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下旧闻永留昨日故居难觅.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65833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下旧闻永留昨日故居难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日下旧闻永留昨日故居难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日下旧闻永留昨日故居难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日下旧闻永留昨日故居难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日下旧闻永留昨日故居难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日下旧闻永留昨日故居难觅朱彝尊 28 岁之后,出游他乡,足迹遍及半个中国。此后,朱彝尊回到北京。在北京南城海柏胡同居住时,常常是一个人骑着毛驴,走街串巷,访古探幽,完成了共 42 卷的日下旧闻一书。此书详细记载了京师的地理沿革、典章制度及轶闻旧事,是当时最大、最完备的一部北京地方志。朱彝尊一个人编写日下旧闻 ,其艰难可想而知。他不算走得最远的“驴友” ,却是一位最勤奋的“驴友” 。 朱彝尊 (16291709) ,汉族,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清代词人、学者、藏书家。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南朱北王” ) ;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与陈维崧并称“朱陈” 。著有曝书亭

2、集80 卷, 日下旧闻42 卷, 经义考300 卷;选明诗综100卷, 词综36 卷。所辑成的词综是中国词学方面的重要选本。 海柏胡同成街在明代,胡同最早有一座明代古刹海波寺,所以又叫海波胡同。得名为海柏胡同是缘于海波寺内有很多明代古柏,人们习惯将海波寺叫海柏寺,胡同也就随着叫海柏胡同了。这条胡同在清代时曾有不少文人居住,故在两侧的四合院内多有紫藤, “古槐、紫藤、四合院”成为海柏胡同的别样风情。 藏书家 朱彝尊的曾祖朱国祚,是明万历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2士,但到朱彝尊父亲时,家道已经败落。朱彝尊迫于生计,开始长达十余年的游幕生涯。游幕生活没有丰厚的进项,但并不影响朱彝尊好书之癖。他

3、除了购书之外,还借来别家的珍贵书籍,亲手抄下来。 康熙十八年(1679 年) ,已经 51 岁的朱彝尊应“博学鸿词”之征,以布衣身份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开始了他在北京的生涯。他利用职务之便,借抄公私善本秘籍,充实自己的收藏。他听说著名藏书家钱曾藏有善本秘籍读书敏求记 ,秘不示人。为此,朱彝尊邀请钱曾及当地雅士置酒高宴,席间,用数量可观的黄金和一件珍贵的轻裘买通钱曾的书童打开书箱,让预先雇来的数十名抄手抄成副本, 读书敏求记得以流传于世。 清史稿中记载朱彝尊“生有异秉,书经目不遗” 。由于他的天赋和勤奋好学,在少年时就已经博学多识,凡天下之书,无不披览。康熙二十年(1681 年) ,朱彝

4、尊被授日讲起居注官,这是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言行的官职。两年后,朱彝尊升任南书房当值,康熙皇帝在黄瓦门之东赐他一所住房。朱彝尊在南书房当值,使他有机会接触大量宫廷史料,这为他今后的写作积累资料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这期间,朱彝尊的渊博学识得以充分地显露,因而很得康熙皇帝的赞赏,多次被赐参加太和门、保和殿、乾清宫的宴会,而且还特许他在紫禁城内骑马。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 ,在南书房的又一次宴会后,康熙皇帝把肴果赐与朱彝尊的家人,由此可见,朱彝尊是深受皇帝宠爱的,朱彝尊曾用诗文把这些都恭敬的记载下来。 1690 年,朱彝尊官复原职,然而两年后再度被罢官,终于致仕归里。3朱彝尊的仕途可谓是屡起

5、屡谪,荣辱备兼。1692 年,朱彝尊去官归田时,拥有图书三万多卷。归田后,又陆续获书四万余卷。朱彝尊 70 岁时前后获书总计八万卷, 曝书亭著录序中说:“拥书八万卷,足以豪矣!” 朱彝尊大部分藏书是传抄的,自然非常珍惜,所有藏书都在卷首钤印:“购此书,颇不易,愿子孙,勿轻弃。 ”他原希望同样嗜书的儿子继承藏书,不料儿子早死,给了他沉重一击。据蒲褐山房诗话记载,朱的孙子晚年家贫,陆续将藏书典当、卖出。 顺德会馆 朱彝尊在北京居住了十几年,住所几经变迁。海柏胡同 16 号是他在京的主要居所。当时,朱彝尊就居住在离海波寺街相邻一间不甚宽阔的南屋里,即后来的顺德会馆。朱彝尊居住的南屋前,种植着两棵紫藤

6、,故此朱彝尊的诗中有不少吟咏紫藤的佳作,他还给自己居住的这间房子起名为“古藤书屋” 。在书屋的对面,有一座亭子,名为“曝书亭” ,亭子有柱无壁,是专为晒书用的。据顺天府志记载,顺德会馆“庭有藤二本,柽树一株,旁帖湖石三五,可以坐客赋诗。 ” 朱彝尊曾邀友人在古藤书屋边饮酒边限以藤、柽两字作诗。迟汤右曾诗云:“柽叶绿如,藤花红满檐。 ”可见庭院中红绿相映,景色宜人。但这些只是朱彝尊在此居住时的偶尔活动,他更多的时间则是用来进行历史研究。朱彝尊就是在这幽静的地方,不大的书屋里,编著了关于北京历史的第一部不朽巨作日下旧闻 。朱彝尊为编写此书所居的古藤书屋也因而大获名声,后人在书中、文中对古藤书屋多有

7、涉及。 如今,整条海柏胡同都被拆除,连海柏胡同的标牌都无从寻迹,只4有用导航才能确定所在的位置是海柏胡同。1984 年,海柏胡同 16 号顺德会馆被列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后来顺德会馆跟北京很多其他的故居一样,成了住有七、八十户居民的大杂院。经过近三百年的历史变迁,故居已然面目全非。询问了许久,才确定面前整条胡同仅存的建筑就是 16 号院。破旧的大门和门楣尚在,院门外原本的“朱彝尊故居”的汉白玉标牌被外面的围墙遮挡的严严实实。进入小院里,零零星星的还住有几户人家,除了西面一进院,其余的建筑几乎都被拆除殆尽。远处曾经的“曝书亭”还在,里面有两条拆迁未被带走的流浪狗栖息,见生人来,不停狂吠。

8、那清新幽雅庭院、吟诗晒书的书亭已成为过去。 朱彝尊与日下旧闻 1684 年,朱彝尊被弹劾而降职后,搬到海柏胡同,在此一住就是六年。在谪居的这段时间,他没有消沉,而是用两年的时间撰写刊印了共42 卷的北京地方史志专著日下旧闻 ,为北京留下了一部珍贵的地方文献。 所谓“日下” ,即唐代文学家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里的“望长安于日下” ,后人自此把“日下”比作长安,所以古时有用“日下”比作京都的说法。朱彝尊沿袭了历史上的习惯,把这部京城史料书,命名为日下旧闻 。朱彝尊认为北京的宫殿辉煌、井邑多彩,为诗经中所说四方之极的地方。而且北京的历史悠久,曾是辽、金、元、明的首都,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迹,但是却缺乏专门

9、记录北京历史的典籍,着实遗憾。于是,朱彝尊从 1686 年起,开始了日下旧闻的创作。为了完成该书,朱彝尊“白天到郊野去摩残碣古碑,访问山僧野老,晚上点起灯,对照5古籍,驰骋古今,必定要使访问的和书上写的进行对照,直到没有遗憾才惬意” 。北京宫室、城池的位置几经变化,而且“故老沦之,遗书散失,历年愈久,陈迹愈不可得寻矣” 。所以他注意搜集北京历史资料,从 1600多种古籍中选录历代有关北京的记载和资料,以类相从,加以排比,辑录了北京地区的山川地理、文物古迹、风情物产,详细记载京师地理沿革,著录历代有关典章制度、遗闻旧事,可称为研究北京的小百科全书。刑部尚书徐乾学看过后,认为可以保存传世,遂出资刊

10、刻雕版,于 1688年九月出书。 日下旧闻一书收集保存了许多史料,由于辑录古碑残碣,许多文献可资考证。另外,不少古籍残失,也靠此书保留了史实。 朱彝尊治学严谨,康熙年间的一些名人文士,如徐文长、徐乾学、姜辰英、冯溥、高士奇等都为日下旧闻写了序言。他们说朱彝尊写书是“精心搜讨,所至访求” 。值得一提的是,朱彝尊还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好友,朱彝尊的曝书亭集就是曹寅捐钱出资刻印的,而曹寅的楝亭诗抄是朱彝尊作的序。 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 ,乾隆皇帝下令重新修订增补,为了尊重朱彝尊的原著,仍起书名日下旧闻 ,为了区别两书,加了一个“考”字。此书最终成为 120 卷的钦定日下旧闻考 。 朱彝尊仙逝时已 81 岁,在旧时可谓是长寿了。清人笔记小说秋灯丛话里有一个朱彝尊梦见吃鸭的故事。说他年轻时曾梦见满池都是鸭子,鸭倌说都是供他食用的,于是朱彝尊平时就恣意大啖鸭子。到了晚年,梦见池中只剩两只鸭子了,于是自知不久于人世,就告诫家人不再吃鸭。谁料,女儿回家探病,带了他爱吃的烧鸭两只。竹?一见,遽尔6谢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