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有关环境的基本概念,(一)环境(environment)是指以人为主体的所有外部世界,包括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二)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环绕着人群的空间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包括空气、太阳辐射、水、土壤、岩石、矿物、植物、动物等,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三)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原生环境自然环境中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如人迹罕到的高山荒漠、原始森林、冻原地区及大洋中
2、心区等。 。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是: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区域自然环境质量恶劣所引起的地方病等。,次生环境是在人为影响下形成的和人工改造了的环境,如城乡居民点、厂矿、农场、风景区等。 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四)生物圈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生活在地球表层,这个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我们称作为生物圈(biosphere)。它的范围大致包括了11km深的地壳和海洋以及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生态系统(ecosystem) 生物与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联系共同构成的结合体,称为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ecoequilibrium
3、) 生态系统内部自然的、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二、人与环境的关系,(一)人与环境间物质的统一性(二)人与环境间作用的双向性(三)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两重性,第二节 环境的要素,(一)按存在形态与组成划分的环境要素 包括空气、水、土壤和食物等 1、空气 2、水 3、土壤 4、食物,1、空气,(1)、空气物理因素与健康(2)、空气化学污染与健康,空气物理因素与健康,太阳辐射是产生各种天气现象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地表上光和热的源泉。根据波长,太阳辐射分为: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等。紫外线紫外线的种类波长越长的紫外线,穿透能力越强,根据紫外线波长的长短分为下列三种: UVA,UVB,
4、UVC,太阳辐射,臭氧,臭氧和氧气之间的平衡,大气中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臭氧层,这个臭氧层的高度大约在距离地面表面15-25千米处。生成的臭氧对太阳的紫外辐射有很强的吸收作用,有效地阻挡了对地表生物有伤害的紫外线。,1985年,英国科学家法尔曼等人在南极哈雷湾观测站发现:在过去10-15年间、每到春天南极上空的臭氧浓度就会减少约 30%,有近95%的臭氧被破坏。从地面上观测,高空的臭氧层已极其稀薄,与周围相比像是形成一个“洞”,直径达上千公里,“臭氧洞”由此而得名。,大气层中的臭氧层破坏后,照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线辐射就会急剧增加,对人类、生态系统会产生以下严重的危害: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紫外线辐射
5、会使人患上皮肤癌和白内障疾病。研究表明,平流层中臭氧浓度减少1,则人类的皮肤癌的发病率就会增加3。紫外辐射还会加速人的皮肤老化和损坏人的免疫能力。,气象,气象指大气状态,是气温、气湿、气压、气流等气象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空气离子,空气负离子对人体各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生理效应。同时对有关系统相关的疾病具有辅助治疗和康复作用。,3.5,海水,96.5%,海水,淡水,淡水,%,1、水资源种类,降水(precipitation),由地表蒸发至大气的水汽随着气流传播各处,在特定条件下,遇冷凝结成高度分散的液态和固态的凝结物,并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下来,统称为降水。,地面水(surface water
6、),降水在地面径流和汇集后形成的水体。,地下水(underground water),降水经土壤、地层渗透形成的水体。,3、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人体元素,宏量元素macroelement,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必需微量元素,非必需 微量元素,C, H, O, N, P, S, Cl, Na, Ka, Ca, Mg,Fe, I, Cu, Zn, Mn, Co, F, Cr, Sn, Mo, Ni, Se, Si, V,4、食物,供给热能供给营养素,(二)按物质属性划分的环境要素,环境,涉及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环境,其共同的要素可概括为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和社会心理的因素
7、。,1、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人类依靠生物构成稳定的食物链(food chain),从而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素;利用生物制成药物防治疾病;绿化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等。生物本身在不断繁衍过程中为人类造福的同时,有的生物会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带来一定威胁,如致病性生物可成为包括烈性传染病的媒介;食物链中存在致癌、致畸的有毒物质等生物因子;空气中存在致敏的花粉、生产过程中的生物性粉尘(动物羽、毛等)。,2、化学因素(chemical factor)很多化学元素在正常接触和使用情况下对机体无害,过量或低剂量长时期接触时会产生有害作用(称为毒物)。环境中常见的化学因素包括金属和类金属等无
8、机化合物;煤、石油等能源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碳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有机溶剂等;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中间体或废弃物(废水、废气、废渣);农药;食品添加剂及以粉尘形态出现的无机和有机物质。化学物质在创造人类高度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不可低估的损害。,3、物理因素(physical factor)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环境中接触到很多物理因素,如气温、气湿、气压、声波、振动、辐射(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等。,4、社会-心理因素(socio-psychological factor)社会因素一般包括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社会经济水平,它影响人们的收入和开支、营养状况、居住条件、接
9、受科学知识和受教育的机会等,社会因素还包括人们的年龄、性别、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职业和婚姻状况等。心理因素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导致人们在社会行为方面乃至身体、器官功能状态产生变化的因素。心理因素着重于个体和内在情绪(兴奋、抑制、焦虑、忧郁、恐惧、愤怒、悲伤等心理紧张)及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态度和观念。,第三节 人类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一、人群健康反应谱,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过程,当某毒物污染环境作用于人群时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样的出现毒性反应、发病或者死亡,而是出现一种 “金字塔”式的分布(图 5-4), 这主要是与个体对有害因素的敏感性不同有关。作为环境医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
10、早发现亚临床期生理、生化的变化和保护敏感人群。,二、影晌环境对人群健康作用的因素,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性质和程度,主要取决于以下一些因素。 1.剂量 2.作用时间 3.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 4.个体敏感性,剂量 人体非必需元素: 由环境污染而进入人体的剂量达到一定程度,即可引起异常反应,甚至进一步发展成疾病。对于这一类元素主要是研究制订其最高允许限量的问题题( 环境中的最高允许浓度,人体的最高允许负荷量等) 。图 5-5为甲基束中毒症状发生率与进入人体总负荷量的关系。,人体必需的元素,人体必需元素的剂量与反应的关系则较为复杂。一方面,不能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时,会使人体的某些功能发生障碍,形成一系
11、列病理变化;另一方面,含量增加过多,也会作用于人体,引起程度不同的中毒性病变。例如,饮水中含氟量大于 2g/g ,则斑袖齿的发病率升高,如含氟量达 8g/g,则可造成地方性氟病(慢性氟中毒) 的流行;但如饮水中含氟量在 0.5g/g 以下,则踊齿的发病率显著升高( 图 56) 。因此,对这类元素不仅要研究环境中最高允许浓度,而且还要研究最低供应量的问题。,2、作用时间,很多环境污染物具有蓄积性,只有在体内蓄积达到中毒阔值时,才会产生危害。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毒物的蓄积量将加大。污染物在体内的蓄积是受摄入量、污染物的生物半衰期(即污染飞物在生物体内浓度减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 和作用时间三个因素影
12、响的。,3、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环境污染物常常不是单一的,而是经常与其他物理、化学因素同时作用于人体的,因此,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联合作用和综合影响。如,锌能拮抗铅对-氨基乙酷丙酸脱氢酶 (ALD-D) 的抑制作用,拮抗镉对肾小管的损害;而一氧化碳与硫化氢则可相互促进中毒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认真考察多种因素同时存在时对人体的综合影响。,4、个体敏感性,人的健康状况、生理状态、遗传因素等,均可影响人体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强度和性质。1952 年伦敦烟雾事件的一周内比前一年同期多死亡的 4000 人中 ,80% 是原来就患有心肺疾患的人。其他,如不同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三、环境因素在体内的处置过程,环境因素在体内的处置过程,1.侵人和吸收 呼吸道 消化道 皮肤,2.分布和蓄积 由血液分布到人体各组织,在人体各组织长期隐藏积累,这种现象叫做蓄积。,3.生物转化 除很少一部分可以原形被排出人体外,绝大部分毒物都要经过某些酶的代谢(或转化), 从而改变其毒性。毒物在体内的这种代谢转化过程,叫生物转化作用。肝脏、肾脏、胃肠等器官对各种毒物都有生物转化功能,其中以肝脏最为重要。,4.排泄 毒物的排泄途径主要经过肾脏、消化道和呼吸道,少量可随汗液、乳汁、唾液等各种分泌被排出,也有的在皮肤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到达毛发而离开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