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秦观词风差异性成因探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68530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和秦观词风差异性成因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苏轼和秦观词风差异性成因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苏轼和秦观词风差异性成因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苏轼和秦观词风差异性成因探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苏轼和秦观词风差异性成因探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苏轼和秦观词风差异性成因探究摘 要:苏轼与秦观既是师徒又是知音。两人在众多方面都有一定契合点,但因自身经历、家庭环境、性格特征、思想抉择等方面存在差异,最终导致师徒二人在词创作上背道而驰。苏词豪放雄健,慷慨激昂,气势磅礴;而秦词柔婉研雅,清新妩丽,哀婉凄清。正是这不同的经历、性格和思想,使师徒两人,一个成为豪放派的领袖,一个成为婉约派的大家。 关键词:苏轼;秦观;词风;差异;成因 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出自苏轼门下,是苏轼最欣赏的弟子,二人既是师徒又可谓是知音。虽然秦观受苏轼的影响很大,但他并没有完全按照苏轼的风格模式进行创作。相反,他却学习柳永,难怪苏轼批评其“不料却学柳七郎作词”

2、。苏轼的词风豪迈奔放,秦观的词风柔婉妍雅。造成他们词风差异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仕途差异 苏轼和秦观一生经历都很坎坷,后期都是一贬再贬,但是苏轼相比秦观而言,前期的仕途之路要顺利许多。苏轼一考成名,21 岁时进士及第,并为主考官欧阳修所激赏。后又应直言极谏策问,入第三等,名噪京城,仕途生涯从此开始。秦观虽有才华,但是连续参加两次科举考试都落第。直至 37 岁才得以进士及第。但又因党派斗争,未受重用。再次被召回京师之后,才有短暂几年的仕途。绍圣元年,新党执政,旧党遭2受打击。苏轼被贬到惠州,再贬琼州。秦观也因“影附苏轼,增损神宗实录 ”而被贬。由于自身经历的不同,苏轼多有抒发急欲建功立业、一

3、展抱负的词作。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十月,苏轼任密州知州,因干旱到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会猎于铁钩附近,作此词以抒怀。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起的豪情壮志,表达词人愿为国家效力边陲的强烈愿望。本词写景壮观开阔,抒情慷慨激昂,言志勇武刚烈,是东坡词中一首典型的豪放词。 而秦观更多的是把身世之感打入艳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惆怅。如满庭芳: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

4、,聊共饮离樽。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2 这首词写的是与越地一位歌妓的恋情,但相对于其它的恋情词来说其不同点在于词人将身世之感打入了艳情,于离情悱恻之中,隐寓伤心怀抱。科举考试失败和仕途的失意,词人心情甚为抑郁,于是他通过写词曲折的倾诉自己郁抑苦闷之情。此词蕴含着强烈的自我感受,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与不平,具有词人独特的个性3色彩。 二、家庭教育差异 苏轼家庭条件和家庭教育较好。苏轼的父亲苏洵,是宋代著名的古文家,被后

5、人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对苏轼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刚强不屈的性格,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以及洞察隐微的史识和肆意纵横的文风等。苏轼的母亲程氏,出身于一个富裕的书香门第,性情善良,知书达理,不但教导儿子读书明理,而且勉励他们以节义自奋。母亲程氏注重对苏轼人格的培养,使苏轼形成了仁厚慈爱、刚正不阿、热情豪爽的性格特质。此外,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这里山峦纵横,丘陵起伏,山灵水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同时又具有诗书文化气息。这种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特征,给人以宁静自然、与世无争之感。苏轼恬静淡然的性格与他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他能够坦然达观的面对后期贬谪生活的重要原因。 秦观

6、生长在江苏高邮湖畔,江苏境内多平原,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江河湖泊密布,历史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秀美的自然环境,赋予了少游一颗细腻柔敏的心,使其具有女性气质。此外,秦观的家境水平一般,没有苏轼那种优越的读书条件。三十岁之前,秦观登临纵览,生活浪漫,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但是之后参加科举考试却屡考不中,面对突然而来的挫折与挑战,秦观没有心理准备,有一种严重的受挫感。好不容易跻身仕途,却又陷于党派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而被迫害,加之家里人口众多,生活困窘,使原本就具有女性气质的秦观,逐渐形成了脆弱敏感,多愁多感的性格特征。 4蜀地独特的环境和良好的家庭教育,促成了苏轼具

7、有豁达开朗、刚正豪爽的性格特点。江南秀美的环境和自身的生活经历,使秦观变得敏感脆弱,多愁善感。绍圣元年,新旧党争,师徒两人接连被贬。由于其性格不同,苏轼能很好调和儒释道三教,被贬之后虽然愤懑,但是能转移注意力到历史自然本身,接受住现实的打击,积极乐观的面对贬谪生活,所以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千古绝唱” 。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此词是苏轼被贬

8、黄州,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是苏词具有豪雄气格的代表作,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缩短集中到三国时代的豪杰人物身上。苏轼尤其向往那智破强敌的周瑜,因此下片集中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本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境界宏达,塑造了周瑜这一英雄形象,透露出词人功业难成,壮志未酬的感慨。 秦观敏感脆弱的性格,面对政治上的打击,不能像苏轼一样旷达洒脱,而是抑郁惆怅,追思往事,写出了踏莎行这样的挽词,最终抑郁而亡,令人痛惜。秦词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此词是绍圣四年秦观被

9、贬官谪居郴州时所作。5词一开始,就为全篇奠定了凄婉的基调。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看似只是写景,其实是写词人的思乡之情、羁旅之愁、贬谪之恨。景语即是情语,这两句被王国维认为是“有我之境”的典范。下阕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留下潇湘去”景语作结,看似写当地特色的景物,实际则蕴含词人无端被贬、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身世之痛。这首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有我之境”的代表之作。 思想差异。苏轼的思想是集儒释道于一体,并对儒释道思想进行选择性的吸收和改进。苏洵仕途不顺,于是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儿子身上。苏轼从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思想已与苏轼融为一体。儒家主张积极出仕,忠君爱国,苏轼以儒

10、家思想应试,渴望建功立业,报国爱民,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奉为人生圭臬。即使到宋神宗熙宁四年,因党争而远调京城,儒家思想仍占主导地位。出任密州太守,苏轼逐渐流露出既对仕途堪忧又不甘于归隐,这种跋前?F 后的两难心理。“乌台诗案”给苏轼了沉重一击,苏轼儒家经世报国的政治理想遭遇重创,政治的打击加之生活的困顿,苏轼内心痛苦之情难以言喻。苏轼创作一些词作,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惆怅,如著名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就是表达自己幽愤寂苦的抒怀之作。虽然凄苦,但是苏轼没有沉沦,他开始转向佛老思想,以此来调节自己的抑郁之情从而变得乐观旷达。如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11、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6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是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作品。此时,苏轼内心潜藏的佛道思想和隐逸之心已然出现,写了许多探讨人生的诗词和文章,这首词就是其中一首具有人生哲理的词作。全词紧扣途中遇雨的小事,从而写自己内心的感受。词中的“竹杖芒鞋” “烟雨” “料峭” “斜照”等词,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有比兴和象征的意味。 “竹杖”三句,表面写词人的动作,实则写自己的人生态度。 “马”象征着功名利禄, “竹杖芒鞋”则是普通百

12、姓的生活,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词人做出的选择。下阕写雨后之景, “回首”一句,明写风雨,暗写人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词人超越自我,不再计较荣辱得失后旷达心态的写照。本词上下两阕都是从叙事到抒感,通过写日常小事来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是苏轼的超旷之作。 秦观以儒家思想为主,佛道思想为辅。秦观出生于家境中等的书香世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秦观少年豪俊,胸怀壮志,三十岁之前虽无心科举,但却攻读兵书,祈求驰骋边疆,建立不朽伟业。熙宁十年,经他人介绍拜谒了苏轼,二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苏轼此时以儒家思想为主,他劝说秦观入仕报国,加之父亲早逝,家境困顿,元丰元年秦观赴乡贡试,

13、未中。后又因苏轼的劝勉,元丰五年,再次应考,但又未中。元丰七年,苏轼向王安石致书,力荐秦观。王安石也很欣赏秦观,在两位前辈的鼓励下,秦观决定再次赴京赶考。元丰八年,秦观终于登第,此时儒家思想已成为秦观的思想体系当中的主要思想。宋朝统治者7注重以儒家思想,教化百姓,也注重用佛道两教来麻痹百姓的思想。因此,儒释道三教的思想对文人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而且秦观早年漫游时期,结交了一些禅师、僧人和道士,所以,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秦观也影响重大。佛家思想在秦观词作中的流露,如好事近 (春路雨添花) ,受道家影响之作,如雨中花 (指点虚无征路) 。秦观虽然对佛道思想领悟深刻,也试图想以此来得到精神的解脱。但

14、是,秦观过于执着于儒家的经世报国,建功立业的思想,即使以佛道思想得以超脱,也只是短暂的,一回到现实,则又会陷入无限的惆怅与苦闷当中。秦观始终不能超脱,无法像苏轼那样以乐观旷达之心面对政治上的失意,只能通过写词来抒发自己贬谪之后的惆怅悔恨之情,如千秋岁: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g 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此词是少游贬谪处州所作。这首词是写迁谪生活,抒迁谪之恨。上阕咏今,下阕忆昔。通过今昔生活的对比,反衬出现在生活的孤寂与凄清。本词以“水边沙外”起头,营造出一种清旷孤

15、寂的氛围。 “花影乱,莺声碎”以外界的杂乱反衬内心的凄静, “飘零”两句,写出自己贬谪在外,漂泊他乡的愁苦之情。 “日边”两句,对仗工整,也写出词人回京幻想破灭后的失落之感和壮志未酬却垂垂老去的感慨。 “飞红万点愁如海”是词人情感的聚合点,将全词感情推向高潮,从而增强了全词感伤哀婉的基调。 苏轼和秦观师徒两人感情深厚,苏轼在众多方面都潜移默化的影响8着秦观,唯独在词作创作上,秦观未继承苏轼豪放旷达的风格特点,相反却学习柳永进行创作,词风婉约缠绵。这主要由于苏轼家庭条件和教育较好、仕途和秦观相比较为顺利,性格比秦观开朗,逆境时善于用佛道思想调节内心的惆怅。所以即使在贬谪时期,苏轼仍然能够乐观的面对失意,创作出豪放旷达的词作。秦观始终不能挣脱仕途的枷锁,词作哀怨凄婉,充满身世之感。 参考文献: 1刘石.苏轼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41-93. 2石海光.李清照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2015,24-85. 3李显根.苏轼与秦观相知相契探因J.求索,2010,11:200-202. 4高明泉.苏轼思想的三个时期J. 固原师专学报,1991,03:40-43. 5雷宁.秦观的思想观念简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