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一、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状况:教师为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方法,题目逐道讲,内容逐点传授,知识逐步拓展延伸,生怕遗漏半点而使知识结构不完整,时时感到时间紧迫,而学生却听的索然无味、昏昏欲睡。 “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状况必然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甚至 无效。究其原因,主要有: 1.对教材理解的低效。没有充分领会教材编 写意图,生硬照搬教材内容。 2.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理解的低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3.课堂提问的低效。教学始于提问,而有的教 师在课堂中预设的问题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2、的策略 1.让学生思维“活”起来。函数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从七年级的变量初探到八年级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再到九年级的二次函数,教材的设计由表及里、逐渐渗透,但对于学生来说,仍然是一个难点。 反比例函数部分综合性较强,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数感和形感。华罗庚曾经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缺数时难入微。而笔者所执教中学以农村学生为主,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必须使他们掌握数形结 合的思2想方法,以不变应万变。 例 1 已知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图象交于 A,B 两点。 (1)求 A,B 的坐标。 (2)x 取何值时,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 问题(1)相对简单,用方程组即可求得交点坐标。 对于问题
3、(2) ,一些学生由 2 个函数值的不等关系想到不等式,问题由此而生:不等式如何解?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 x,得。新的问题又来了:x 的取值直接影响不等号的方向,方向需要改变吗?学生在自我反问中发现了问题,但 、苦于探寻不出解决方案。此时,启发他们:如果把2 个函数图象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来会怎样?通过观察函数图象(见图 1) ,学生豁然开朗,要使一次 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只要对应的一次函 数图象位于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上方即可。这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如何确定呢?过 A,B 两点作 x 轴的垂线便知。看似单纯的代数问题,借助于几何图像有时更易解决。 2.让课堂教学“动”起来。与其他知识相比
4、,函数知识枯燥、抽象,逻辑性强。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例 2 若函数与的图象无交点,则 k1,k2 应满足什么条件? 学生首先想到方程组,得知 k1,k2 异号。 从方程的角度可以解决,能否用图象解决呢?k1,k2 未知,如何画出准确的函数图象呢?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反比例函数和正比例函数图象具有相同的象限特点,即过第一、第三象限或过第二、第四象 限,而3且若一个经过第一、第三象限,而另一个经过 第二、第四象限,则必无交点。有的学生则更进一步,先画出的反比例函数大致图象,再画出正比例函数图象并绕原点旋转,在旋转过程中,观察交点情况。而后探
5、究 情形。 通过演示如图 2 所示的图象变化,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学以致用,学会用旋转运动的方法解决问题。德国数学家摩根说:“数学发明创造的动力不是推理,而是想象力的发挥。 ”教师及时抓住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精彩瞬间,积极创设良好的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使数学课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3.让课后练习“变”起来 函数部分题型比较灵活,变化也多,若一味追求多做,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在课后练习设计中多花心思,做到少而精,则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 3 求反比例函数中比例系数 k 的几何意义。 通过观察图象及点的坐标可知,过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向 x 轴,y 轴作垂线,2 条垂线与 x、轴,y 轴
6、所围成的矩形的面积为常数,即(见图 3) 。知晓上述结论,再做变式题,结论不言而喻。 例 4 如图 4 所示,过双曲线上 P1,P2,P3 分别作 y 轴的垂线,得, ,面积分别记作 S1,S2,S3。求三者大小关系。 用典型练习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 解题习惯。所以,笔者在课后练习中给出4以下 2 道思考题: (1)在一次函数的图象上任取一点 A,过 A 分别作 x 轴,y 轴的垂线,围成一个矩形,这个矩形的面积是定值吗?如果不是,你猜想这个矩形的哪一个量是定值? (2)能否找到一个矩形,面积为 4,而周长为 12?面积为 1,周长为 3 的矩形如何找? 学生明白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图象的意义,并能从本质上区分 2类函数变量之间的关系,结合方程知识和函数图像即可解决。 三、结语 数学学习是连续的,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要做到:课前精心选择示范例题,有备而来;课中悉心讲授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现;课后细心挑选练习内容,给予学生无限发展的空间。坚持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每一位学生都走上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余文森.简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 2王新民.关于数学教学效率及其效率意识的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修改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