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效率和公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保证摘 要: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我国的经济实力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截止 2010 年我国的经济总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我国人均 GDP 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更是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实现了极大丰富。如今我国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和“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我们在把蛋糕做大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到怎样去分蛋糕,效率和公平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对关系。效率与公平的相互促进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保证,而要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关键是合理健康的社会流动性,它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关键词:效率;
2、公平;中等收入陷阱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 世界银行于 2006 年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而自这一概念问世以来,人们对它的关注就没有停止。中国在 2001 年由低收入跨入中等收入阶段,2010 年又由下中等收入上升到上中等收入阶段。历史经验表明,中等收入阶段是一个矛盾叠出、艰难前行的时期。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长期徘徊于低水平,甚至倒退不前,这即落入“陷阱”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像巴西、智利、墨西哥、菲律宾、马来西亚、南非等以及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在 20 世纪 70 年代均进入了2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直到
3、现在,这些国家依然挣扎在 4000-12000 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原因主要就是低端制造业转型失败,低端制造业可以带来中等收入,但是伴随而来的污染,低质,低价,都是恶性循环。低端制造改高端制造,是完全靠高科技解决,而高科技不是几十年能追赶的。 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需要始终处理好的一对关系。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讲效率就是如何把“蛋糕”做大,而公平就是如何把“蛋糕”分好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主要的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努力把蛋糕做大。我国实现了 GDP 平均 8%的高速增
4、长,经济呈现高增长、高储蓄、高投资、高消耗、环境代价高、劳动密集和出口导向等特点,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济增长面临诸如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瓶颈趋紧、一些领域出现资产泡沫化趋势、投资效率降低和出口增长受阻等一系列现实约束。特别是面对两个既成事实:一是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二是由于人口老龄化。这些因素制约着我国经济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我们走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的风险。 社会分配存在初次分配和社会再分配,初次分配是在经济领域的分配,主要是人们从事社会生产所获得的工资收入;再分配是在社会领域的分配,主要是国家的对
5、经济领域的二次调整,比如利用税收、财政、社会保障等手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我3们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强调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护中低收入者收入,建立一个社会的底线思维,增强人们的获得感。 就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而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在不断变化,各个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也相应地发生变化。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之后,信息、技术、资本变得越来越重要,致使资本、技术要素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上升,而劳动要素则相对下降,这样就加快了收入差距的拉大。 在
6、初次分配中,劳动要素所占的分配比重降低,也就意味着国民收入更多的流向资本、技术的所有者,长此以往便会产生马太效应,财富多的人或群体将会获得更多财富,少的则更少,贫富差距也就进一步加大。在再次分配中,若不能很好地加以调节,任其越演越烈,只会进一步加剧分配的不公,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会随之产生。现阶段在中国收入再分配领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不足、城乡标准不统一、税收制度设置和征收不合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目标不清晰、公共教育制度不公平等。这些缺陷严重制约了收入分配制度效应的发挥,使收入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差距的功能减弱,妨碍了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客观的经济社会环境要求分配制度与时俱进,改
7、革创新。 三、合理的社会流动性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社会流动性主要是代际之间的流动性,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对一个高度流动性的社会,在改革开放初期,曾经出现过像马云、马4化腾等一批出生于社会底层的人流向了社会的上层。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阶层之间的流动性逐渐减小,阶层固化问题凸显, “官二代” 、 “富二代” 、 “农二代”就是对这一事实的反映。而增加代际之间的流动性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如果将一个人的成功归结于基因、家庭、社会环境、努力和运气这五种因素,基因和家庭是自然因素决定的不平等,这是无法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假如社会环境较差,那么努力将难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一个社会流动就
8、会缺少活力,人们到处依靠运气投机取巧。这种社会环境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愿望和动力减少,对社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将导致社会的不公平拉大。 社会的不平等主要分为静态的不平等和动态的不平等。农业社会是一种静态的平等、动态不平等的社会,这是一种固化的合谐社会,将社会机会不均等固化下来;在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社会是一种静态不平等、动态平等的社会,人们依靠努力,依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社会的流动。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需要客观面对的是严重的静态不平等、动态平等逐渐被固化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掉进中等收入陷阱。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一)缩减静态的不平等 静态的不平等是一个客观现实,基于
9、自然差异和社会地位的差异,人们在社会地位中占据财富和获得机会是有差异的,有的人是体力劳动者,有的人是脑力劳动者,有的人收入很高,有的人收入低,有的人是穷人,有的人是富人。立足于解决静态不平等,需要建立合理的的分配机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从5制度上减小社会收入的差异性。当然我们在关注如何公平分配蛋糕的时候,还要继续做大蛋糕,在关注静态不平等的时候,还要关注动态的不平等。 (二)降低动态的不平等 动态的不平等重点是解决代际的流动性,打破阶层之间流动的界限,化解阶层固化。在现代社会推动阶层流动性的方法首先是逐渐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这一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有它的合理
10、性,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这种体制限制了社会的正常流动,不利于人、财、物在地区之间的流动,社会的资源都向大城市流动,加剧了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距,使得阶层差距拉大,从制度上必须打破这种人为的户籍限制;第二是降低市场准入机制的限制,像电信、房地产这些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垄断,由少数资本来制定规则;第三是缩小教育资源的差距,政府的政策必须要大幅度的向低收入阶层倾斜,而如今教育呈现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东部教育资源远远比西部教育资源丰富,这种从一开始就存在的不平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最后的结果就是穷者愈穷、富者愈富,这些因素都不利于社会的流动性。四、结束语 我国能否成
11、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迈入发达国家行列,未来的 20 年是关键,正确处理好效率和公平是我国成功跨过这一陷阱的保证,而保持一个良好的社会流动性是突破这一陷阱的关键。尤其是面对贫富差距拉大、阶层流动性减小的情况下,更要强调公平,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6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目前,中国教育支出仅占 GDP 的 4%,而美国长期稳定在 5.5%左右,韩国也超过 5%,芬兰更是高达 7%。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人口红利减少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中国经济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强自主创新。应借鉴一些国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加大教育和研发投入,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素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