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中国初期私营报纸总量及分布区域有关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报纸形态的权威数据见于 1988 年的中国新闻年鉴 (以下简称提及名字的52 份(不舍华侨报)私营报纸之外,增补了 20 种私营报纸(见下表) 。 综合统计表中 52 份在国内出版的私营报纸及笔者增补的 20 种,可以确认,新中国曾经存在过的私营报纸至少 72 种。 72 种私营报纸的地区分布 新中国成立后直至 1954 年 10 月,全国被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六大行政区。这六大区域都有私营报纸的存在,数量以华东居首,中南次之,华北居三。72 种私营报纸的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华东区(28 份):上海 16 份,分别是大公
2、报 文汇报 新民报3晚刊 商报 大报 亦报 百货新闻 工商新闻 烟业日报 人民文化报 剧影日报 密勒氏评论报 俄文新生活 俄文公民日报俄文晚报 字林西报 ;杭州 3 份, 当代日报 西湖报晚刊 金融论坛报 ;南京 2 份, 南京新民报 南京人报。其他各有一份私营报纸的城市有:无锡晓报 ,常州常州民报 ,镇江大众日报 ,宁波宁波人报 ,福州星闽日报 ,厦门江声日报 ,福建莆田奋兴报。 中南区(17 份):广州 10 份,为现象报 国华报 越华报每日论坛报 经济报单 新商晚报 联合报 广州标准行情;北京 2 份,新民报 影剧日报 ;归绥(今呼和浩特)2 份, 奋斗日报 绥闻日报 ;陕坝(现位于内蒙
3、古河套地区)1 份生产日报 。 西南区(7 份):重庆 2 份,为大公报 新民报 ;成都 2 份,为工商导报 新民报 ;四川自贡 1 份,为工商周报 ;四川隆昌 1 份,为大众三日刊 ;昆明 1 份,为正义报 。 东北区(4 份):哈尔滨 3 份,为建设日报 哈尔滨公报 社会新报 ;牡丹江 1 份,为俄语报 。 西北区(4 份):西安 3 份,为经济快报 工商晚报 工商经济4晚报 ;兰州 1 份,为新经济报 。 发掘这些私营报纸的意义,不仅在于填补共和国新闻史相关叙事的缺漏,更为重要的是,它们的存在直接影响到私营报纸在场与退场的相关结论。如果没有一个关乎总量、地域、品类的整体性观照,没有呈现新
4、中国私营报纸生存状态的支撑性数据,将很难在多重维度上做出有关私营报纸消失或转型的合理论断。 上述 72 种私营报纸,以时政类(55 种) 、经济类(15 种)居多,但还保留 11 种休闲类报纸,包括北京的影剧日报 ,天津的星报 ,上海的大报 亦报 人民文化报 剧影日报 ,杭州的西湖报晚刊 ,汉口的戏剧新报 ,广州的周末报 快活报 ,哈尔滨的社会新报。此外,9 种外文报纸得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分别是天津的华北汉英报 俄文新语报 商业译讯 ,上海的密勒氏评论报 俄文新生活 俄文公民日报 俄文晚报 字林西报 ,松江省的俄语报 。宗教类报纸只剩下两份,它们是福建莆田的奋兴报和广东江门的恩典报 。
5、马克思曾经说过:“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 ”出现在新中国私营报纸名录上的报纸,基本上如同胡乔木所说:“都可以承认是人民的报纸。 ”私营报纸取自于传统的文化遗存,在新中国成立后不可能一下子销声匿迹。显现在人们面前的新中国私营报纸,不免带有强势新文化与弱势旧文化共同斧凿的痕迹。但就私营报纸的整体性结构可以看出,新中国的报纸形态正在完成去西方化、去社会化、去世俗化、去宗教化的重新建构,呈现出至今仍影响中国报5业发展的主流化趋势,即以政治化、经济化为纲领,统领全国报纸格局。曾经作为主流的市民文化势必退隐在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之后,报纸的市场化因素逐渐消退,左右报业格局的综合报与专业报、全国报与地方报的二元化结构开始形成。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之后,私营报纸自行消失或转为公营,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