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学习多元化,渗透社会认知.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65753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数学学习多元化,渗透社会认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让数学学习多元化,渗透社会认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让数学学习多元化,渗透社会认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让数学学习多元化,渗透社会认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让数学学习多元化,渗透社会认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让数学学习多元化,渗透社会认知【摘 要】由于城乡的差异,在我所任教的小学里,学生的社会认知与城填里的学生有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对数学教材中的一些事物或合乎情理的情境、生活片段都无法深刻理解。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作出了一定的调整,增加了适当的社会认知内容,从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入手,使数学学起来更富趣味性。 【关键词】数学;社会认知;学习 数学这一科目在新课标课程的大环境下,与社会实践的联系程度不断加强,在各方面的学习都与融会贯通、息息相关,从生活出发,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这是新课标课程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加上儿童学龄期是“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关键期,在这段时期内,学生与社会的

2、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为今后的人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当代儿童以“独生子女”为绝对主体,其“社会化”进程有渐缓、渐弱的趋势。据我在小学任教低年级的这几年中观察观察到,由于我所任教的是农村学校,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的认知也就是社会认知上也是极其有限的:他们可以把中国国髓京剧的脸谱说成是一个面具;对足球、排球和篮球不能区分;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受家长的过分保护,连怎样用钱都不会。这些情况都与学生的社会性素质的发展程度有关,特别是社会认知的发展程度不高所导致的。2这些都让我深深的感觉到:若要让学生更好地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更紧密

3、地结合在一起,就必须让学生的社会认知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以下是我在这几年来的一些经验总结: 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社会认知。 在新课标课程的大前提下,任何一个科目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他们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辅相承的关系。数学就更不能例外了,特别是低年段的数学更是生活中的最基本知识,学生所学的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会用到。但由于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所接触的环境与氛围的不同,再加上有某部分的家长的过度保护,让学生有一些本应是理所当然要懂的知识他们反而是没有掌握到。这也不难看出,这都是城乡差异的一部分。因此,我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参照教育评价目标分类的方法,我着重从以下的几个方面

4、对学生的社会认知进行加强:1、初步认识自己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知识 2、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3、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4、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 如二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观察物体是这一学期中的教学难点,特别是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更是难中之难,于是我在课前准备了非常多的对称图形让学生去辨别、分类,当无出示“脸谱”并问了一句“这是什么?”的时候,我所得到的答案却是“面具” 。作为中国国髓京剧的道具之一的“脸谱”是一样众所周知的东西,也是非常常见的,但由于农村3学生的社会认知的局限性,他们对这些理所当然的事物却一无所知。有鉴于此,我适时更改的一下课程内容,加强了“脸谱”在这一节课中所占的分量

5、,以“脸谱”来引导学生学习对称图形,一边为学生简单介绍脸谱是中国戏剧中最常用的道具之一,是直接用油彩画到脸上的,可以根据其颜色的比例分为白脸、黄脸、黑脸、红脸等几种,而且每个脸谱所代表的人物都不一样。并让学生观察脸谱上的花纹,找出对称的脸谱和不对称的脸谱。课后,我更联系品德与社会的老师商量,设计了一节关于“京剧”的品德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脸谱这一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产物。 这样,把数学教学与生活知识融为一体,让枯燥的数理学习因有生活知识的加入而变得有趣;让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因数学的学习而得到丰富。使学生的学生在“双赢”的状态下稳步前进,而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这样的

6、过程却有着很大的随机性,使学生的学习带有很大的局限。使学生的所学能更广、更多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二、以学生已有的社会认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提问能力。 “提问”是从一年级就已经开始出现的一个“解决问题”学习的后延学习,也是把生活经验应用到“解决问题”上的一种体现。而这里的提问不单指解决问题中的“提出问题” ,它还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问题情境所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老师所创设问题情境中学习提问,到最后会提问,是有一个必须的过程的。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为了培养4学生会提问的能力,而在各种时间、各种场合及教学中,设计一些场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帮助学生提问。所谓提问就是愿意主动的提

7、出有价值的问题,而且能够叙述正确,表达完整,也愿意通过各种方法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如与学生的生活贴近、以他们已有的社会认知作背景,学生们对提出问题的掌握会更容易、更深刻。 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时,我是遵循以下几点来进行: 1、直观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已有的社会认知并可用感官直接接受的、直接观察的,然后进行质疑。无论是文字说明还是图片说明,都能给小学生质疑指明方向,激发小学生提问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会提问的能力。2、多样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多种多样,是学生生活中随时可遇的情境,并以文字说明、录像出示一个个情境片断、一张张图片、一段段生活片断(某种社会现象)等来出示。 3、实

8、效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具有可操作性并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教育意义,因此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提问欲望,激励学生进行提问从而获得成功。学生获得成功,给他们带来了喜悦,带来了自信,从而学生变老师创设情境引发他们的提问兴趣到学生自发的想进行提问,学生的提问意识与能力也就形成了,因此创设问题的情景具有实效性。 5三、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社会认知的欲望。 数学不是单一的学科,数学的学习也可以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须通过对一定的知识的理解、分析才能进行对题目的理解与分析。这是“解决问题”这一教学内容所特有的一个特质。而

9、“解决问题”的题目绝大部分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要想理解好“解决问题”的题目,就必须对题目所描述的情境有一定的认知,这也就运用到学生已有的社会认知。但在小学的低年级阶段,学生的社会认知又如此的贫乏,那要如何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积累生活经验,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我认为教材在一定意义上,更多的是学生的学材。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引子,是学生对日常生活的一种深化。生活源自于社会,数学这一学科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更启发我引导学生对社会的探索、研究,并在这基础上进行积累、内化,这充实生活经验的过程难道不是学生善于观察、善于交往、善于交流、善于合作的过程吗?这些都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品质。这也是我让社会认知走进数学课堂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