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中以人为本观念的演变.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64999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传播中以人为本观念的演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闻传播中以人为本观念的演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闻传播中以人为本观念的演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闻传播中以人为本观念的演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闻传播中以人为本观念的演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新闻传播中以人为本观念的演变以人为本观念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管窥新闻传播中以人为本观念的演变,可透视我国当代社会转型的历程。社会转型是以社会结构变迁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各领域全而变革。社会转型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无法同避的。社会转型理论强调:“社会转型不仅仅是现代化,也绝不仅仅是片面的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与发展的问题,它是整个社会迈向现代文明的,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手段。 ” 社会转型中,我国新闻实践对以人为本观念的探索 广义上的我国社会转型指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最早可追溯至 1840 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转型大体分为以下阶段:1949-1978 年为我国非资本

2、主义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探索阶段,1978 年至今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化、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以人为本观念强调对人的关注,主张尊重人的生命、尊严、情感与价值等。以人为本观念在我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上世纪 80 年代前居主导地位的典型报道中的人,承载着集体精神与国家意识形态,成为政治“传声筒” ,缺乏对个人的关注。80 年代中国青年报的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等深度报道,聚焦新旧体制的碰撞,虽对人的个性、权利有一定思考,但人仍被符号化,成为制度的注解。 上世纪 90 年代市场化浪潮强力袭来,新闻平民化,关注普通人的故事与需求,央视东方时空 “百姓故事”栏目及中国青年报 “冰点”2周刊均开启了

3、以人为本观念的新闻实践探索之旅。而 90 年代与平民化相伴的娱乐化风暴,却以快乐至上原则消解了以人为本精神,新闻娱乐化把人作为生物层面的人而非社会层面的人来观照。21 世纪新媒体与生俱来的分权特性唤醒了民众的公民意识,2003 年“非典”及孙志刚事件开启了对公民权利关注的时代。党和政府与时俱进的“三个代表” 、 “三贴近” 、科学发展观、群众路线等主张均体现出以人为本观念。 以人为本观念在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得以确立,相关新闻实践经历多次波折。如 2008 年汶川地震报道、2011 年深圳宝安区强奸案即所谓“史上最窝囊丈夫”事件、2013 年王菲离婚其座驾被记者逼停过度拍摄、2014 年马航客机

4、MH370 失联事件中记者对乘客家属的无节制采访等,引发媒体对以人为本精神的反思与讨论。尊重与违背以人为本观念的新闻实践相互交织与博弈,表征着专业新闻主义与商业新闻主义的激烈较量。以人为本观念在多次反思后仍屡被冒犯,商业利益至上仪为缘由之一,违背成本低、他律力量疲软难辞其咎。与法律的刚性制约相比,从属于道德层面要求的以人为本观念只具软约束力,其实现只能取决于从业人员的理念内化与自律、行业协会的监管与社会舆论的压力。 不同报道类型中的以人为本观念 1.灾害报道 灾害报道关涉人的生命安全,以人为本观念至关重要。由于政治宣传需要及对受众知情权的忽视,上世纪 80 年代前的灾害新闻往往有意避开灾情报道

5、,而是凸显救灾中的英雄事迹,把坏事当成好事来报道。803年代中后期深度报道崛起,一些灾害新闻开始转变报道思路,勇于深入挖掘天灾背后的人祸, 中国青年报关于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三色”报道堪称典范。2003 年“非典”爆发成为以人为本观念发展的重要契机。2008 年汶川地震中一些记者因缺乏应对重大灾害的报道经验,以人为本精神也比较薄弱,先报道后救人以及“二次伤害”的情况屡有发生。2013 年雅安地震报道中,以人为本观念受到重视,人的生命、尊严、情感得到尊重。 2.死亡题材报道 死亡题材报道中的以人为本观念承载了动机与效果、展示与导向、展现与不展现的对立统一。传播动机是基于私利,还是出于善的曰的,是

6、记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但有了好动机,并不意味着能产生好效果。广东某电视台女童接连被碾,18 路人漠然而过报道了后来轰动全国的“小悦悦”事件,虽然动机是引发世人反省,但给受众的印象更多是社会的冷漠。倘若报道处理好展示与导向的关系,重点表现善良的教人者拾荒阿婆陈贤妹的正面形象,就能获得好的效果。 死亡题材报道,不应对死亡状态作直接展现,而应以“曲径通幽”的方式避免血腥效果,如通过死亡现场遗留的痕迹、受到死亡事件影响的场所与物品、死者家属的反应及对死者的追忆、对死亡的反思等,引发受众对死亡的联想与思考。 3.食品安全报道 以人为本观念在食品安全报道中体现为对所有人群一视同仁,既关心消费者利益,也理性

7、思考不实报道可能对生产者尤其是弱势群体产生4的影响。在四川广元“蛆虫橘子”事件中,夸大危害的报道既造成社会不必要的恐慌,也累及全国橘农,导致橘子只能烂在树上。食品安全报道应以平衡、科学为原则,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全面采访、数据准确、解释科学、导向无误,避免对消费者的误导及对生产者的误伤,避免放大危害及其波及范围,只就记者实实在在的调查展开报道。 4.典型报道 传统的典型报道忽视人物个性及心理成长线,把典型人物神化,既降低了报道的真实性,也违背了以人为本观念。视人物为政治“传声筒”的做法,把人异化为宣传符号,个人价值被忽视。在典型人物报道的宣传内核外加以新闻化包装,还原其真实性与生活化,展现其个

8、性与人性,就是对以人为本观念最忠实的遵循。 5.领导人活动报道 作为时政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人活动报道既显示了国家大政方针的方向,也成为展现政府形象的重要手段。传统的领导人活动报道更多记事,而非记人;重视活动过程,忽视人情味细节;展现领导人的神性,而非人性。即使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展开报道,也更多展现其“亲民”的道德元素,而非“幽默”等个性元素,导致领导人形象雷同。6.明星报道 明星报道是以人为本观念的重灾区。虽然明星的隐私权范围小于公众,但相关报道应不泄露其家庭住址、私人电话,保护其未成年子女不受干扰。选择与公共利益、公共兴趣有关的内容,不过多干扰明星的私5生活,对受众兴趣进行引导,提升

9、受众的欣赏品位,体现明星报道中以人为本观念对明星及受众的兼顾。 7.体育报道 无论早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体育新闻政治化,还是其后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体育新闻娱乐化,均忽视对人的关注,远离了体育精神与人文内涵。体育新闻中的以人为本观念要求重视比赛中的人,如运动员、裁判、观众、志愿者等,不仅聚焦胜利者,也关注失利者;既报道体育比赛动态,也弘扬奋斗、拼搏等体育精神。 结语 以人为本观念通过影响记者的专业理念来影响新闻实践,并经由新闻实践来建构意义,进而影响受众的心理与行为。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的现代化发展理论认为:“只有当一个国家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这样的国家才能真正被称为现代的国家。 ”在国民思想转变的过程中,新闻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人为本观念及其新闻实践将深刻影响社会转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