿地档次低、环境脏乱的现状,建设单位意在通过对河道绿带的整体景观设计与综合2整治,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一个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滨水景观带。 苍南县城中心区北片河道总长约 4 km,滨水带宽 815 m 不等,总面积约 47196 m2,其中

3、一期面积 32350 m2,二期面积 14846 m2。 3 设计原则 (1)统一性原则:河道绿带景观设计应与周边地块规划协调统一,提高整体环境档次水平,营造独具特色的滨水景观。 (2)自然性原则:充分利用基地内现有的自然景观元素,突出滨水绿带的亲水性,营造丰富的岸线边际生态景观。 (3)文化性原则:设计应突显丰富的地域文化特性,使现代手法、现代材料与自然元素有机结合,诠释崭新的滨河风貌。 (4)人本性原则:强调居民的舒适愉悦与可参与性,展现宜人的环境与风采,营造开放式的公共休闲游憩空间。 (5)经济性原则:注重节约、实用与可持续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效应。 4 现状分析 通过对现场的详细踏勘

4、及相关资料的详细分析、解读,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场地特征和设计难点: (1)整条滨水绿带狭长且大部分宽度只有 8 m 左右,与周边道路高差较大(周边道路标高为 5.5 m,河道常水位标高为 3.0 m) ,不利于景观的创造与发挥,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创造出丰富的景观立面与宜人的滨水生态景观,是本案设计的难点。 (2)由于周边部分地块还未做详细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景观实施条3件还未完全成熟,因此如何将绿带与周边地块规划建设作一个很好的衔接,是此次设计的一个重点。 (3)部分河道绿带违章建筑乱搭建现象严重,环境景观杂乱无章,绿地破坏严重,部分绿地与河道内堆满垃圾,河水乌黑发臭,整体环境观感较差

5、,因此,景观建设应与河道环境整治同步实施,才能达到良好的成效。 (4)现场文化价值的缺失。经过初步的城市化后,大部分河道的自然性和亲水性的场域空间消失了,得益于自然地形和环境生长的乡土化动植物减少了,而与之相应的文化场景也只能成为回忆。如何重拾场地记忆,最终达到城市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是我们此次设计追求的目标。 5 设计手法 运用现代自然的设计手法,充分利用原有的河道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在各重要的景观节点设置观景平台、休憩坐凳、景观长廊等设施,为人们提供驻足停留、休憩交流的场所。设计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使整个景观主次分明、层次丰富,空间富于变化。沿河而行,水流潺潺,落英纷纷,美不

6、胜收。 6 总体布局及分段主题设计 根据河道整体布局与周边地块性质,我们将此次滨水景观带分为三大功能段,即城市风貌段、滨河休闲段和自然生态段,各分段的设计内容和景观特色将根据其区位、用地、景观要求等因素进行设置。 6.1 城市风貌段 4该段位于苍南行政中心两侧,位置特殊且面积相对集中,景观设计以体现现代滨水公园景观,展示城市风貌特征为主题。东侧一段由于河道已经拉直,绿化带宽仅 10 m 左右,因此,设计以植物造景为主,适当设置游步道与亲水平台,满足人们休憩之需;西侧绿带则保留了原始自然的河湾、野草等乡土元素,体现还绿与民的和生态自然的理念,同时设计结合场地布置生态栈道、观景平台,铺装园路等景观

7、元素,结合草坡绿植,为人们营造了一个别具特色的滨水开放景观空间,展现自然、生态的现代河流景观,同时,直线条的方格网栈道也与东侧规则式的绿地形成了不对称的平衡。 6.2 滨河休闲段 该段现状环境遭破坏较严重,河道绿带两侧大部分以住宅区为主,人流量较大,因此设计考虑将该段打造成一条城市滨水景观休闲带,力图在环境景观有一个大改观的同时也能为市民提供一个漫步、休闲的好去处。设计在各主要景观节点布置景观廊架、亲水平台、河埠头等特色景观元素,为人们提供休憩、娱乐场所,各景观节点由贯通绿带的园路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条特色的城市滨水慢行道。另外,在该段还设置了一处公厕兼管理服务房,以满足人们服务方便之需。 6

8、.3 自然生态段 该段位于西北片,现状河道均为原生态的自然状态,河道两岸种植有大量的乡土植被,由于该地块规划涉及到部分河流的改道,而各地块的详细规划也未完成,因此建议将该地块作为二期建设,近期主要以保留原有植被,整理垃圾杂木为主。既体现原始、生态、自然的河流景观,5也避免日后由于规划调整造成的投资浪费。 7 驳岸断面处理 驳岸在水体与陆地的交界处,既可稳定岸壁、保护河岸,又是滨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结合周边的环境特点、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来确定施工方法、技术经济要求以及适当的断面形式。本次驳岸设计采用三种形式的驳岸,即自然原型驳岸、生态型驳岸和硬质工程驳岸。 7.1 自然原型驳岸

9、在水文地质条件较稳定,河堤坡度较缓的地段,保持河岸的自然状态,利用植物根系固土护坡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既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更能保持河岸的自然形态和有利于岸栖植物的生长。本案二期以此种驳岸为主。 7.2 生态型驳岸 在河堤坡岸较陡,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段,应在种植植被的同时采用天然石材、松木桩等护堤,并利用水水生植物进行过渡,模仿自然岸线具有的“可渗透性”特点,充分保持岸线两侧水陆之间的水气交换和调节功能,恢复河道的自然生态景观。本次设计河道驳岸大部分采用此种形式。 7.3 硬质工程驳岸 在河道较窄的位置和水闸、桥梁等水利工程设施附近地段,采用干砌块石挡墙的驳岸形式,以确保河岸的抗洪能力和强度标

10、准要求。 8 植物设计 滨水地带独特的景观,欲使其始终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优美的植物6景观是不可缺少的。滨水景观的植物造景应充分尊重植物的生态习性,同时发挥其滨水带的生态效益。选用的植物要具备一定的耐湿耐淹的性能,从景观效果上还要考虑水面倒影所形成的自然景观效果,从生态防洪的角度还要考虑种植能固持水土的乔木。同时运用沼生植物和挺水植物,结合驳岸,使水体和陆地能自然衔接,增加景观的野趣性。 8.1 植物配置原则 (1)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所选植物应注意与周围环境协调,并与各段所需表达的主题相吻合,能创造出优美的景色,而且能适应所在地段的土壤及小气候等自然条件。 (2)层次丰富,疏密有致。既要注意常

11、绿树与落叶树、阔叶树与针叶树、速生树与慢生树、乔木与灌木、地被与草坪相结合,以形成丰富的植物层次。 (3)季相变化丰富。植物造景应体现四时季相变化,尽可能地创造出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斑斓、冬景苍翠的四季美景。 8.2 树种选择 (1)要求能适应当地生长环境,移植时易成活,生长迅速而健壮的树种(多用乡土树种) 。 (2)要求管理粗放,对土壤、水分、肥料要求不高,耐修剪、病虫害少的抗性强的树种。 (3)要求深根性、无刺、花果无毒、无臭味、落果少、无飞毛、少根蘖的树种。 (4)要求重点选择耐水涝、防台风、抗污染的树种。 78.3 主要树种 (1)常绿乔木:小叶榕、香樟、桂花、杜英等; (2)落叶

12、乔木:杂交马褂木、榉树、黄山栾树、水杉、合欢、垂柳、紫玉兰、石榴、梅花、紫薇、日本晚樱、红枫、羽毛枫等; (3)灌木:茶花、结香、木槿、杜鹃、金丝桃、栀子花、月季、美人蕉、火焰南天竹、洒金桃叶珊瑚、木绣球、鸭脚木、红花继木、金森女贞等; (4)地被及草坪:地被石竹、五色梅、玉簪、云南黄馨、麦冬、红花酢酱草、马尼拉等。 (5)水生植物:芦苇、芦竹、千屈菜、黄菖蒲、水葱、再力花、蒲苇等。 9 思考与总结 河道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只有多管齐下,才能达到和保持最终的整治成果,针对本案,我们认为在景观建设的同时,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严格保护水系,禁止未经处理的生活废水排入河流,集中对

13、排入河道的污水管道进行截污纳管,统一并入城市污水管网,恢复清澈河水。 (2)对河道内的垃圾和淤泥进行清理,对沿岸的违章建筑进行集中整治,恢复河道的原始风貌。 (3)尽量保留现状河道两侧的乡土植物和自然河湾湿地,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不要对原有河岸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8(4)在游人活动集中地段设置活动式垃圾箱,所有垃圾均须集中回收,统一转运到垃圾处理场处理。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素质,让市民积极主动参与到爱护河道、建设美丽家园的行动中来。 该项目于 2013 年底建设完工,获得了 2013 年度浙江省河道生态建设示范工程,通过 3 年多运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俞孔坚.城市滨水区多目标景观设计途径探索J.中国园林,2004(5). 2汤振宁.城市河道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 3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俞孔坚.城市环境设计M. 北京: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社,2007. 5郭红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19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