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试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思维培养的策略转变这几年化学高考实验题的失分率一直居高不下。可以说,学生对实验又爱又怕。主要原因:过多关注实验现象,不去深刻地分析实验的本质;对于常见的仪器,墨守成规,思路狭隘;遇到新颖的问题,浅尝辄止,不敢思考;回答问题时,草草了事,不够规范。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注重“一器多用” 、多向拓展,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主要表现为思路宽广,善于从多方面的知识经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有一些仪器很普通、很常见,所以学生在遇到这类问题时,很容易造成思维定势。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一次化学课上,设计了如下
2、问题:“图 1 所示装置在化学实验中有哪些用途?” 学生纷纷展开讨论,设计出如下多种用途,在此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品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1.若气体长管进短管出。制作洗气瓶,如装入饱和食盐水就可以除去 Cl2 中的 HCl 气体.装入饱和 NaHCO3 就可以除去 CO2 中的 SO2 气体或HCl 气体。气体的验证器,如检验 CO 中是否混有 CO2,可通过 Ca(OH)2 溶液或 Ba(OH)2 溶液,观察有无白色沉淀生成。气体收集装置,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如:O2 或 CO2) 。监控气体通过的速率(观察气泡)。2.若气体短管进长管出。气体收集装置:不装任何试剂:收集收集2密度
3、比空气小的气体(如:H2) 。装满 CO2:可收集 NO。装水:可收集不溶于水的气体。 防倒吸装置,当吸收液(从 b 口进)发生倒吸时,倒吸进来的液体被广口瓶贮存,无法从 a 口流出,可以防止吸收液进入受热容器或反应容器。量气装置。通过讨论,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今后遇到类似问题时更加乐于去探究。 二、注重深化推广、层层递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很多同学在实验问题上,往往重在关注实验的现象,而忽视了实验原理、实验目的等本质因素,以至于在考试中,碰到稍微困难的实验问题,就浅尝辄止,不深入地去分析问题,立马放弃去做下一个问题,针对此类情况,笔者
4、在实际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如在做喷泉实验时,笔者首先按照书本上的装置进行实验(图 2) ,现象自然很明显,笔者总结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学生在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根据教材中的装置,思考如何引发喷泉?”时,自然会回答,因为学生根据演示实验,已经记住了这一操作,这仅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情况。紧接着,笔者又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 1.去除胶头滴管,思考如何引发喷泉(图 3)?这就要求学生明白引发喷泉的真正原理。2.按照图 4 实验,也引发了喷泉,玻璃套管中的固体是 (填序号) 。A.氢氧化钙 B.氯化钠 C.活性炭 D.氧化铜 3.用二氧化碳代替氨气来做实验,问学生能否成功?这就要求学生在理
5、解了引发喷泉的原理之后,还能灵活应用。 3从学生的错误回答中,笔者进行引导及纠正,让学生进行反思,进而得出正确答案,在一错一对之间,学生这种敢于去分析问题、挖掘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注重仪器改进、实验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教材中有些实验设计及操作方法虽然都是经过反复验证了的,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为体现科学方法是需要创新而且是可以创新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其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又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理论、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通过对学生有步骤、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以钠与水实验为例: 1.问题的提出。教材是这样设计的
6、: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试剂,将一小块绿豆大小的钠投入水中,观察现象。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该实验,只留下“红色”这一现象。所以在后来的教学中,笔者作了一些改进。2.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图(图 5) 。3.实验步骤。往 U 型管中注入约 1/3 体积的水,如图所示,往 U 型管左端注入 CCl4 溶液,把水压入右端 U 型管,直至水面与管口齐平,塞好右端橡皮塞。取一小粒钠插在铁钉上,放入 CCl4 溶液中,塞好左端橡皮塞。用一块磁铁吸引铁钉,将钠移至水中反应。待反应结束后,用手挤压右端橡皮管(内有一颗小玻璃珠,结构与碱式滴定管的滴管口构造相同) ,在导管口把气体点燃。打开右端橡
7、皮塞,滴入几滴酚酞试剂。4.改进后的实验引发的思考。钠与 CCl4 溶液不反应?(强化了“钠保存在煤油中”的知识)钠能否保存在 CCl4 溶液中?(不能,因为 CCl44在水的下面,说明 CCl4 的密度比水大,钠会浮在 CCl4 的上面,与空气接触,易被氧化,加深了“钠保存在煤油中”的理解)如何让钠与水反应?(用磁铁吸引铁钉,慢慢移动使钠与水反应)能否判断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根据现象,U 型管右端的液面会下降,说明生成了难溶于水的气体,经点燃验证时 H2,根据溶液变红,说明还生成了 NaOH)右端液面下降,根据联通器原理,左端液面将上升,但实际操作中液体并没有溢出来,由此给同学们的启示是?(
8、这样的装置可用作气体尾气吸收时的防倒吸装置,如图 6 所示) 通过这样的改进过程,加深了他们对化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了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归纳总结、规范答题,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解答有关物质检验问题时,一定要遵循三步曲“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缺一不可,在操作中,重点强调“取样”问题。 “取样”问题分多种情况,只回答“取样”二字是远远不够的。如要“检验 K2SO4样品中是否含 NaCl”时,要先回答“取少量 K2SO4 样品,溶于水配成溶液” ,然后进行后续操作。检验有关物质是否洗尽时,要先回答“取少量最后一次洗涤液” ,然后进行后
9、续操作。遇到如“用 BaCl2 除去 NaCl 中的 Na2SO4 时,问你如何证明 Na2SO4 已除尽?”要先回答“取少量上层清夜” ,然后进行后续操作。经过滤操作后,检验是否含 XX 离子时,要先回答“取少量滤液” ,然后进行后续操作。解答气密性检查问题时,一定要首先回答出如何使此装置形成一个封闭体系,然后再进行相关操作,据现象推出结论。解答结晶问题时,要注意结晶分蒸发结晶与冷却结晶5两种,如“除去 KNO3 中的少量 NaCl,应回答: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除去 NaCl 中的少量 KNO3,应回答:蒸发结晶、趁热过滤” 。如果问到长导管的作用,首先往“导气、冷凝”两方面去思考。 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注意这方面的提醒和训练,经常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整理,总结经验。使学生的答题更规范,思维更严密。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震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