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白守黑”思想对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启示.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69712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白守黑”思想对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知白守黑”思想对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知白守黑”思想对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知白守黑”思想对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知白守黑”思想对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知白守黑”思想对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启示近两年来,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新闻调查等为代表的中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曾经辉煌一时、代表中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最高水准的节目,不但收视率急剧下滑,而且社会影响力也江河日下。何以如此本文试图以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为立足点,从中国传统哲学那里查究原因,并从中追寻思想的力量,以探索提升电视新闻报道的文化价值之道。 “非黑即白”之路越走越窄 从 21 年前,中国内地第一档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诞生以来,中国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一直是以理性的姿态面对观众。无论是揭露社会丑陋现象,还是配合重大政策出台所作出的解读,抑或是

2、对某些先进事例进行的“解剖麻雀”式的宣传,从内容到形式,无不是始终以权威、说理的面目出现在观众的面前。似乎只有这样,才足以显示报道是经过深刻思索、反复提炼才制作完成的,才足以生发人们的思考,使节目达到相当的“高度” 。更重要的是,这些节目都在竭力使观众确信:只有经过制作者提炼的内容,才是真实和可信的,因为这些内容是经过了作者审慎调查和理性分析后才得出的。这些节目,无不高扬着理性的大旗,2似乎只有理性,才能凸显节目的高度,才能显示节目的权威。 最典型的例子是,在批评报道中,记者采访当事人,常常是以不依不饶的气势,向被采访者发出一个个提问。在这些提问被一一回答之后,记者所要调查的事件似乎也一点点清

3、晰起来,最终记者一定会得出一个或是或非的结论。而这个结论,也通常代表着媒体的观点,具有“定性”的作用,继而形成所谓的“公众舆论” 。 不可否认,当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舆论环境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现的第一轮声势浩大的新闻改革,已经逐渐褪尽昔日的风采与光环。报道选题与内容日趋艰难,曾经让观众感到新鲜的偷拍、纪实等手法,也早已被观众所烂熟。更重要的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带给观众的“感觉”,已经是一个板着面孔的“教化者”,常常具有令受众被动接受的意味。而受众厌倦和拒绝接受的主因,恰恰是传播者一直孜孜以求的、认为必不可少的“理性”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与“理性”相伴相生的,常常是“非黑即

4、白”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对一桩事物的判断,“非此即彼” 、“非对即错”,表现出强烈的倾向性,缺乏全面而客观的研判,并试图将个人的研判结果强加给受众。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区分“非黑即白”与“知白守黑”呢 “知白守黑”之于电视新闻报道的意义 “知其白,守其黑”出自老子第 28 章,全文如下:“知其雄,守其3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得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对于“知其白,守其黑”的理解,一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界有诸多不同的解释。对此,这里不

5、想赘述。笔者认为,“知其白,守其黑”的本意是不应只看到所谓的“光明”,在茫茫黑暗处其实隐藏着真实,值得我们去挖掘和探索,那里也许才真正是我们心灵的家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长期以来所自我沉醉的过多“理性”,恰恰是让受众迷惑的“白” 。 从表面看,老子的“知白守黑”思想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实际上,这一深邃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恰恰可以为新闻学研究提供新的路径。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才能更好地践行新闻真实观。 纵观过去几十年的新闻报道,只见其“白”不见其“黑”的现象比比皆是。且不说大量的新闻秘而不宣(涉及国家安全的报道除外),即使在报道的新闻中,所谓的“白”又造成多少误导呢以当年震惊

6、世界的唐山大地震为例,整整过了 30 年,人们才了解当时人员死伤、城市遭受破坏的确切数字,而这些与当时官方公布的数字相去之远,简直匪夷所思。 即使是 2008 年“5 12”汶川大地震,在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媒体长篇累牍的直播报道中,我们看到的多是部队官兵不遗余力地抢救伤员以及地震的物质损失。但是地震对于灾区每个家庭、每位灾民造成的心灵伤害有多大,我们是否有过更多的关注呢而这恰恰应该是报道的一个重点,因为精神是支撑一个人生存的重要支柱,也是在报道中如何体现人4性化的重要方面。在无数有关地震的报道中,只有南方周末公开报道了有灾民趁乱抢偷财物的现象。在此,我们不想讨论这些报道的时机与对错,只是

7、想探讨大多数媒体所报道的新闻这些我们司空见惯、引以为傲的“白”,是否真的能够全面呈现灾区真实的情况呢这些“白”是否只是像在黑暗中找东西的“手电筒”,而并不是所要寻找的东西呢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不少记者在现场不顾伤者状况,咄咄逼人地追问,展示其“理性”和“睿智”,尽管其动机是善意的,但实际效果却是剥夺了观众获取真实信息的权利。 如何将“知白守黑”思想运用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有人认为,在新闻精品的“理想类型”模式建构中,存在着一个基本的维度,首先便是“事实显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活动就是一种显现活动,没有显现这个环节,新闻的要素,乃至新闻本身是无法凭空制作的。因此,新闻人的最高使命莫过于去充

8、分显现那些已经存在的、正在发生的新闻。在这里,有两个词非常关键,一个是“充分”,一个是“显现” 。 “充分”的含义,从表面来说,就是尽可能将新闻事实多角度、多侧面、多元化地展示给受众;从哲学的层面来说,就是要“知其白,守其黑” 。1.“知其白,守其黑”是满足当下社会多元化的要求,更是满足受众知情权的需求 5当下社会,受众对于公共知情权的需求,已经越来越高,而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受众获取信息、表达自我的渠道比以往更多、更快,也更直接。从客观上来说,人们已经认识到“白”的不足,也更向往“黑”的广阔与真实。特别是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前提下,“一种声音”早已不能适应现实。 2.“知其白,守其黑”为电视

9、新闻深度报道提供了感性研究新路径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归入“理性”一类。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杨保军教授在其新闻真实论中这样提到:“传播形态的新闻,是新闻认识的结果,是主观反映、在先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的产物,因而新闻真实的本质只能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真实” 。换句话说,在这样的哲学框架下,不论是新闻作品,还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都只能是理性的产物。特别是深度报道,更是需要理性和思辨,有时需要不断地“深挖”或“拔高” 。笔者认为,“知其白,守其黑”应该既重感性,又重理性的。因为“守其黑”的“黑”是一种客观存在,“守其黑”的含义,是要人们去感受“黑”的意境,“黑”的真谛,“白”则是对“黑”的客

10、观的显现。如此看来,电视新闻深度报道,首先应该转换的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不应该强行从理性入手,而更应该把研究的重点转向感性。只有感性,才会将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引向新的路径。 那么,这种感性,显现的究竟是什么呢 3.“知其白,守其黑”的底色应是真实与道德 尽管我们认为记者在报道中应该坚持“守其黑”的理念,但这绝对不是说把真实虚无化,更非有人提出的“绝对真实是不存在的”,这等于把6真实推向了神秘主义。在茫茫的精神世界中,我们应该坚守这样的信念:总有真实存在,必须坚持新闻真实,坚持真理。 “知白守黑”所坚守的内涵与底色就应该是真实与“道德”,即以普世价值为真理,引领受众正确的价值观。 这里以新加坡联合

11、早报对于今年年初中国发生的西南五省市旱灾为例,说明如何在报道中做到“知白守黑” 。 在联合早报的报道之前,我们从新闻联播看到的有关旱灾的报道是,国家如何调拨各方力量积极支援受灾地区,与此同时,灾区人民如何采取各种措施生产自救。从表面看来,这些报道是客观,也是真实的。但是当我们看到其他媒体的报道时,却引起了质疑。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是这样的:“中国西南五省(市、区)罕见的严重旱灾暴露出有关地区水利工程长期失修,地方对水利建设长期投入不足的积弊。对此,中国总理温家宝日前发言时间接肯定,干旱背后存在人为努力不足的因素。温家宝要求地方政府痛定思痛,采取更有力措施加强水利建设,包括加强骨干工程建设,发

12、挥农民积极性兴办小型水利设施,以及加强节水工程建设” 。 如果按照传统认识论来解释,联合早报的报道是记者的“认识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也就是说,理性认识略胜一筹。但是,如果从“知白守黑”的角度看,则是“由亮转黑”的过程。也就是说,它不只显示了“白”,也显示了“黑”的一部分,给予读者更为丰富的信息和判断的依据。当然,旱情的真正原因也许我们还无法知晓,但是让更多一些的“黑”呈现在受众面前,却是传播者必须具有的传播理念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也7就是说,我们必须把这一理念作为我们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实践中的准则,才有可能让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做得更深,更能直指观众的内心深处。 那么,我们为何也要将“道德”作为底色

13、呢 当下中国,无论是整个社会的组织秩序,还是人们的心灵秩序,都处在一个重新建构的过程中。政府与市场、企业与职工、效率与公平之间,仍然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关系,需要长时间的调整。在如此复杂的局面下,“德”具有不可替代的“优位”性,能够发挥出对于整个社会的示范与引导作用。正因如此,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才应牢牢把握主流价值观,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大责任。在记者的采访报道中,特别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中,我们应该始终高举中国传统文化宝贵财富“德”的大旗,只有这样才能正确领悟“知白守黑”的内涵,避免偏颇和谬误。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广播电视台记者) 注释: 杨保军:新闻真实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