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摘 要】在小学教学中,数学教学是最具理性思维和应用价值的教学。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教学工具和教材所提供的资料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数学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中公式、概念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在解决问题时尽快找到解题方法。学生数学模型思想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数学中疑难问题的理解,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充分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将从小学教学的具体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研究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以及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策略;实施意义
2、学生“模型思想”的构建,不但有利于数学的学习,而且也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下面笔者根据课程标准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出了几个教学中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的策略,并对“模型思想”的实施意义做了简要的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借鉴意义。 一、在情境中感知 “在情境中感知”包含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中进行以及如何构建情境;二是如何感知以及感知什么。下面根据教学实例一一阐述。 例如,在进行平均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可以将班级里的学生分成25-6 组,每一组的人数可以不尽相同。例如,第一组 12 人,其他组均为11 人。 (具体人数和所分的组数要根据学生人数而定) 。然后分配 20 道数学题让学生们在
3、 10 分钟的时间内进行。结果是第一组做了 19 道,第二组做了 14 道,第三组做了 16 道,第四组做了 17 道,第五组做了 15 道。这时,提出问题:哪个小组的计算速度最快?学生们就会有疑问:虽然,第一组在规定时间内所做的题目最多,但是第一组的人数也是最多的。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入平均数的教学中。这就是一次构建模型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计算每组的计算速度)来引入平均数的教学。在这个实际问题的情境中,学生们发现了在现实解决问题当中遇到的不平等的现象,学生们就会主动的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再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很自然的投入到平均数的学习中。
4、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课堂知识与社会问题、自然环境、关注热点等结合起来进行,这样不但可以吸引学生走入课堂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学的进行。 二、在感知中寻关键 我们首先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感知模型。但是,模型思想的培养是在问题的情境中进行的。因此,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学要引导学生追根溯源,让学生对数学模型有更为直观的感知和把握。 例如,在认识自然数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自然数由来的讲解。告诉学生自然数是古代先民在狩猎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先民们为了计算认识狩猎的成果数量逐步形成了自然数的概念。 3再例如在认识负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认识温度计。首先把温度计竖着
5、放,让学生们了解温度计是越向上的温度越高,越向下的温度越低;然后,再把温度计横着放,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温度计越向右的温度越高,越向左的温度越低。最后,再把温度计和数轴作比,学生们就很容易的认识了数轴,认识了正负数。 三、有效渗透,逐渐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其实时刻离不开建模。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在功课辅导中,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来逐步渗透数学模型思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模型思想是指广义上的模型,教师在向学生渗透模型思想的过程中要注意概念的统一。例如,数学教学中的概念、公式、规则、法则等等,都很适合通过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来学习,在一个大的数学模型中来进行学习。但是,这也并不是说
6、所有的数学问题都需要通过模型思想来解决和学习,实际上,需要通过建模来学习的数学问题是有限的。例如:利用文字或者是符合来表达比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可以利用有字母式子来表达复杂难懂的规律等等。 四、模型思想的实施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通过创建具体情境,构建数学模型,通过逐步渗透的方式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造起学习数学的大模型,让学生在这个大模型中进行数学学习。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进行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中,还会触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样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建构数学模型会调动学生的推理能力和4对事理的理解能力以及判断能力等等,帮助孩子全面发展。 五、结语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中明确规定了,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和运用“模型思想”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构建“模型思想”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数学当中的“模型思想”是我们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的重要思想工具,对现实生活中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抽象成数学模型来进行解决。这样不但方便直接,有助于快速的解决问题,而且也将数学的应用价值、现实价值充分的发挥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